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模拟泉州湾人工岛建设对水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毅晖 卢毅敏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369-377,共9页
以泉州湾秀涂人工岛的建设为例,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建立泉州湾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建岛前、后水动力特征、潮致余流和纳潮量的变化.采用欧拉弥散方法模拟污染物浓度的对流扩散,对泉州湾的水交换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岛后,... 以泉州湾秀涂人工岛的建设为例,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建立泉州湾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建岛前、后水动力特征、潮致余流和纳潮量的变化.采用欧拉弥散方法模拟污染物浓度的对流扩散,对泉州湾的水交换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岛后,大部分海域的海潮流速约减小0.1 m·s-1;石湖港区人工岛连线以西大部分区域的潮致余流变化不显著,但湾口的潮致余流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纳潮量的变化较为明显,小潮期间纳潮量的变化率为10.09%,使小潮期间湾内水体与外海的交换能力变弱,更易遭受污染威胁;洛阳江流域和金屿的污染物浓度差变化较大,导致湾内水体的半交换时间约增加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 水交换 数值模拟 人工岛 泉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波浪传播折射变形的数学模型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孟国 蒋德才 《海岸工程》 1999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对研究近岸波浪折射变形的各种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和数值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述,内容包括线性规则波折射数学模型,非线性规则波折射数学模型,波群折射数学模型,不规则波折射数学模型。
关键词 数学模型 规则波 不规则波 海洋 波浪折射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市近岸海域水动力状况分析与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可胜 王学昌 孙长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27-33,共7页
建立莱州市近岸海域潮流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格朗日余流模型。结合在主要入海排污口进行的数值跟踪,对莱州市近岸海域的物理自净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莱州市 海域 拉格朗日余流模型 自净能力 水动力分析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波浪破碎方向谱模型
4
作者 赵子丹 刘百桥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8-632,共5页
在线性海浪方向谱折绕射联合模型基础上 ,通过引入破碎波高概率分布和单个破碎波的处理方法 ,提出了在能量控制上与我国港口工程规范基本等效的近岸波浪破碎方向谱模型 ,使海浪方向谱折绕射联合模型的适用范围拓展到了破碎带内 .模拟地... 在线性海浪方向谱折绕射联合模型基础上 ,通过引入破碎波高概率分布和单个破碎波的处理方法 ,提出了在能量控制上与我国港口工程规范基本等效的近岸波浪破碎方向谱模型 ,使海浪方向谱折绕射联合模型的适用范围拓展到了破碎带内 .模拟地形上的数值计算实验表明 ,该模型既能从宏观上较好地控制破碎波的沿程能量变化 ,又能通过波浪的内在结构反映近岸波浪的变形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破碎 波高 概率分布 方向谱折绕射联合模型 海洋工程 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增茂 俞光耀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3-18,共6页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依据近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目的,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建立数学模型应遵循的原则,动力学模型的分类、结构特征及其发...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依据近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目的,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建立数学模型应遵循的原则,动力学模型的分类、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其中对近岸区域海洋及河口模型的讨论比较详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动力学模型 生物动力学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近岸海域浮子漂移轨迹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郭民权 曾银东 +2 位作者 李雪丁 任在常 张春桂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9-454,共6页
平潭近岸海域岸线曲折,周边岛礁众多,海底地形复杂,是福建省海难事故的高发区.本研究建立了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风场和流场的数值模型获取海面动力环境信息,采用拉格朗日算法实现对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 平潭近岸海域岸线曲折,周边岛礁众多,海底地形复杂,是福建省海难事故的高发区.本研究建立了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风场和流场的数值模型获取海面动力环境信息,采用拉格朗日算法实现对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追踪.其中海流模型采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型构建,模型水平方向上最高分辨率为100m,垂向上分为16层,并考虑干湿边界,以体现复杂海岸线和水深地形.通过验证分析,潮位、流速和流向的模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0 m、0.12 m/s和26°.通过平潭近岸2个浮子实验,结果表明,浮子漂移过程中受潮流和局地地形的影响明显,对漂移模型在平潭近岸海域的适用性进行初步验证,浮子模拟轨迹与实际漂移过程基本吻合,模拟时段内最大偏差距离为2.8km,系统可以为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突发事故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 ROMS模型 漂移模型 浮子漂移实验 数值模拟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波生近岸流数值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熊伟 翟剑峰 +1 位作者 朱志夏 东培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
波浪破碎产生近岸流是近岸浅水区域一个重要的水动力现象。该文利用辐射应力的概念,并考虑辐射应力沿水深的变化、波浪破碎引起的水滚以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水底剪应力,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波生近岸流数值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值模... 波浪破碎产生近岸流是近岸浅水区域一个重要的水动力现象。该文利用辐射应力的概念,并考虑辐射应力沿水深的变化、波浪破碎引起的水滚以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水底剪应力,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波生近岸流数值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两个实验室实验,并同实验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波浪破碎产生的近岸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辐射应力 有限体积 增减水 裂流
原文传递
中山河口近岸海域混合区敏感点访问几率研究
8
作者 池丽敏 谈永锋 +1 位作者 高健 卞红娟 《水利信息化》 2013年第6期28-32,共5页
以黄海中山河口近岸海域水动力、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及污染物排放量对附近海域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方程并对中山河口近岸海域的水动力状况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选用COD为主要... 以黄海中山河口近岸海域水动力、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及污染物排放量对附近海域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方程并对中山河口近岸海域的水动力状况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选用COD为主要的污染物指标,模拟计算污染物混合区,然后确定混合区内相对不利的3个敏感点,应用统计学原理,统计混合区近岸边缘污染物访问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域 有限体积 混合区 敏感点访问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田湾附近海域放射性核素扩散迁移研究
9
作者 张治钟 张江梅 +1 位作者 张扬鑫 席发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8-1443,1492,共7页
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进行连云港田湾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并使用示踪剂模块和拉格朗日模块分析海域中放射性核素扩散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吻合度较高;海域潮汐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模拟和观测... 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进行连云港田湾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并使用示踪剂模块和拉格朗日模块分析海域中放射性核素扩散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吻合度较高;海域潮汐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模拟和观测的潮位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小于0.2 m;流速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小于0.02 m/s,最大误差在0.22 m/s左右,流向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小于7°,最大误差小于36°;受潮流和季风等的影响,放射性核素在初始时刻紧贴岸线呈现向北迁移,随着时间延长,出现回旋和逆向运动等多种现象;放射性核素扩散迁移到黄海和东海北部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对局部海域影响较大,而对黄海和东海北部海域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 放射性核素 扩散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冰演化的三维数值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庆河 张娜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341,共9页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三维海洋模型FVCOM建立了海洋-海冰耦合的渤海海冰数值模拟系统.模型中考虑了海冰动力过程和海冰热力过程,讨论了适合渤海的冰厚度分类规则、临界冰厚、短波辐射在冰内的透射率以及冰的热传输系数的合理取值...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三维海洋模型FVCOM建立了海洋-海冰耦合的渤海海冰数值模拟系统.模型中考虑了海冰动力过程和海冰热力过程,讨论了适合渤海的冰厚度分类规则、临界冰厚、短波辐射在冰内的透射率以及冰的热传输系数的合理取值.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一小时一次的再分析气象数据作为驱动对2003—2004年冬季渤海海冰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渤海温盐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拟的渤海冰盖分布与同期卫星遥感结果接近,模拟的辽东湾初冰日、终冰日的海冰面积、海冰厚度及其最大值和最大值对应的时刻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建立的三维海冰数值模型能比较合理地反映渤海动力过程、气象条件影响下的温盐场过程以及渤海海冰的生消演化过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适合用于渤海海冰中长期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冰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 非结构化网格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VCOM与ROMS在美国东海岸洋流模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建 邹慧敏 《北京测绘》 2018年第5期590-593,共4页
ROMS与FVCOM是在美国东海地区应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海洋模型,常采用模拟粒子轨迹的手段解决沿海海洋问题。在实际应用前,对模型在洋流模拟上精度的验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使用2004至2010年在美国东海岸部署的drifter,通过与模型模拟轨迹... ROMS与FVCOM是在美国东海地区应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海洋模型,常采用模拟粒子轨迹的手段解决沿海海洋问题。在实际应用前,对模型在洋流模拟上精度的验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使用2004至2010年在美国东海岸部署的drifter,通过与模型模拟轨迹对比的方法对第三代FVCOM海洋模型(GOM3)与ROMS(GOMOFS)模型的表层洋流模拟能力进行评定,采用分离率与距离比两种精度指标,得出ROMS模型的表层洋流模拟能力优于FVCO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 三维区域海洋模型(ROMS) 分离率 距离比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级模糊识别模型的罗源湾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志梅 余兴光 +1 位作者 陈克亮 吴海燕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68-576,共9页
基于多级模糊识别模型构建了我国近岸海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分为非生物指标(水质、沉积物)和生物指标,将生态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低、中等、较高、高).以罗源湾为例,2007 ~ 20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罗源湾... 基于多级模糊识别模型构建了我国近岸海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分为非生物指标(水质、沉积物)和生物指标,将生态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低、中等、较高、高).以罗源湾为例,2007 ~ 20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罗源湾的生态风险等级都在中等和较高之间,生态风险的年际变化特征为L2009<L2010<L2007<L2008;空间变化特征为:生态风险程度从罗源湾顶至湾口呈递减态势;主要风险因素以污染因子为主,主要风险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罗源湾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出现明显的减少,生物组成与多样性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多级模糊识别模型 海域 生态风险评价 罗源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沙”台风引起北部湾沿岸风暴射流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韦聪 鲍献文 +1 位作者 丁扬 陈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9,共12页
基于FVCOM模式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对2011年“纳沙”台风登陆北部湾前后水位与流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风暴射流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广西近岸风暴射流的产生是对台风到来造成的水位起伏变化的一种正压响应;台风进入到北部湾期间... 基于FVCOM模式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对2011年“纳沙”台风登陆北部湾前后水位与流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风暴射流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广西近岸风暴射流的产生是对台风到来造成的水位起伏变化的一种正压响应;台风进入到北部湾期间,造成北部湾近岸水位先降低后升高,所导致的水位梯度差产生了驱动力,促使海水向西运动增强,从而导致在广西近海风暴射流的产生;台风登陆期间琼州海峡西向流流量增大到0.4 Sv以上,最大可达0.7 Sv;台风进入到北部湾后,促使琼州海峡西向流更多进入到北部湾,造成湾内正位涡输入增大,产生了气旋式环流来维持位涡平衡,同时气旋式环流也有利于向西运动的风暴射流增强;流经广西沿岸的风暴射流引起向西的水体输运可达0.2 Sv,对北部湾内营养盐以及污染物运移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射流 台风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 琼州海峡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式垂向计算的一种改进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松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0-436,共7页
多维正定平流输运算法(MPDATA)通过迭代计算反向虚拟平流,在达到二阶精度的同时保证保守量正定性。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的海岸和海洋模型(FVCOM),设计了一个耦合MPDATA和通量修正格式(FCT)的方法,并与水平方向有限体积法兼容。通过两... 多维正定平流输运算法(MPDATA)通过迭代计算反向虚拟平流,在达到二阶精度的同时保证保守量正定性。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的海岸和海洋模型(FVCOM),设计了一个耦合MPDATA和通量修正格式(FCT)的方法,并与水平方向有限体积法兼容。通过两个数值试验,将新方法FVCOM模型与原始FVCOM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PDAT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FVCOM海洋模型原有格式引起的振荡,而MPDATA和FCT耦合方法严格保证了FVCOM计算结果正定性,同时保留了原有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正定平流输运算法 通量修正输运 海洋模型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FVCOM的虎门水道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祖发 关帅 +3 位作者 张淦濠 丁波 林颖妍 查悉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8,共9页
采用不规则网格有限体积近岸海洋三维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对2001年虎门水道至伶仃洋的盐水入侵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多个站的实测潮位、盐度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然后对其水动力特性、盐度的时空变化... 采用不规则网格有限体积近岸海洋三维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对2001年虎门水道至伶仃洋的盐水入侵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多个站的实测潮位、盐度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然后对其水动力特性、盐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垂向分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位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3以上,绝对平均误差小于0.1m;盐度模拟的相对误差能控制在10%以内;大虎站表底层的流向较为一致,盐度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漳澎站多次出现表底层流向相反的情况,盐度的垂向混合较充分;文章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盐水入侵的最大距离,虎门水道大潮时入侵距离和强度均大于小潮时,盐水楔活动受潮流强弱变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入侵 数值模拟 有限体积海洋三维模型(FVCOM) 虎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渤海潮波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尼建军 王新怡 +2 位作者 张凤烨 王永刚 连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4,共6页
基于有限体积法海洋数值模型(FVCOM),对渤海当前水深岸线状况下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式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较好地提高了黄河口处网格分辨率,模拟了渤海海域K1,O1,M2和S2四个主要分潮。利用渤海沿岸19个验潮站的资料对模拟结... 基于有限体积法海洋数值模型(FVCOM),对渤海当前水深岸线状况下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式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较好地提高了黄河口处网格分辨率,模拟了渤海海域K1,O1,M2和S2四个主要分潮。利用渤海沿岸19个验潮站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K1分潮振幅绝均差2.39 cm,迟角绝均差4.36°,O1分潮振幅绝均差1.40 cm,迟角绝均差4.29°,M2分潮振幅绝均差为3.55 cm,迟角绝均差为5.69°,S2分潮振幅绝均差1.72 cm,迟角绝均差8.86°,结果显示各分潮模拟结果合理,较真实地反映了渤海海域四个分潮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海洋数值模型(FVCOM) 渤海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云 谢蓉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19年第1期70-77,共8页
基于渤海最新岸线地形数据,利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on Model, FVCOM)对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渤海潮流的特性,讨论最新岸线地形下渤海各海区的潮能通量和耗散。结果表明:渤海潮流... 基于渤海最新岸线地形数据,利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on Model, FVCOM)对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渤海潮流的特性,讨论最新岸线地形下渤海各海区的潮能通量和耗散。结果表明:渤海潮流以半日潮流为主,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的最大流速分别为120 cm/s、45 cm/s、38 cm/s和30 cm/s;半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分成3支,向北涌入辽东湾,向西输入渤海湾,向西南传至莱州湾;全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大致沿逆时针方向传输,在海峡内形成"北进南出"的格局。传入渤海的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的净潮能通量分别为4.242 0 GW、0.399 2 GW、0.517 0 GW和0.254 8 GW,其中,输入3个海湾的潮能均以M_2分潮为主,其次为S_2分潮和K_1分潮,O_1分潮的潮能最小。传入渤海的4个主要分潮的总潮能有49.23%耗散在渤海中部海域,27.21%耗散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的潮能耗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能通量 潮能耗散 线变化 渤海 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山海域三维潮流和余流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燕玲 徐卢笛 +3 位作者 贺治国 陈葆德 徐杰 李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基于最新的水下地形数据和非结构网格,利用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洋山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该海域建港工程后潮流和余流的三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峡道西部涨潮流大于落潮流,东部相反.南岛链以南海域流速均大于北岛... 基于最新的水下地形数据和非结构网格,利用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洋山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该海域建港工程后潮流和余流的三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峡道西部涨潮流大于落潮流,东部相反.南岛链以南海域流速均大于北岛链以北流速,峡道窄口处出现高流速区和环流现象,涨潮流表层最大流速可达2.88 m/s.涨憩时刻,南岛链南岸和北岛链北岸都形成表层向北、底层向南的表-底层环流,落憩时刻相反.落急时,深水航道处出现表层向南、底层向北的表-底层环流.受围海造地工程后地形影响,峡道内M_2分潮潮流椭圆主轴均沿岸线方向.与工程前相比,峡道效应增强.洋山海域整体以海向余流占优,但峡道内形成陆向余流.峡道窄口处存在余流分离现象,峡道西部余流滞流点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山港 潮流 余流 非结构网格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CI和FVCOM的黄河口切变锋特征与泥沙输运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毛政 王楠 +2 位作者 宋德海 鲍献文 仲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6,共14页
本文以黄河口切变锋为对象,基于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遥感数据和水沙观测数据,建立了高精度的渤海海表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反演公式,采用最大互相关(Maximum Cr... 本文以黄河口切变锋为对象,基于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遥感数据和水沙观测数据,建立了高精度的渤海海表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反演公式,采用最大互相关(Maximum Cross Correlation,MCC)法和SSC梯度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识别了遥感观测的锋面时空特征;同时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FVCOM)建立了适用于渤海的水动力模型,将FVCOM流场数据与海表SSC相结合,研究了黄河口切变锋对悬浮体通量的影响与河口泥沙输运路径。结果表明,切变锋从黄河口往东南方向移动,历时2~3 h,消失于10 m等深线附近,内涨外落(Inner-Flood-Outer-Ebb,IFOE)型切变锋的长度较内落外涨(Inner-Ebb-Outer-Flood,IEOF)型更长,IFOE型切变锋的平均长度约为22.4 km,最长能达到41 km以上,而IEOF型切变锋平均长度约为16.9 km;IFOE型切变锋消失的位置较IEOF型偏南。切变锋带由于具有低流速特征,能显著减小悬浮体通量,使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河口。切变锋处悬浮体通量不足其内侧的50%,超过50%的悬浮泥沙被切变锋阻隔在锋面内侧。切变锋使悬浮体通量提前减小,在6 m以浅海域即开始锐减。在潮流和锋面的影响下,非汛期黄河口泥沙主要往南或东南向莱州湾中部输运,再往东北输向莱州湾外,极少部分往西北和渤海中部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锋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OCI) 泥沙输运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正压潮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相乾 胡松 张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8,共13页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潮,全日潮在西南部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较东北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比重偏大。通过分别计算4个分潮的潮能通量,发现M_2分潮潮能来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与威德尔海, S_2、K_1与O_1分潮潮能来自大西洋与威德尔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90.6 MW,其中O_1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49.09%;由威德尔海潮能在进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前,在南极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278.87 MW,其中S_2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3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潮汐数值模拟 潮能分析 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