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作者 李海志 杨瑞 +1 位作者 徐文秀 李特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1期89-92,97,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搜集艾...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搜集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艾司洛尔组患者采用艾司洛尔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尔硫[艹卓]或毛花苷治疗),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利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筛查,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包括6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洛尔组患者的心室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85,95%CI=-18.80~-4.90,P=0.001);两组患者有效率(RR=1.08,95%CI=0.99~1.17,P=0.095)、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4,95%CI=0.63~1.12,P=0.21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仅在控制心室率方面有效,与其他术后心房颤动常用药物(如地尔硫[艹卓]或毛花苷)相比,其在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鉴于目前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术后心房颤动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胸外科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2
作者 师妍 高昌俊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742-749,共8页
不同手术类型、手术方式以及人群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POAF)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非心脏胸外科手术后POAF在围术期较为常见,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交感神经激活等多种原因有关。虽然多数房... 不同手术类型、手术方式以及人群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POAF)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非心脏胸外科手术后POAF在围术期较为常见,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交感神经激活等多种原因有关。虽然多数房颤表现为无症状或是一过性,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OAF会增加住院时长和费用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识别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监测其预测指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POAF) varies wide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surgery, surgical procedure, and population. POAF is more common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noncardiac thoracic surgery and may be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cause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oxidative stress, and sympathetic activation. Although mos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ymptomatic or transient,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AF increases the length and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long-term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refore, identifying the risk factors for POAF and monitoring its predictive indicators will enable more targeted early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胸外科手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机制 并发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与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3
作者 郝荣荣 王婧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3期1590-1594,共5页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本身具有自限性,但是与术后血流动力学损害、感染、肾功能障碍、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POAF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现象,近年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和...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本身具有自限性,但是与术后血流动力学损害、感染、肾功能障碍、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POAF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现象,近年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和心脏机械性及电生理刺激。此外,POAF的术前高危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及心脏本身结构和功能异常。未来应侧重于对POAF的多因素及多机制分析,确定POAF的诱发因素以寻找合适的防治措施,从而尽早预防POA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心脏手 发生机制 高危因素 预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杨志浩 付超 +2 位作者 尤阳 刘子华 赵鑫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928-93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经孙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齐鲁医院接受孙氏手术的ATAAD患者,并将患者分为POAF组和non-POAF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经孙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齐鲁医院接受孙氏手术的ATAAD患者,并将患者分为POAF组和non-POA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本次研究中共入组238例患者,其中POAF患者42例(17.65%)。年龄(OR=1.039,95%CI 1.007~1.071,P=0.017)、左心房直径(OR=1.069,95%CI 1.007~1.136,P=0.029)、右心房直径(OR=1.063,95%CI 1.006~1.124,P=0.029)、术前红细胞计数(OR=0.442,95%CI 0.233~0.837,P=0.012)和既往急性冠脉综合征(OR=7.445,95%CI 2.869~19.321,P<0.001)是POAF的独立影响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是0.786。重复Bootstrap自抽样及内部验证过程1000次,生成了ROC曲线,得出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95%CI 0.806~0.810),校准曲线可见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ATAAD患者POAF风险预测模型可协助临床医师筛选高危人群,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
5
作者 田海娇 赵海鹏 +5 位作者 顾松 张希涛 安向光 刘岩 彭源舒 苏丕雄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294-1299,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从而为预防及治疗off-pump CABGPOAF提... 目的:探讨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从而为预防及治疗off-pump CABGPOAF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CABG患者439例,观察单纯off-pump CABGPOAF的发生率,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POAF的发生率为12.1%(53/439),POAF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长(P=0.001)、ICU停留时间(P<0.001)、机械通气时间(P<0.001)及出院时死亡风险(P=0.005)。POAF组患者较非POAF组患者有着更大的年龄(P<0.001)、更高的TC/LDH-C比值、更低的eGFR(P=0.010)。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为危险因素(OR=10.159,95%CI:1.286~80.261),除此外,TC/LDL-C比值、LVEF、左心房内径、ACEI类药物的使用、也与POAF的发生显著相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692~0.833,P<0.001)。结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POAF的发生与众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血脂水平、术前ACEI类药物的使用、左心功能等。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POAF的发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戴江 王生伟 +3 位作者 朱恩军 李进华 刘岳 来永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较多,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该部分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OSA是否与这部分患者POAF相关。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2019年至2020年我...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较多,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该部分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OSA是否与这部分患者POAF相关。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2019年至2020年我科行OPCABG术患者7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睡眠呼吸监测,且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的患者。结果:接受OPCABG术者以男性居多,为52(72.2%)例。其中,共有46(63.9%)例患者诊断为OSA,其中包括24(33.3%)例轻度、22例(30.5%)中重度患者。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POAF的发生率明显较高(14.3%vs.37.5%vs.45.5%, P=0.02);在不同组别中,发生POAF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也明显较高,轻度组[(8.8±2.3) vs.(11.3±1.8), P=0.009];中重度组[(21.4±7.3) vs.(35.2±8.7),P=0.001]。此外,合并存在OS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介入治疗史等发生比例均较高。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5.4,95%CI:1.0~28.5,P=0.04)、心功能分级(OR=1.78,95%CI:1.02~2.46,P=0.05)和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这部分患者POAF的发生呈相关。结论:LAD、心功能分级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行OPCABG术后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房性早搏与肥厚型心肌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7
作者 蒙延海 聂长荣 +6 位作者 张燕搏 卢涛 胡恩慈 尚基高 朱昌盛 陆政阳 王水云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076-6082,共7页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室间隔肌心肌切除术,术前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243例(84.4%)患者存在PACs,45例(15.6%)患者无PACs。以100次/24 h的PACs数目作为截定点,211例(73.3%)患者低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32例(11.1%)患者高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66例OHCM患者发生POAF,其中非PACs组3例(6.7%),低负荷PACs组47例(22.3%),高负荷PACs组16例(50.0%)。低负荷PACs组、高负荷PACs组患者POAF发生率均高于无PACs组患者(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负荷PACs(P=0.02)和年龄(P<0.01)能独立预测OHCM患者POAF发生。结论术前高负荷PACs的OHCM患者(PACs数目≥100次/24 h)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负荷PACs和年龄是预测OHCM患者POAF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早搏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博 王生伟 +4 位作者 李继勇 于建波 任长伟 郭鸿昌 来永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70岁)患者68例,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定义为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结果:在接受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居多,为51例75%,平均年龄为(76.2±3.4岁),具有吸烟史的患者为29(42.6%)例,6(8.8%)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过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为23例(33.8%)。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过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3.04,95%CI:1.12~5.84,P=0.04)、心功能分级(OR=1.13,95%CI:1.03~1.24,P=0.01)和吸烟史(OR=1.13,95%CI:1.03~1.24,P=0.01)与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呈独立相关。此外,我们对左心房直径预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截断值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58~0.89;此外,当LAD为42mm时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在进行CABG术的高龄且合并糖尿病患者中,LAD、术前心功能和吸烟史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高龄 糖尿病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田芸 王冬梅 +4 位作者 周薇薇 臧红云 于海波 张东红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38-442,共5页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保银 赵科研 +1 位作者 贺元辰 郭晓东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讨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 SCORE)Ⅱ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单纯行OPCABG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 目的探讨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 SCORE)Ⅱ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单纯行OPCABG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OPCABG-POAF发生情况;计算Logostic-Euro SCOREⅡ评分,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ostic-Euro SCOREⅡ评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结果OPCABG-POAF发生率为28.7%(104/362)。84例(80.8%)OPCABG-POAF发生于术后1~3 d,20例(19.2%)发生于术后4 d及以后。根据是否发生OPCABG-POAF,将患者分入OPCABG-POAF组(n=104)和非OPCABG-POAF组(n=258)。OPCABG-POAF组Logostic-Euro SCOREⅡ评分高于非OPCABG-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Euro SCOREⅡ评分预测OPCABG-POA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9(95%可信区间0.723~0.894,P<0.05)。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1.43,敏感度为72.50%、特异度为79.92%、阳性预测值为80.20%、阴性预测值为89.40%。结论Euro SCOREⅡ对OPCABG-POA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术前准备和手术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心脏手风险评估系统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临床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殊 王强 +4 位作者 陶登顺 张建 张艺舰 金岩 王辉山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38-641,644,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OPCABG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OPCABG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ACEI使用情况和OPCABG-POAF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发生OPCABG-POAF的危险因素。结果310例患者中,68例(21.9%)发生OPCABG-POAF。根据是否发生OPCABG-POAF,将患者分入OPCABG-POAF组(n=68)和窦性心律组(n=242)。窦性心律组患者有术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史比例高于OPCABG-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将患者分入糖尿病组(n=115)和非糖尿病组(n=195)。糖尿病组中,使用ACEI者OPCABG-POAF发生率为19.6%(10/51),未使用ACEI者为20.3%(1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中,使用ACEI者OPCABG-POAF发生率为14.7%(10/68),未使用ACEI者为27.6%(35/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是否使用ACEI是非糖尿病组发生OPCABG-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436,95%可信区间0.195~0.976,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使用ACEI是OPCABG-POAF的独立预防因素,且作用明显优于糖尿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3 位作者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