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卢氏县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1
作者 赵润哲 苏维 李彦克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扩张用地 建设扩张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的滇池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量化对比研究
2
作者 孙桐 雷冬梅 +2 位作者 刘林 包广静 付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35-9145,共11页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情景模拟法的最小生态用地量化的研究框架,并以滇池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栅格数量为1275560,面积为1148.00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68%,占流域总面积39.32%。(2)基于情景模拟法,比较占研究区总生态用地面积30%、40%、50%及60%的四种情景,识别出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面积为1129.55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占流域总面积38.96%。(3)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而在流域尺度上,MCR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林地,分别为78.17%和47.32%;情景模拟法量化的最小生态用地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蔓延度指数及聚合度指数均大于MCR模型的,分别为10.62、39.57和93.39,表明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的优势斑块连接度更好,景观集聚程度更高,景观破碎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生态用地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情景模拟法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景观通达性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瑶 宫辉力 李小娟 《地理空间信息》 2007年第4期45-47,共3页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以文化景观为源(source),土地利用、道路分布为模型参考阻力面,建立了文化景观可达性模型。根据可达性分级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得出影响文...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以文化景观为源(source),土地利用、道路分布为模型参考阻力面,建立了文化景观可达性模型。根据可达性分级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得出影响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文化景观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成本分析 景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发能 王学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5,共5页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四湖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四湖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具体分布做出相应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湖流域 景观生态规划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5
作者 张家礼 王晨阳 刘嘉纬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11-18,26,共9页
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热点来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识别生态节点,构建起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州重要生态源地共21个。②生态廊道有59条,... 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热点来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识别生态节点,构建起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州重要生态源地共21个。②生态廊道有59条,生态廊道格局呈现西南密、东北疏的分布特征,构成了“四纵四横”的西双版纳生态廊道网络。③在生态廊道的基础上生成11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及生态廊道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州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④在当前构建的生态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提出“一环廊带四组团,五纵四横多节点”空间布局,提高网络的连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构建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6
作者 王锦 孙幼政 +1 位作者 黄珊珊 张永洪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2期145-149,154,共6页
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模型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点,构建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秦岭北麓西安段共识别生态源地12块,主要分布在秦岭... 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模型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点,构建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秦岭北麓西安段共识别生态源地12块,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区域;秦岭北麓西安段共提取生态廊道23条,廊道集中分布在蓝田县和灞桥区域内;秦岭北麓西安段共识别生态夹点28处,面积共计10.80 km^(2),生态夹点中面积最大的为1.78 km^(2),面积最小的为0.05 km^(2)。共识别生态障碍点20个,生态障碍点总面积10.08 km^(2),其中生态障碍点最大面积为3.92 km^(2),最小面积为0.05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33
7
作者 谭华清 张金亭 周希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2-288,296,I0002,共9页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统筹推进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对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识别生态源地;参考PM2.5浓度、夜间...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统筹推进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对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识别生态源地;参考PM2.5浓度、夜间灯光数据对物种迁徙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南京市生态源地面积490.3 km^2,基本涵盖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识别结果较为合理。修正后生态阻力面的阻力值范围在0~43854.6之间,阻力值较大的区域位于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东部等长江南岸,浦口区中部、玄武区中部、江宁区东北部等区域阻力较小,能够较好地表征区域生态过程差异。依托生态源地、缓冲区、生态廊道等核心组分,形成了“一带三区多轴”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结论]改进后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行之有效,以此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与现有《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更加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重要性 生态阻力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三峡库区耕地面源污染源-汇风险识别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金亮 谢德体 +2 位作者 邵景安 倪九派 雷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06-215,F0003,共11页
耕地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设置距离长江干流0~20、20~40、40~60和60~80 km的缓冲区,对库区耕地源景观划分4个等级,依据耕地面源污染过程,在获取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主要自... 耕地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设置距离长江干流0~20、20~40、40~60和60~80 km的缓冲区,对库区耕地源景观划分4个等级,依据耕地面源污染过程,在获取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主要自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影响耕地面源污染的阻力基面,借助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测算不同等级源景观阻力面,并通过自然断点法对阻力面进行5个等级的源-汇风险分级(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以此识别影响库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源-汇风险格局,结果表明:1库区一级源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越向外围延伸耕地分布空间越小,且重庆库区的分布多于湖北库区,旱地的分布多于水田;2在耕地源景观所处的缓冲区范围内,阻力面偏小,并围绕源景观向外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水田源景观阻力面大于旱地源景观;3受空间距离的影响,阻力面的空间特征表现为高值区空间范围明显小于低值区;4库区耕地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特征表现为高风险趋势,极高风险区(21 706.13 km^2)>中风险区(16 257.75 km^2)>极低风险区(10 311.6 km^2)>高风险区(7 464.65 km^2)>低风险区(2 221.61 km^2);5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库区平行岭谷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散在距离长江干流偏远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6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影响面源污染的阻力面角度评价由耕地所产生面源污染的风险程度及等级,为科学防范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农业 模型 三峡库区 阻力 源-汇风险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被引量:65
9
作者 张继平 乔青 +2 位作者 刘春兰 王海华 裴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13-6321,共9页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例 被引量:74
10
作者 李晶 蒙吉军 毛熙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7-715,共9页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模拟,判断各土地单元针对关键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度,据此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实施和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安全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农牧交错带 准格尔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株洲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润钰 罗紫薇 +2 位作者 胡希军 王烨梓 张九月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株洲市生态网络,根据株洲市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5个生态源地和300条生态廊道,共判别97个生态节点和92个生态障碍点,其中,市辖区及醴陵市西部、攸县北部的生态源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生态廊道在东北部市辖区、西北部和攸县东部分布较少,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株洲北部,生态障碍点总体上呈现北多南少。2)增加了12个踏脚石斑块,其中4个作为补充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106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3)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增强,网络闭合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分别增加了0.96、2、0.66。研究结果可为市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等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格局 生态网络 株洲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村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以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南国新 吕春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策略。结果表明:MCR差值≤0表示生态适宜性较强,差值>0表示建设适宜性强,按照MCR差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约束下,将研究区划分为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林草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开发区、宜居核心整治区4类整治区,面积分别为232.02、529.14、5.85、5.88 hm2。整治分区后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圈层夹散点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生态适宜性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强,与当地生态环境本底相吻合。研究表明,应用MCR模型实施土地整治分区,符合集聚提升型村庄发展要求,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居住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产业发展有保障的目标,为村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分区土地整治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分区 空间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南辛窑村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邵新娟 张永福 +3 位作者 陈文倩 郑丽 雷亚君 王文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9-313,共5页
农村居民点的现状适宜性评价是进行整治优化的基础,合理的整治范围为居民点的优化提供迁村合并的具体方案。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构建了基... 农村居民点的现状适宜性评价是进行整治优化的基础,合理的整治范围为居民点的优化提供迁村合并的具体方案。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察县居民点的整治阻力及现状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且将获得的察县综合累计阻力面与居民点现状适宜评价结果叠加,确定察县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结合加权Voronoi图进行居民点的整治分区。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大型水系越近的区域整治阻力越大,居民点现状适宜性越低。通过对居民点进行整治分类,对重点发展、内部改造、建议保留和迁移合并4种不同的整治分区进行初步整合,进而对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引导,为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最小阻力模型 累计阻力 加权Voronoi 整治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调控——基于空间形态学-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被引量:85
14
作者 王雪然 万荣荣 潘佩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68-1980,共13页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典型跨界的太湖流域为地理研究单元,使用多源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形态学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典型跨界的太湖流域为地理研究单元,使用多源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形态学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以及地理学统计方法建立“生态源地-活动廊道-保护网络-阻力特征-分区调控”的生态安全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太湖流域20个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浙西区和湖西区,包括大型湖体和丘陵森林等;(2)流域内重要性廊道贯穿太湖连接大型湖体和森林,一般性廊道集中分布在浙西-湖西区,将生态源地两两相连;(3)根据节点-廊道-源地网络分布,参考生态阻力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性特征,构建流域“四区一带”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分区管控措施,为经济发展快速但生境脆弱的太湖流域生态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空间形态学(MSPA)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生态安全网络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山地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政 丁忆 +2 位作者 王亚林 陈静 吴凤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6-1054,共9页
基于源地-廊道模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意义重大。从生态本底与人类需求的视角出发,以典型山地石漠化地区重庆市南川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居民生态需求程度进行核心型生态源地识... 基于源地-廊道模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意义重大。从生态本底与人类需求的视角出发,以典型山地石漠化地区重庆市南川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居民生态需求程度进行核心型生态源地识别;采用多因素综合决策法,从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干扰因素以及生物因素方面构建生态源地扩张综合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水文分析相结合识别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全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核心型生态源地以林地景观为主,面积达389.25 km 2,总体呈现出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递减的趋势;(2)生态廊道表现为以关键生态廊道为主,潜在生态廊道为辅的特征,并呈“渔网状”分布,中部密集,两极稀疏,关键生态廊道呈“三横三纵”格局,“三横”贯穿东西,“三纵”连接南北,潜在生态廊道沿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地丘陵地区分布,与关键生态廊道共同构成了区域物种迁移和能量流通的网络;(3)建议搭建“一轴连两翼”的生态网络框架,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敏感性 生态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四川省美姑县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吾珍 刘仕川 郑晓莉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性表达的重要特征,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生态安全保证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中国西南山区生态环境的现实特点,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开展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工作,对目标区域进行生态源地... 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性表达的重要特征,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生态安全保证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中国西南山区生态环境的现实特点,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开展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工作,对目标区域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基于地形坡度、高程及土地利用情况等要素构建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算法提取生态廊道。研究表明:基于土地利用现状阻力面识别的生态用地及非生态用地北部区域较连贯、南部区域较零散,符合区域保护现状;基于综合加权阻力面识别的生态用地及非生态用地较连贯,但高海拔部分区域不符合生态系统保护要求,需要继续加以优化。本研究对中国西南山区的生态安全管理规划和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格局优化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许婷 饶磊 +3 位作者 赵小敏 孙见伟 孙凯 郭熙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333-337,共5页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将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农村居民点作为源,通过选取地形、区位、用地等3个阻力因素9个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再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势力范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安置...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将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农村居民点作为源,通过选取地形、区位、用地等3个阻力因素9个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再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势力范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安置方向。结果表明,都昌县农村居民点呈由南到北布局适宜性降低的特征;都昌县高等、中等和低等3种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9%、51.39%、20.03%。根据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都昌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重点发展型、优先发展型、内部整理型和拆迁合并型等4种模式。研究结果对促进经济和城乡发展、协调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加权Voronoi图 优化布局 都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大通县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建华 郭向天 《特区经济》 2022年第4期104-109,共6页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大通县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图论指数(IIC、PC)对整体及局部连通性进行评价,运用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分级,最后采用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对生态网络连通性进行...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大通县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图论指数(IIC、PC)对整体及局部连通性进行评价,运用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分级,最后采用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对生态网络连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生态源地规模较大,占研究区面积的51.89%,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通县的北部和中部两侧。第二,网络闭合度(0.59)、线点率(1.82)、网络连接度(0.74)表明,大通县生态源地连接度较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连通性较好,应优先保护重要的生态廊道和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阻力模型(mcr) 生态网络 西部河湟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杨帅琦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李何英 姚月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4-1833,共10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呈“中部南部高、东部北部低”的空间特征,较高、高风险区占流域面积43.34%.②流域内存在5个生态源地,主要为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9.05km^(2),占流域总面积28.99%.③识别潜在生态廊道6条和潜在生态节点38个,集中分布在灵田镇附近.④参考生态阻力面和未来规划,构建漓江流域为“生态保育、修复、管控一体,廊道带建设并行”的生态网络格局;此外为保证廊道带的顺利建设,在区县尺度上对灵川、兴安两地给予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及技术支持.研究可为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模型) 喀斯特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研究——以南充市为例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一丁 何政伟 +3 位作者 陈俊华 谢川 谢天资 慕长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目的】改善南充市目前生态环境斑块被高速城镇化、土地过度开发利用侵蚀占据所导致的破碎化和岛屿化问题,通过选取重要生态源地、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并优化南充市生态网络,为增加南充市各类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 【目的】改善南充市目前生态环境斑块被高速城镇化、土地过度开发利用侵蚀占据所导致的破碎化和岛屿化问题,通过选取重要生态源地、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并优化南充市生态网络,为增加南充市各类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及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把对南充市构建生态网络有重要生态价值意义的核心区提取出来,同时取用整体连通性(IIC)、可能连通性(PC)和斑块重要性(dI)等景观指数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通过评价选出16个对构建生态网络贡献最大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以斑块重要性为依据对其他核心区进行进一步级别划分。通过物种迁徙交流所受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大小构建消费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连接生态源地,并以重力模型识别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出南充市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1)MSPA模型识别出南充市景观空间格局为核心区的面积4148.51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3.23%,呈破碎状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水域两侧。根据斑块的dIIC和dPC综合筛选出重要生态源地16个,面积为1060.61 km^(2),占核心区面积的25.57%。(2)基于MCR和重力模型识别得到重要廊道12条,一般廊道108条。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西部和东部,而中部和南部生态廊道较少。(3)构建生态网络优化后,新增3个重要生态源地;建设25个踏脚石,其中林地踏脚石15个,水域2个,耕地或其它用地8个;修复59个生态断裂点,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其中位于铁路上的9个,高速公路上的20个,其余全部分布于国道、省道上。【结论】南充市生态源地分布不均,且较破碎化,连通性较差,其中大型生态源地集中分布于东部、北部以及西南部,而中部和南部缺少大面积的源地。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中,应加强中部、南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建设,同时在修护现有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基础上,提升其质量,以稳定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廊道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PS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南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