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保存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樊馥 蔡进功 +1 位作者 张永生 崔海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6-689,共4页
在泥质烃源岩中,存在多种有机质保存方式。除外部缺氧环境外,有机质通过降解缩聚、选择性保存、自然硫化以及黏土保护等得以稳定存在。不同保存机制的有机质,构成了干酪根中多样的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并在生烃时间和生烃性能方面存在显... 在泥质烃源岩中,存在多种有机质保存方式。除外部缺氧环境外,有机质通过降解缩聚、选择性保存、自然硫化以及黏土保护等得以稳定存在。不同保存机制的有机质,构成了干酪根中多样的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并在生烃时间和生烃性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这可能是造成泥质烃源岩具有宽生烃区间的重要原因。对多种有机质保存机制进行深入认识,探讨不同保存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尤其是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未来石油地质领域有机质保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这对于深化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更科学地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探索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烃源岩 有机质保存 降解缩聚 自然硫化 黏土保护 选择性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西盆地城子河组泥岩有机质保存条件研究
2
作者 樊馥 张永生 +3 位作者 高福红 蔡进功 崔海娜 于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0-985,共6页
鸡西盆地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已在多口钻井中发现油气显示。早白垩世城子河组为一套夹数个海相泥岩层的含煤岩系,形成于滨浅湖—沼泽的沉积环境,为该盆地主力烃源岩层。本次对该层位泥岩样品的常、微量元素全分析结果表明,... 鸡西盆地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已在多口钻井中发现油气显示。早白垩世城子河组为一套夹数个海相泥岩层的含煤岩系,形成于滨浅湖—沼泽的沉积环境,为该盆地主力烃源岩层。本次对该层位泥岩样品的常、微量元素全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盐度指标Sr/Ba在0.11~0.38之间,碱度指标(Ca+Mg)*20/(Si+Al)为0.22~1.33,氧化还原性指标V/Cr在1.17~3.23之间;生物标志物分析中反映沉积水体环境特征的指标Pr/Ph在2.4~2.8之间,平均值为2.2;伽马蜡烷/C30-藿烷(G/C30H)平均值为0.11,均未显示出遭受海侵影响的典型咸化水体及强还原性沉积环境特点,反映对有机质的保存不利。结合城子河组煤岩与泥岩相比具有高的氢指数和产烃潜量特点,认为该区大量的油气显示应该与广泛发育的煤岩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西盆地 泥岩 城子河组 有机质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硅质页岩层系中硅质来源及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小敏 刘伟新 +4 位作者 张瀛 赵迪斐 唐友军 申宝剑 李志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9-440,共12页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两套硅质页岩层系(寒武系底部页岩和奥陶系—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其重要的页岩气产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含量与TOC及含气量呈正相关性,暗示硅质矿物对该地区页岩气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硅质来源复杂,且...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两套硅质页岩层系(寒武系底部页岩和奥陶系—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其重要的页岩气产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含量与TOC及含气量呈正相关性,暗示硅质矿物对该地区页岩气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硅质来源复杂,且存在后期硅质流体的注入。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和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岩系的硅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分析,揭示了3种硅质来源特征:(1)同沉积无机硅质流体;(2)生物硅;(3)后期无机硅质流体。其中寒武系底部以同沉积无机硅质流体和生物硅来源为主,同沉积硅质流体导致有机质快速石化埋藏,有机质内部结构及形态保存较好;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来源以后期无机硅质流体和生物硅来源为主,有机质在保存过程中受硅质流体的影响很小,有机质腐泥化作用充分,内部结构和形态多数保存较差。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两套页岩层系的硅质发育岩石学特征,及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期望能为四川盆地两套页岩气储层差异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页岩 硅质来源 有机质保存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4 位作者 卢学军 黄志龙 孙明亮 陈哲龙 柳庄小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0-817,共8页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是影响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北部的二连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发现二者均明显影响着有机质的保存:还原性越强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沉积速率越大...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是影响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北部的二连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发现二者均明显影响着有机质的保存:还原性越强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沉积速率越大越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综合分析发现有机质的保存并非受单一因素控制,氧化—还原程度偏氧化的凹陷中如果沉积速率较高,有机质快速埋藏可以缩短有机质的降解时间,从而使有机质也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沉积速率低的凹陷中如果氧化—还原程度偏还原,有机质也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有机质保存受氧化—还原程度和沉积速率的综合影响,它们在有机质的保存中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单一通过氧化—还原程度或沉积速率分析有机质的保存程度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程度 沉积速率 有机质保存 二连盆地
原文传递
高温微生物铁还原条件下绿脱石对有机质的保存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强 董海良 汪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粘土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与环境中的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前人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的可膨胀层间域可以有效地保存有机质,防止其在微生物诱导的氧化还原环境的波动的环境中被矿化。然而这一过程在高温条件下是否同样成立尚... 粘土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与环境中的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前人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的可膨胀层间域可以有效地保存有机质,防止其在微生物诱导的氧化还原环境的波动的环境中被矿化。然而这一过程在高温条件下是否同样成立尚属未知。本文选取一种代表性有机质12-氨基十二酸(ALA)与典型含铁粘土矿物绿脱石(NAu-2)合成有机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在两株高温-超高温铁还原细菌的作用后,通过多种水化学和矿物学的表征手段,研究其矿物结构的变化、有机质的结合稳定性和脱附情况。结果发现细菌对绿脱石结构铁的还原过程中造成的矿物结构的破坏(还原性溶解)是控制ALA从NAu-2中脱附的主要原因。高温条件也会略微促进ALA从NAu-2的层间域中脱附出来。总体来说,受限于微生物对结构铁的还原程度(<30%),最终在结构铁还原反应结束后还是有相当大量的ALA在层间保存了下来。这一结果证明了粘土矿物的层间域在高温条件下同样也能够作为有机质保存的有效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脱石 微生物铁还原 高温 有机质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蒙脱石层间吸附有机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于炳松 董海良 韩彭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9-960,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意识到,有机质在蒙脱石结构层间的吸附是有机质保存的重要机理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能否降解蒙脱石层间吸附有机质以及降解的程度等尚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的支撑。本文试图通过人工合成含有层间吸附有机质的蒙脱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意识到,有机质在蒙脱石结构层间的吸附是有机质保存的重要机理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能否降解蒙脱石层间吸附有机质以及降解的程度等尚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的支撑。本文试图通过人工合成含有层间吸附有机质的蒙脱石,利用海洋和湖泊沉积物中常见的降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实验,据此探讨有机质的蒙脱石层间吸附在沉积物埋藏过程中对有机质保存的贡献。有机质选择半胱氨酸和甲苯,前者是生物生长所需的一种重要氨基酸,后者大量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多种细菌可以在有碳氢化合物的环境下将其降解。实验菌种选择恶臭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putida)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2种细菌,它们均为海洋和湖泊沉积物中的主导微生物,前者有较强的有机质降解能力,后者为铁的还原菌,厌氧代谢过程中能将蒙脱石结构中的Fe(III)还原为Fe(II)。通过上述不同菌种对蒙脱石层间吸附不同性质有机质的降解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对蒙脱石层间吸附的有机质的降解方式主要有分泌有机酸直接降解和破坏层间结构释放有机物从而进行降解。代表菌种假单胞菌和希瓦氏菌对半胱氨酸绿脱石及甲苯绿脱石的作用表明,微生物通过分泌有机酸的形式对蒙脱石层间吸附的有机质降解作用很有限,该结构在恒定的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对保存有机质有利;希瓦氏菌在严格无氧条件下通过还原Fe(III)进行代谢,实验表明,无氧条件下,希瓦氏菌可以一定程度破坏矿物结构,释放并消耗有机物,因此,铁还原微生物对蒙脱石层间吸附有机质的保存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微生物对矿物晶体结构的破坏能力有限,故其对层间吸附有机质降解的能力也有限;不同有机物对生物降解过程也有影响,这些影响取决于有机质的特性及有机质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绿脱石层间吸附的半胱氨酸对生物生长有利,从而可能促进生物还原Fe(III)作用。相反,甲苯却很明显的抑制了Fe(III)的还原。由此可见,有机质的蒙脱石层间吸附是有机质保存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层间吸附 有机质保存 微生物降解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烃源岩氮同位素组成与有机质聚集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剑 夏刘文 +5 位作者 胡文瑄 Eva E STÜEKEN 支东明 唐勇 向宝力 何文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925,共14页
氮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与有机质聚集之间具有成因联系,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律性认识。以中国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古近系陆(湖)相烃源岩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根据氮同位素(δ^(15)N)组成,结合盐度和蒸发性碱类矿物特征,可将中... 氮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与有机质聚集之间具有成因联系,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律性认识。以中国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古近系陆(湖)相烃源岩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根据氮同位素(δ^(15)N)组成,结合盐度和蒸发性碱类矿物特征,可将中国陆相烃源岩分为3组:近中性组1(δ^(15)N平均值为4.0‰±1.5‰)、近中性组2(δ^(15)N平均值为7.1‰±1.6‰)和碱性组(δ^(15)N平均值为18.4‰±3.3‰)。在δ^(15)N<10‰的近中性组中,烃源岩的δ^(15)N与有机质丰度、类型、生烃能力和页岩油潜力呈正相关,原因在于较高的δ^(15)N值指征了生烃母质组成的变化。在δ^(15)N>10‰的碱性组中,有机质类型都较好,页岩油潜力都较高,但烃源岩的δ^(15)N与有机质聚集的响应关系不如中性组,反映有机质聚集受非δ^(15)N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与控制。据此建立了基于δ^(15)N划分出的3类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聚集模式(<5‰、5‰~10‰、>10‰)。δ^(15)N具有示踪有机质聚集和烃源岩质量的潜力,以湖相烃源岩为例,低δ^(15)N型(δ^(15)N<5‰)质量差,中—高δ^(15)N型(δ^(15)N>5‰)质量好。从氮同位素组成和氮循环这一新角度探讨了烃源岩有机质聚集,丰富了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聚集 氮同位素 初级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条件 陆相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2μm黏土粒级组分可溶有机质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丁飞 蔡进功 +1 位作者 徐兴友 杨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10-1714,共5页
通过对烃源岩中提取<2μm黏土粒级组分进行总有机碳(TOC)测试、氯仿抽提和族组成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的关系,与传统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研究对比得出: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结合是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的重要... 通过对烃源岩中提取<2μm黏土粒级组分进行总有机碳(TOC)测试、氯仿抽提和族组成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的关系,与传统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研究对比得出: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结合是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的重要赋存方式之一;黏土粒级组分可溶有机质产率高于全岩,70%以上样品产率在100 mg.g-1以上;产率变化与全岩同步,但高峰期较全岩滞后,在生烃不同阶段黏土粒级组分对可溶有机质都有重要贡献.<2μm黏土粒级组分是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主要载体,两者形成的复合体是一种潜在生烃母质,而且贯穿于有机质生烃的全部过程,在油气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2μm黏土粒级组分 可溶有机质 有机质保存 有机质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光荣 陈聪 +5 位作者 龙祖烈 张丽丽 汪旭东 马勇 辛志源 翟普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64-4178,共15页
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烃源岩类型复杂,虽然半深湖相、浅湖相、陆源海相和三角洲相等均有揭示,但有机质富集机理不明,导致对该区烃源潜力及主力烃源岩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本次研究通过对已钻遇的不同类型烃源岩主微量元素及草... 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烃源岩类型复杂,虽然半深湖相、浅湖相、陆源海相和三角洲相等均有揭示,但有机质富集机理不明,导致对该区烃源潜力及主力烃源岩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本次研究通过对已钻遇的不同类型烃源岩主微量元素及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特征等分析,剖析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发育与保存条件,首次揭示了白云凹陷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富集机理。结果表明:白云凹陷浅湖相烃源岩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文昌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为0.4~14.3μm,分布较广,平均粒径为6.8μm,而恩平组烃源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为4.9~15.9μm,平均粒径为8.7μm,整体处于次氧化环境;半深湖相烃源岩初级生产力水平低于浅湖相烃源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较窄,为5.6~8.0μm,平均粒径为5.8μm,处于硫化-次氧化环境,具有较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陆源海相烃源岩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接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有机质较为丰富。三角洲相烃源岩接受大量陆源碎屑的营养物质输入,沉积物堆积效率高,埋藏较快,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7.0μm,且多见自形黄铁矿,处于氧化—强氧化环境,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差,凭借大量的物源输入和堆积埋藏效率,也可形成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初级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条件 草莓状黄铁矿 有机质富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麻江羊跳寒武系底部烃源岩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研究
10
作者 谭金萍 谢小敏 +2 位作者 王张虎 史旭凯 刘于民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5,共19页
早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笔者等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_(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 早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笔者等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_(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不同来源SiO_(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羊跳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样品中发现热液活动的岩石学证据,即玉髓和热液生物(海绵骨针和须腕动物),表明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沉积过程受热液影响。②硅质岩与硅质页岩的Fe/Ti平均值分别为51.04、17.24;Al/(Al+Fe)平均值分别为0.41、0.65,同时硅质岩系ΣLREE/ΣHREE整体大于1,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Ce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硅质岩受热液影响较大,硅质页岩不受或受热液影响较小。③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中,碎屑硅平均值为30.52%;热液硅平均值为34.67%;生物硅平均值为34.81%,这表明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研究结果将为确定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成因 SiO_(2)定量分析 寒武系底部 沉积环境 烃源岩 有机质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在烃源岩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3 位作者 黄志龙 卢学军 陈哲龙 谷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2-842,共11页
烃源岩形成研究一直集中于海相盆地的"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之争,湖相盆地研究较少.利用二连盆地烃源岩有机碳、碳酸盐碳同位素、热解参数、还原硫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征了湖盆古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 烃源岩形成研究一直集中于海相盆地的"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之争,湖相盆地研究较少.利用二连盆地烃源岩有机碳、碳酸盐碳同位素、热解参数、还原硫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征了湖盆古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了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在烃源岩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发现不同的湖盆中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对烃源岩形成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高,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受有机质保存条件影响小,即使在含氧的水底也会有部分有机质来不及氧化而富集形成烃源岩;有机质供给量小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低,氧化环境中大部分有机质被降解难以形成烃源岩,只有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才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有机质保存是控制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供给 有机质保存 古生产力 陆源有机质输入 二连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优质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22
12
作者 许婷 侯读杰 +3 位作者 赵子斌 王烨 徐长贵 王飞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32,共11页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的优质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最高,类型最好,主要为Ⅱ1和Ⅰ型,且已进入生烃门限,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沙一二段烃源岩次之,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优质烃源岩较为发育;东下段烃源岩相对较差,有机质丰度主要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相对前两者差一些。构造和古气候、湖盆古生产力及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烃源岩发育,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炎热湿润,大量的藻类输入形成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半深湖—深湖还原环境使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良好,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气温有所降低,藻类勃发,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低Pr/Ph、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反映水体盐度较高,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强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极为有利。东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半湿润,母质来源构成上以混源为主,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更多,沉积环境主要为淡水还原环境,总体上古生产力水平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相对前两者较差,整体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类型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东洼 烃源岩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有机质保存条件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以城口木瓜口剖面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金宁 张敏 +1 位作者 刘光祥 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1,共7页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样品实测数据,以川东北城口木瓜口二叠系剖面为例,通过常量元素(氧化物)、微量元素等参数进行古环境条件恢复,分析了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相关性,并探讨了烃源岩纵横向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样品实测数据,以川东北城口木瓜口二叠系剖面为例,通过常量元素(氧化物)、微量元素等参数进行古环境条件恢复,分析了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相关性,并探讨了烃源岩纵横向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1)在横向上,研究区二叠系深水陆棚相、台盆相烃源岩最发育,有机质丰度也相对高,台内洼地亚相烃源岩丰度较低;(2)在纵向上,二叠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海侵半旋回中,最大海泛时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最好;(3)古生物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是控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并且只有当古生产力高,有机质保存好时,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最好,两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 烃源岩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镇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U-Mo协变模式与古海盆水体滞留程度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正清 方朝刚 +4 位作者 李建青 章诚诚 王元俊 刘理湘 赵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3-450,471,共9页
通过对下扬子的宁镇地区SY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U、Mo元素和有机质含量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在还原环境下痕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水体滞留情况的对应关系。通过Mo-TOC和U-Mo协变模式研究表明:五峰组沉积时期尽管海平面降低,但强烈的滞留海... 通过对下扬子的宁镇地区SY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U、Mo元素和有机质含量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在还原环境下痕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水体滞留情况的对应关系。通过Mo-TOC和U-Mo协变模式研究表明:五峰组沉积时期尽管海平面降低,但强烈的滞留海盆环境使得水体交换速率缓慢,降低有机质的消耗,形成了利于有机质保存的缺氧环境;高家边组沉积时期海盆的滞留程度明显弱于五峰组沉积时期,但由于志留纪早期受全球性海侵事件影响,海平面快速上升触发上升流,促进了生物复苏、提高了海洋表层生产力,进而加强和维持了底部水体的还原环境,导致海底进一步缺氧是高家边组第一段有机质富集和保存的关键因素。高家边组底部是下扬子地区页岩气的有利目标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保存 U-Mo协变模式 水体滞留 宁镇地区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天文调控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瑞 金之钧 +5 位作者 李明松 刘全有 李鹏 魏韧 王蒙 贺翔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7-1561,共15页
地球轨道周期引起的气候波动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重要驱动因素。陆相页岩沉积相变快,非均质性强,天文信号识别和解译面临一定挑战。在中三叠世拉丁期,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发育了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研究陆相有机碳埋藏和古气候变化的优... 地球轨道周期引起的气候波动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重要驱动因素。陆相页岩沉积相变快,非均质性强,天文信号识别和解译面临一定挑战。在中三叠世拉丁期,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发育了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研究陆相有机碳埋藏和古气候变化的优良素材。本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Y1011钻孔中三叠统长7段地层为分析对象。长7段取芯长度为65.93 m,主要岩性为黑色页岩、灰色粉砂岩和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组合。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长7段岩芯表面测得1265条数据,使用碳/氮分析仪获取了长7段207块岩芯样品的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TOC变化范围为0.38%~14.87%,C/N比值范围为3.98~15.63,表明浮游藻类是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同时部分混合了陆生维管束植物的贡献;通过长7段Rb/Sr与TOC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识别出稳定的地球轨道周期信号;对最显著的21.8 m沉积旋回进行天文调谐,获得长7段沉积持续时间约为1.29 Ma;结合高精度年龄锚点,揭示出长7段底界面和顶界面的年龄分别为241.56±0.22 Ma和240.27±0.22 Ma。长7段页岩沉积非均质性特征、古生产力与有机质保存旋回变化的响应周期均为405 ka;偏心率对岁差具有调制作用,通过驱动季风降雨与大陆风化的波动,控制湖盆初级生产力输入旋回。对硫酸盐还原指数(SRI)时间序列提取到405 ka旋回,揭示了有机质的消耗与保存在地球轨道力影响下的周期性演化。在405 ka长偏心率高值时期,高生产力与保存条件的耦合有利于长7段页岩有机质富集。拉丁期湿润气候事件与秦岭造山带火山活动等地质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具有协同控制作用。本研究为探索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控制的陆相有机碳埋藏提供了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偏心率 细粒沉积岩 古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 沉积速率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内多源石英对页岩气富集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增裕 刘睿 +8 位作者 谭秀成 井翠 聂舟 衡德 江定川 文冉 陈雷 唐余锋 唐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石英是页岩中的常见矿物,具有多种来源或成因,对于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判别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矿物来源及成因,开展了环境扫描电镜观测、X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相关研究工作。... 石英是页岩中的常见矿物,具有多种来源或成因,对于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判别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矿物来源及成因,开展了环境扫描电镜观测、X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相关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存在盆外、盆内碎屑石英以及自生石英3种石英类型。(2)盆外(陆源)碎屑石英高通量稀释了龙一13小层的有机质丰度,导致TOC随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3)盆内碎屑石英以浮游生物蛋白石骨架为主,与总有机碳(TOC)线性正相关,表明高丰度浮游生物与高有机质产率相耦合。但由于生物蛋白石相对于有机质在海底弱氧化或氧化背景中具有更高的保存效率,因此盆内碎屑石英与TOC的线性相关系数偏高。(4)与盆内碎屑石英相伴生的有机质生成了大量次生有机孔隙,导致盆内碎屑石英与孔隙度正相关。而黏土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石英填充了部分原生或次生孔隙,导致黏土成因自生石英与孔隙度负相关。该研究成果对长宁地区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指导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盆内碎屑石英 有机质保存 页岩孔隙 五峰—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Triassic Lockatong Formation in the Newark Basin
17
作者 Diana Beatriz Tinoco Larbi Rddad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This study is aimed at characterizing the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Triassic Lockato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wark Basin. On the basis of the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the Lockatong formation was depo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characterizing the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Triassic Lockato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wark Basin. On the basis of the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the Lockatong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in the deep NW part of the basin,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However, the Lockatong formation of the SE border of the basin was deposited in oxic conditions that prevented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f there is any. The structuration of the basin into deep subsiding NW section due to the reactivation of the NE-SW striking faul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oxic conditions were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ark basin organic matter Lockatong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of a climobiosequence in the Main Range of Peninsular Malaysia
18
作者 Amir Hossein JAFARZADEH-HAGHIGHI Jusop SHAMSHUDDIN +1 位作者 Jol HAMDAN Norhazlin ZAINUDD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763-1775,共13页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preservation in soils along a climo-biosequ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oil texture and mineralogy on preser...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preservation in soils along a climo-biosequ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oil texture and mineralogy on preservation of SOC in the topsoil and subsoil along a climo-biosequence in the Main Range of Peninsular Malaysia. Soil samples from the A and B-horizons of four representative soil profiles were subjected to particle-size fractionation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es 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selective dissolution. The proportion of SOC in the 250-2000 μm fraction(SOC associated with coarse sand) decrease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OC in the <53 μm fraction(SOC associated with clay and silt)increased with depth. This ref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ne mineral fractions of the soil matrix for SOC storage in the subsoil.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tent of SOC in the <53 μm fra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poorly crystalline Fe oxides [oxalate-extractable Fe(Fe_o) – pyrophosphate-extractable Fe(Fe_p)] and poorly crystalline inorganic forms of Al [oxalateextractable Al(Al_o) – pyrophosphate-extractable Al(Al_p)] in the B-horizon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poorly crystalline Fe oxides and poorly 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SOC in the Bhorizon.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Fe_o-Fe_p and Al_o-Al_p over elevation sugges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poorly crystalline Fe oxides and poorly 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SOC in the Bhoriz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regardless of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along the studied climobiosequence, preservation of SOC in the subsoil depends on clay minera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size fractionation Poorly crystalline minerals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tex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流沙港组湖相烃源岩的差异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友川 兰蕾 +1 位作者 王柯 杨永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1-1459,共9页
北部湾盆地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富油盆地,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和福山凹陷,探明原油地质储量约为4.05×108t,但各个主要凹陷的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存在显著差异。北部湾盆地各凹陷的油气富集程度与其湖相烃源岩的差异... 北部湾盆地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富油盆地,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和福山凹陷,探明原油地质储量约为4.05×108t,但各个主要凹陷的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存在显著差异。北部湾盆地各凹陷的油气富集程度与其湖相烃源岩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涠西南凹陷到乌石凹陷,再到迈陈凹陷和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烃源岩的品质总体下降,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降低,有机质类型从以腐泥型为主变成以混合型占优势,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下降。分析表明,尽管北部湾盆地流沙港组烃源岩在形成期各凹陷普遍具有较高的古湖泊有机质生产力,但各凹陷的有机质来源仍然存在差异,有机质保存条件也存在差异,从涠西南凹陷到乌石凹陷,再到迈陈凹陷、福山凹陷和海中凹陷,湖相藻类来源的有机质减少,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增加,有机质保存条件具有变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怪源岩 流沙港组 有机质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