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与林分更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敏 韦存瑞 +3 位作者 廖鋆章 钟连香 黄松殿 秦武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99-2204,共6页
【目的】了解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分更新特征,为其人工林栽培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解析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量进行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采用样地调... 【目的】了解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分更新特征,为其人工林栽培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解析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量进行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测量林下更新幼苗的密度、地径和苗高,并进行苗高分级,分析黄果厚壳桂人工林林分的更新特征。【结果】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8.82 cm、17.53 m和0.180 m^3。胸径和树高在第0~6年生长缓慢,胸径生长快速期在第6~11年,生长量为0.73~0.92 cm/年;树高生长快速期在第7~19年,生长量为0.60~0.97 m/年;材积生长较缓慢,36年生材积平均生长量仅0.005 m^3/年,最高连年生长量为0.012 m^3/年。人工林林下更新幼苗丰富,苗木平均密度为25.25株/m^2,其中以1~2龄苗木为主,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2.43%,3龄及以上各龄级幼苗数量分别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3.50%。高度级在Ⅰ级和Ⅱ级(苗高20 cm以下)苗木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1.20%,Ⅲ级及以上等级的幼苗数量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7.67%。苗龄3年以上或苗高20 cm以上苗木存活概率高。【结论】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较缓慢,特别是材积生长慢及生长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作为常规用材林进行培育,但其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状况良好,林下苗木储备充足,可作为当前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短周期轮伐树种生态公益改造的优良替代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人工林 生长规律 林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幼树在不同林分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及其更新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毛磊 王冬梅 +1 位作者 杨晓晖 喻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7,共7页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围4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规律有助于揭示整个林分的更新过程,为合理经营樟子松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空间分布 林分更新 Ripley's K函数 Hamill&Wright统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与更新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董希斌 王立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2-125,共4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林区不同林型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效果的影响 ,并应用统计学原理 ,对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不同林型不同采伐强度... 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林区不同林型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效果的影响 ,并应用统计学原理 ,对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不同林型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株数间呈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强度 林分蓄积量 生长量 林分更新 影响因素 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济纳胡杨林林分结构与更新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余伟莅 李佳陶 姚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通过研究胡杨林分结构和更新,阐述了胡杨林在恶劣环境中维持生存的生态学机制。应用-3/2自疏定律对胡杨天然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过熟林林内存在高度自疏现象,树冠枯死严重,郁闭度低。2)成熟林生长正常,树冠郁闭度高,有少量枯枝,存在... 通过研究胡杨林分结构和更新,阐述了胡杨林在恶劣环境中维持生存的生态学机制。应用-3/2自疏定律对胡杨天然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过熟林林内存在高度自疏现象,树冠枯死严重,郁闭度低。2)成熟林生长正常,树冠郁闭度高,有少量枯枝,存在自疏现象;3)幼龄林林木生长未受抑制,但林内存在着激烈的空间竞争。胡杨胸径小于20 cm为快速生长期,超过20 cm的所有大径阶胡杨都有枯梢现象,高生长受到抑制。个体生长是通过控制林冠大小,降低树高和增加幼苗更新来适应恶劣的环境。额济纳胡杨的生存策略是成熟及过熟木放弃林木冠层复壮而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萌蘖新苗,从而达到林分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林分结构 林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林分更新对地表径流4种盐基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源 吴福忠 +3 位作者 倪祥银 熊德成 胥超 岳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165,共7页
地表径流不仅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其动态过程可能受林分更新的调控,目前仍缺乏必要的关注。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人工幼林... 地表径流不仅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其动态过程可能受林分更新的调控,目前仍缺乏必要的关注。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人工幼林和米槠人工幼林近5年的定位观测,探讨林分更新对地表径流和所含4种盐基离子(Ca^(2+)、K^(+)、Na^(+)和Mg^(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槠人工幼林的年均地表径流量为(306.3±48.40) m^(3)·hm^(-2),是米槠次生林的2.8倍和杉木人工林的3.3倍;杉木人工幼林地表径流Ca^(2+)、K^(+)、Na^(+)和Mg^(2+)的浓度为(17.89±0.61)、(16.58±1.06)、(4.18±0.05)和(1.19±0.21) mg·L^(-1),是米槠次生林的1.6、1.3、1.7和0.9倍;季节对地表径流盐基离子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整体表现为离子浓度峰值几乎处于非生长季节;林分更新后人工幼林相较成熟林其地表径流总量明显增加,且盐基离子浓度显著提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亚热带森林林分更新对养分元素随地表径流迁移过程的认识,为森林经营及水土保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更新 亚热带 地表径流 盐基离子 生长季节
原文传递
火烧区更新林分的形成模式
6
作者 刘艳红 朱德双 《森林防火》 1997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火烧区 林分更新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国外松更新改造低产林分
7
作者 陈荣永 《安徽林业》 2000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低产林 林分更新 林分改造 国外松 生态适应性 抗病虫害能力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3种更新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钟锡均 刘永业 +2 位作者 张卫强 李召青 郭乐东 《广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8-41,共4页
在西江林场,采用实生苗造林、萌芽更新和插条造林3种更新方法对杉木林分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经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后,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好于插条造林,而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相差... 在西江林场,采用实生苗造林、萌芽更新和插条造林3种更新方法对杉木林分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经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后,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好于插条造林,而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分更新 实生苗造林 萌芽更新 插条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祝子枭 刘兆刚 +3 位作者 董灵波 陈莹 张凌宇 由珈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41,共7页
以大兴安岭2018-2019年57块天然落叶松(Larix gmelinii)次生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更新苗按高度级(h)划分为幼苗(h<30 cm)、小苗(30 cm≤h<130 cm)、幼树(h≥130 cm);选取25个环境因子,其中12个林分因子、13个土壤因子;采用冗... 以大兴安岭2018-2019年57块天然落叶松(Larix gmelinii)次生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更新苗按高度级(h)划分为幼苗(h<30 cm)、小苗(30 cm≤h<130 cm)、幼树(h≥130 cm);选取25个环境因子,其中12个林分因子、13个土壤因子;采用冗余分析对标准地不同高度等级的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更新苗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并运用变差分解方法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量化,分析林分因子、土壤因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影响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关键因子为林分平均高、林分郁闭度、枯落物厚度、草本盖度、腐殖质层全氮质量分数;这5个环境因子对落叶松、白桦更新密度的影响,累计贡献率达57.1%,林分因子对更新密度的影响大于土壤因子。②整体上,落叶松、白桦更新密度,与林分平均高、草本盖度呈负相关,与枯落物厚度、郁闭度、腐殖质层全氮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大兴安岭地区幼苗更新严重不足,大部分区域缺乏幼苗更新,整体更新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林 白桦林 次生林 林分更新 环境因子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和起源对不同年龄序列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易冠明 李万年 +2 位作者 唐希远 罗华龙 杨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76-386,共11页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050和1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800株/hm^(2)适合萌芽林生长和生产量积累.低密度造林(1050株/hm^(2))有利于巨尾桉个体树高、胸径和材积积累,易于大径材培育;高密度造林(1800株/hm^(2))有利于获得最高的蓄积量,提高林分生产力.本地区巨尾桉人工林的最适轮伐年龄为4~6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分更新方式 轮伐期 动态生长特征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更新幼树密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勃 王新杰 +3 位作者 和敬渊 刘丽 柴雷 钟浔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8-424,共7页
为明确混交林更新幼树密度的关键影响因子,以利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生长更新。以东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量样地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利用Voronoi图确定林分结构单元,计算林分结构指数;统计分析乔木层各树种株数,计算得... 为明确混交林更新幼树密度的关键影响因子,以利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生长更新。以东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量样地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利用Voronoi图确定林分结构单元,计算林分结构指数;统计分析乔木层各树种株数,计算得出树种多样性指标;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法探索各影响因素与混交林更新幼树密度间的相关关系,总结得出各因子对幼树密度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74,总体属于强度混交;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3,林分为均匀分布;林下更新幼树状况不佳,小径级幼树居多,总体处于递减状态。混交度、角尺度、辛普森指数、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对更新幼树密度影响显著(P<0.05),但其他变量对幼树密度的影响均不明显,可能是各样地间立地因子差异并不显著的原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对幼树密度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辛普森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指数、混交度、角尺度。因此,要想改善天然混交林更新幼树生长状况,现阶段应以调整乔木树种多样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更新 云冷杉 针阔混交林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多样性 幼树密度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质低产林的更新和改造 被引量:10
12
作者 白玉茹 孙玉杰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低质低产林 林分更新 林分改造 杨树低产林 山杏低产林 天然次生林 采伐 造林 抚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针叶树种的更新试验
13
作者 吴江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8期30-32,共3页
通过对6种针叶树种的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红松、云杉、樟子松造林保存率在80%以上,油松、萌芽松、华山松保存率在65%以下,樟子松在幼龄期(10年)生长较突出,到中幼龄期(20年)时以红松生长最优;在林木质量调查中,红松、... 通过对6种针叶树种的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红松、云杉、樟子松造林保存率在80%以上,油松、萌芽松、华山松保存率在65%以下,樟子松在幼龄期(10年)生长较突出,到中幼龄期(20年)时以红松生长最优;在林木质量调查中,红松、云杉健康树占54%~57%,优质树占30%,劣质树占11%~16%。樟子松、油松、萌芽松、华山松健康树占50%左右,优质树占20%,劣质树占26%以上。试验结果认为:红松、云杉是辽宁的理想培育树种,可大力发展;樟子松、油松、萌芽松生长良好,可适当发展;华山松生长不良,不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树 林分更新 保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评价 被引量:37
14
作者 宁金魁 陆元昌 +3 位作者 赵浩彦 刘宪钊 任云卯 陈峻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2-44,共3页
为了促使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向发挥多功能目标的森林结构转变,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指导下对西山地区51年生的油松人工林进行改造,并于2005年调查和设计,2006年初完成近自然森林改造的第1次作业。对固定观测样地的调查结果表明:... 为了促使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向发挥多功能目标的森林结构转变,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指导下对西山地区51年生的油松人工林进行改造,并于2005年调查和设计,2006年初完成近自然森林改造的第1次作业。对固定观测样地的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化改造,样地的Shannon-Wienner指数分别从0.1217、0.9404提高到0.9174、1.4921。油松林的林下更新层物种变化较大。大叶白蜡、栾树、构树等树种的天然更新,再通过播种补入栓皮栎,提高了林下更新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未进行近自然化改造的林分,改造过的油松林,林木年生长量较高,林分结构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近自然化改造 经营效果评价 林分结构 林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高 潘登 张合平 《广西林业科学》 2013年第4期333-338,共6页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以火烧5年后的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林木死亡率、林木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林分更新的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林木胸径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林火对小径级林木和幼苗幼树可直接致死,胸径< 20cm的林木受火灾的影响较其他径级更明显,而活立木的平均胸径得到显著增长(P<0.01).马尾松和杉木的死亡率与它们的胸径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2 =0.7743和R2=0.7473,林木胸径越小,则死亡率更高.林木胸径10~20、20~30、30~40、40 ~ 50、50~ 60 cm受火灾影响以及死亡林木的百分比分别为37.3%、18.9%、12.8%、4.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 林分结构 林木胸径 林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岭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现状及其建设措施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朝飞 陈安 《广东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26-29,共4页
文章分析了北岭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 ,针对现有林分质量差、树种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低等问题 ,提出了其改造更新措施 ,同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今后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北岭山林场 生态公益林 现状 林分改造 林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浅议
17
作者 白乐勤 杨喜文 肖志宏 《防护林科技》 2005年第3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双城市 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管理 抚育间伐 林分更新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helterwood cutting method on forest regeneration and stand structure in a Hyrcanian forest ecosystem 被引量:2
18
作者 Mohammad Reza Pourmajidian Hamid Jalilvand +4 位作者 Asghar Fallah Seyed Ataollah Hosseini Aidin Parsakhoo Amin Vosoughian Ali Rahman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65-272,395,共9页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helterwood cutting methods on stand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densit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 stands in Iran with Fagus orientalis Lipsk...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helterwood cutting methods on stand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densit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 stands in Iran with Fagus orientalis Lipsky as dominant species, with/without shelterwood cutting operation.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agus orientalis Lipsky with shelterwood cutting system affected the frequency and diversity of the understory herbaceous species. The frequency of Viola silvestris Lam., Asperula odorata L., Carex spp. and Rubus hyr-canus Juz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helterwood cutting. The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commercial species in control stands (57.50±2.15 cm)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reated stands (50.67±1.88 cm), whereas the total height of trees was similar between treated and control plots (21±0.5 m). The number of Parrotia persica seedlings increased by 13.2% from 1995 to 2005 whereas the number of Fagus orientalis and Carpinus betulus seedling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1995 to 2005. In conclusion, it confirms that instead of shelterwood cutting method other silvi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selection cutt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for the mountainous beech stands of Hyrcanian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terwood cutting stand structure REGENERATION Fagus orientalis Lipsk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ural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orests on sandy land in Honghuaerji, China 被引量:21
19
作者 ZHU Jiao-jun KANG Hong-zhang +2 位作者 TAN Hui XU Mei-ling WANG J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3-259,共7页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tis var. mongolica, forest at Honghuaerji of China (the original of the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 on sandy land) was studied in 2004. The total mean values o...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tis var. mongolica, forest at Honghuaerji of China (the original of the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 on sandy land) was studied in 2004. The total mean values of regeneration indexes were higher in mature stands (more than 80% individual stems were older than 50 years), the maximum of regeneration index reached 29 seedlings, m^ 2, with lowest values in the younger stand, e.g., in 32-year old and 43-year old stands. The stand ag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which was the best in the older stands in this investigation (e.g. about 80-year old). The regeneration index seemed not to be closely in relation to canopy openness although Mongolian pine is a photophilic tree species. In each type of gaps, natural regeneration was very well. Regeneration indexes were satisfactory at the south and east edges in the circle gaps; and at the east edge of the narrow-square gap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ngolian pine, seedlings could endure shading understory, but it would not enter the canopy layer without gap or large disturbance, e.g., fire, wind/snow damage or clear cutting etc.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potentially references to the management and afforestation of 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Researches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on regenera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between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Mongolian pine Sandy l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Canopy openness Forest gap Regeneration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轮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树芝 赵秀海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共5页
树轮生态学是现代树轮年代学的重要分支,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环境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树轮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简要概述了树轮分析在森林干扰、群落动态、森林结构、林分更新方式以及高山林线研究方... 树轮生态学是现代树轮年代学的重要分支,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环境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树轮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简要概述了树轮分析在森林干扰、群落动态、森林结构、林分更新方式以及高山林线研究方面的进展。树轮生态学将对我国树木个体生长情况和群落动态的研究,虫灾、火灾、风灾和森林动态的关系以及森林管理相关的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生态学 森林干扰 群落动态 林分更新方式 高山林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