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nm染色质纤维的结构及调控 被引量:1
1
作者 梁丹 陈萍 李国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09-1014,共6页
真核细胞中,基因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经过多层次折叠压缩形成具有高级结构的染色质.过去30多年,科学家对30 nm染色质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关于30 nm染色质纤维的精细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 真核细胞中,基因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经过多层次折叠压缩形成具有高级结构的染色质.过去30多年,科学家对30 nm染色质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关于30 nm染色质纤维的精细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最近解析的30 nm染色质纤维左手双螺旋结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一些对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起调控作用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最后,我们对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与功能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nm染色质纤维 核小体 连接组蛋白H1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nm染色质纤维高级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立平 陈萍 李国红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4-279,共6页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以染色质形式通过逐级折叠压缩存在于细胞核中。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相邻的核小体由连接DNA串联起来形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beads-on-a-string)。一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30 nm染色质纤...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以染色质形式通过逐级折叠压缩存在于细胞核中。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相邻的核小体由连接DNA串联起来形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beads-on-a-string)。一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30 nm染色质纤维。近30多年来,30 nm染色质纤维高级结构的解析一直是困扰分子生物学家们的一大难题。研究者利用电镜和X射线晶体学等生物物理学方法对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30 nm结构的两大模型:螺线管(solenoid)模型和Z字结构(zig-zag)模型。笔者综述了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最近利用冷冻电镜方法解析的30 nm染色质结构,即以四个核小体为结构单元的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最后对30 nm染色质纤维在体内是否存在,以及它在表观遗传调控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nm染色质纤维 螺线管模型 Z字结构模型 左手双螺旋 冷冻电镜技术 核小体 组蛋白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非非 苏光 +4 位作者 高春生 邹颖 刘国仰 黄尚志 杨焕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6-367,共2页
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曾赵非非苏光高春生邹颖刘国仰黄尚志杨焕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nec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目前最重要的基因物理定位方法之一。但是其分辨率受到分裂期染色体高度... 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曾赵非非苏光高春生邹颖刘国仰黄尚志杨焕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nec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目前最重要的基因物理定位方法之一。但是其分辨率受到分裂期染色体高度凝聚的限制,最高分辨率约为1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纤维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30nm染色质纤维结构与表观遗传调控 被引量:1
4
作者 梁丹 陈萍 李国红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14-620,共7页
真核生物的DNA以染色质形式通过逐级折叠压缩形成高级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质高级结构直接参与了真核基因的转录调控和其它与DNA相关的生物学事件,因此研究染色质高级结构对了解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研究... 真核生物的DNA以染色质形式通过逐级折叠压缩形成高级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质高级结构直接参与了真核基因的转录调控和其它与DNA相关的生物学事件,因此研究染色质高级结构对了解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研究者们针对30 nm染色质高级结构提出了两个模型:螺线管模型和Zig-Zag模型。2014年,我们利用体外染色质组装体系重建了30 nm染色质纤维,运用高精度冷冻电镜技术得到了分辨率为11?的30 nm染色质纤维的精细结构,提出了30 nm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左手双螺旋Zig-Zag模型。本文综述了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并对30 nm染色质高级结构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以及单分子成像和操纵技术在研究30 nm染色质高级结构中潜在的应用作出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nm染色质纤维 冷冻电镜技术 连接组蛋白H1 表观遗传调控 单分子成像和操纵技术
原文传递
盐离子浓度对HeLa细胞内提取的“30nm”染色质结构影响的电镜观察
5
作者 李宁 李晓敏 +2 位作者 关宏斌 朱平 黄晓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染色质是遗传信息发挥作用的重要处所,其结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提出一些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模型,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选择人源Hela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综合前人的实验方法,从细胞内提取... 染色质是遗传信息发挥作用的重要处所,其结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提出一些30 nm染色质纤维结构模型,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选择人源Hela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综合前人的实验方法,从细胞内提取纯化染色质"30 nm"纤维并进行电子显微观察,在不同Na+离子浓度盐溶液中对Hela细胞染色质"30 nm"纤维结构形态及折叠紧密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0 mmol/L Na+之间,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染色质结构折叠呈现逐渐紧密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提取染色质纤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Na+,Ca2+,Mg2+等盐离子浓度抑制Hela细胞内源性核酸酶的活性。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研究30 nm染色质纤维的高级结构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A细胞 “30nm”染色质纤维 电子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nm染色质的体外组装和电镜分析
6
作者 孙大鹏 宋峰 +4 位作者 黄丽 张阔 季刚 陈萍 朱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9-747,共9页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染色质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表观遗传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整合平台.染色质的高级结构,特别是30 nm染色质的动态变化在基因转录沉默和激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功能...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染色质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表观遗传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整合平台.染色质的高级结构,特别是30 nm染色质的动态变化在基因转录沉默和激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功能.但是目前对30 nm染色质纤维的组装及其精细结构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通过体外表达系统,表达未经修饰的组蛋白,并利用克隆构建的601DNA均一重复序列,通过逐步降低盐离子浓度并加入组蛋白H1或镁离子的方法,体外重组均一的30 nm染色质纤维.并利用镀金属、负染色制样和冷冻电镜制样等手段通过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对30 nm纤维结构的形成原因、组蛋白H1的作用和核小体重复单位(nucleosome repeat lengths,NRLs)长度对30 nm染色质纤维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组蛋白H1或二价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均可形成30 nm染色质纤维.其形成的染色质拓扑结构有所不同.统计分析表明,不同长度核小体重复单位(NRLs)形成的染色质纤维直径有所不同(P<0.05).同时,我们得到了较为均一的冷冻电镜样品,为进一步研究30 nm染色质纤维的高级结构及理解体内染色质存在的形式及动态过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nm染色质纤维 透射电子显微镜 染色质高级结构 体外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中期染色体结构的AFM成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迎春 王宏达 +2 位作者 裴瑾 李壮 黄百渠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1-35,共5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术(AtomicForceMicroscopy,AFM)首次观察到了近自然状态下多头绒泡菌(Physarumpolycephalum)中期染色体的整体结构和表面细微结构.染色体整体结构成像显示其边缘轮廓清晰圆滑,具有明显的着丝点;染色体表面高分辨率成...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术(AtomicForceMicroscopy,AFM)首次观察到了近自然状态下多头绒泡菌(Physarumpolycephalum)中期染色体的整体结构和表面细微结构.染色体整体结构成像显示其边缘轮廓清晰圆滑,具有明显的着丝点;染色体表面高分辨率成像发现,中期染色体是由约230nm的染色质纤维经螺旋且在底部回转180°形成,同时表面有3个层次有序折叠的染色质纤维同时存在,它们分别是:30~40nm,60~70nm,90~100nm.由高度图和侧向力成像图都可推测它们是螺旋结构.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中期染色体包装的高度有序性,多层次结构是由螺旋方式形成,同时表明AFM是在近自然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强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绒泡菌 染色 AFM成像技术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染色质纤维 分辨率 真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结构模型及其多样性
8
作者 刘凌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13,共3页
染色体结构模型及其多样性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自60年代中期应用电镜研究染色体以来,学者们相继提出了许多染色体结构模型,至少有以下几类:如纤维折叠模型(Foldekfibermodel,Dup... 染色体结构模型及其多样性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自60年代中期应用电镜研究染色体以来,学者们相继提出了许多染色体结构模型,至少有以下几类:如纤维折叠模型(Foldekfibermodel,Dupraw,1965,1966)、螺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轴 染色质纤维 染色体结 结构模型 染色体骨架 超微结构 螺旋形成 螺旋结构 螺旋缠绕模型 染色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动物染色体的骨架蛋白、RNP与银染蛋白三者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董洁 刘凌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87-87,共1页
七种动物染色体的骨架蛋白、RNP与银染蛋白三者关系的研究①董洁②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探索染色体骨架,对搞清染色体的细微结构及其包装机制、研究染色质纤维水平的DNA复制转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 七种动物染色体的骨架蛋白、RNP与银染蛋白三者关系的研究①董洁②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探索染色体骨架,对搞清染色体的细微结构及其包装机制、研究染色质纤维水平的DNA复制转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以及从染色体亚结构水平控制遗传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骨架 银染蛋白 骨架蛋白 非组蛋白骨架 三者关系 染色质纤维 胶体金标记 电镜技术 细胞遗传学 超薄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和五种动物染色体超微结构的SEM、TEM及CCEM研究
10
作者 李荣 刘凌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89-89,共1页
人和五种动物染色体超微结构的SEM、TEM及CCEM研究①李荣②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自70年代发现核小体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索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其中,直径约30nm的染色质纤维如何组... 人和五种动物染色体超微结构的SEM、TEM及CCEM研究①李荣②刘凌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自70年代发现核小体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索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其中,直径约30nm的染色质纤维如何组织形成高度凝集的中期染色体是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轴 超微结构 染色质纤维 螺旋形成 中期染色 多级螺旋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 大白鼠 小白鼠 染色体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在物理特性作为细胞行为的决定因素的相关研究
11
作者 张策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6-286,共1页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细胞机械响应途径,基于熵驱动的机制,研究细胞骨架网络在外力作用下的重塑如何动态改变细胞核形状和基因组结构,从而影响染色质纤维和核小体的空间限制和结构变化,进而改变DNA与包装蛋白(如组蛋白和精蛋白)之间的结合比...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细胞机械响应途径,基于熵驱动的机制,研究细胞骨架网络在外力作用下的重塑如何动态改变细胞核形状和基因组结构,从而影响染色质纤维和核小体的空间限制和结构变化,进而改变DNA与包装蛋白(如组蛋白和精蛋白)之间的结合比例,促进转录活动。方法采用超分辨率活细胞成像技术,结合微流控和纳米流控芯片,研究染色体结构在微观上的重塑与染色质纤维和核小体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变化之间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揭示细胞对机械刺激的熵驱动响应机制。结果通过应用上述方法,预期能观察到细胞在机械刺激下,染色体结构在微观层面的重塑以及染色质纤维和核小体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变化。此外,预计在更强的纳米限域条件下,DNA片段的释放将得到增强,从而促进转录活动。结论本研究揭示环境机械信号在调控生命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有助于开发能够在体内向单个细胞传递机械信号的临床设备,用于诊断和治疗。这一发现不仅将深化对细胞机械响应机制的理解,还将推动相关临床应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小体 细胞行为 染色质纤维 染色体结构 精蛋白 机械刺激 组蛋白 机械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草蜥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永章 张永普 方周溪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研究北草蜥的精子形成过程。方法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细胞质消除与鞭毛... 目的研究北草蜥的精子形成过程。方法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细胞质消除与鞭毛形成等。可分为4个时期:时期Ⅰ,精子细胞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在1个薄层有颗粒的胞质中形成顶体下颗粒,将顶体颗粒和核膜连接起来;时期Ⅱ,精子细胞顶体囊泡扁平,细胞核延长,染色质浓缩成短丝状的染色质纤维;时期Ⅲ,精子细胞核进一步延长,染色质纤维变粗变长,并沿核纵轴方向有序排列,近端中心粒及尾部开始出现;时期Ⅳ,Sertoli细胞质内纵行微管出现,至精子释放前消失,精子细胞顶体发育完全,终环形成,核内染色质纤维浓缩至最大限度,呈高电子致密度的均质状态。结论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及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在有鳞类蜥蜴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北草蜥 超微结构变化 结构研究 染色质纤维 透射电镜观察 精子细胞 细胞质 细胞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Affecting Yield and Fiber Properties in Chromosome 16 in Cotton Using Substitution Line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任立华 郭旺珍 张天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7期815-820,共6页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G. barbadense L. are the two cultivated tetraploid species of cotton. The first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yield and wide adaptation, and the second by its super fiber property. Substit...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G. barbadense L. are the two cultivated tetraploid species of cotton. The first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yield and wide adaptation, and the second by its super fiber property. Substitution line in which a pair of intact chromosomes of TM_1 ( G. hirsutum ) were replaced by a pair of homozygous chromosomes of 3_79 ( G. barbadense ) is an excellent material for genetic research and molecular tagging. In this study, substitution line 16 (Sub 16)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16th chromosome in G. barbadense in TM_1 background. The genetic analysis using the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mixed inheritance model in F 2∶3 family revealed that there might exist 2 QTLs respectively for boll size, lint percentage, lint index, fiber length and the first fruit branch node, 1 QTL for fiber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date, and no QTL for seed index, fiber strength and Micronaire in chromosome 16. However, 9 QTLs (LOD (logarithm of odds)≥3.0) controlling 6 quantitative traits were significantly identified in linkage group of chromosome 16 constructed in (TM_1×3_79) F 2by interval mapping. Among them, 1 QTL for boll size, fiber length, flowering date and fiber elongation could explain 15.2%, 19.7%, 12.1%, and 11.7% phenotypic variance respectively, 2 QTLs for lint index could explain 11.6% and 41.9%, and 3 QTLs for lint percentage could explain 8.7%, 9.6% and 29.2% phenotypic variance respectively. One unlinked SSR marker was associated with one QTL respectively for boll size and flowering date and they could explain 1.60% and 4.63% phenotypic variance. The traits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chromosome 16 from Sub 16 were boll weight, lint percentage, lint index, fiber length, fiber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tetraploid cotton substitution line chromosome 16 inheritance molecular marker QTL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近分子生物学新书介绍
14
《生命科学》 CSCD 1989年第1期47-49,15+23,共5页
为便于读者了解使用,现将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最新到馆的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新书介绍如下: 1.《染色体和染色质》(Chromosomes and chromatin),由Adolph, K. W.编者,1988年出版,全书分三卷。其各卷的内容分别为:卷一;
关键词 新书介绍 文献情报中心 染色质纤维 染色质结构 组蛋白修饰 中期染色 染色体结构 会议录 基因表达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丝粒定义的探讨
15
作者 约翰·埃里克森 王耀发 《生物学教学》 1984年第2期45-49,共5页
在我国最近的细胞生物学教本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Kintochore译为“着丝点”而在1983年出版的《英汉生物学词汇》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着丝点,Kinetocbere译为“动原体”。1982年出版的《英汉细胞学遗传学词汇》中又... 在我国最近的细胞生物学教本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Kintochore译为“着丝点”而在1983年出版的《英汉生物学词汇》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着丝点,Kinetocbere译为“动原体”。1982年出版的《英汉细胞学遗传学词汇》中又将两者都译为着丝粒。本文作者汇集了许多科学家对这二词汇的探讨,为防止混淆,故在以下译文中对这二词汇均采用原文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丝粒 动原体 细胞生物学 染色体倒位 染色质 染色质纤维 纺锤丝 纺锤体 生物学教师 遗传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pilomyxoid astrocytoma: a report of six cases
16
作者 Zixuan Yang Fei Yan +2 位作者 Li Meng Qilin Ao Pengcheng Zhu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3年第9期423-426,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pilo- myxoid astrocytoma (P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in six cases of PMA were anal...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pilo- myxoid astrocytoma (P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in six cases of PMA were analyzed. Immunohisto- chemical staining for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synaptophysin (Syn), Chromogranin A (CgA), cytokeratin (AEI/AE3),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and Ki67 was performed on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Results: Among the six cases, five occurred in female patients, one was male, the age at diagnosis ranged from 2 to 15 years. Four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hypothalamic area and optic pathway, one case in the third ventricle, and one case in left parietal lobe. On imaging, PMAs often appears as well-circumscribed mass. Microscopically, the tumor was composed of monomorphous bipolar (piloid) cells setting in a prominent myxoid background with an angiocentric radiating growth pattern in some areas. PMA lacked biphasic pattern, Rosenthal fibers and eosinophilic granular bodies which were usually typical in a classic pilocytic astrocytoma (PA). Immunohistochem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tumor cells were diffusely positive for GFAP. Syn positive staining was observed in one case. The Ki67 labeling index measured less than 5%. Conclusion: PMA is a distinct aggressive variant of pilocytic astrocytoma with special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It is typically a rare tumor of early childhood. Im- 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GFAP and Syn is help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myxoid astrocytoma (PMA) pilocytic astrocytoma (PA) IMMUNOHISTOCHEMIST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om free chromatin analysis to high resolution fiberFISH
17
作者 HENGHENRYHQ XIAOMEISHI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关键词 Free chromatin fiber-FISH physical mapping chromosome and gen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返老还童”二维码被破译
18
作者 黄博纯 《健康人生》 2018年第2期65-65,共1页
生命科学中是否存在类似支付二维码一样的二进制规律密码?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课题组通过研究干细胞诱导过程,发现细胞在发生"返老还童"时,染色质的"开—关"状态恰似二维码一样记录了这个过程的大量信息。通... 生命科学中是否存在类似支付二维码一样的二进制规律密码?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课题组通过研究干细胞诱导过程,发现细胞在发生"返老还童"时,染色质的"开—关"状态恰似二维码一样记录了这个过程的大量信息。通过破译这些"二维码"的内在含义,他们阐述了干细胞诱导过程的变化机制。成纤维细胞在导入诱导因子后,会启动一套奇妙的未知程序,将体细胞返老还童到受精后约3.5天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码 细胞诱导 内在含义 纤维细胞 变化机制 染色质结构 多能干细胞 诱导因子 多能性 生命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19
作者 徐芳芳 《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9期74-75,共2页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生物的各种性状皆与基因密切相关。然而,不同物种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却又绝对不会完全相同。一个高等生物的个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含有相同的DNA遗传信息,但是它们却具有不同的生...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生物的各种性状皆与基因密切相关。然而,不同物种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却又绝对不会完全相同。一个高等生物的个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含有相同的DNA遗传信息,但是它们却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纤维 高等生物 表观遗传信息 DNA 凡物 核小体 双螺旋结构 基因沉默 染色质结构 染色质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ring CTCF and cohesin related chromatin architecture at HOXA gene cluster in primary human fibroblasts 被引量:2
20
作者 WANG Xing XU Miao +4 位作者 ZHAO GuangNian LIU GuoYou HAO DeLong LV Xiang LIU DePe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860-866,共7页
Spa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homeobox (HOX) genes delineate positional identity of primary fibroblasts from different topo- graphic sit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stablishing or maintaining of HOX ... Spa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homeobox (HOX) genes delineate positional identity of primary fibroblasts from different topo- graphic sit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stablishing or maintain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remains an attractive developmental issue to be addressed. Our previous work suggested a critical role of CTCF/cobesin-mediated high- er-order chromatin structure in RA-induced HOXA activation in human teratocarcinoma NT2/D1 cell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cruitment of CTCF and cohesin, and the higher-order chromatin structure of the HOXA locus in fetal lung and adult foreskin fibroblasts, which display complementary HOXA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Chromatin contacts between the CTCF-binding sites were observed with lower frequency in 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 This observ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ower level of cohesin recruitment and 5' HOXA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ame cells. We also showed that CTCF-binding site A56 (CBSA56) related chromatin structures exhibit the most notable changes i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ell, and hence may stand for one of the key CTCF-binding sites for cell-type specific chromati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m- ply that CTCF/cohesin coordinates HOXA cluster higher-order chromatin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during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type specific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nd the spatial collinea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fibroblasts HOXA cluster higher-order chromatin structure CTCF COHE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