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殊多边形蜂窝结构有效传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瑜超 黄河 +2 位作者 何俊 吴存利 段世慧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0,共5页
针对一种特殊的多边形蜂窝结构,利用蜂窝胞体各表面之间的角系数和杰勃哈特吸收因子计算蜂窝内部辐射引起的有效传热系数,考虑蜂窝结构本身热传导和辐射传热的耦合作用,得到蜂窝结构的耦合传热系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蜂窝结... 针对一种特殊的多边形蜂窝结构,利用蜂窝胞体各表面之间的角系数和杰勃哈特吸收因子计算蜂窝内部辐射引起的有效传热系数,考虑蜂窝结构本身热传导和辐射传热的耦合作用,得到蜂窝结构的耦合传热系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蜂窝结构内部的辐射传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蜂窝胞体内部上下面通过侧壁的间接辐射传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验证方法正确性,建立了蜂窝胞体的细节有限元模型,数值对比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 蜂窝结构 有效传热系数 系数 杰勃哈特吸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流量下微细颗粒固定床的温度分布及有效传热参数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胥义 王丽萍 +3 位作者 钟彦骞 郑艺华 徐斐 郭雪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9-774,共6页
为探索微小型热生物传感器中反应器内部的传热特性,研究了恒壁温(60℃)条件下,低流量(5,3和1 mL·min-1)和微细颗粒直径(平均直径分别为1,0.75和0.45 mm)对固定床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并结合二维均相传热理论模型,获得了有效径向导... 为探索微小型热生物传感器中反应器内部的传热特性,研究了恒壁温(60℃)条件下,低流量(5,3和1 mL·min-1)和微细颗粒直径(平均直径分别为1,0.75和0.45 mm)对固定床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并结合二维均相传热理论模型,获得了有效径向导热系数和有效壁面传热系数等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流量非常小(如1 mL·min-1)的情况下,固定床入口段温度分布也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入口段效应",但随着床层的增高,这种效应快速减弱;实验所采用树脂颗粒的导热系数很低,颗粒直径越小,接触热阻和流动阻力也越大,导致其有效传热参数越小,不利于热生物传感器中微量反应热信号的检测;在相同Rep时,本研究的有效径向导热系数明显小于文献值,而有效壁面传热参数与多数文献值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颗粒固定床 低流速 有效壁面传热系数 有效径向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艾元方 戴天红 +2 位作者 陈长栋 高胜斌 钱壬章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7-270,共4页
通过对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简单分析,依据稳态工况活动段区气体温度分布求取了有效传热系数。实验结果和传统经验式数值吻合,从而论证气固传热特性分析的合理性及计算流化床气固有效传热系数的可行性,为研究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提供... 通过对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简单分析,依据稳态工况活动段区气体温度分布求取了有效传热系数。实验结果和传统经验式数值吻合,从而论证气固传热特性分析的合理性及计算流化床气固有效传热系数的可行性,为研究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温度分布 气固传热特性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粗糙表面分形-蒙特卡罗传热研究
4
作者 徐静磊 张赛 +2 位作者 王昌进 张杰 高伟业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第10期27-31,共5页
为了探究多孔介质在微观粗糙表面结构下的传热,建立了关于粗糙表面的二维、三维模型。基于分形理论,通过与蒙特卡罗法和傅里叶定律的结合,推导出了有效传热系数的表达式。该理论模型通过相关数据的代入计算,讨论分析了粗糙表面面积分形... 为了探究多孔介质在微观粗糙表面结构下的传热,建立了关于粗糙表面的二维、三维模型。基于分形理论,通过与蒙特卡罗法和傅里叶定律的结合,推导出了有效传热系数的表达式。该理论模型通过相关数据的代入计算,讨论分析了粗糙表面面积分形维数和孔隙率对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孔隙率与有效传热系数呈负相关关系,面积分形维数与有效传热系数也呈负相关关系。该理论研究多孔介质粗糙表面的细微结构的传热,对于具有微观结构的粗糙表面物质传热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粗糙表面 分形-蒙特卡罗法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富集地区居住建筑非平衡保温研究——拉萨市非平衡保温传热系数限值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恩 刘加平 张卫华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6-60,86,共6页
在有供暖需求的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居住建筑各朝向外墙,尤其是南北向外墙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巨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及降低保温成本,这种差异应表现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中。本文通过对拉萨市标准年气象数... 在有供暖需求的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居住建筑各朝向外墙,尤其是南北向外墙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巨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及降低保温成本,这种差异应表现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中。本文通过对拉萨市标准年气象数据库的分析,得到了其居住建筑各朝向外墙供暖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通过对各朝向外墙有效传热系数的分析,得到了各朝向外墙净热损失比例以及基于现行传热系数限值的非平衡保温传热系数限值。新旧传热系数限值的对比证明了非平衡保温具有现实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保温 围护结构有效传热系数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传热系数限值
原文传递
国产轻型木结构墙体的稳态热量传递性质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欢 费本华 +1 位作者 周海宾 任海青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79,共4页
木结构墙体稳态热量传递性质是评价其节能保温的重要指标。为了在引进国外木结构住宅先进技术基础上,推进轻型木结构住宅国产化进程,该研究使用国产材料制备了13块不同构造的轻型木结构墙体,采用热箱一热流计法检测了稳态时墙体的有... 木结构墙体稳态热量传递性质是评价其节能保温的重要指标。为了在引进国外木结构住宅先进技术基础上,推进轻型木结构住宅国产化进程,该研究使用国产材料制备了13块不同构造的轻型木结构墙体,采用热箱一热流计法检测了稳态时墙体的有效传热系数,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各墙体的理论计算预测值。结果表明,墙体有效传热系数在0.226~0.529w/(m^2·K)之间,除热工级别为IIt级的1、2、3、6号墙体外,其它墙体均为It级,完全适用于中国严寒地区,并满足中国节能65%的墙体传热系数限值要求。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传热系数设计值与检测值基本相当,可采用理论计算对木结构复合墙体保温性能进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木材 轻型木结构 节能 复合墙体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沼气工程热能损耗分布规律及节能途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建禹 杨胜明 +2 位作者 贺佳贝 邓斯文 隋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20-227,共8页
热能损耗是制约沼气工程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系统分析沼气工程全年热能损耗,探寻其分布规律,是实现沼气工程节能降耗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面科学评价沼气工程加热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依据。沼气工程... 热能损耗是制约沼气工程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系统分析沼气工程全年热能损耗,探寻其分布规律,是实现沼气工程节能降耗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面科学评价沼气工程加热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依据。沼气工程热能损耗主要包括工程新投入的发酵原料温升所需的耗热量和厌氧发酵反应器的传热耗热量2部分。该文以月为单位建立了沼气工程各项热能损耗的计算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中温厌氧发酵的沼气工程中,获得了沼气工程全年各月热能损耗量。结果表明,在厌氧发酵反应器各月的总热能损耗中,厌氧发酵反应器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占总耗热量的比例约为70%~90%,厌氧发酵反应器节能的关键在于围护结构的节能,减小反应器的体形系数,增大围护结构导热热阻,可有效降低厌氧发酵反应器能耗;在各月沼气工程的总热能损耗中,发酵原料温升能耗占沼气工程总能耗的比例约为85%~95%,此项能耗是沼气工程加热系统能源消耗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回收沼气工程排出沼液中的余热,是实现沼气工程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月沼气工程产能与总热能损耗的对比分析,沼气工程热能损耗量占产能量的比例约为15%~37%,沼气工程在保证正常的中温厌氧发酵的情况下,产能量远大于热能损耗量,在北方寒冷地区实现沼气工程正能输出是可能的。该文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全面科学合理评价沼气工程用能状况,减少用能过程的损失和浪费,实现沼气工程低能耗、高产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 损耗 节能 沼气工程 有效传热系数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隔热涂料热工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田慧峰 曹伟武 《建筑节能》 CAS 2010年第10期55-57,共3页
反射隔热涂料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已有很多应用。试验证明,在屋面和外墙表面使用隔热涂料可以在夏季有效降低内表面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耗电量。将有效传热系数法应用于反射隔热涂料的热工计算,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太阳辐射... 反射隔热涂料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已有很多应用。试验证明,在屋面和外墙表面使用隔热涂料可以在夏季有效降低内表面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耗电量。将有效传热系数法应用于反射隔热涂料的热工计算,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半球发射率等重要参数,还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状况的影响。针对武汉地区某实际项目,采用有效传热系数法对反射隔热涂料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体现反射隔热涂料对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是较为科学合理的隔热涂料热工计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隔热涂料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半球发射率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用高反射涂料的热工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博 王斯瑶 《建筑技术开发》 2014年第2期35-36,共2页
介绍了高反射涂料在建筑节能工程中计算方法,通过有效传热系的概念引入区别于设计规范中平均传热系数的概念,并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供实际计算时参考。
关键词 反射隔热涂料 有效传热系数 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暖燃料耗量与室外气象条件相随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会粉 张培 +1 位作者 吕东岚 王可龙 《节能》 2006年第1期55-57,共3页
居住建筑的室内温度总是在高于规定温度的一定范围内波动。在建筑围护结构和管网敷设情况一定的情况下,供暖燃料的实际耗量只是随着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针对东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采用理论分析和基本调查的方法给出... 居住建筑的室内温度总是在高于规定温度的一定范围内波动。在建筑围护结构和管网敷设情况一定的情况下,供暖燃料的实际耗量只是随着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针对东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采用理论分析和基本调查的方法给出了供暖期每天燃料耗量的具体算法,考虑了室外温度、天气情况和风速等三个因素对热耗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日数 热耗量 有效传热系数 锅炉效率 发热值 管网敷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理论和方法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力君 周曾跃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14,56,共5页
本文分析了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现状,从争议较大的朝向修正项入手,阐述一种计算供暖设计热负荷的新方法——有效传热系数法,并基于此法编制了计算程序。
关键词 供热 采暖 热负荷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变基准度日数计算住宅耗热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俊 吴纪昌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9-11,21,共4页
本文介绍了国际标准ISO9164中用变基准度日数计算住宅建筑采暖耗热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与我国目前采用的有效传热系数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建筑采暖 有效传热系数 室内设计温度 内部得热 围护结构 单位建筑面积 月平均值 采暖居住建筑 采暖系统 空气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加气混凝土建筑体系
13
作者 聂承厚 李忠民 《建筑节能》 CAS 1993年第4期25-26,共2页
本文介绍的内墙红砖承重,外墙加气混凝土围护建筑体系,充分发挥了保温和承重材料的各自的优势。该体系360mm加气混凝土外墙的保温效果优于厚1000mm红砖墙,建筑造价亦低于砖混结构。
关键词 加气混凝土 建筑体系 砖混结构 建筑造价 承重材料 保温效果 保温材料 内墙 混凝土墙体 有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Adsorbent Diamet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宏宇 何兆红 +4 位作者 袁浩然 小林敬幸 赵丹丹 窪田光宏 郭华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02-606,共5页
Adsorbe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The diameter of an adsorbent can affect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n adsorber.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Adsorbe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The diameter of an adsorbent can affect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n adsorber.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refrigerant and the void rate of the adsorbent layer can also affec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dsorbents. The performance of mass transfer in the adsorber is better when pressure drop decreases. Pressure drop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dsorbent layer can be improved with increasing adsorbent diameter. The effect of adsorbent diameter on refrigeration output power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Output power initially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ameter under different cycle time conditions. Output power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cycle time under similar di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dsorbent diameter thermal conduction PERME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freezing-thawing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in biological tissue embedded with two cryoprobes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芳 陈振乾 施明恒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326-331,共6页
A two-dimensional model for freezing and thawing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in biological tissue embedded with two cryoprobes was established.In this model,the blood vessels were considered as tree-like branched fract... A two-dimensional model for freezing and thawing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in biological tissue embedded with two cryoprobes was established.In this model,the blood vessels were considered as tree-like branched fractal network,and the effective flow rate and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blood were obtained by fractal method.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ice crystal growth process in biological tissue embedded with two cryoprobes during freezing-thawing process were numerically sim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velocity of ice crystal in freezing process from 200 to 400 s is more rapid than that from 400 to 600 s. Thawing process of frozen tissue occurs in the regions around cryoprobes tips and tissue boundary simultaneously,and the phase interfaces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until ice crystal melts completely.The distance of two cryoprobes has a more profound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freezing process at 400 s than at 80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FRACTURE phase change FREEZING thaw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艾元方 戴天红 +1 位作者 高胜斌 钱章 《煤气与热力》 1998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对流化床气固传热合理简化的基础上,依据稳态工况活动段区温度分布求取有效气固传热系数。实验结果和前人经验式预测值吻合,从而论证计算有效传热系数的可行性。
关键词 流化床 气固传热特性 有效传热系数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武汉市民用建筑的节能研究与采暖估算 被引量:1
17
作者 倪佳苗 刘楚星 刘云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76,共6页
建筑节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在能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数据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新型节能玻璃应用于武汉市民用建筑中的节能效果,并以有效传热系数法对建筑物的年采暖能耗进行理论估算。结果表明,模型朝向在东偏南45°时全年空... 建筑节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在能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数据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新型节能玻璃应用于武汉市民用建筑中的节能效果,并以有效传热系数法对建筑物的年采暖能耗进行理论估算。结果表明,模型朝向在东偏南45°时全年空调能耗最大,采用低辐射玻璃后,全年总能耗降低约30%。当采用遮阳型的Low-E后各朝向的制冷能耗均有所降低,除南向外,其他3个朝向的模型全年总能耗均有所下降。通过考虑了太阳辐射的因素和室内实际得热后的理论采暖值与模拟值偏差范围在5.25%~1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模拟 LOW-E玻璃 节能研究 有效传热系数 误差分析
原文传递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porous media 被引量:5
18
作者 JIANG PeiXue XIANG Heng XU Ru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2140-2147,共8页
The nanopartic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nanoscal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n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Macroscale porou... The nanopartic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nanoscal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n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Macr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then revised for nanoporous media.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two packed beds with nanoscale nickel particles and a packed bed with microscale nickel particles were then measured using the Hot Disk.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micr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ere much less tha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the solid particles.Comparison of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evised combined parallel-series model and the revised Hsu-Cheng mode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micro-and nanoparticle packed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conductivity NANOPARTICLE nanoporous media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 contact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