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围网标志回捕法研究草型湖泊小型鱼类的密度 被引量:7
1
作者 谢松光 李钟杰 崔奕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围网标志回捕 草型湖泊 小型鱼类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志回捕的赤水河河源段昆明裂腹鱼资源量评估
2
作者 成芸 赵晓莎 +1 位作者 唐永忠 张友钊 《渔业研究》 2023年第5期473-479,共7页
本文采用荧光标记、背鳍T标、剪鳍标记3种标记放流方法,对昆明裂腹鱼实施标记放流,结合放流河段跟踪调查结果,对赤水河河源段昆明裂腹鱼资源量进行评估。本次标记放流时间为2016年4月,标记放流数量共计11000尾,放流地点为赤水河河源段... 本文采用荧光标记、背鳍T标、剪鳍标记3种标记放流方法,对昆明裂腹鱼实施标记放流,结合放流河段跟踪调查结果,对赤水河河源段昆明裂腹鱼资源量进行评估。本次标记放流时间为2016年4月,标记放流数量共计11000尾,放流地点为赤水河河源段。标记群体跟踪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6月和7月,共调查取样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剪鳍标记及背鳍T标均存在散失的问题,其中背鳍T标的脱标率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呈指数性上升。在调查评估赤水河河源段期间,昆明裂腹鱼瞬时资源数量分别为1.99×10^(4)、2.12×10^(4)、1.68×10^(4)尾;瞬时生物量分别为467.6、726.1、909.3 kg。评估结果表明,昆明裂腹鱼增殖放流效果显著。实施鱼类增殖放流有利于赤水河河源段自然保护区内鱼类资源的稳定增长、繁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回捕 昆明裂腹鱼 资源量评估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岩 杨长平 +5 位作者 单斌斌 孙典荣 刘胜男 李腾 刘蔓婷 谢啟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黑鲷 标志回捕 移动分布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北部海域条石鲷标志放流及回捕调查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好学 徐开达 +4 位作者 周永东 陈璐 李鹏飞 徐国强 朱凯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为探明浙江北部海域条石鲷标志放流回捕和移动分布情况,于2017-2018年采用挂牌标志开展条石鲷放流试验。依托标志回捕宣传册进行标志鱼有奖回捕,测量标志鱼体长、体质量,收集回捕日期、地点、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2次共放流标... 为探明浙江北部海域条石鲷标志放流回捕和移动分布情况,于2017-2018年采用挂牌标志开展条石鲷放流试验。依托标志回捕宣传册进行标志鱼有奖回捕,测量标志鱼体长、体质量,收集回捕日期、地点、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2次共放流标志条石鲷36482尾,共308尾回捕标志鱼被流刺网、垂钓、地笼和蟹笼捕获,回捕率为0.84%。流刺网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6.6%。通过对回捕信息的分析,发现回捕到的条石鲷均在岛礁附近,具有较强的恋礁习性。标志鱼最北移动到浪岗列岛,最南到宁波渔山列岛,放流附近海域占回捕总数量的85.4%。放流后30 d内标志条石鲷生长较慢,随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75 d后,体长、体质量分别平均增长了59.2%和1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标志回捕 移动分布 浙江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殖真鲷苗种标志放流理论基础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彬 李继龙 +3 位作者 杨文波 王晓梅 黄瑛 沈公铭 《中国渔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110,共17页
真鲷为我国重要的近海经济鱼类,近年来大规模人工放流增殖真鲷活动成为近海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经济产值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亟需有效研究放流后真鲷的移动、生长、回捕率、资源量及死亡率等问题,以及大规模人工放流苗种对于天然... 真鲷为我国重要的近海经济鱼类,近年来大规模人工放流增殖真鲷活动成为近海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经济产值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亟需有效研究放流后真鲷的移动、生长、回捕率、资源量及死亡率等问题,以及大规模人工放流苗种对于天然群体和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人工放流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进行综述,综合比较了各种标志方法,建立了真鲷标志放流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开展真鲷放流增殖效果评价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繁殖 真鲷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安湖麦穗鱼种群生物学Ⅳ.种群动态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堂林 崔奕波 +2 位作者 方榕乐 谢松光 李钟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7-545,共9页
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运用标志回捕法对保安湖1#试验围拦中麦穗鱼的种群数量作了11次估算,并对种群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周年的种群数量变动于0.40-2.45ind·m-2,在5月份最高。不同世代的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1996年世代最... 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运用标志回捕法对保安湖1#试验围拦中麦穗鱼的种群数量作了11次估算,并对种群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周年的种群数量变动于0.40-2.45ind·m-2,在5月份最高。不同世代的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1996年世代最强,1996年11月为21,631ind,与同期的1995世代(14,431ind)相比增加了49.9%,死亡率在夏季较高。1995世代周年死亡率为71.7%,1996年11月的数量为4,084ind,与生活史中同期的1994世代(1,515ind)相比,增加了1.7倍。1994世代在1996年繁殖后期的死亡率急剧增加,在产卵季节过后全部死亡。种群活动水平除了与水温有关外,在春季可能主要受繁殖活动的影响。1996年的种群繁殖力为4.05×106粒,其中0+龄的贡献为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穗鱼 种群动态 保安湖 小型鱼类资源 标志回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3 位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47,共7页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黄姑鱼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 高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山湖两种不同生境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密度 被引量:37
8
作者 叶少文 李钟杰 曹文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89-1595,共7页
研究了2003年春季浅水草型湖泊牛山湖小型鱼类空间分布(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密度等)与生境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根据水生植被状况、离岸距离和水深,选择了两种差异较大且有代表性的生境类型,即近岸沉水植物茂密的生境A和远岸沉水植物稀疏的... 研究了2003年春季浅水草型湖泊牛山湖小型鱼类空间分布(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密度等)与生境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根据水生植被状况、离岸距离和水深,选择了两种差异较大且有代表性的生境类型,即近岸沉水植物茂密的生境A和远岸沉水植物稀疏的生境B.使用围网(180m2)在这两种生境中进行小型鱼类的采样,采用多次标志回捕法和Zippin去除法估算了围网内小型鱼类的密度.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生境中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度量值和密度估算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生境A中的渔获物由5科14种小型鱼类组成,优势种类为生活在中、下水层的高体鳑鲏、彩副鱊和麦穗鱼;生境B中的渔获物由3科9种小型鱼类组成,优势种类为生活在湖底的子陵吻鰕虎鱼和小黄黝鱼.2)生境A和生境B小型鱼类群落间的Bray-Curtis指数为0.222,结构相似性较低;但二者的物种等级丰度分布则无显著差异,均属于对数级数分布.3)生境A中高体鳑鲏、彩副鱊、麦穗鱼等9种小型鱼类的总密度值为8.71ind.m-2,生境B中子陵吻鰕虎鱼、小黄黝鱼等5种小型鱼类的总密度值只有3.54ind.m-2.小型鱼类在这两种不同生境中的空间分布差异可能与其逃避捕食、觅食和繁殖等生态习性的生境需求有关,因此,水生植被生境对小型鱼类资源合理开发和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草型湖泊 小型鱼类群落 定量采样 多次标志回捕 等级丰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放流中华鲟的迁移和分布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成友 杜浩 +5 位作者 刘猛 危起伟 张辉 吴金明 刘志刚 沈丽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4-303,共10页
2010~2013年,在厦门九龙江口共标志放流了258尾4~12龄中华鲟(全长142~210 cm),其中13尾个体使用了弹出式卫星档案标志(MK 10-PAT).放流后共收集到21尾个体误捕信息以及10尾卫星标志个体的迁移和分布位点信息,结果显示,中华鲟分布位... 2010~2013年,在厦门九龙江口共标志放流了258尾4~12龄中华鲟(全长142~210 cm),其中13尾个体使用了弹出式卫星档案标志(MK 10-PAT).放流后共收集到21尾个体误捕信息以及10尾卫星标志个体的迁移和分布位点信息,结果显示,中华鲟分布位点主要位于中国沿海大陆架水域,集中分布位点为厦门至舟山群岛之间的近海区.除3尾个体离岸距离为350,41和29 km外,其余个体与海岸线距离均在15 km范围内;从分布纬度来看,向南迁移的纬度范围为1.366°,到达南海海域,向北最远迁移的纬度范围为14.539°,到达朝鲜东部海域,纬度跨度为15.905°.沿大陆架的直线迁移距离和速度分别为449/378 km(卫星标志/回捕个体,范围=11~2205/3~1488 km)和0.18/0.18 km/h(卫星标志/回捕个体,范围=0.03~0.73/0.02~1.07 km/h),卫星遥测中华鲟与回捕中华鲟的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均没有显著性差异.1尾卫星标志中华鲟的详细迁移监测结果表明,该尾鱼放流后134 d共完成了2205 km距离的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0.52 km/h(范围=0.23~7.53 km/h).中华鲟的栖息水温和栖息水深分别为22.8℃(范围=17.2℃~29.5℃)和22.19 m(范围=11.25~32.25 m).中华鲟的海区迁移和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和饵料等环境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弄清中华鲟在海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迁移速度,为后期深入研究中华鲟在海区的生境选择特征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也为该物种的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测 标志回捕 迁移 分布 海区 中华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