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临床分析
1
作者 李建荣 许尚栋 +3 位作者 郑军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中国医药》 2020年第11期1684-1687,共4页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的17例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资料...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的17例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资料、手术资料、近期疗效,并随访主动脉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主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主动脉病变愈合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13)岁,均为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期间1例死亡,1例因伤口愈合不良行清创术,其余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6例患者随访12~126个月期间无死亡,1例因升主动脉吻合口瘘及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降主动脉溃疡行升主动脉置换及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余15例患者主动脉破口均完全愈合。结论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可以达到治疗主动脉损伤、恢复头臂动脉供血,预防Ⅰ型内漏、治疗合并疾病等多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主动脉病变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研究及术后再狭窄的观察
2
作者 曹灿 杨建豪 +7 位作者 王睿琪 程光森 刘羽 李忠亮 李晓芬 方秦 罗玉鸿 宋梦姣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mTICI分级达到2b或3级则表示血管再通成功,其中3级表示血管完全再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mTICI分级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以颈动脉彩超或脑血管造影的方式复查发现术后再狭窄的例数。结果对照组术后mTICI分级为3级21例,观察组术后mTICI分级为2b级1例和3级19例,两组患者均实现术后血管再通成功,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AS术后3~6个月返院复查共计22例,术后再狭窄的例数分别为对照组3例(23.08%)、观察组1例(11.1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治疗,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和术后远期再狭窄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卒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管再通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3
作者 武倡臣 穆德勇 +3 位作者 刘昱甫 吴小钢 彭岗 王凡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接受CEA或CAS治疗的16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接受CEA或CAS治疗的16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1年随访复查B超,斑块检出率及再狭窄率CEA组明显低于CAS组(P<0.01);CEA组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善情况比CAS组好(P<0.01),术前存在轻微梗死灶者,CEA在术后对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比CAS好(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A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随访复查B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低于CAS组,且CEA组患者再狭窄率较CAS组更低;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认知功能,CEA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改善程度更好,对于术前存在梗死灶者,CEA对mRS评分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脑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预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张倩洋 沈思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071-2081,共11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相关的疾病,其拥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并与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人工智能(AI)比如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可以实现从临床及辅助检查尤其是成像学检查中提取特征数据,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相关的疾病,其拥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并与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人工智能(AI)比如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可以实现从临床及辅助检查尤其是成像学检查中提取特征数据,经过算法处理,得出可信结果。近几年AI更多地应用于医院系统的工作中,并成为临床工作及科研项目有力的帮手。本文全面综述了A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经过血管内治疗,尤其是经过血栓切除术治疗后的预后情况,从而实现精准有效的临床管理和护理决策。此外,本文还批判性地评估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且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最终目标是提高AIS患者的生存率。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is a serious human health-related diseas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t is often linked to detrimental lifestyle behaviors, including smoking and high-fat dietary intake. The adv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encompassing machine learning (ML) and deep learning (DL) methodologies, facilitates th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feature data derived from clinical and ancillary assessments, particularly imaging studies. These data are processed through sophisticated algorithms to yield reliable outcomes. In recent years, AI has bee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hospital systems, emerging as a formidable tool in both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itiativ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I application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patients following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rombectomy procedures. The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efficacy of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car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e study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limitations inherent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identifies prospective avenu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ultimately aiming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outcomes of AIS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血栓切除 成像组学 急性缺血性卒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建荣 郑军 +3 位作者 刘永民 许尚栋 李宇 孙立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54-457,共4页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3月至2017年12月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的所有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结果共14例患者纳...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3月至2017年12月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的所有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结果共1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41.0±14.8)岁。住院期间死亡1例,近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迟发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1例。随访(32.3±22.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
原文传递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
6
作者 陆弘盈 谭衍 +2 位作者 边远 李欣明 蔡文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取栓术。对比两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静脉溶栓、一次血管再通率、全部血管再通率、血栓逃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近期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静脉溶栓、全部血管再通率及血栓逃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取栓次数少于支架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组(P<0.05)。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DAPT组(P<0.05)。[结论]相较于支架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可获得更好的近期预后,并发症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直接抽吸取栓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支架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复合不同麻醉方式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春美 谢思宁 +2 位作者 张晴 贾春蓉 安立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2274-2279,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电针复合局部监测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应用于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对其术中维持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内,行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85例,分为局麻电针组(LA组,n=41)和局麻...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电针复合局部监测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应用于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对其术中维持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内,行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85例,分为局麻电针组(LA组,n=41)和局麻对照组(LC组,n=44),全麻电针组(GA组,n=38)和全麻对照组(GC组,n=42)。穴位的选择为术侧,水沟连百会,合谷连外关。对电针组患者进行针刺,对照组患者采用假电针做对照。记录术中的循环变化,记录血管活性药及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基本情况表示,采用局部监测麻醉的患者均为前循环堵塞的脑卒中患者;而必须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大部分为后循环堵塞(GC=28例,GA=29例)的脑卒中患者。LA组术中尼莫地平使用总量明显小于LC组(P<0.05)。而全麻2组中术中多巴胺平均使用量GA组小于GC组(P<0.05)。全身麻醉的患者,G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少于GC组(P<0.05)。术后拔管期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GA组小于GC组(P<0.01)。4组患者术后出现中等疼痛以上(VAS评分≥4分)的例数,在术后第1天9 am、术后第1天4 pm,LA组少于LC组(P<0.05);GA组少于GC组(P<0.05)。结论: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麻醉方式的选择与血管堵塞部位密切相关。针刺辅助局部监测麻醉或全身麻醉应用于CAS术中,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麻醉药物用量,具有辅助镇痛、促进麻醉恢复的功效,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麻醉方式 血管支架置入术 循环稳定 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建荣 许尚栋 +3 位作者 郑军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45-2650,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18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29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和术中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和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总合并手术及合并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重建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两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术后因降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随访期间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1例因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吻合口瘘及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降主动脉溃疡行升主动脉置换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1例因烟囱支架闭塞行右锁骨下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结论未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可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更安全、疗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 支架人工血管植入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复合不同麻醉方式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娴 杜宁 边东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2期146-146,共1页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不同麻醉方式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50例患者分为全麻电针组、全麻对照组、局麻电针组和局麻对照组.观察对比四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不同麻醉方式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50例患者分为全麻电针组、全麻对照组、局麻电针组和局麻对照组.观察对比四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结果全麻电针组的多巴胺及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均少于全麻对照组(P<0.05).术后全麻电针组拔管期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全麻对照组(P<0.05).全麻电针组中在术后第1天的9 am、4 pm出现中等以上疼痛的患者少于全麻对照组,局麻电针组少于局麻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需要根据血管堵塞部位选择麻醉方式.术中全麻或局麻采用针刺辅助可以减少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促进麻醉恢复和辅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复合 麻醉方式 血管支架置入术 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补救性治疗方法——股-颈动脉转流术报道
10
作者 闫喜格 王国玲 +7 位作者 张博刚 彭敏 董中君 申晓平 陈秀晓 贾倩 董会格 程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再闭塞 股-颈动脉转流 补救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宗洋 马洺远 林纲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28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能够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术后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值得临床做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行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玲 张元珍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23-824,共2页
1病历简介 患者,男,50岁,主因言语不清,答非所问5天,以脑梗死收住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均灵敏,混和性失语,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ˉ级,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颈部CTA检查,... 1病历简介 患者,男,50岁,主因言语不清,答非所问5天,以脑梗死收住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均灵敏,混和性失语,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ˉ级,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颈部CTA检查,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闭塞。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95%以上,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于2月19日13时在全麻下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进入神经内科监护室给予重症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狭窄 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雾化吸入表麻在气管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连兵 陈世唏 黄凤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6-386,共1页
关键词 气管支架置入术 压缩雾化吸入器 临床应用 表麻 气道狭窄 恶性肿瘤 机会 呼吸通畅 麻醉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植入术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婉 菅敏钰 +1 位作者 王爱东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颅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患者416例,男334例,女82例,年龄40~85岁,ASAⅠ~Ⅲ级。...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颅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患者416例,男334例,女82例,年龄40~85岁,ASAⅠ~Ⅲ级。收集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人口学、既往史、神经系统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因素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回顾性探讨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328例患者中,10例(3.0%)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行PTAS的88例患者中,6例(6.8%)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9.44,95%CI2.36~37.71,P=0.001)和术中SBP最低值<90 mm Hg(OR=9.13,95%CI 1.35~61.76,P=0.023)。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44.81,95%CI 1.99~1 011.84,P=0.017)、年龄增高(OR=1.25,95%CI 1.04~1.51,P=0.021)和存在钙化斑块(OR=11.02,95%CI 1.11~109.25,P=0.040)。结论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和术中SBP最低值<90mm Hg,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增高、存在钙化斑块以及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血管狭窄 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 期缺血性脑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淑珍 刘志平 +1 位作者 王坚 田泽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420-422,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利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6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 探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利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6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康复,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术后出现乳糜胸.结论 通过随访结果观察,对于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术确实可靠,尤其是6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该方法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血管异常 主动脉夹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强 段志泉 +5 位作者 王新文 张曦彤 张晓鹏 徐克 DavidsonI HopkinsonBR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4,57,共3页
目的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 ,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全麻 ,在动态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 目的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 ,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全麻 ,在动态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中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 ,没有内漏存在。术后 1周螺旋 CT检查提示腔内人工血管无移位扭曲 ,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创伤小 ,病人恢复快。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具有固定牢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支架 人工血管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建平 王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5-238,共4页
脑血管疾病即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发生脑卒中将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20%的存活者需要专人照料,15%-30%遗留永久性残疾[1],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国国民回顾性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 脑血管疾病即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发生脑卒中将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20%的存活者需要专人照料,15%-30%遗留永久性残疾[1],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国国民回顾性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病,成为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疾病[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 颈动脉狭窄 血管疾病 治疗 人类健康 生活质量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临床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苏荣 傅西安 +5 位作者 潘耀华 吴建东 肖其华 林荔青 王剑刃 王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 支架置入术 脑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卒中的预防作用并不优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169-172,共4页
当我们在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 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stenting,CAS)的优劣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有无证据的支持。在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中,可能会有一些开创性的治疗方法,但最终会将... 当我们在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 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stenting,CAS)的优劣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有无证据的支持。在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中,可能会有一些开创性的治疗方法,但最终会将之总结为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预防 颈动脉内膜切除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4
20
作者 栗力 魏成志 于国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 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支架 人工血管转流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累积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