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用遗传算法探索最优试验条件 被引量:13
1
作者 仇丽霞 刘桂芬 +1 位作者 何大卫 肖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4-197,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最优试验条件的确定方法。方法 以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为目标函数 ,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试验条件。结果 在试验范围内 ,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精度较高 ,且可预测响应变量的水平 ;若根据实际的可行... 目的 探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最优试验条件的确定方法。方法 以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为目标函数 ,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试验条件。结果 在试验范围内 ,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精度较高 ,且可预测响应变量的水平 ;若根据实际的可行性 ,外延因素的搜索范围 ,为研究提供新的试验方向。结论 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 ,为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最优试验条件确定提供了精度高 ,信息量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 遗传算法 最优试验条件 GA 表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设计最优条件选择的三种优化分析方法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仇丽霞 凌建春 寇林元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算法作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分析方法的效果。方法利用木豆叶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比较直接法、最速上升法、遗传算法进行最优条件选择的优化分析效果。结果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下,预计总黄酮的提取量达到1.0713m... 目的探讨遗传算法作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分析方法的效果。方法利用木豆叶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比较直接法、最速上升法、遗传算法进行最优条件选择的优化分析效果。结果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下,预计总黄酮的提取量达到1.0713mg/g,比最速上升法增加了0.1753mg/g,提高了20%;直接法只能在试验设计的各因素水平上确定最优试验条件,不能预测总黄酮的提取量。结论遗传算法是一种精度更高的优化方法,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分析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设计 直接法 最速上升法 遗传算法 最优试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遗传算法的多目标Box-Behnken设计试验条件优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晓文 韩荣荣 +2 位作者 徐彦杰 刘晓红 仇丽霞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7-340,344,共5页
目的比较微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方法确定最优试验条件的效果。方法以琥珀酸维生素E、泊洛沙姆-188、0.1molNaOH作为影响因素;以粒径、ζ电位、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A)乳剂相分布率作为评价指标,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给定的条件下... 目的比较微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方法确定最优试验条件的效果。方法以琥珀酸维生素E、泊洛沙姆-188、0.1molNaOH作为影响因素;以粒径、ζ电位、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A)乳剂相分布率作为评价指标,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给定的条件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二阶响应面方程试验模型,分别运用Matlab2009a软件的函数模块、图形模块编制的遗传算法程序和ExpertDesign软件(Version7.1.6.0)的Box-Behnken设计的传统优化方法,筛选出最优试验条件,比较两种优化方法的效果。结果当评价指标和因素之间呈非线性回归关系时,Box-Behnken设计充分考虑到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在中心点进行重复试验,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经微遗传算法优化后试验因素琥珀酸维生素E、泊洛沙姆-188、0.1MNaOH最佳条件分别为:68.25%、0.52%、15.26%,评价指标粒径、ζ电位、CLA乳剂相分布率分别为:135.75nm、33.67mV、98.12%;经传统优化方法优化后试验因素琥珀酸维生素E、泊洛沙姆-188、0.1MNaOH最佳条件分别为:76.0%、0.5%、15.4%,评价指标粒径、ζ电位、CLA乳剂相分布率分别为:135.75nm、31.04mV、97.33%。结论对于三水平多因素的试验,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设计可以大大减少设计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试验效率。微遗传算法相对于传统优化方法,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搜索试验条件的最优组合,进行多个评价指标优化效果理想、程序可行、计算时间短、可以应用于解决多维解空间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遗传算法 BOX-BEHNKEN设计 最优试验条件 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在均匀试验设计最优条件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凌建春 寇林元 +2 位作者 张爱莲 仇丽霞 马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8期695-697,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算法在均匀试验设计最优条件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甘草苷提取工艺均匀试验设计结果,以中心化二次回归模型为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试验条件。结果甘草苷中心化二次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 目的探讨遗传算法在均匀试验设计最优条件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甘草苷提取工艺均匀试验设计结果,以中心化二次回归模型为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试验条件。结果甘草苷中心化二次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52%的甲醇溶液冷浸11 h,超声提取77 min,甘草苷提取量预测值达到了29.65 mg/g,比2号试验最高提取量增加了2.67 mg/g,提高了10%。结论以二次回归模型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确定的均匀试验最优条件客观性强、精度高,为均匀试验设计优化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均匀试验设计 最优试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与均匀试验优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寇林元 凌建春 +2 位作者 赵丽彦 马韬 仇丽霞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确定最优试验条件的效果。方法利用载药率与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采用SAS伪随机函数产生随机误差,分别在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给定的条件下,产生载药率的模拟试验数据,并筛选出最优试验条件,比... 目的比较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确定最优试验条件的效果。方法利用载药率与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采用SAS伪随机函数产生随机误差,分别在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给定的条件下,产生载药率的模拟试验数据,并筛选出最优试验条件,比较两种方法优化的效果。结果评价指标和因素间满足多重线性回归关系时,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确定的最优试验条件基本一致,本试验资料的最优条件为卡铂溶液量1.6ml、二氯甲烷2.5ml、水油体积比5:1、搅拌速度1300rpm。结论在因素和水平数都较多的试验中,均匀设计更具可行性,既可节省人力和物力,又可达到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优条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 最优试验条件 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复合设计最优条件选取时四种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瑞梅 王婷 +2 位作者 戴帅 陈益 仇丽霞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7-389,394,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传统优化方法和遗传算法基于中心复合设计的单目标优化时的特点。方法利用提高木聚糖酶产量的结果,分别用直接法、等高线法、最速上升法、遗传算法寻找最优结果,比较后得出结论。结果直接法、最速上升法、等高线法、遗传算... 目的比较三种传统优化方法和遗传算法基于中心复合设计的单目标优化时的特点。方法利用提高木聚糖酶产量的结果,分别用直接法、等高线法、最速上升法、遗传算法寻找最优结果,比较后得出结论。结果直接法、最速上升法、等高线法、遗传算法寻优的木聚糖酶含量分别为27.77UA/ml、23.93UA/ml、47.07UA/ml、51.04UA/ml。结论直接法可在其设计水平上较快找出结果,但不能保证局部或是全局达最优;在星点设计基础上的单目标寻优时等高线法的结果和遗传算法相当,等高线法可观察到部分因素对响应的影响大小,但存在局部最优和主观性较强的不足;最速上升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而忽略其他可能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复合设计 传统化方法 遗传算法 最优试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设计在测试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蔡丽清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7年第6期3-5,共3页
正交试验计是进行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科学试验方法,是打造高质量产品的重要途径。阐述正交试验设计的特点和原理,并以研究土壤深松机具的合理结构形式和运动参数为例,分析说明正交试验设计在测试中的应用,指出正交试验设计的优越性。
关键词 正交试验设计 特点 原理 数据分析 最优试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化学需氧量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海翔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年第6期31-33,共3页
参照《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HJ 828—2017)标准,设计出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水样体积、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对化学需氧量(COD;)测量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测定COD_(Cr)质量浓度>50 mg/L... 参照《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HJ 828—2017)标准,设计出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水样体积、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对化学需氧量(COD;)测量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测定COD_(Cr)质量浓度>50 mg/L的样品时,影响COD;测定值的主次因素排序为:水样体积、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消解时间和消解温度;COD_(Cr)测定的最优试验条件为:水样体积5 m L、消解温度200℃、消解时间90 min、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10 m L。与《HJ 828—2017》标准中的监测条件相比,该方法分析时间更短、加入的硫酸银-硫酸溶液体积更少,在应急监测中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化学需氧量 影响因素 最优试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a Rapid Test Method of Dry Basis Weight of Paper-process Reconstituted Tobacco
9
作者 Dandan SU Hua CHEN +4 位作者 Guangfei ZHAO Liran DING Wenjun ZHANG Jing LIU Guiyuan 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0期1948-1950,1978,共4页
This study aimed to optimize the rapid test factors of dry basis weight of reconstituted tobacco, in order to afford a reference test method for companies which produce reconstituted tobacco to better control the basi... This study aimed to optimize the rapid test factors of dry basis weight of reconstituted tobacco, in order to afford a reference test method for companies which produce reconstituted tobacco to better control the basis weight and coating ratio on line. The dry basis weight of reconstituted tobacco was tested by fast method and normal oven method individually. And the effects on the test values of different test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time and the number of baking sheets were studied. Then the test values of 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so the proper factors of rapid test method were determined. As the baking temperature rose from 130 ℃ to 150 ℃, and the baking time rose from 1 min to 2 m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st test method and normal oven method grew, and when the number of baking pieces rose from 3 pieces to 5 piec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ent down. The optimum test condition was baking temperature of 130 ℃, baking time of 1 min, and baking sample sheet number of 5.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value of fast test method was the closest to the test value of normal oven method, and meanwhile, the test factor was more proper for testing on line. The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nline controlling of dry basis weight and coating ratio of reconstituted tobac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nstituted tobacco Rapid test method Dry basis weight Coating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