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刺激响应型高强度复合材料柔性致动器研究进展
1
作者 盛洁 刘航 +5 位作者 王文乐 姜生坤 李明霞 黄正强 耿铁 蒋林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复合材料柔性致动器兼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结构可设计性等特点,能够响应外界刺激而改变结构、形状和宏观性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复合材料柔性致动器在多刺激响应性与力学强度提高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类致动器的... 复合材料柔性致动器兼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结构可设计性等特点,能够响应外界刺激而改变结构、形状和宏观性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复合材料柔性致动器在多刺激响应性与力学强度提高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类致动器的成型制备方法,分析了致动原理。从填料的维度出发,总结了各类填料在致动器响应速度、机械性能、多刺激响应能力方面的影响,总结了该类致动器在柔性机器人、微型医疗器械、精密传感器、折叠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现状。最后,对多刺激响应型高强度复合材料致动器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设计制备具有新颖功能和更有挑战性的致动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柔性致动器 多刺激响应 增强填料 致动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致动器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濛 卞永明 +1 位作者 张圣良 季鹏成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429,共5页
随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穿戴式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基于柔性致动器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自动康复训练控制,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气动回路和控制电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的康复需求,开发了... 随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穿戴式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基于柔性致动器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自动康复训练控制,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气动回路和控制电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的康复需求,开发了包括被动、镜像两种训练模式在内的控制程序。为了评估所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在两种训练模式下针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样机分别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证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自动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可被应用在基于柔性致动器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实际的研发项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致动器 手功能 康复机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拮抗机制的可变刚度流体驱动柔性致动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英龙 张军豪 +1 位作者 张增猛 弓永军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6,共7页
柔性致动器具有柔顺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及人机交互性好等特点。针对传统柔性制动器刚度控制性能差的问题,基于柔性伸长肌和收缩肌的拮抗机制,提出一种新型可变刚度的流体驱动柔性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实现伸长/缩短的复合动作,并通过协... 柔性致动器具有柔顺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及人机交互性好等特点。针对传统柔性制动器刚度控制性能差的问题,基于柔性伸长肌和收缩肌的拮抗机制,提出一种新型可变刚度的流体驱动柔性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实现伸长/缩短的复合动作,并通过协同调整伸长和收缩力实现刚度的控制;基于伸长及收缩织物的柔性形变机理,建立了柔性致动器的力学特性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开展了柔性致动器的力学特性试验,测试了致动器在不同充压及形变位移下的力学特性,并验证了柔性致动器的刚度调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致动器 伸长肌 收缩肌 变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刺激响应型混纺纱线致动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4
作者 王倩茹 张定眺 +1 位作者 邱芳 李凤艳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为了进一步明晰影响天然纤维柔性致动器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以棉纤维、海藻纤维、粘胶纤维、羊毛纤维4种具有优异吸湿性的纤维为原料,采用加捻方式制备了螺旋线圈结构的混纺纱线致动器,使用自制湿刺激致动性平台测试其收缩率及做功能力... 为了进一步明晰影响天然纤维柔性致动器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以棉纤维、海藻纤维、粘胶纤维、羊毛纤维4种具有优异吸湿性的纤维为原料,采用加捻方式制备了螺旋线圈结构的混纺纱线致动器,使用自制湿刺激致动性平台测试其收缩率及做功能力,评价以混纺纱线为原料制备的湿刺激下可伸缩响应致动器的致动性能。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Plackett-Burman试验,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纯棉纱,粘胶纤维/棉混纺纱、海藻纤维/棉混纺纱对应致动器收缩率从11.8%分别提升至21.8%、20.0%;相较于羊毛纱,羊毛/粘胶纤维混纺纱对应致动器收缩率从17.55%提升至28.00%;纱线种类、线圈个数、捻度对致动器收缩率具有显著影响,而负载质量、线圈纱线数量、纱线种类对致动器做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致动器 湿刺激 混纺纱线 致动性能 Plackett-Burman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柔性致动器仿真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姗姗 党开放 +2 位作者 焦志伟 刘由之 迟文凯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70,共6页
柔性致动器是软体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能材料的研发。针对于现有的柔性致动器刚度不可变的缺陷,通过嵌入形状记忆聚合物为其提供了一种刚度调节方式。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加工过程和性能表征方法,并通过AB... 柔性致动器是软体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能材料的研发。针对于现有的柔性致动器刚度不可变的缺陷,通过嵌入形状记忆聚合物为其提供了一种刚度调节方式。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加工过程和性能表征方法,并通过ABAQUS仿真和样机测试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嵌入后的致动器进行可行性验证与性能分析。这也为变刚度操作型软体机器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致动器 软体机 智能材料 形状记忆聚合物 变刚度
原文传递
电流变柔性微致动器致动过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苑伟政 胡晓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37-638,共2页
利用电流变液体阻尼阀效应设计了原型电流变柔性微致动器,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柔性微致动器致动过程实验研究和三维致动过程的计算机图形仿真,并对电流变柔性微致动过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利用电流变液体阻尼阀效应设计了原型电流变柔性微致动器,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柔性微致动器致动过程实验研究和三维致动过程的计算机图形仿真,并对电流变柔性微致动过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体 柔性致动 微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气动康复手套研究进展
7
作者 方沁璐 杜慧江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5期54-56,共3页
柔性气动康复手套利用气体驱动柔性致动器带动手套实现对人手部肌肉的辅助运动,帮助手部受伤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完成日常生活的手指动作,在康复工程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柔性气动康复手套,分析了相... 柔性气动康复手套利用气体驱动柔性致动器带动手套实现对人手部肌肉的辅助运动,帮助手部受伤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完成日常生活的手指动作,在康复工程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柔性气动康复手套,分析了相关研究的关键技术,对比了性能指标,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 康复手套 可穿戴设备 柔性致动器 气体驱 康复工程 手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变液体准电致伸缩效应的柔性微致动器
8
作者 胡晓江 苑伟政 +1 位作者 李晓莹 杨巧凤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6-70,共5页
在电流变液体准电致伸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流变柔性微致动原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柔性微致动器的力学模型,得出了电场强度与微致动器变形参数的关系。
关键词 准电致伸缩效应 电流变液体 柔性致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动柔性技术的智能脉诊仪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涛 齐永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7-69,共3页
为了使脉诊仪的工作符合中医传统切脉习惯,设计了基于仿生学的气动柔性智能脉诊仪。以柔性致动器作为脉诊仪的驱动机构来驱动前端的传感器获取脉象数据,分析了脉诊仪传感器触点位置与柔性致动器内腔压力的数学关系,通过电磁阀调节进入... 为了使脉诊仪的工作符合中医传统切脉习惯,设计了基于仿生学的气动柔性智能脉诊仪。以柔性致动器作为脉诊仪的驱动机构来驱动前端的传感器获取脉象数据,分析了脉诊仪传感器触点位置与柔性致动器内腔压力的数学关系,通过电磁阀调节进入柔性致动器内腔的气体压力来实现脉诊仪触点的运动。临床应用表明:该设计提高了脉诊仪的柔顺性和稳定性,实现了切脉的布指定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仪 柔性致动器 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OS-GO掺杂的银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致动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星震 李廷鱼 +3 位作者 郭丽芳 李银辉 李朋伟 胡珂祺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75-82,共8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驱动软材料,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优点,但也存在输出力较小、驱动时间短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在基膜内掺杂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以提高保水性和驱动能力的银基IP...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驱动软材料,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优点,但也存在输出力较小、驱动时间短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在基膜内掺杂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以提高保水性和驱动能力的银基IPMC,通过对纯Nafion IPMC与TEOS-GO/Nafion IPMC致动器的含水量、尖端位移、输出力和稳定性等参数的测试,证实优化后IPMC的驱动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5%TEOS-GO的IPMC在3 V直流电压下,尖端位移达到16.579 mm,相当于纯Nafion IPMC的3.37倍;输出力最高达到0.439 gf(1 gf=9.8 mN),是纯Nafion IPMC的5倍。这种改进方式弥补了IPMC用于致动器的缺点,为今后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 致动性能 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 柔性致动器 NAFION 表面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表征方法及其软体机器人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姗姗 党开放 +4 位作者 焦志伟 杨勇 李荣军 于猛 管清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133,151,共5页
在智能材料发展迅猛的趋势下,仿生智能材料成为一种新的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了软体仿生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基聚氨酯聚合物的形状记忆效应表征方法,并结合柔性致动器对其软体机器人适用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 在智能材料发展迅猛的趋势下,仿生智能材料成为一种新的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了软体仿生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基聚氨酯聚合物的形状记忆效应表征方法,并结合柔性致动器对其软体机器人适用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问题的解决,将为新型软体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仿生 软体机 形状记忆效应 柔性致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变液微致动研究
12
作者 李晓莹 胡晓江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11期134-135,138,共3页
利用电流变液体阻尼阀效应设计了原型电流变柔性微致动器,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性微致动过程实验研究和三维致动过程的计算机图形仿真,并对电流变柔性微致动过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微机械 电流变体 柔性致动 电流变液 致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荚弹射传播种子中的力学Ⅳ:自然大美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持平 尚伟 严鹏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2,共3页
举例介绍豆荚弹射传播种子中的力学原理的应用,以及更深层次的科学关联与启示,包括从玩具啪啪尺、捕蝇草到空间自展开装置的相同力学原理,从植物到动物和从宏观到微观的形形色色的螺旋之谜,柔性致动器的概念设计.科学让我们领略自然之大美.
关键词 科学关联 双稳态 螺旋 柔性致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Semi-Global Leaderless Consensus and Containment Control of Identical Linear Systems with Imperfect Actuators 被引量:3
14
作者 SHI Liangren ZHAO Zhiyun LIN Zongli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69-86,共18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both the robust semi-global leaderless consensus problem and the robust semi-global containment control problem for a group of identical linear systems with imperfect actuators. The imperfect 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both the robust semi-global leaderless consensus problem and the robust semi-global containment control problem for a group of identical linear systems with imperfect actuators. The imperfect actuators are characterized by nonlinearities such as saturation and dead zone and there input output relationships are not precisely known. The dynamics of follower agents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input additive disturbances. Low-and-high gain feedback consensus protocols are construct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ore specifically, it is shown that robust semi-global leaderless consensus can be achieved over a connected undirected graph and robust semi-global containment control can be achieved when each follower agent has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of at least one leader ag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illustrates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nsus containment control dead zone leaderless consensus multi-agent systems satu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