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持时组合的地震事件数据序列提取方法
1
作者 宁静 王秀英 +2 位作者 赵国存 马志霞 张珊珊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利用地震触发检测方法及地震工程学中确定地震动持时的方法,构建了一种组合确定持时的方法:首先利用STA/LTA方法确定事件波形的起始位置,然后以括号持时截取和有效持时结合确定事件波形的结束位置。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事件记录数... 利用地震触发检测方法及地震工程学中确定地震动持时的方法,构建了一种组合确定持时的方法:首先利用STA/LTA方法确定事件波形的起始位置,然后以括号持时截取和有效持时结合确定事件波形的结束位置。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事件记录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从大量连续的地震波形数据中快速自动截取关键地震事件数据序列,有利于后续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快速灾害评估计算和处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有效持时 极震区 地震预警 唐山古冶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2
作者 马鑫 乌尼尔 +2 位作者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赵晓成 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2)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 能量有效持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范谱拟合的人工地震动持时对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韩建平 孙小云 周颖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126,共6页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动持时的规定不明确,而持时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及抗倒塌能力评估影响较大。基于规范反应谱拟合地震动持时分别为20、40、60 s的人工地震波各10条,利用Open Sees分析软件建立了一钢筋混...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动持时的规定不明确,而持时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及抗倒塌能力评估影响较大。基于规范反应谱拟合地震动持时分别为20、40、60 s的人工地震波各10条,利用Open Sees分析软件建立了一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教学楼的三维空间模型,以这些人工地震动为输入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对应于不同持时记录的结构平均增量动力分析曲线,进而分析其最大顶点位移、最大残余顶点位移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与各地震动记录有效持时之间的相关性,给出了结构在不同持时记录以其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表示的抗倒塌能力,及其与有效持时的关系和不同持时与不同Sa(T1)相应的倒塌概率。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动强度水平相同时,较长持时的地震动记录可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和较高的倒塌概率,并且随着有效持时的增加,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呈降低趋势,而位移需求并不能完全说明持时对结构倒塌发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填充墙结构 有效持时 人工地震动 残余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抗倒塌能力
原文传递
2009年姚安6.0级地震强震动应急观测的数据处理及其震害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世成 崔建文 +3 位作者 张潜 刘琼仙 周挚 张颜琪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82-88,共7页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应急流动观测获取的强余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记录的滤波及零漂处理,5.2级、4.7级、4.6级三次强余震的PGA、PGV、PGD及PSV、PSD以及对应的谱烈度(SI)与相对持时(Td)等的计算及其分析。结果表明:...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应急流动观测获取的强余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记录的滤波及零漂处理,5.2级、4.7级、4.6级三次强余震的PGA、PGV、PGD及PSV、PSD以及对应的谱烈度(SI)与相对持时(Td)等的计算及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余震近场记录的滤波处理对高频成份影响较大,对低频部分影响很小;加速度峰值主频集中在3~17 Hz;速度峰值对应频率大都为1~8 Hz;谱烈度值为1.5~36.6。4.7级地震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825.3 gal,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Ⅹ度,采用IMM标准,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Ⅷ度;而其90%、70%的相对能量持时和1/5峰值分数持时的长度分别为1.62 s、0.64 s和0.92 s;最大加速度峰值与对应的谱烈度值之比值,亦仅列众强余震的第6位。对此次强震动记录与地震灾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地震 流动观测 地震动频谱 谱烈度 有效持时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龙胜 范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24-1931,共8页
首先采用场地未来50 a超越概率10%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激振波进行动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随机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残余动应变表达式进行修正,通过多组试验数据的反复验证,修正后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好。其次,通过控制人工合成地震动... 首先采用场地未来50 a超越概率10%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激振波进行动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随机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残余动应变表达式进行修正,通过多组试验数据的反复验证,修正后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好。其次,通过控制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的功率谱和包络函数相关参数,得到不同卓越频率和有效持时的地震动时程,并据此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卓越频率和有效持时对黄土残余应变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卓越频率高、有效持时长的地震荷载作用下,相同动应力引起土体的残余变形较大。另外,固结比和含水量对黄土的残余应变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同一动应力作用下,高固结比和高含水量时试样将产生更大的残余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随机地震荷载 黄土震陷 残余应变 卓越频率 有效持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效应对阻尼折减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周靖 周飞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4,共7页
阻尼折减系数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采用简谐正弦波和25条集集地震记录,基于单自由度体系不同阻尼比水平的位移反应谱研究了有效地震动持时对阻尼折减系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阻尼折减系数随有效地震动... 阻尼折减系数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采用简谐正弦波和25条集集地震记录,基于单自由度体系不同阻尼比水平的位移反应谱研究了有效地震动持时对阻尼折减系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阻尼折减系数随有效地震动持时比和简谐激励循环数的增加而减小。基于分析结果的统计平均值,通过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给出了考虑地震动持时影响的阻尼折减系数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地震动 阻尼折减系数 位移反应谱 有效持时
原文传递
考虑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实际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瑞东 宋廷苏 王林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20,共8页
针对昆明市某99.7 m高层剪力墙隔震建筑,使用90组非脉冲与速度脉冲型地震时程,按震中距及有效持时分别分为7类与6类后,对其结构进行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快速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震时,该结构非脉冲层间剪力与倾覆力矩均小于脉冲数... 针对昆明市某99.7 m高层剪力墙隔震建筑,使用90组非脉冲与速度脉冲型地震时程,按震中距及有效持时分别分为7类与6类后,对其结构进行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快速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震时,该结构非脉冲层间剪力与倾覆力矩均小于脉冲数值,且其比例随楼层增加而增大;(2)大震时,速度脉冲对支座应力及位移的平均放大效应可达1.23~2.44倍,同时时程震中距为(50 km,70km],或有效持时为(40 s,50 s]时支座受脉冲作用放大效应影响最大;(3)结构边缘的橡胶隔震支座拉应力、压应力、天然橡胶支座水平剪切力等受脉冲作用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脉冲 隔震结构 震中距 有效持时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28
8
作者 叶列平 马千里 缪志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2,共14页
随着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推广应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逐渐成为主要的分析方法,但该方法所面临主要困难是缺乏对地震波选择的统一标准。由于影响地震动的参数很多,且不同参数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又十分复杂,因此能综... 随着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推广应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逐渐成为主要的分析方法,但该方法所面临主要困难是缺乏对地震波选择的统一标准。由于影响地震动的参数很多,且不同参数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又十分复杂,因此能综合反映各种地震动参数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影响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成为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现有主要的33个地震动强度指标,基于弹塑性SDOF和MD-OF系统的代表性地震响应指标,分析了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不同结构地震响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不同地震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给出了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强度指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指标 单自由度体系 多自由度体系 有效强震 相关系数 结构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东升 陈笑宇 +1 位作者 张锐 国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4-844,共21页
近断层地震动中存在的低频、大幅值速度脉冲使得临近断层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延性需求。对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临近断层结构反应的认识,从而为临近断层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受强震记录处理及速度脉冲识... 近断层地震动中存在的低频、大幅值速度脉冲使得临近断层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延性需求。对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临近断层结构反应的认识,从而为临近断层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受强震记录处理及速度脉冲识别和提取方法的限制,目前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单脉冲特性,多脉冲特性涉及较少。本文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及其相关理论,针对近断层地震动,提出了涵盖原始强震记录基线校正,至多速度脉冲定量判别及提取的整套脉冲特性研究方法,该方法对多脉冲记录尤为有效;基于提取出的理想化速度脉冲构建了(多)脉冲参数与地震参数的统计关系;以脉冲持时新定义了近断层地震动的有效强震持时,并通过多层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进行了验证。新方法中,基线校正过程可以获得稳定的地面峰值位移(PGD)和具有物理意义的基线偏移时程;提出的速度脉冲识别及波形提取方法可以将每个脉冲准确定位于时域,同时自动化获得脉冲相关参数;基于理想脉冲定义的近断层地震动有效强震持时可以良好地表征多脉冲记录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多速度脉冲 希尔伯特-黄变换 基线校正 有效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house Farming a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Nigeria
10
作者 Y. Mijinyaw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1年第7期943-949,共7页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times has disrupted the onset and duration of seasons in Nigeria manifes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both staple and cash crops, and livestock yields. This has transformed the countr...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times has disrupted the onset and duration of seasons in Nigeria manifes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both staple and cash crops, and livestock yields. This has transformed the country to a major importer of those agricultural produce she hitherto exported. As a country where over 70% of the population depends on agriculture for surviv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re a major threat to both food security and the general econoray. Remedial measures which have been suggested including adoption of agronomic and tested practices, reduced burning and afforestation. An option that could be of great potential in ameliorating this situation but which has not been practiced especially in the production of specialty crops is the use of greenhouse farm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igerian agriculture. The potentials and logistics are required for effective use of greenhouse farming as a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Nigeria. It is suggested that research should be carded out to select appropriate glazing materials. The provisions of training and credit facilities for interested farmers are recommended for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climate change glazing material solar rad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