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3 位作者 董清源 孙平 张林 郭泽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要。因此,文中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采集了柴西地区大量的包裹体样品并测试了其均一温度,收集和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22个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模拟、圈闭演化对工区天然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的主力生烃期为N12末—N22时期和N32末—Q时期;圈闭形成发育期贯穿整个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晚于圈闭形成期,结合生烃史认为其成藏期在N1末时期以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地温史和埋藏史曲线也证实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即N1末—N12初和N22末—N32初。总之,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具有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其主要成藏期为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最后提出建议,即围绕中浅层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气藏进行勘探部署,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盆地模拟 圈闭演化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判识指标——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5 位作者 孙平 张林 李浩涵 张艳芳 康艳丽 席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8,共8页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_1/C_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组分 C同位素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新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佘刚 魏莉 +3 位作者 王高科 李兴文 韩世峰 杜伦皓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咸化湖盆滨浅湖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砂、泥、碳酸盐矿物同时存在,具有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等多种储层空间类型,孔隙度较小、孔隙结构较复杂,储层具较强非均质性,传统的...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咸化湖盆滨浅湖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砂、泥、碳酸盐矿物同时存在,具有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等多种储层空间类型,孔隙度较小、孔隙结构较复杂,储层具较强非均质性,传统的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对流体进行有效识别。针对柴达木盆地近几年勘探发现的干柴沟、英西、风西及南翼山等重点区域的混积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岩性扫描、介电测井、二维核磁共振等特殊测井技术,提出了热中子及氯离子含油指示、介电参数及介电含水饱和度、核磁共振T1—T2交会图等流体识别方法和多维度相结合的流体识别思路。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及思路有效地解决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难题,提高了解释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流体识别 混积碳酸盐岩 热中子俘获 介电常数 二维核磁共振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合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世铭 张小军 +4 位作者 王建功 张婷静 崔俊 王超 伏珏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73,共14页
为明确咸化湖盆沉积环境下混合沉积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为例,采用区域地质资料及录井资料分析、岩芯观察描述、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对混合沉积的岩石矿物组成、层系组合特征、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为明确咸化湖盆沉积环境下混合沉积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为例,采用区域地质资料及录井资料分析、岩芯观察描述、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对混合沉积的岩石矿物组成、层系组合特征、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混合沉积的分布模式,并分析其形成主控因素.认为湖相混合沉积具有多组分混杂、多类型叠置的特点,在相对浅水的湖相环境,物源输入及气候是控制混合沉积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以陆源碎屑(质量分数平均为40.93%)、碳酸盐(质量分数平均为44.82%)、盐类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7.91%)为主要成分.混合沉积以组构内泥质与碳酸盐的混合为主,同时发育薄层状的细碎屑与碳酸盐互层、盐类矿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另外还存在藻类(藻纹层、藻团块)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从成因类型上将混合沉积划分为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突变Ⅰ型、突变Ⅱ型)及原地混合沉积,其中渐变式混合沉积所占比例为80%~85%,原地混合沉积主要为藻灰(云)岩类与陆源碎屑的混合,约占8%~10%,突变混合沉积中的突变Ⅰ型约占混合沉积的5%~8%.滨浅湖区为互层混合沉积的主要发育相带,组构内混合沉积主要发育于半深湖相,藻类混合沉积主要发育于浅湖滩坝及水下隆起.古地貌通过影响物源供给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来控制混合沉积的发育;不同水体深度的化学条件与沉积物差异导致混合沉积的分布存在差异,另外,柴达木盆地古近纪为欠补偿沉积,持续的气候干旱,造成了广泛的盐类矿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 混合沉积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体系与古气候环境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旋 赵俊峰 +5 位作者 王迪 胡超 赵旭东 王科 管斌 张海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60-1073,共1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发育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勘探潜力较好。但目前对该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质来源、古气候环境及沉积体系研究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露头、钻井、地震资料及元素地球...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发育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勘探潜力较好。但目前对该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质来源、古气候环境及沉积体系研究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露头、钻井、地震资料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古水流、重矿物、砾石统计及碎屑组分分析,重建了柴西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源、沉积体系及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北段侏罗系沉积中心在盆地内部,古阿尔金山为其主要物源区;南段沉积中心位于现今阿尔金山前,接受来自古阿尔金山、昆仑山及盆地内部古隆起等多个源区的物源供给;下—中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整体以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具有近源堆积、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的特点。早侏罗世发育多个相互分隔的小型断陷湖盆;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张,形成规模较大的多沉积中心坳陷湖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古气候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部湖相地层风力侵蚀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国 安福元 +1 位作者 张啟兴 赵洪菊 《盐湖研究》 CSCD 2017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湖相沉积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物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咸水湖相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何金先 段毅 +2 位作者 张晓丽 吴保祥 徐丽 《矿产与地质》 201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N12)烃源岩的沉积水体环境为咸水湖相。其烃源岩的有机质总体丰度不高;有机质类型主要有腐殖腐泥型和腐殖型,具体分布受烃源岩所处位置及沉积环境控制;有机质成熟度多为未成熟-低成熟;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高,反... 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N12)烃源岩的沉积水体环境为咸水湖相。其烃源岩的有机质总体丰度不高;有机质类型主要有腐殖腐泥型和腐殖型,具体分布受烃源岩所处位置及沉积环境控制;有机质成熟度多为未成熟-低成熟;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高,反映其大部分有机质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少量已经进入生烃高峰期。其烃源岩具有咸化湖泊相未熟-低熟有机质生烃的特点,而其生烃机理很可能是藻类生物类脂物和细菌的早期成烃。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N12)烃源岩作为该区未熟-低熟石油主要源岩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特征 生烃条件 咸水湖相 勘探潜力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模式
8
作者 陈哲 张春生 王中鹏 《矿产勘查》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及其生烃模式,选取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以及上油砂山组泥质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可溶组分分析以及生排烃模拟等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所选样品有机质属... 为进一步了解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及其生烃模式,选取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以及上油砂山组泥质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可溶组分分析以及生排烃模拟等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所选样品有机质属于低熟—未成熟阶段,均显示出较好的生烃能力;氯仿沥青"A"、适度的含盐量和碳酸盐含量与累积液态烃产量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烃源岩的成烃高峰与传统模式相比明显提前,该结果明确了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模式,对于指导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 烃源岩 生排烃模拟 生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