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_华木荷群系不同演替阶段林内小气候的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潘开文 张咏梅 +1 位作者 刘照光 张远彬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对四川瓦屋山地区扁刺栲 (Castanopsisplatyacantha)_华木荷 (Schimasinense)群系不同演替阶段 (灌木、10年和 40年生扁刺栲_华木荷群落 )的林内小气候进行了连续 2年的定位观测研究。主要结果是 :40年生的扁刺栲_华木荷群落内的地温、... 对四川瓦屋山地区扁刺栲 (Castanopsisplatyacantha)_华木荷 (Schimasinense)群系不同演替阶段 (灌木、10年和 40年生扁刺栲_华木荷群落 )的林内小气候进行了连续 2年的定位观测研究。主要结果是 :40年生的扁刺栲_华木荷群落内的地温、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降雨等气候指标的数量大小及其变幅最低 ,10年生的次之 ,灌丛的最大。这些结果暗示了扁刺栲_华木荷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 ,随着植被的发育和各层次结构的完善 ,林内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冷、湿的环境演进 ,且其波动性减弱 ,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内小气候 四川 扁刺栲-华木荷群系 演替阶段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种植恢复过程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承标 黄丹 +3 位作者 刘运华 秦武明 黄光银 李保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9,48,共6页
在广西南宁市北郊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经过炼山清理,营造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3种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连续4a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太阳辐[射]照度日平均值分别为126.6和90.8W.... 在广西南宁市北郊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经过炼山清理,营造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3种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连续4a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太阳辐[射]照度日平均值分别为126.6和90.8W.m-2,分别占灌草坡植被的50.4%和36.1%;并随着林龄增大林内太阳辐[射]照度呈波浪式下降趋势。(2)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年平均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分别比灌草坡植被降低0.7~0.8和1.8~2.7℃,并随着林龄增大温度逐渐降低。2种林分各年份空气相对湿度比灌草坡植被提高1~3百分点;并随着林龄增大而使林分内的增湿作用越明显。(3)2种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种植恢复到5年生时,对林内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已达到了成熟林分的水平,且厚荚相思林优于尾巨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人工林 尾巨桉人工林 种植恢复过程 灌草坡植被 林内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87
3
作者 常杰 潘晓东 +3 位作者 葛滢 陈增鸿 刘珂 陈启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75,共8页
分析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1993~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到达青冈林的总太阳辐射为3344780kJ/(m2·a),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 分析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1993~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到达青冈林的总太阳辐射为3344780kJ/(m2·a),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②林冠外上方及群落上层气温在白天高于群落下层,夜间低于群落下层,可相差3~5℃,夏季差异最大。③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呈“U”型变化,林内夜间湿度高达90%左右,午间较低,在50%左右。在四季的晴天中,林冠上方的空气相对湿度均低于林内,相差5%~22%,夏季和冬季差异最大。④林中的CO2浓度在林冠层最低,近地面层最高,各季节始终低于林外,其中夏、秋两季最明显。⑤在春、夏、秋3季中,土壤温度为白天高于夜间,而冬季则为夜间高于白天;土壤湿度以冬、春季较高(31.9%和28.5%),夏季最低(14.2%)。由于青冈次生林的叶面积指数较小,群落结构较简单,因而整个群落的透光系数较大,群落内外空气温湿度的差异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林内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气候资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昌华 唐茂聪 吉庆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3-14,共12页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 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1982~1996)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降水量1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 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1982~1996)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降水量1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7.4℃。1a 中相对湿度均较高.最低月平均77%。雨季旱季明显,2月~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最低147.9mm;10月~1月为旱季,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稍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区 气候 年际变化 极值 林内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防火林带对林内微环境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裘昕彤 陈梓迪 +1 位作者 李永鑫 苏杭 《消防界(电子版)》 2023年第4期163-165,共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火灾发生越发频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破坏,营建生物防火林带逐渐成为防火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外调查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火灾发生越发频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破坏,营建生物防火林带逐渐成为防火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树种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旨在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生物防火林带 林内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杨树混交林提高杨树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崔浪军 梁宗锁 韩蕊莲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8,共5页
从土壤矿质养分、酶类、微生物、水分。
关键词 沙棘 杨树 混交林 生产力 作用机理 土壤理化性质 林内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效益分析
7
作者 白娟 《安徽林业》 2004年第5期20-20,共1页
杨树在淮北地区营造大面积纯林较多.1999年,萧县青龙镇王引河东岸杨树造林,品种为意杨69,株行距5米×5米(每亩栽27株),行内株间以1(杨):3(槐)的比例混交紫穗槐.
关键词 杨树 紫穗槐 混交造林 效益分析 林地利用 林内小气候 防护效能 抗灾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栽培食用菌效益高
8
《农家致富》 2012年第4期11-11,共1页
林木幼龄期空间可以种植农作物.但随着人工林逐年生长.已不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林地栽培食用菌却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自然环境.生产出具有野生食用菌特色的优质商品菇。一般树龄达到4年以后的人工林内小气候.比外界温度偏低2~3度.... 林木幼龄期空间可以种植农作物.但随着人工林逐年生长.已不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林地栽培食用菌却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自然环境.生产出具有野生食用菌特色的优质商品菇。一般树龄达到4年以后的人工林内小气候.比外界温度偏低2~3度.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氧吧,空气清新,湿润。保湿性能好.遮光度好.正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林下栽培 生长发育过程 效益 林地栽培 空气清新 林内小气候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枯落层应很好保护
9
作者 刘广智 刘春新 《河北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森林枯落层 保护 林内小气候 森林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