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枯竭油气藏储集库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性能分析
1
作者 王延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利用枯竭油气藏储存热能并封存CO_(2),既可解决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难题,又可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同时还可提高CO_(2)地质封存的经济性。提出了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的新方案,以CO_(2)作为循环工质,夏季吸收太阳热量储存... 利用枯竭油气藏储存热能并封存CO_(2),既可解决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难题,又可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同时还可提高CO_(2)地质封存的经济性。提出了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的新方案,以CO_(2)作为循环工质,夏季吸收太阳热量储存于油气藏背斜构造中,而冬季取出供暖,建立了储释能过程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枯竭油气藏储能系统热工性能和CO_(2)封存性能。结果表明:(1)新方案储能系统热工性能优异。单井平均采热功率4808.95 kW,每个采暖季可有效利用的平均储热量49859.21 GJ,平均能量储存密度28984.23 kJ/m^(3)。(2)CO_(2)密度对温度敏感的特性降低了热损失,提高了系统效率。枯竭油气藏储能系统平均能量回收效率95.84%,平均热回收效率83.66%。(3)储能加速了CO_(2)溶解。储释能过程中周期性的注入和采出工作气导致气液界面反复膨胀收缩,增加了气水接触面积,提高了传质动力,加速了CO_(2)在水中的溶解。对比储能模式和仅CO_(2)封存模式,CO_(2)溶解比例增量由0.26%上升至2.22%。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新方案既有优异的热工性能,又加速了CO_(2)的地质封存,是一种高值化的枯竭油气藏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方案,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 可再生能源供暖 CO_(2)封存 地热太阳能联合供暖 储热供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及防砂研究进展
2
作者 秦余福 谢瑞阳 +3 位作者 冯代英 米建华 路昊昕 刘建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井下管柱磨蚀及地面辅助设备故障等危害,严重影响储气库安全运行和有效储气能力。本文从油气藏开发阶段与储气库运行阶段出砂的异同出发,调研分析了现有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临界出砂生产压...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井下管柱磨蚀及地面辅助设备故障等危害,严重影响储气库安全运行和有效储气能力。本文从油气藏开发阶段与储气库运行阶段出砂的异同出发,调研分析了现有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临界出砂生产压差预测以及防砂工程措施,对储气库出砂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攻关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 出砂机理 临界生产压差 模拟实验 数值模拟 防砂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技术进展与发展建议
3
作者 闫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油气资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在分析枯竭油气藏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主要优势的基础上,调研了国内外利用枯竭油气藏开发地热能、储能、储氢、采氢、开采锂金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调研发现,由于技术可移植借鉴的... 油气资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在分析枯竭油气藏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主要优势的基础上,调研了国内外利用枯竭油气藏开发地热能、储能、储氢、采氢、开采锂金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调研发现,由于技术可移植借鉴的程度不同,枯竭油气藏与新能源融合的技术发展成熟度有很大差异。其中,利用枯竭油气藏开发地热能的可行性已经过充分验证,枯竭油气藏储能处于现场试验阶段,枯竭油气藏储氢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少数公司开展了枯竭油气藏开采氢及锂的研究,可行性还没有得到验证。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了推动枯竭油气藏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建议:进行枯竭油气藏现状普查,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广泛协同研究,推动技术迅速突破;开展示范试点,形成枯竭油气藏资源化利用标准;探索枯竭油气藏资源化利用商业模式,实现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新能源 融合发展 储能 储氢 技术进展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事故分析及风险识别 被引量:33
4
作者 谢丽华 张宏 李鹤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目前世界上76.2%的地下储气库是利用枯竭油气藏改建而成的,影响该类储气库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很多,机理复杂。为此,在储气库事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输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归纳总结出了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存在注采井或套管损... 目前世界上76.2%的地下储气库是利用枯竭油气藏改建而成的,影响该类储气库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很多,机理复杂。为此,在储气库事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输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归纳总结出了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存在注采井或套管损坏、注气过程中气体迁移和储气库地面设施失效的三类主要事故类型,对储气库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12大类、33小类的初步分类,并根据风险因素与时间的关系将风险分为依赖时间、稳定不变以及随机出现三种类型,进而采用事故树分析的风险评价方法,排查并分析了造成主要事故类型失效的风险因素,对主要事故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价程序,为制订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事故防范措施和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事故 分析 分类 风险 识别 事故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枯竭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工程的配套技术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建中 徐定宇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99,共3页
枯竭油气藏是世界上最适合建设地下储气库的一种类型,在我国也是建设地下储气库的首选类型。为此,对利用枯竭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原有老井多、服役时间长、井况复杂;储气层压力低,保护储层防止污染... 枯竭油气藏是世界上最适合建设地下储气库的一种类型,在我国也是建设地下储气库的首选类型。为此,对利用枯竭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原有老井多、服役时间长、井况复杂;储气层压力低,保护储层防止污染的技术难度大;储气库运行始终处于交变载荷的变化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要求更高。针对性地提出了建库工程的配套技术:原有老井处理技术(可利用老井的筛选技术、合理利用老井部署监测观察井技术、可靠封堵报废老井的配套关键技术)和建库新钻注采井在钻井—固井—完井施工全过程中实施保护储层一体化联作方式的关键技术。该配套技术对我国今后建设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工程具有实用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储备 枯竭油气藏 储气库工程 老井 储层保护 钻井 固井 完井 封堵报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人玮 程涛 万宇飞 《当代化工》 CAS 2013年第8期1131-1133,共3页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一种地下储气形式。大庆喇嘛甸储气库和天津大张坨储气库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工艺和运行方法,使储气库地面工程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上述两大气库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工艺流程...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一种地下储气形式。大庆喇嘛甸储气库和天津大张坨储气库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工艺和运行方法,使储气库地面工程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上述两大气库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储气库地面工程建设的几点认识:设备标准化及撬装化成发展趋势;SCADA系统和现代测量技术广泛应用;地下储气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滞后;储气库防冻任务具有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地面工程 枯竭油气藏 防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库址优选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毅 蒲晓林 王霞光 《石油工程建设》 2005年第3期1-3,7,共4页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能够解决天然气供应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库址的确定具有多目标性,因此在选择和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前期必须对储气库库址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工程论证。文章针对枯竭油气藏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特点,...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能够解决天然气供应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库址的确定具有多目标性,因此在选择和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前期必须对储气库库址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工程论证。文章针对枯竭油气藏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特点,在研究确定枯竭油气藏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库址优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库址进行综合评判,得到了最优库址。确定了油气藏剩余价值、储层发育情况、储层埋深、储层厚度、盖层性质及厚度、储层孔隙度、储层渗透率和储气库容量8项评价因素,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采用综合评判法优选枯竭油气藏型天然气储气库库址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库址 优选原则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桥深潜山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固井技术 被引量:15
8
作者 钟福海 刘硕琼 +5 位作者 徐明 党冬红 和建勇 刘明峰 费中明 刘振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67,100,共4页
位于河北省霸州市和永清县境内的苏桥储气库群,储层埋深最深达5 500 m,具有地层温度高、气藏亏空严重、孔隙压力系数低、易漏失、易垮塌、大井眼、长封固段等特点。通过技术攻关,研制的弹韧性水泥浆体系满足了储气库井水泥石力学性能要... 位于河北省霸州市和永清县境内的苏桥储气库群,储层埋深最深达5 500 m,具有地层温度高、气藏亏空严重、孔隙压力系数低、易漏失、易垮塌、大井眼、长封固段等特点。通过技术攻关,研制的弹韧性水泥浆体系满足了储气库井水泥石力学性能要求;采用前导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抗钙污染钻井液和低密度前置液抵消了地层承压能力不足的问题,防止了地层漏失,提高了顶替效率;研制的菱角形颗粒加重隔离液增强了对井壁的冲刷能力,保证了界面胶结质量;研究制定的一系列固井技术措施对提高苏桥深潜山枯竭油气藏储气库井的固井质量收到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枯竭油气藏 深井 水泥浆 隔离液 固井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在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应用
9
作者 尹双江 陈军 +3 位作者 梁光川 蒲海东 易俊 杨浩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阐述水平井在地下储气库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分析水平井技术应用于地下储气库工程的适应性和优缺点;通过水平井单井产能实例计算评价水平井应用于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水平井能使地下储气库注采能力大大增强。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直井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试注氮气评价注气能力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凤兰 刘述忍 +3 位作者 李琳琳 鹿晓涵 陈燕 王永军 《油气井测试》 2021年第4期7-12,共6页
针对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没有足够天然气进行试注试验的情况,提供一种利用试注氮气评价储气库注天然气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在储气库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注氮气产能试井,得到日注入量与注入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再将氮气日注入量转换为天... 针对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没有足够天然气进行试注试验的情况,提供一种利用试注氮气评价储气库注天然气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在储气库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注氮气产能试井,得到日注入量与注入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再将氮气日注入量转换为天然气日注入量,求取注气产能方程,绘制IPR曲线,通过节点分析法联合OPR曲线确定不同地层压力下的最佳注入量。温吉桑储气库X井应用表明,采用88.9 mm油管注气时,实际注气能力是设计值的1.11倍,优于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该方法为储气库注气工作制度的确定和注气管柱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天然气 氮气 储气库 注气能力 系统试井 节点分析法 工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完井生产管柱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严霞霞 张海涛 +2 位作者 刘真真 沈素真 赵健光 《科技视界》 2015年第20期227-228,共2页
储气库注采井完井管柱具有强注强采、安全控制要求高的特点,其完井管柱工具主要由井下安全阀、滑套、伸缩管、封隔器、座落接头及球座接头等组成;针对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地层压力系数低,完井管柱结构设计需考虑下井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 储气库注采井完井管柱具有强注强采、安全控制要求高的特点,其完井管柱工具主要由井下安全阀、滑套、伸缩管、封隔器、座落接头及球座接头等组成;针对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地层压力系数低,完井管柱结构设计需考虑下井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储层的伤害。通过对国内外储气库完井管柱技术现状进行调研之后,结合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注采井完井管柱的功能和需求,设计不同的井下工具组合,得出六种类型的液压坐封封隔器完井管柱,其技术成熟、先进、可靠、结构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储气库 完井管柱 完井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井双凝双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毅 王新成 卜锡涛 《科技风》 2018年第29期96-96,共1页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注采气井要求运行周期长,运行工况条件苛刻、储层和盖层封固质量要求高,储气库注采气井要求全井封固,要求水泥浆返至地面。分析了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压力系数低、水泥浆设计困难等固井技术难点,提出了采用双密双凝固井...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注采气井要求运行周期长,运行工况条件苛刻、储层和盖层封固质量要求高,储气库注采气井要求全井封固,要求水泥浆返至地面。分析了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压力系数低、水泥浆设计困难等固井技术难点,提出了采用双密双凝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固井技术,经现场施工应用,固井质量优质,满足封固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储气库固井 双凝双密水泥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X井低密高强度水泥浆固井应用实践
13
作者 覃毅 高飞 +2 位作者 张越 闫宇博 张亮 《中国井矿盐》 CAS 2015年第4期22-23,共2页
X井是某枯竭油气藏储气库的一口注采气井,属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北部斜坡刘庄构造位置。由于储气库注采气井的井身寿命要求长、运行工况条件苛刻、储层和盖层封固质量要求高,所在区块地层压力系数低、储气库完井需要全井封固,固井存在水... X井是某枯竭油气藏储气库的一口注采气井,属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北部斜坡刘庄构造位置。由于储气库注采气井的井身寿命要求长、运行工况条件苛刻、储层和盖层封固质量要求高,所在区块地层压力系数低、储气库完井需要全井封固,固井存在水泥浆易窜槽、井下容易发生漏失、水泥浆设计困难、灰量大、施工时间长等施工难点。为防止固井期间井下发生漏失,优选使用低密高强度水泥浆,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经过现场应用实践,固井质量优质,满足完井固井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 低密高强度水泥浆 完井固井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储气库枯竭油气藏固井技术研究
14
作者 陈旭 杨扬 +1 位作者 李沫沁 赵刊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2年第19期91-93,共3页
地下储气库建设是天然气高效开发的关键,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地下储气库。确保管柱和水泥环的完整性对储气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注采井固井难题主要有:地层压力系数低、易发生漏失;水平井、大斜度井... 地下储气库建设是天然气高效开发的关键,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地下储气库。确保管柱和水泥环的完整性对储气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枯竭油气藏储气库注采井固井难题主要有:地层压力系数低、易发生漏失;水平井、大斜度井套管居中度低,顶替效率难以保证;储气库井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微裂缝和微环空,导致井口带压。针对枯竭油气藏漏失风险高、地层承压能力低的情况进行研究,旨在利用合理的浆柱结构,降低对地层承压压力的要求,提高完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枯竭油气藏 易漏固井 承压压力 完井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技术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小明 贾子寒 张宏阳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9-1023,共15页
H2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和燃料,面临大规模存储需求。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地下储氢库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是目前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案,其中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最具发展前景。通过对比H_(2)与CH_(4)、CO_(2)的物性差异,探讨了... H2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和燃料,面临大规模存储需求。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地下储氢库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是目前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案,其中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最具发展前景。通过对比H_(2)与CH_(4)、CO_(2)的物性差异,探讨了地下储氢的特殊性,重点梳理了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对于不稳定驱替与渗流扩散引起的气体泄漏,需控制注气速率,优化注采及垫层气布置方案,开展盖层突破压力、表界面特性及流动传质机理研究;对于耗氢的地球化学反应与微生物催化作用,选址应避免高含氢敏感性矿物、离子及微生物的地层,防止大量H2被消耗;对于圈闭与人工材料完整性失效问题,应基于地层宏观、微观的变形及破裂演化特征,评估地层损伤与气体泄漏风险,合理选材以加强人工设施抗腐蚀、抗氢脆性能。最后,指出了未来地下储氢技术研究的攻关方向,分别为多尺度多场耦合H2损耗机制研究、地下储氢场地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地下储氢气体运移及泄漏监测技术研究,以期为推动地下储氢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枯竭油气藏 渗流扩散 地球化学反应 监测技术
原文传递
高陡构造区枯竭型油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配套地震解释技术序列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绪磊 赵振伟 +4 位作者 王兰英 王征 徐敏 郭海洋 吴战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1,共8页
由枯竭型油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具有储气量大、投资相对较低等优点,是储气库建库的首选目标。高陡构造区由于构造复杂、储层厚度薄,准确落实地下构造真实形态和目标地层深度难度大,地质目标难以一次性中靶。为了形成... 由枯竭型油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具有储气量大、投资相对较低等优点,是储气库建库的首选目标。高陡构造区由于构造复杂、储层厚度薄,准确落实地下构造真实形态和目标地层深度难度大,地质目标难以一次性中靶。为了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高陡构造区枯竭型油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地震解释技术序列,对整个建库期间使用到的地震解释技术进了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多井控制的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对构造进行准确的三维空间雕刻,能够有效地解决高陡构造真实形态和目标地层深度预测的难题,进而对气藏的封闭性做出评价;②所形成的地震导向技术,为注采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探技术支撑,有效地指导了注采井工艺的设计、实施,为提高高陡复杂构造区钻探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提高了钻井速度与效益;③随钻过程中实时跟踪调整,可以有效提高注采井一次性入靶率和目的层段的进尺。结论认为,所形成的配套地震解释技术序列为四川盆地东部XGS地下储气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地指导了注采井工艺的设计实施以及动态调整井轨迹方案,提高了钻井一次性中靶率,大幅度提高了石炭系地层及储层的钻遇率,对今后枯竭型油气藏改建储气库工程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区 枯竭油气藏 改建地下储气库 地震导向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地层倾角预测 动态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型酸性气藏封存CO_(2)过程中的油管腐蚀行为及选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祥康 张林 +3 位作者 曹思瑞 徐波 李玉飞 曾德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材质油管钢在枯竭型酸性油气藏CO_(2)封存工况下的腐蚀行为,优选出适用性好的钢材,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封存工况,在不同CO_(2)分压(5、8、11 MPa)条件下,对N80钢、L80-13Cr钢和BG2532钢进行腐蚀失重测试,从腐蚀速率、... 为了研究不同材质油管钢在枯竭型酸性油气藏CO_(2)封存工况下的腐蚀行为,优选出适用性好的钢材,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封存工况,在不同CO_(2)分压(5、8、11 MPa)条件下,对N80钢、L80-13Cr钢和BG2532钢进行腐蚀失重测试,从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和局部腐蚀深度进行研究,并对油管进行腐蚀寿命预测。结果表明:在模拟工况下N80钢、L80-13Cr钢和BG2532钢的腐蚀速率都随着CO_(2)分压的升高而增大,N80钢腐蚀速率为0.0674~0.0979 mm/a,L80-13Cr钢腐蚀速率为0.0227~0.0277 mm/a,BG2532钢腐蚀速率为0.0013~0.0029 mm/a;3种钢材的腐蚀产物主要为立方体状的FeCO3和少量的FeS,且随分压的升高,腐蚀产物逐渐增多并出现融合现象;N80钢主要表现为均匀腐蚀,而L80-13Cr钢出现点蚀,穿孔年限为5 a左右;N80钢的剩余抗拉强度和抗拉安全系数随服役年限的增长而降低,安全服役年限为27 a。研究成果为枯竭型酸性油气藏CO_(2)封存井油管选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腐蚀 枯竭型酸性油气藏 CO_(2)封存 腐蚀速率 局部腐蚀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对中国的启示
18
作者 陈建文 骆迪 +4 位作者 袁勇 李清 赵化淋 王建强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针对不同条件开展分类选址,并将地质风险监测贯穿示范工程始终。结合中国海域不同盆地CO_(2)地质封存源汇匹配性和施工条件提出:海上油气田CO_(2)伴生气咸水层封存项目是优先示范项目,CO_(2)驱油气与封存协同项目具有现实应用价值,枯竭油气藏封存项目是示范工程的重要选择,全链条规模化海上咸水层封存项目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碳封存 咸水层 枯竭油气藏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气区地下储气库库址选择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东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6年第4期60-64,76,共5页
为配合我国天然气长输管线网络建设,满足山东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保证山东大中城市安全平稳供气,管线突发事件和季节用气调峰的保安供气,利用胜利油气区停产废弃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为此,依据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 为配合我国天然气长输管线网络建设,满足山东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保证山东大中城市安全平稳供气,管线突发事件和季节用气调峰的保安供气,利用胜利油气区停产废弃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为此,依据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确定了地下储气库库址的优选标准并优选出了气库目标区,从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圈闭有效性、单井注采能力、储气库综合运行参数与地面建设工程等方面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在胜利油气区建设地下储气库完全可行,并推荐永21块气藏作为首选的储气库库址。胜坨一区气顶油藏,可作为储气库建设的后续工程,并把玉皇庙气顶油藏作为储气库建设工程的长远规划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枯竭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
20
作者 魏恒飞 方杰 +3 位作者 时俊杰 李秋媛 余贝贝 陈晶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3,共17页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样的低碳、零碳技术也需要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实现,因此,研究低碳背景下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对我国未来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在调研国外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类型及利用历史基础上,结合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现状,划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历史阶段,概括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多元化利用方向及现状,总结了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建设地下储集设施的理论及技术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地下储集设施建设方面的理论及技术贡献,剖析了我国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和结论】总体来看,人类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已有110 a,主要经历3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15-1945年)、快速发展阶段(1946-1998年)、中国追赶到同步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大规模化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短,但在层状盐岩型储库及煤炭地下水库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世界独创性和领先性,并发展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建设理论和技术。目前我国建成的地下储集设施数量少、类型单一、应用场景单一,还没有建成含水层型储气库,在盐穴储氢、储氦、储油以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攻关,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资源分配方面需要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及各部门协同。在“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地下储库将是我国大规模发展天然气、风光电、绿氢、碳埋存等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未来地下储集设施建设行业具有千亿级别的产业规模,具有催生新技术及新产业的潜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 盐穴 废弃矿井 枯竭油气藏 CO_(2)地质封存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