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启发本土文化自觉的“玉帛之路”考察丛书
1
作者
孙梦迪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24-26,共3页
玉帛之路考察丛书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的长达五年的系列田野考察成果。这套丛书显示出本土人文研究者强烈建立本土话语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自觉精神,既能将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可以初步说明问题的实证物证的考察方面,又能进行打通...
玉帛之路考察丛书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的长达五年的系列田野考察成果。这套丛书显示出本土人文研究者强烈建立本土话语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自觉精神,既能将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可以初步说明问题的实证物证的考察方面,又能进行打通考古实物和上古精神文化领域研究的复杂工作,建构属于世界知识背景下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体系。这对年轻学者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文化自觉
玉帛之路
考察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设计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以“达芬奇事件”为鉴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圣芳
《设计》
2013年第11期140-142,共3页
"达芬奇事件"从局部反映出了整个中国设计的文化困局,即一种盲目的文化认同和普遍存在的文化虚无。"文化自觉"是中国本土设计突破这种困局的关键。设计文化自觉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认同,应当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培育...
"达芬奇事件"从局部反映出了整个中国设计的文化困局,即一种盲目的文化认同和普遍存在的文化虚无。"文化自觉"是中国本土设计突破这种困局的关键。设计文化自觉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认同,应当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培育和引导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阶段,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设计事业应当以此为契机探索实现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事件
文化
认同
本土
设计
文化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
被引量:
9
3
作者
叶舒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转向
文学人类学
本土文化自觉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
20
4
作者
叶舒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25,共17页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发展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并在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潮流激荡之下拓展为...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发展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并在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潮流激荡之下拓展为文学人类学一派;分析其所由产生的思想渊源(知识全球化)和学科渊源(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分析学和比较神话学)。针对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借鉴人类学转型和思想史转型的大趋势关照,提示反思的必要性与超越的途径。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出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与精英化取向必然受到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反拨与纠正。后现代知识观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文学观念及文学研究带来的根本性范式变革,突出体现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及实践诉求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与国学传统的会通所激荡出的四重证据法及其学术实绩和拓展应用的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化
阐释
三重证据法
四重证据法
本土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题名
启发本土文化自觉的“玉帛之路”考察丛书
1
作者
孙梦迪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24-26,共3页
文摘
玉帛之路考察丛书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的长达五年的系列田野考察成果。这套丛书显示出本土人文研究者强烈建立本土话语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自觉精神,既能将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可以初步说明问题的实证物证的考察方面,又能进行打通考古实物和上古精神文化领域研究的复杂工作,建构属于世界知识背景下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体系。这对年轻学者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本土文化自觉
玉帛之路
考察丛书
Keywords
self-consciousness of native culture
Road of Jade and Silk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设计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以“达芬奇事件”为鉴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圣芳
机构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出处
《设计》
2013年第11期140-142,共3页
文摘
"达芬奇事件"从局部反映出了整个中国设计的文化困局,即一种盲目的文化认同和普遍存在的文化虚无。"文化自觉"是中国本土设计突破这种困局的关键。设计文化自觉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认同,应当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培育和引导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阶段,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设计事业应当以此为契机探索实现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的途径。
关键词
达芬奇事件
文化
认同
本土
设计
文化
自觉
分类号
J505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
被引量:
9
3
作者
叶舒宪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7-90,共4页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文摘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人类学转向
文学人类学
本土文化自觉
四重证据法
Keywords
anthropological turn
literary anthropolog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regional culture
way of fourfold proof
分类号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
20
4
作者
叶舒宪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25,共17页
文摘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发展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并在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潮流激荡之下拓展为文学人类学一派;分析其所由产生的思想渊源(知识全球化)和学科渊源(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分析学和比较神话学)。针对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借鉴人类学转型和思想史转型的大趋势关照,提示反思的必要性与超越的途径。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出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与精英化取向必然受到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反拨与纠正。后现代知识观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文学观念及文学研究带来的根本性范式变革,突出体现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及实践诉求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与国学传统的会通所激荡出的四重证据法及其学术实绩和拓展应用的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化
阐释
三重证据法
四重证据法
本土文化自觉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启发本土文化自觉的“玉帛之路”考察丛书
孙梦迪
《百色学院学报》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设计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以“达芬奇事件”为鉴
彭圣芳
《设计》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
叶舒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叶舒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