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极化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佳炜 吴希文 +1 位作者 王华 陈炳杰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77-82,共6页
针对时序干涉测量(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在相干性较差地区监测结果不佳的问题,从极化数据的角度对传统TS-InSAR方法进行改进。实验选取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47景含有垂直... 针对时序干涉测量(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在相干性较差地区监测结果不佳的问题,从极化数据的角度对传统TS-InSAR方法进行改进。实验选取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47景含有垂直发射垂直接收模式(Vertical transmit and Vertical receive,VV)和垂直发射水平接收模式(Vertical transmit and Horizontal receive,VH)的双极化Sentinel-1A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极化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时序InSAR技术的监测质量;造成该地区沉降的原因是地质条件和填海工程。该研究可为地区沉降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Sentinel-1A 极化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尾矿库坝体变形监测方法
2
作者 陈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5年第2期88-91,共4页
传统变形监测方法在实时性和空间分辨率上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露天矿坑尾矿库坝体变形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准备并选择覆盖监测区域的SAR卫星数据和辅助数据(例如DEM)。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干... 传统变形监测方法在实时性和空间分辨率上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露天矿坑尾矿库坝体变形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准备并选择覆盖监测区域的SAR卫星数据和辅助数据(例如DEM)。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干涉图并进行相位解缠,以恢复连续的相位场。再次,进行大气效应校正,减少大气延迟的影响。最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提取地表变形信息,识别变形模式和趋势,并对变形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生成变形图。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监测准确性更高,可以为工程管理和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技术 露天矿坑 尾矿库坝体 变形监测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形变的双极化Sentinel‑1数据极化时序InSAR技术监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峰 张雷昕 +3 位作者 王腾 汪云甲 闫世勇 范洪冬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07-1514,共8页
利用双极化Sentinel⁃1数据有望得到较单极化数据更好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结果。以典型受地表沉降灾害影响的两座超大城市(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和中国北京市)为研究区,分别基于长时序单、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利用双极化Sentinel⁃1数据有望得到较单极化数据更好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结果。以典型受地表沉降灾害影响的两座超大城市(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和中国北京市)为研究区,分别基于长时序单、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和极化时序InSAR技术对两城市近年地表形变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对干涉图进行极化优化后,干涉图相位质量得到提升,高质量像元比例明显增加。使用双极化数据后,形变监测点密度有显著提升,相比于单极化数据结果,墨西哥城和北京市监测点密度分别提升88%和50%;更高的监测点密度使部分区域双极化数据反演地表形变的准确性更高。与单极化Sentinel⁃1数据相比,利用双极化Sentinel⁃1数据进行城市地表形变监测可得到监测点密度更高、可靠性更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形变监测 极化Sentinel⁃1数据 极化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时序InSAR的大同煤田地面形变监测及分析
4
作者 王思远 张洲 +3 位作者 廖忠友 高鹏程 李文帅 吴锦浩 《科技与创新》 2025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地下煤矿开采行为导致了岩层应力状态的重新分布,对地表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现象,其对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掌握矿区周边的地面沉降信息。为研究大同矿区地面沉降情况,采用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 地下煤矿开采行为导致了岩层应力状态的重新分布,对地表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现象,其对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掌握矿区周边的地面沉降信息。为研究大同矿区地面沉降情况,采用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大同煤田2021年1—12月地面沉降信息和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可为矿区沉降监测及预警方面提供精度高、成本低、范围广的新型技术方法,为地表形变监测的相关工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Sentinel-1A 时序insar技术 大同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潘家庄镇与青山镇滑坡隐患监测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马朋序 高瑞 《贵州地质》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InSAR数据对地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适合植被茂盛的贵州省西南山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针对高山峡谷地带植被覆盖率高以及人工目标稀少等特点,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山体滑... InSAR数据对地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适合植被茂盛的贵州省西南山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针对高山峡谷地带植被覆盖率高以及人工目标稀少等特点,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山体滑坡进行持续形变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历史存档ALOS-2数据,采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贵州省兴仁市潘家庄镇与青山镇的山体形变隐患,获取潘家庄镇与青山镇的山体形变时间序列,同时收集同时期降雨数据与研究区山体形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在降雨多发期,研究区的滑坡体形变速度明显加快。实验证明,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滑坡隐患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时序insar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陈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4期173-177,共5页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矿区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新疆某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明显,存在显著的地面沉降问题。为有效监测地面沉降,本研究采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基于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对矿区地面沉...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矿区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新疆某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明显,存在显著的地面沉降问题。为有效监测地面沉降,本研究采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基于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对矿区地面沉降进行时序监测与分析。研究揭示了矿区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防控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insar技术 Sentinel-1A 时序监测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化Sentinel-1数据极化时序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以上海市浦东机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冯瀚 赵峰 +5 位作者 汪云甲 闫世勇 彭锴 王腾 张念斌 徐东彪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1-2541,共11页
不同极化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对地物具有不同响应,利用极化信息可提升InSAR的地表形变监测能力。针对利用免费Sentinel-1数据的双极化信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极化Sentinel-1... 不同极化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对地物具有不同响应,利用极化信息可提升InSAR的地表形变监测能力。针对利用免费Sentinel-1数据的双极化信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极化Sentinel-1数据的自适应极化时序InSAR技术方法 PolPSI (Polarimetric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该方法针对研究区永久散射体PS (Persistent Scatterer)与分布式散射体DS (Distributed Scatterer)的不同特点,基于不同优化准则分别进行自适应极化优化,得到极化优化干涉图并进行地表形变监测。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以上海市浦东国际机场为研究区,基于34景双极化(VV-VH) Sentinel-1影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降低干涉图相位噪声、提升干涉质量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地物边缘细节,相较于常规的时序PS与DS技术,提出PolPSI技术获取的变形监测点密度分别提高了103.0%和30.8%,更加详细地反演了机场区域变形状况。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双极化Sentinel-1数据PolPSI方法通过对极化信息的利用与挖掘,可一定程度上提高Sentinel-1数据在地表形变监测应用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极化Sentinel-1数据 地表形变监测 时序insar技术 干涉图极化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时序InSAR的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春雷 张媛静 +2 位作者 陆晨明 李亚松 李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er, PS-InSAR)技术获取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和演变规律,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地面沉降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和PS-InSAR两种方法均发现在研究期间九龙河口地区地面整体呈现出沉降趋势,SBAS-InSAR监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沉降速率为6.2 mm/a;研究期间该区域的沉降中心持续扩大且沉降量呈增加趋势,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50 mm以上,主要分布在浮宫镇中南部地区、海澄镇、东园镇中南部地区、角美镇和榜山镇东南部地区;该区域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养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淤泥层发生固结排水、压密,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面沉降 Sentinel-1A 时序insar技术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识别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董继红 马志刚 +5 位作者 梁京涛 刘彬 赵聪 曾帅 鄢圣武 马晓波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1,共9页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ing技术、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技术)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不同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速率图,发现SBAS结果受各种误差影响较小,监测效果较Stacking结果更好;对基于地表形变速率图解译的滑坡隐患结合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Stacking技术识别的隐患点数目最高,SBAS技术的隐患识别准确率最高,因此,在顾及滑坡隐患点的漏判和准确率上,在雅安市建议采用SBAS技术和Stacking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隐患识别 时序insar技术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周边及机场内地裂缝形变时序InSAR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祖行 杨成生 +2 位作者 雷瑞 胡涛 王子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6-642,共7页
利用StaMPS技术,基于2017~2021年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133景升轨和9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对机场及周边地面沉降、机场内地裂缝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机场南部、温榆河以南区域形成沉降漏斗... 利用StaMPS技术,基于2017~2021年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133景升轨和9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对机场及周边地面沉降、机场内地裂缝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机场南部、温榆河以南区域形成沉降漏斗,漏斗内部最大沉降速率超过40 mm/a,沉降漏斗沿温榆河分布。对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验证,结果表明,90%以上公共像元的形变速率差位于±10 mm/a之间,证明了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特征点时序形变结果表明,金盏乡、富豪村和黄金花园小区附近沉降较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超过250 mm、150 mm和110 mm。从机场整体形变及地裂缝两侧时序和剖线结果均可看出,地裂缝两侧地表的差异形变对比明显,且差异分界线与地裂缝位置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面沉降 StaMPS技术 地裂缝 时序分析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的监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明佳 孙建宝 +1 位作者 薛莲 沈正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44,共11页
基于2015—2019共4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提出一种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的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连续监测。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在此基础上,使用经过并行化改进的永久散... 基于2015—2019共4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提出一种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的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连续监测。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在此基础上,使用经过并行化改进的永久散射体技术斯坦福改进(StaMPS)方法,提取干涉图中所有永久散射体(PS)像元,获取研究区域全分辨率的时序形变信息。之后,使用大气模型校正法与共景叠加法相结合的联合大气校正方法,估计并去除形变信息中的大气噪声。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后,成功地获取华北平原地表大空间尺度、长时间跨度、全空间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形变信息,进而监测到平原内部由长期地下水开采导致的高达100mm/a的大范围强烈沉降信号。相较于既有算法,并行化StaMPS方法通过在多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实时分配,节约至少60%的计算时间,联合大气校正方法则可以去除约74.3%的大气噪声项,有效性显著高于两种校正方法的单独使用效果。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大范围地表形变的高精度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 并行化StaMPS方法 联合大气校正方法 地表形变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化Sentinel-1影像的邯郸市地表沉降时序InSAR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洪月 王文旭 +2 位作者 张志全 闫世勇 汪云甲 《城市勘测》 2019年第6期48-52,共5页
收集44景Sentinel-1双极化模式(VV与VH)SAR影像数据集,利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了邯郸市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结果表明VV数据集在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区域识别PS点的能力更强;位于邯郸东部的肥乡县(区)、成安县、广平... 收集44景Sentinel-1双极化模式(VV与VH)SAR影像数据集,利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了邯郸市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结果表明VV数据集在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区域识别PS点的能力更强;位于邯郸东部的肥乡县(区)、成安县、广平县及临漳县的地表沉降趋势较明显,其主要受地下水持续开采影响。在4个选定区域内,两种极化数据集提取的沉降结果一致性检验较好,其平均相关系数为0.97,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 mm/a。本研究结果为邯郸市进一步开展地表沉降治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 Sentinel-1 时序insar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和GIS技术的城市地表沉降分布式监测研究
13
作者 潘杰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3年第3期100-105,111,共7页
针对地下水开采和地质结构变化等情况导致的地表塌陷问题,研究了一种综合时序InSAR和GIS技术的城市地表沉降分布式监测方法。基于传统的InSAR技术运用孔径雷达合成三维空间信息图像,通过差分处理图像干涉相位。利用GIS技术与时序相结合... 针对地下水开采和地质结构变化等情况导致的地表塌陷问题,研究了一种综合时序InSAR和GIS技术的城市地表沉降分布式监测方法。基于传统的InSAR技术运用孔径雷达合成三维空间信息图像,通过差分处理图像干涉相位。利用GIS技术与时序相结合,识别提取特征PS点构建时序形变图像,分析解缠相位关系,修正地形图像基线参数,精确计算地表沉降平均值和单位沉降量,实现对观测区进行具体的分布式监测分析。通过实验证明,研究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复杂地形区域的地表沉降分布式监测,与实际监测误差不超过0.8%,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监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分布式监测 时序insar技术 GIS技术 地表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技术在太原地铁沿线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樊小洁 王亮亮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1期1599-1604,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会引起地铁沿线的持续形变而造成地面沉降,给地面及地下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太原市首次开通运营太原地铁二号线一期线路以来沿线地面形变情况,以二号线一期工程沿线为研究对象,使用2020年6月至2021年1...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会引起地铁沿线的持续形变而造成地面沉降,给地面及地下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太原市首次开通运营太原地铁二号线一期线路以来沿线地面形变情况,以二号线一期工程沿线为研究对象,使用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共20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永久散射体、小基线集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地面形变监测。研究表明,两方法所得沉降分布情况、形变时序分析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线路沿线最大沉降为31.96 mm,最大沉降速率为32 mm/a,存在三个较明显的沉降区域,推断与其处于大规模的不断的城市建设区域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可为后续太原市地铁建设沿线地表形变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 太原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公路边坡巡检技术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伟 丁剑 +1 位作者 余以强 周展 《交通世界》 2021年第25期111-112,共2页
利用InSAR测量技术对某山区公路边坡进行变形监测,计算得出该区域范围内的变形情况,验证了该方法在山区公路边坡变形监测的适用性,并确定了下一步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同时,该研究证实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测量覆盖面广、结果精... 利用InSAR测量技术对某山区公路边坡进行变形监测,计算得出该区域范围内的变形情况,验证了该方法在山区公路边坡变形监测的适用性,并确定了下一步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同时,该研究证实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测量覆盖面广、结果精度高、数据获取周期短和监测成本低等优点,尤其适合公路边坡的定期巡检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公路边坡 巡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哨兵双极化数据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16
作者 陈聪 董燕 《城市勘测》 202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为提升传统时序InSAR在城市区域的地表形变监测结果,探究双极化数据在城市变形监测中的优势,本文基于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利用时序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和极化时序In... 为提升传统时序InSAR在城市区域的地表形变监测结果,探究双极化数据在城市变形监测中的优势,本文基于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利用时序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和极化时序InSAR技术(polarimetric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olPSI)对上海市主要城市区域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研究,并进一步对影响PolPSI技术优化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极化优化技术对Sentinel-1双极化数据进行干涉图优化后,干涉图相位质量和像元相干性都能得到明显提升,高质量像元数量大量增加;通过对比26幅优化前后干涉图,干涉图相位标准差由未优化前的0.607降低至优化后的0.518,相位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使用双极化数据较单极化数据获得的研究区域监测点密度提升63%,能反映更丰富的地表形变细节,为解决相干性较差区域PS监测点过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Sentinel-1 极化 极化时序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交通干道形变时序InSAR监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新伟 马静 +4 位作者 侯祖行 刘俊明 杨成生 安栋 于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开展其周边地面形变及主要交通干道的稳定性监测,对保障机场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利用2019~2020年覆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42景升轨和3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采用StaMPS技术对机场周边地面沉...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开展其周边地面形变及主要交通干道的稳定性监测,对保障机场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利用2019~2020年覆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42景升轨和3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采用StaMPS技术对机场周边地面沉降及主要交通干道稳定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Sentinel-1升、降轨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90%以上的公共像元形变速率差值的绝对值小于8 mm·年^(-1);机场西部(西胡林村、十里铺村和辛安庄村附近)、机场北部(西里河村和祁各庄村附近)以及机场东北部(河北头村和西白塔村附近)地面沉降状况相对严重,局部地区年均形变速率超过-30 mm·年^(-1);形变时序结果显示在西胡林村、十里铺村和祁各庄村附近,地面累计形变分别达到了58、60和70 mm。通过提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围主要交通干道形变趋势分析可知,多条主要交通干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趋势,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后续需要重点关注并持续监测。此外,对高架道路高度的反演结果显示,高架道路与周围部分地物在高度上形成鲜明对比,且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面沉降 StaMPS技术 交通干道 时序分析 残余高程反演 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形变监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文正 卢书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150,共4页
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2021年7月出现裂缝,8月变形加剧,对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2021年3~8月的9景Sentinel-1A升轨SA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在该时段内的时序形变特征,并与同时段内的GNSS监测数据... 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2021年7月出现裂缝,8月变形加剧,对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2021年3~8月的9景Sentinel-1A升轨SA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在该时段内的时序形变特征,并与同时段内的GNSS监测数据及地质勘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块田滑坡中后部区域变形明显,处于蠕动变形状态;滑坡变形迹象与InSAR结果有较好一致性,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有效性;前期累计降雨量及短时强降雨是诱发大块田滑坡发生本次变形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为类似库区滑坡变形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SBAS时序分析 滑坡监测 三峡库区 大块田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气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苏 徐兴雨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2年第9期6-11,共6页
斜坡类地质灾害具有发灾短、破坏大、高隐蔽特点,传统调查手段难以准确捕捉初期形变。以山区气田为研究对象,选取覆盖研究区91景哨兵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基于时序InSAR技术开展潜在地灾隐患信息识别、灾害类型、时空发育规律研究,圈... 斜坡类地质灾害具有发灾短、破坏大、高隐蔽特点,传统调查手段难以准确捕捉初期形变。以山区气田为研究对象,选取覆盖研究区91景哨兵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基于时序InSAR技术开展潜在地灾隐患信息识别、灾害类型、时空发育规律研究,圈定有效地质灾害隐患38处,多发育于105~740 m高程和17°~37°的坡度范围内。研究表明,时序InSAR技术可有效识别山区气田地质灾害潜在隐患,可为山区气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分析 集输管道 地质灾害 前兆信息 隐患识别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遥感技术在山区铁路泥石流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璇钰 刘桂卫 +2 位作者 孙琪皓 王飞 王东旭 《铁道勘察》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泥石流勘察中存在效率低、盲区多、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和无人机低空遥感两种技术手段(前者通过密集像获取植被覆盖区域高可靠性的形变信息;后者通过区域网平差等处理获取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 为了解决传统泥石流勘察中存在效率低、盲区多、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和无人机低空遥感两种技术手段(前者通过密集像获取植被覆盖区域高可靠性的形变信息;后者通过区域网平差等处理获取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综合形变与影像纹理,对某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沟谷开展勘察分析,获取流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通过SBAS-InSAR技术,发现该泥石流沟谷存在多处随季节变化的活动隐患体,最大形变量为28.5 mm/a;依据无人机实景三维模型,完成形变隐患体的空间形态、方量、产状及发育情况的详查,其中最大规模的滑坡体方量为(16.5~18)万m3。现场调查显示,综合遥感技术可有效克服山区地形复杂,人不易至的难题,为灾害筛查提供多维度视角,具有人员投入少、监测面积广、灾害定位快以及筛查精度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时序insar技术 无人机 实景三维模型 泥石流灾害 滑坡 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