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极点配置控制器及其在随机参数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1
作者 吴振顺 冯玉宾 +1 位作者 付丙勤 赖海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72,共2页
根据状态反馈控制构成零极点配置控制系统 ,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研究 。
关键词 状态反馈 极点配置控制 液压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高压直流附加频率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显亮 张英敏 +4 位作者 杨兰 李兴源 褚正超 郭磊 王渝红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3,99,共8页
为提高HVDC孤岛运行方式下的输电能力,同时抑制次同步振荡与低频振荡,提出了一种双通道附加频率极点配置控制策略。利用改进最小二乘旋转不变辨识算法,辨识出孤岛运行方式下系统低频与次同步振荡的开环传递函数。再利用系统的根轨迹图,... 为提高HVDC孤岛运行方式下的输电能力,同时抑制次同步振荡与低频振荡,提出了一种双通道附加频率极点配置控制策略。利用改进最小二乘旋转不变辨识算法,辨识出孤岛运行方式下系统低频与次同步振荡的开环传递函数。再利用系统的根轨迹图,通过调整系统的增益,可以初步得到一些使系统稳定的闭环极点,逐渐调整闭环极点的实部,得到期望的极点,以及观测器极点,然后利用带观测器的极点配置法,得到使系统稳定的控制器传递函数。为比较极点配置控制器的效果,设计了PID控制器与其进行对比。经过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仿真表明:该设计的极点配置控制器同时抑制孤岛运行方式下系统的低频与次同步振荡效果良好,改变运行方式,适应性较好,鲁棒性较PID控制器好;传统的PID控制器对系统的运行方式要求比较高,改变运行方式,效果变差,鲁棒性不好。因此,设计的极点配置控制器可以实现同时抑制HVDC孤岛运行方式下发生的低频与次同步振荡,有较好的鲁棒性,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DC孤岛运行 双通道 观测器 低频与次同步振荡 极点配置控制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点配置控制的风机叶片颤振控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燕 李迺璐 +2 位作者 陈浩 葛强 徐庆 《测控技术》 CSCD 2017年第1期51-54,58,共5页
针对风力机叶片的颤振会严重影响风力机的发电效率和运行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振动控制器在抑制叶片颤振的同时可以取得良好的闭环控制特性,并且能够有效抑制来自阵风的干扰。重点研究了利用Diophantine方程求解极点配置(P... 针对风力机叶片的颤振会严重影响风力机的发电效率和运行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振动控制器在抑制叶片颤振的同时可以取得良好的闭环控制特性,并且能够有效抑制来自阵风的干扰。重点研究了利用Diophantine方程求解极点配置(PPC)PID控制器的方法,并选取有效的系统输出信号来设计反馈控制器,达到抑制叶片颤振的目的。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在叶片颤振控制系统中极点配置PPC-PID控制器比传统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和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点配置控制 颤振控制 风机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温度的极点配置控制
4
作者 李恺如 杨素英 《当代化工》 CAS 2011年第12期1228-1230,共3页
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是电池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加热设备。工艺要求反应釜内温度按预先设定的升温曲线变化并实现自动控制。用一阶惯性加纯滞后模型近似描述被控温度对象,采用极点配置控制算法,设计并实施了反应釜温度的程序升温/恒温计算... 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是电池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加热设备。工艺要求反应釜内温度按预先设定的升温曲线变化并实现自动控制。用一阶惯性加纯滞后模型近似描述被控温度对象,采用极点配置控制算法,设计并实施了反应釜温度的程序升温/恒温计算机控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装置 温度控制 极点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直线电机自适应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
5
作者 黄进 邓皓 汪纪锋 《微特电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5-69,共5页
提出一种保证稳态精度的自适应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方法以提高直流直线电机的稳态控制精度。通过反馈增益矩阵的自适应调整及增加补偿增益矩阵,利用自适应调节器实现反馈矩阵及补偿增益矩阵在线估计,并且进行稳态误差补偿,得出自适应状态... 提出一种保证稳态精度的自适应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方法以提高直流直线电机的稳态控制精度。通过反馈增益矩阵的自适应调整及增加补偿增益矩阵,利用自适应调节器实现反馈矩阵及补偿增益矩阵在线估计,并且进行稳态误差补偿,得出自适应状态空间极点配置算法,以克服摩擦力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及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够实现直流直线电机稳态精度的在线估计和补偿,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电机位移,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闭环系统鲁棒性更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直线电机 稳态误差补偿 自适应调节器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悬臂结构极点配置阻尼设计与振动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智 潘颖 +1 位作者 张婷 刘彬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81-1087,共7页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航天航空等领域内智能结构的运转强度与工作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柔性悬臂结构自身存在结构阻尼特性,影响系统稳定的输出状况,大程度地缩短其使用周期。为研究柔性悬臂结构的振动特性,以智能悬臂梁结...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航天航空等领域内智能结构的运转强度与工作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柔性悬臂结构自身存在结构阻尼特性,影响系统稳定的输出状况,大程度地缩短其使用周期。为研究柔性悬臂结构的振动特性,以智能悬臂梁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动力学方程分析悬臂梁振动特性,压电陶瓷片力矩方程结合振型叠加法推导出四阶模态的悬臂梁振动微分方程,并用ANSYS有限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然后运用极点配置控制算法给定智能悬臂梁结构初始位移激励使其做自由振动,采集位移信号作为输入来产生相应的控制电压抑制智能悬臂梁结构的自由振动,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极点配置控制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数值仿真中,输入信号为6 mm时,智能悬臂梁结构输出位移能够在5 s内迅速衰减保持在合理范围,控制电压也在5 s内趋于稳定;实验分析中,在初始位移激励为6 mm时,智能悬臂梁结构输出位移响应在6 s内迅速衰减保持在合理范围,其控制电压也在6 s内趋于稳定;数值仿真和实验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极点配置控制算法能够切实有效的控制智能悬臂梁结构的自由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结构 多阶模态 极点配置控制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校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
7
作者 陈永新 柯尊忠 伍德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5-317,共3页
常规控制方法很难对变参数系统实现精确控制。建立精校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离散数学模型,研究其常规控制方法。将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理论应用于精校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提出该系统的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 常规控制方法很难对变参数系统实现精确控制。建立精校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离散数学模型,研究其常规控制方法。将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理论应用于精校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提出该系统的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跟踪性能将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校机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相全桥变换器的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建军 梁冠安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0-23,共4页
提出了移相全桥ZVSDC/DC变换器的一种新模型———准线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带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设计其数字控制系统,使提出的控制系统能不断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控制方程,实现了变换器的自适应控制。实验结果表明... 提出了移相全桥ZVSDC/DC变换器的一种新模型———准线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带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设计其数字控制系统,使提出的控制系统能不断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控制方程,实现了变换器的自适应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能使数字控制过程中的时延得到有效补偿,保证了上述变换器在各变化的工作点都能获得良好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而且能使其具有控制算法简单和控制过程较易实现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器/准线性模型 预测技术 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相全桥ZVS DC/DC变换器的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
9
作者 唐建军 梁冠安 《电源技术应用》 2003年第7期24-27,共4页
阐述了移相全桥ZVS DC/DC变换器准线性建模思想以及极点配置自适应数字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变换器的数字控制系统,然后给出了电路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新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保证了上述变换器在各变化的工作点都能获得良好... 阐述了移相全桥ZVS DC/DC变换器准线性建模思想以及极点配置自适应数字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变换器的数字控制系统,然后给出了电路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新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保证了上述变换器在各变化的工作点都能获得良好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线性模型 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相全桥变换器的极点配置及自适应预测控制
10
作者 唐建军 梁冠安 孙彬 《通信电源技术》 2003年第5期9-13,共5页
首先提出了移相全桥ZVSDC/DC变换器一种新的模型———准线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带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设计其数字控制系统,然后在两种测试系统动态响应的条件下,对采用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数字控制的移相全桥变换器应... 首先提出了移相全桥ZVSDC/DC变换器一种新的模型———准线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带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设计其数字控制系统,然后在两种测试系统动态响应的条件下,对采用预测环节的极点配置自适应数字控制的移相全桥变换器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并与无预测环节的控制情况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新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补偿了数字控制的时延,保证了上述变换器在各种变化的工作点获得良好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而且具有控制算法简单和控制过程易于实现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线性模型 预测技术 极点配置及自适应控制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抑制牵引网压低频振荡的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7
11
作者 葛兴来 张呈象 +1 位作者 韩旭东 李锐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07,共8页
基于CRH3型动车组和牵引供电系统建立车—网电气耦合系统的简化模型,对牵引网压低频振荡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为既有的瞬态电流控制策略时,因为系统中的1个极点基本位于虚轴附近,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所... 基于CRH3型动车组和牵引供电系统建立车—网电气耦合系统的简化模型,对牵引网压低频振荡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为既有的瞬态电流控制策略时,因为系统中的1个极点基本位于虚轴附近,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所以随着动车组开行数量的增加很容易引发牵引网压低频振荡。为抑制牵引网压低频振荡,提出多变量极点配置的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即通过对系统状态量的反馈控制,实现对系统极点的直接配置,从而在保证网侧变流器正常运行的同时,避免牵引网压低频振荡现象的发生。通过所建立的系统简化模型对多变量极点配置的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该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抑制牵引网压低频振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供电 供电质量 网压低频振荡 网侧变流器 瞬态电流控制 多变量极点配置控制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自由度磁流变阻尼实验台多控制算法仿真对比研究
12
作者 王洪涛 张进秋 +1 位作者 冯占宗 高永强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1期38-42,共5页
建立了以加速度作为路面激励输入信号,且不考虑非悬置质量的履带车辆单自由度磁流变阻尼控制实验台动力学模型,选定状态变量,推导出悬挂系统状态方程和振动微分方程。依据现代控制理论,分别采用滑移模态控制和极点配置控制算法实现实验... 建立了以加速度作为路面激励输入信号,且不考虑非悬置质量的履带车辆单自由度磁流变阻尼控制实验台动力学模型,选定状态变量,推导出悬挂系统状态方程和振动微分方程。依据现代控制理论,分别采用滑移模态控制和极点配置控制算法实现实验台动力学模型的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在三种不同采样频率下,两种不同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并与被动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能很好地控制车体相对位移、相对速度和加速度,滑移模态控制效果更好。滑移模态控制不仅适用线性问题而且适用非线性问题,因此比极点配置更实用。最后分析确定了最佳仿真采样频率,为控制算法的实验台调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滑移模态控制 磁流变 极点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位置伺服控制系统中的辨识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闵为 王峥嵘 张玮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3,共4页
针对采用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的气动位置伺服系统,分别应用带固定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和修正平方根法的辨识方法对其进行在线辨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采用修正平方根法的辨识过程与采用带固定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法的辨识过... 针对采用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的气动位置伺服系统,分别应用带固定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和修正平方根法的辨识方法对其进行在线辨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采用修正平方根法的辨识过程与采用带固定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法的辨识过程相比,修正平方根法的辨识参数值变化幅度较小,且变化过程较平缓,更适用于采用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的气动位置伺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识 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 带固定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 修正平方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模型的Buck变换器控制器设计
14
作者 钱坤 潘庭龙 《测控技术》 2019年第10期89-93,共5页
为了提高Buck变换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精度和效率,对Buck变换器非线性建模及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合U模型不损失NARMAX模型非线性特性且易于设计控制器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输入输出数据的NARMAX建模方法,根据模型的残差,进行了相... 为了提高Buck变换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精度和效率,对Buck变换器非线性建模及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合U模型不损失NARMAX模型非线性特性且易于设计控制器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输入输出数据的NARMAX建模方法,根据模型的残差,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将NARMAX模型转化为U模型并基于U模型设计了Buck变换器的极点配置控制器。仿真结果显示,基于U模型的Buck变换器极点配置控制器在调节时间和超调量控制上优于传统的PID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变换器 NARMAX模型 U模型 极点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焙烧炉炉温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丽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2年第4期456-460,共5页
针对阳极焙烧炉温度控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及系统具有严重时变、非线性、不确定强干扰、分布参数等特点,采用带时变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建立加热区焙烧炉工作点附近的CARMA模型。设计具有前馈补偿和负压协调控制功能的零极点配置PI... 针对阳极焙烧炉温度控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及系统具有严重时变、非线性、不确定强干扰、分布参数等特点,采用带时变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建立加热区焙烧炉工作点附近的CARMA模型。设计具有前馈补偿和负压协调控制功能的零极点配置PID预测智能控制器。算法考虑了控制对象的滞后、扰动、时变等因素和特殊工况因素,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点配置PID预测控制 阳极焙烧炉 温度 CARMA模型 前馈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心通磨加工的自适应控制
16
作者 郑国强 《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9-22,共4页
研究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无心通磨加工精度控制中的应用 ,在对无心通磨加工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设计了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控制律 ,给出了自适应控制的算法步骤。并将其应用于磨削加工 ,结果证明 。
关键词 无心磨削 自适应控制 加工精度 无心磨床 通磨加工 数学模型 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开关及优化算法极点控制的半导体激光电源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秀慧 马新敏 朱方顺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2-858,共7页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越来越成为主力光源,针对传统的开关型电源半桥或全桥变换器电流的动态响应速度及控制精度问题,根据激光加工中快速开关的要求,使用了ZVS软开关技术及端采用同步倍流整流,从而达到减耗高效以及对负载电压的自适应能...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越来越成为主力光源,针对传统的开关型电源半桥或全桥变换器电流的动态响应速度及控制精度问题,根据激光加工中快速开关的要求,使用了ZVS软开关技术及端采用同步倍流整流,从而达到减耗高效以及对负载电压的自适应能力的目的,同时采用一种基于最优算法的极点配置控制实现电压和电流的精准调节。整个系统使用闭环负反馈回路控制,系统软件仿真采用SIMULINK环境,调控简便。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精度高达0.1%,并在0.1s内完成回路响应。当实验负载RL>0.48Ω时,变换器输出为恒流特性;满载(50A/24V)输出时,电源效率超过90%,纹波系数小于1%。采取同步整流具有高于二极管整流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软开关启动 倍流整流 恒流源 最优算法 极点配置控制
原文传递
Two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s in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18
作者 黄鸿 侯朝桢 高新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2年第1期5-9,共5页
To reduce the vibration in the suspension, semi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as employed. And its CARMA model was built. Two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the minimum variance self tuning control algorithm and the pole con... To reduce the vibration in the suspension, semi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as employed. And its CARMA model was built. Two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the minimum variance self tuning control algorithm and the pole configuration self tuning control algorithm, were proposed. The former can make the variance of the output minimum while the latter can make dynamic behavior satisfy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two schemes was analyzed. Simulations of them show that the acceler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has been reduced greatly.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vibration is realized. The two schemes can reduce the vibration in the suspension and have some pract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 active suspension minimum variance self tuning control algorithm pole configuration self tuning control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for Beams Using Pole Placement Method 被引量:1
19
作者 YANG Shaoxuan HU Yu SONG Zhigua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2年第1期36-46,共11页
The vibration control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significant.Therefore,an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in frequency domai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piezo-intelligent structures possess satisfact... The vibration control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significant.Therefore,an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in frequency domai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piezo-intelligent structures possess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s in the area of vibration control,and macro-fiber composites(MFCs)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deformability are wide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So,this paper uses the MFC patches and designs a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pole placement method,and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beam can be artificially designed.MFC patches are bonded on the top and bottom surfaces of the beam structure to act as the actuators and sensors.Then,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is used to formulate the equation of motion,and the pole placement based on the out-put feedback method is used to design the active controller.Finally,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e control method is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intelligent macro-fiber composite(MFC) pole placement closed-loop control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strategy for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ervo systems based on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pole-placement self-tuning method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新涛 杨庆俊 +1 位作者 吴晋军 包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608-613,共6页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n which an electro-pneumatic proportional flow valve controled a rotary cylinder, was studied,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The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ed pneum...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n which an electro-pneumatic proportional flow valve controled a rotary cylinder, was studied,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The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ed pneumatic system had disadvantages such as inherent non-linearity and variations of system parameters with working poi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self-tuning pole-placement strategy was adopted to place the poles of the system in a desired position in real time, and a recursive least square method with fixed forgetting factors was also used in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 state error of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s within 3% and the identified system parameters can be converged in 5 s. Under different loads, the controlled system has an excellent tracking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of anti-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eumatic servo system adaptive contro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POLE-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