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本草备要》药物十剂分类构成考察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范颖
梁茂新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
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
基金
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辽宁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辽中医药发[2022]1号)。
-
文摘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药物十剂问世后,千余年间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利用。研究表明,清代汪昂编撰《本草备要》时,大量标定药物十剂属性,并冠于药论之首,便于把握和选用;根据药物功能,提炼与药物功能吻合、单一或复合的十剂属性;大胆修改原十剂示范药物,扩充十剂属性的早期内涵。在充实和修改药物十剂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因十剂去壅、去滞、去弱、去闭、去实、去怯、去脱、去着、去湿和去枯功能过于简约,且表达的象属性彼此重叠,随着归类后各剂药物数量的增加,超出原功能属性药物大量羼入,使十剂原始意涵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故在阐明其学术价值和贡献时,应客观评价其得失。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十剂
学术贡献
-
Keywords
EssentialsofMateriaMedica
ten functional types of formularies
academic contribution
-
分类号
R289.2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汪昂《本草备要》中药炮制学术思想述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周琴
董军
-
机构
绍兴市中医院
-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9期831-832,共2页
-
文摘
通过整理归纳汪昂《本草备要》中记录药物炮制的内容,总结其对炮制理论、炮制方法、辅料应用、因病殊治、细分部位、创制新法、工艺标准、规范流程等的贡献,为研究和传承古法炮制,进而提升现代炮制技术,实现炮制工艺规范化、中药质量标准化提供借鉴。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中药炮制
学术思想
汪昂
-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本草备要》和《增订本草备要》小考
被引量:4
- 3
-
-
作者
王世民
-
机构
山西中医学院
-
出处
《山西中医》
2006年第1期41-42,共2页
-
文摘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汪昂所著,因其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较为实用,流传甚广,版本颇多。近年来出版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谓“该书今以《增订本草备要》流传最广”,新校刊印行的《汪昂医学全书》的编校者亦认为增订本是出自汪昂之手。经考证,认为二者是两种刊本,《本草备要》是母本,为汪昂辑著,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而《增订本草备要》为子本,具体增补者及刊刻时间等均有待进一步考稽。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增订本草备要
版本
作者
考证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本草备要》研究评述
被引量:6
- 4
-
-
作者
毛逸斐
刘更生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
出处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7-19,共3页
-
文摘
通过对《本草备要》成书时间、载药情况、版本情况、编撰特点、学术思想、后世影响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成书年代模糊、载药数量分歧大,其学术渊源和版本源流尚不清晰。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版本
汪昂
成书时间
载药
-
分类号
R281.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本草备要》治疗瘿病药物浅析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郑婧
王群
石昆
孙丰雷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处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期60-61,共2页
-
文摘
目的:浅析《本草备要》中治疗瘿病的药物。方法:通过阅读《本草备要》,熟知瘿病的病因病机,对作者汪昂系统总结的法象药理进行细致推敲,并注意其与临床相结合的案例,对选取的治疗瘿病的8种常用药物进行分析,掌握其标本兼治治疗瘿病的完整思路。结果:对瘿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将来在临床上运用治疗瘿病的8种药物具有指导意义。结论:《本草备要》总结了先前医家对瘿病的认识,充分阐述了瘿病的发病原因及用药思路、方法,对后学者认识瘿病以及运用法象药理治疗瘿病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瘿病
药物
-
Keywords
Essentials of Meteria Medica
Goitre
Medicine
-
分类号
R265
[医药卫生—中医外科学]
-
-
题名《本草备要》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被引量:5
- 6
-
-
作者
甄仲
秦玉龙
-
机构
天津中医学院
-
出处
《湖北中医杂志》
2003年第7期6-7,共2页
-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汪昂
中药学
医学教育
-
分类号
R249.6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本草备要》学术价值与版本探析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程新
-
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第5期116-120,128,共6页
-
基金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286)
-
文摘
《本草备要》是汪昂在《本草纲目》《本草经疏》诸书基础上删繁取要增订而成。作为一部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普及性本草名著,成书三百多年来,风行海内外,始终是中医入门的必读之书,至今仍为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参考教材。其主要特点是既完备又精要,既实用又易用。其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创新医药理论、保存古代文献、启蒙普及医药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现存1949年以前的版本215个,为历代本草著作之冠,文章即对其代表性版本作简要介绍。
-
关键词
汪昂
《本草备要》
版本
本草
中药学
-
Keywords
Wang Ang
Annotated Compendium Materia Medica (Ben Cao Bei Yao )
academic value
edition
herbal medicine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G256.2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试论《本草备要》的文献学价值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艾青华
李董男
徐麟
-
机构
安徽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2008年第3期32-33,共2页
-
基金
安徽中医学院引进人才基金(编号:2006rc001)资助。
-
文摘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文献学价值有:1.博采众长,贯穿笺释。汪氏爰采诸家之长,以辑要的方式对本草学详加笺释,使初学者和不业医者也能畅读其书。2.尊古不泥,体裁新颖。继承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在述药之际言及医理,使医药一体,便于理解。3.着眼普及,用实相资。其书编排得当,印刷精良,便于携带,故至今风行不衰,影响深远。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注昂
文献学
价值
-
分类号
R249.6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09
[医药卫生]
-
-
题名《本草从新》与《本草备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 9
-
-
作者
秦华珍
-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1998年第2期15-16,共2页
-
文摘
《本草从新》是清代医家吴仪洛对汪昂所著《本草备要》重新修订而成的本草专著(以下分别简称为《从新》和《备要》)。吴氏鉴于汪氏“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从新》与《备要》相比较,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关键词
本草从新
本草备要
对比研究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论《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版本体例之异同
- 10
-
-
作者
邓勇
程新
黄辉
-
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第4期48-50,共3页
-
基金
安徽省卫计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4zy51)
-
文摘
《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均为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本草类著作,二者在成书背景、版本系统、编撰体例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版本方面,《本草纲目》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统为主;《本草备要》则由原著者汪昂增订而成《增订本草备要》,并以此两者为母版,延伸出两大版本系统。体例方面,《本草纲目》论述详实,所列药物项目完备;《本草备要》由博返约,所列药物款目更偏重于实用。二书一繁一简,一全一便,一注重广博,一长在实用,既同且异。
-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本草备要》
版本
体例
李时珍
汪昂
-
Keywords
Ben Cao Gang Mu
Ben Cao Bei Yao
version
style
Li Shizhen
Wang Ang
-
分类号
R281.3
[医药卫生—中药学]
G256.2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试论《本草备要》中“昂按”的论药特点
- 11
-
-
作者
张宝文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1期15-17,共3页
-
文摘
《本草备要》是清代学者汪昂祖述《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疏》二书而成,所谓"备要",着重体现了扼要、精要的特点。在该书中,汪昂以"昂按"的形式表现了颇多个人独特的见解。其内容要而不繁,精炼雅致,医药兼备。本文将以"昂按"为基础,具体分析其论药特点,从而使《本草备要》这部药物学专著的临床价值为更多医者所认知。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汪昂
论药特点
-
分类号
R249.6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本草备要》编撰特点研究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王健
李巧兰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1-92,116,共3页
-
文摘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编撰推阐药性理论,注重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结合临床,简要实用。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编撰特点
汪昂
-
Keywords
Essentials of Materia Medica
compilation characters
Wang Ang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浅议《本草备要》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何洁琼
秦淑芳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期27-28,共2页
-
文摘
《本草》萃取历代本草精华,精选常用实用药479味,筛滤切实有效的功能主治,配合药效对比、常用配伍、临床用药案例,并穿插相关典故,使本书读起来不乏趣味。汪氏见识独到,博引广征,影响深远。笔者就此书特色及内容,浅述心得,聊供参考。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医理
创新
独到
-
分类号
R281.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本草备要》浅读小记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高玉茹
-
机构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
出处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510-511,共2页
-
文摘
《本草备要》是清代新安医家汪昂所著,通过简洁清楚的叙述及特有的编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药物内容,萃取历代本草精华,精选常用药479味,筛滤切实有效的功能主治,配合药效对比、常用配伍、临床用药案例,并穿插相关典故,在阅读的趣味中学习药物的临床应用。该书撷取《本草纲目》、《本草经疏》两书中要义,并补两书中未述者,故名为《本草备要》。汪昂见识独到,博引广征,影响深远。就此书特色及内容,从几个方面论述《本草备要》的特点,例如编撰特点、旁征博引、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特别药物的特别意义浅述心得,聊供参考。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医理
创新
-
Keywords
Materia Medica
medical knowledge
innovation
-
分类号
R281.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本草备要》医论药话评析
被引量:5
- 15
-
-
作者
黄辉
-
机构
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0-571,共2页
-
-
关键词
《本草备要》
医论
休宁县
初学者
汪昂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历代主要本草著作载药知多少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裴健平
-
机构
甘肃省徽县榆树乡火站村卫生所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1期25-25,共1页
-
文摘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本草经集注》载药730味。《新修本草》载药844味。《开宝本草》载药983味。《嘉祐本草》载药1082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味。《本草衍义》载药472味。《珍珠囊》载药100味。
-
关键词
《新修本草》
嘉祐本草
神农本草经
开宝本草
本草著作
《本草经集注》
珍珠囊
本草衍义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解读《神农本草经》42
- 17
-
-
作者
钟耀欣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6年第6期48-48,共1页
-
文摘
地肤子
原文:地肤子,味苦,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一名地葵。
译文:地肤子,味苦,性寒。主治膀胱热邪,使小便通利。能补益内脏精气。长期服用可使人耳聪目明,身体轻巧,抑制衰老。另一个名字叫地葵。
-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耳目聪明
热邪
使人
膀胱经
藜科植物
疣目
《本草备要》
阴卵
三萜皂甙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药物出产辨(二)
被引量:21
- 18
-
-
作者
陈仁山
蒋淼
陈思敏
梁飞
-
机构
不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
出处
《中药与临床》
2010年第2期60-63,共4页
-
文摘
56[天生黄]产云南为上.乃阿磺矿穴内上升之气结而成之.因其轻浮之气能上升,其力更猛,故名天生磺.近日来者,日本为多.必入猪大肠内煲六点钟,取出晒干而后用之,使其燥烈之气略化.主治:味苦、咸,气臭毒.性燥热.功效远过石硫磺.【本草纲目拾遗】.
-
关键词
主治
本草纲目拾遗
四川
气味
出产
云南
陕西汉中
本草备要
广东
广西南宁
-
分类号
R281.465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药物出产辨(三)
被引量:15
- 19
-
-
作者
陈仁山
蒋淼
陈思敏
梁飞
-
机构
不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
出处
《中药与临床》
2010年第3期62-64,共3页
-
文摘
(丙)隰草类 109[丽参]产自高丽国,以松都府为正地道.八月新.近日俱由日本统揽而来.三井专卖有.原来参尾者为甲尾,每封一觔.此参近日太混杂.有种种于日本者,有由日本东洋参制而成者.制起之后.挑出不像丽参者而呼其名为全红参.用纸盒装,每盒一觔,全尾.
-
关键词
主治
本草备要
气味
广东
本草纲目拾遗
出产
日本
四川
壮筋骨
功用
-
分类号
R281.465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巴戟天炮制方法探讨
被引量:4
- 20
-
-
作者
于晓涛
王佳
-
机构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1期231-231,共1页
-
文摘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其性辛,甘,微温,归肾,肝经。具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之功。主治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大风邪气,阳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本草纲目》载"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本草备要》载其"补肾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
-
关键词
巴戟天
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
腰膝酸软
《本草纲目》
《本草备要》
补肾助阳
茜草科植物
-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