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人流的非线性特征实证分析
1
作者 张利江 刘子先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7-531,共5页
通过对实测病人流进行非线性判别,可以为实际病人流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替代数据检验和功率谱分析是判定时间序列中是否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有效方法。以时间可逆性作为非线性判据,结合功率谱分析对实测病人流的时间序列进行了非线... 通过对实测病人流进行非线性判别,可以为实际病人流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替代数据检验和功率谱分析是判定时间序列中是否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有效方法。以时间可逆性作为非线性判据,结合功率谱分析对实测病人流的时间序列进行了非线性判别。实证结果表明,病人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均具有非线性特征,可以用粉红噪声刻画,并具有反持续性,及均值回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流 非线性特征 替代数据检验 功率谱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谐波分量提取的航空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变速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光耀 王义 +2 位作者 李晓蒙 汤宝平 秦毅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0,共11页
针对当前基于无键相阶次跟踪(TLOT)的故障诊断所面临的转速谐波分量提取存在误差累积效应、瞬时相位难以准确估计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谐波分量提取的航空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变速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低通滤波和降采样优... 针对当前基于无键相阶次跟踪(TLOT)的故障诊断所面临的转速谐波分量提取存在误差累积效应、瞬时相位难以准确估计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谐波分量提取的航空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变速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低通滤波和降采样优化搜索空间并提升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平均周期进行自适应辛几何模态分解;其次,采用基于替代数据检验的伪谐波分量识别方法,完成转速谐波分量自适应分离结果的稀疏化表征。最后,基于转速谐波分量瞬时相位计算结果,对原始非平稳信号进行等角度重采样,利用傅里叶变换获取阶次谱以实现旋转机械装备的变速故障诊断。通过与典型信号分解方法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此外,对法国Safran某型航空发动机扫频试车过程中附件传动系统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所得阶次相对误差为0.059%,优于同类方法计算结果,进一步显示了其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键相阶次跟踪 变速故障诊断 自适应辛几何模态分解 替代数据检验 扫频试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衰减皮尔森相关的癫痫脑网络动态分析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若松 王尊升 +4 位作者 刘伟峰 闫天翼 王安聪 孙伟 唐晓英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5期457-464,共8页
目的致痫灶定位是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应用癫痫脑网络的动态分析方法,辅助临床进行致痫灶定位及病理研究。方法使用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起始附近(发作前2s到发作后4s)的立体定向脑电(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ph,SE... 目的致痫灶定位是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应用癫痫脑网络的动态分析方法,辅助临床进行致痫灶定位及病理研究。方法使用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起始附近(发作前2s到发作后4s)的立体定向脑电(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ph,SEEG)数据,基于衰减皮尔森相关系数与替代数据检验方法,对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进行评估。通过加窗截断实现动态脑网路构建,对癫痫脑网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在发作起始阶段,致痫灶脑区间的正相关连接较强,致痫灶与非致痫灶间正相关连接较少,致痫灶之间与非致痫灶之间网络连接模式具有差异性。结论致痫灶与非致痫灶之间的衰减皮尔森相关网络连接模式具有差异。此方法对临床致痫灶定位有一定辅助作用,也适用于基于其他功能连接参数进行脑网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网络 立体定向脑电 衰减皮尔森相关 替代数据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东宇 董为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不同认知作业状态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脑电非线性动态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用关联维数 (D2 )、点关联维数 (PD2 )对 30名健康成年人四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了分析 :安静闭眼、安静睁眼... 目的 探讨在不同认知作业状态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脑电非线性动态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用关联维数 (D2 )、点关联维数 (PD2 )对 30名健康成年人四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了分析 :安静闭眼、安静睁眼、闭眼心算作业和睁眼图形推理作业。结果 认知作业过程相对于安静状态 ,D2 和PD2 有明显的升高。闭眼和心算 ,睁眼和图形推理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D2 分别为 3 93和 4 33,P <0 0 1;4 4 7和 4 98,P <0 0 1)。D2 和PD2 随时间存在时高时低的现象。结论 动态的、短时程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更适合研究认知过程中大脑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以D2 和PD2 地形图为基础的动态分析 ,可以清晰地展示认知过程中D2 和PD2的分布情况及与认知作业相关的大脑部位活跃顺序和活跃程度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了解认知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认知功能 非线性动力学 混沌系统 替代数据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