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懿 谢炎红 +2 位作者 郑如添 李春梅 邱逸雯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24-127,162,共5页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分为单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和活动性肺结核合...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分为单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和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研究组),每组各100例。按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度高血糖组(10 mmol/L≤HbA1c<13.9 mmol/L)45例、中度高血糖组(13.9 mmol/L≤HbA1c<22 mmol/L)33例、重度高血糖组(HbA1c≥22 mmol/L)22例。比较每组患者血糖指标、DCs亚群、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不同血糖程度与DCs、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各血糖指标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DCs亚群(cDC1、cDC2、pDC)及T细胞亚群(CD4^(+)、CD8^(+)、CD3^(+))分布值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四组患者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外周血DCs亚群、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针对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程度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不同,且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与患者血糖水平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肺结核 糖尿病 血糖水平 树突状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手法注射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Treg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和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2
作者 崔娜 何玉霞 李媛媛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注射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外周血17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门诊...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注射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外周血17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10例CHB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手法注射干扰素-α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穴位注射干扰素-α治疗。所有对象均以8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以及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比例。选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96.36%(53/55)比80.00%(44/55)]显著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Th17、Treg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h17/Tre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7、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对血清IL-17、IL-10水平的降低作用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mDC、pDC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27.27%(15/55)]显著低于对照组[47.27%(26/55),P<0.05]。结论:穴位手法注射干扰素-α治疗CHB能有效调节外周血Th17/Treg平衡以及DCs亚群,下调血清IL-17、IL-10的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手法注射 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 Th17/Treg平衡 树突状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霞 朱明 +1 位作者 徐琦 丁剑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20-1024,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初次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强有力地激活初始T细胞,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方向,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DC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初次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强有力地激活初始T细胞,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方向,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DC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细胞群体,随着周围理化环境的变化,DC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化为不同的亚群,不同DC亚群的生物学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寄生虫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感染机体后作用机制复杂多变。人兽共患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类(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和蠕虫类(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棘球蚴病)。DC在宿主针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寄生虫感染后,一方面主要影响机体DC成熟,诱导Th1型应答为主,有利于宿主抗感染;另一方面,主要抑制DC的正常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使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继续繁衍生长,对宿主造成极大危害。近年来对于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作用于DC亚群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就DC的来源、亚群、主要功能及其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寄生虫感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林海荣 王亚哲 +7 位作者 王东侠 常艳 郝乐 秦亚溱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49-1254,共6页
本研究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数量的变化特点。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77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进行髓样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标记... 本研究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数量的变化特点。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77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进行髓样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标记,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用4色与传统3色两种设门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中mDC与pDC的数量相比,4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在77例初诊AML患者中:m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74.0%(57例)、6.5%(5例)和19.5%(15例),p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90.9%(70例)、7.8%(6例)与1.3%(1例);3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m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58.4%(45例)、19.5%(15例)和22.1%(17例);p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46.8%(36例)、26.0%(20例)与27.3%(21例)。两种设门方法所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ML-M2、M3与M4/M5几个亚型中,4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mDC数量减低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4%、100%与42.1%;pDC数量减低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8.4%、100%与89.5%。M4/M5型与M2、M3型相比,mDC数量正常或增高的患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在各亚型中的数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色设门方法比传统3色设门方法更适用于初诊AML患者骨髓中mDC与pDC数量的研究;大部分初诊AML患者表现为mDC与pDC数量的减低;M4/M5型与M2、M3型相比,mDC数量正常或增高的患者较多,而pDC在各亚型之间未见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急性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灵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危剑安 刘婧 +7 位作者 王福生 宋春鑫 张政 金燕 薛柳华 周伟 徐暄 黄霞珍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艾灵颗粒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17例HIV感染者,采用中药艾灵颗粒治疗9个月,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 目的观察中药艾灵颗粒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17例HIV感染者,采用中药艾灵颗粒治疗9个月,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频率进行检测,并对PDC产生α-干扰素(IFN-α)能力进行检测。结果疗后3个月、9个月,MDC频率与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9个月,PDC频率与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从疗前低于健康对照水平恢复到疗后健康对照水平。疗后9个月IFN-α均值升高,与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灵颗粒可能在一定程度恢复MDC和PDC频率,升高PDC分泌IFN-α的作用,提高感染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灵颗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树突状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水平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曹丹 寿黎红 +4 位作者 费菊萍 方遒 董晓辉 徐宝连 张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8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240例ITP患者,根据ITP国际工作组提出的诊断标准分为重度IT... 目的研究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240例ITP患者,根据ITP国际工作组提出的诊断标准分为重度ITP患者(重度ITP组)和非重度ITP患者(非重度ITP组),每组各120例。另外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组。分别检测上述三组Th1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Th17/Treg、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等细胞比例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等免疫因子表达水平,分别分析与ITP病情之间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细胞Th17、Treg、Th17/Treg和DC比例与患者病情呈显著相关性,而Th1、NK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无显著相关性;免疫因子IL-2、IL-6、TNF-α、IFN-γ与患者病情呈显著相关性,而Ig G与患者病情无显著相关性。免疫细胞与免疫因子在ITP中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h1细胞比例与IL-2、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Th17细胞比例与IL-2、IL-6、IFN-γ呈显著正相关;Treg细胞比例与IL-2、IL-6、TNF-α、IFN-γ呈显著负相关;Th17/Treg细胞比例与IL-2、IL-6、TNF-α、IFN-γ、IgG呈显著正相关;NK细胞比例与IL-6、TNF-α、IFN-γ呈显著正相关;DC比例与IL-2、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细胞免疫失衡引起机体免疫因子水平异常,是导致ITP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 T细胞 NK细胞 树突状细胞亚群 免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明祥 王伟 刘后银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8期1112-1113,共2页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数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检测试验组及对照组DC1、DC2,抽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1、DC...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数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检测试验组及对照组DC1、DC2,抽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1、DC2。结果外周血流式细胞仪结果分析,两组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DC1/PBMC、DC2/PBMC百分比与术前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晚期外周血DC1/PBMC的百分比高于术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DC1/PBMC、DC2/PBMC低于恶性程度低的胶质瘤患者。结论脑胶质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外周血中DC1/PBMC、DC2/PBMC比例下降,表明脑胶质瘤患者较健康人免疫功能降低;胶质瘤患者外周血DC亚群数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4 位作者 王友臣 许坤 丁秀丽 彭建宇 曹媛媛 《肝脏》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息肉组织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庄夏衍 王挥戈 +1 位作者 林歆胜 李创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检测CD_(11c)^+DC(DC_1)和CD_(123)^+DC(DC_2)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树突状细胞亚群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用HE染色法观察标本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鼻息肉组和下鼻甲组标本中CD_(11c)^+DC(DC_1)和CD_(... 目的检测CD_(11c)^+DC(DC_1)和CD_(123)^+DC(DC_2)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树突状细胞亚群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用HE染色法观察标本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鼻息肉组和下鼻甲组标本中CD_(11c)^+DC(DC_1)和CD_(123)^+DC(DC_2)的表达情况。结果 70%的鼻息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30%的鼻息肉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CD_(11c)和CD_(123)在鼻息肉组的表达均高于下鼻甲组,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在鼻息肉组织中,CD_(11c)和CD_(123)的表达差别无显著性,CD_(11c)^+DC与CD_(123)^+DC数量的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潮汕地区鼻息肉70%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鼻息肉组织中存在DC1/DC2混合模式。DC1在鼻息肉中占优势地位,诱导Th1型免疫反应为主导免疫,最终导致鼻息肉中Th_1/Th_2免疫应答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息肉 树突状细胞亚群 CD11C CD1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立航 钱起丰 +1 位作者 张明霞 吴志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43-444,共2页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比对照组0.79%±0.25%明显增高(P<0.01),CD11c+DC百分率为2.94%±1.48%,与对照组的2.36%±0.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者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AD患者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树突状细胞亚群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术检测 AD患者 疾病严重程度 DC2 DC 免疫荧光 免疫反应 Th2样 百分率 对照组 其意义 正常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与停用免疫抑制剂的关系
11
作者 张临友 杨英男 姜洪池 《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 2004年第4期18-20,共3页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器官移植后并发某些疾病如病毒性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及非顺应性疾病等,都要求停用免疫抑制剂。人外周血中不同的树突状细胞(DC)亚群,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完全停药、正...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器官移植后并发某些疾病如病毒性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及非顺应性疾病等,都要求停用免疫抑制剂。人外周血中不同的树突状细胞(DC)亚群,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完全停药、正在停药以及无法停药的肝移植患者外周血中DC亚群相互间的比例各不相同。DC亚群的数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反应了肝移植患者是否能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并达到移植器官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剂 终末期疾病 器官移植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不同迁移模式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易 钱程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5-849,共5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迁移 抗原提呈细胞 CELLS 初始型T细胞 非淋巴组织 淋巴器官 血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研研 杨明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CD80、CD86表达量的改变,进一步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及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回顾性分析其与地塞米松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方法留...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CD80、CD86表达量的改变,进一步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及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回顾性分析其与地塞米松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方法留取肝素抗凝的60例ITP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的分布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DC亚群DC2比例升高(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DC1、DC2上CD80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DC2细胞上CD86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地塞米松治疗后表达水平均下降;ITP患者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IL-2、IFN-γ水平升高(P<0.05),地塞米松治疗后表达水平下降;IL-4、IL-10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地塞米松治疗后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DC数量与功能的紊乱及IL-2、IL-4、IL-10、IFN-γ的水平变化均参与了ITP的发病,其与地塞米松的疗效可能有重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树突状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永 甘露 +1 位作者 杨珊珊 杨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4期435-438,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同为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责任细胞。DC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并可促进或抑制髓鞘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DC亚群是自身免疫反应结局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其组织特异性也可能与DC亚群的功能有关。因此,该文... 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同为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责任细胞。DC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并可促进或抑制髓鞘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DC亚群是自身免疫反应结局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其组织特异性也可能与DC亚群的功能有关。因此,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的最新文献,深入了解DC亚群的表型、功能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及其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有助于基于DC亚群设计免疫干预方案来治疗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树突状细胞亚群 T细胞 髓鞘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下肺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初步鉴定
15
作者 步苏芹 李忍 +2 位作者 王美祥 郭殿豪 唐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初步鉴定肺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表型特征及功能特性。方法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e,sc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解析肺DC各亚群的基因表达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肺新... 目的初步鉴定肺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表型特征及功能特性。方法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e,sc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解析肺DC各亚群的基因表达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肺新型调节性DC亚群的表型特征;此外,结合体外细胞共培养体系和流式细胞术探究肺新型调节性DC亚群的功能特性。结果单细胞数据分析显示,在稳态条件下肺组织中存在一群独立且不同于经典DC1(conventional DC1,cDC1)、经典DC2(conventional DC2,cDC2)和浆样DC(plasmacytoid DC,pDC),并特异性高表达Ccr7、Cd80等成熟DC特征基因以及Cd274等负向调控基因的肺新型调节性DC亚群(regulatory DC,DCreg);流式分析数据进一步验证了DCreg在肺组织中的存在,并具有显著性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型特征;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肺DCreg可促进Treg产生。结论在稳态条件下,初步发现一群独立且不同于c DC1、c DC2和pDC,并可体外促进Treg产生的肺新型调节性DC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调节性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功能障碍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白格 高大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543-2553,共11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免疫系统专业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标志性功能是启动T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DCs作为宿主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在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发挥关键的免疫调控作用。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免疫系统专业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标志性功能是启动T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DCs作为宿主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在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发挥关键的免疫调控作用。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ment, TME)中,DCs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是启动和维持有效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应答的关键起始步骤。大量对肿瘤DCs生物学的研究揭示,由于TME的免疫抑制性及DCs亚群的可塑性,TME中DCs往往功能障碍,并且已经证明这些DCs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协助肿瘤逃脱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生长。本文介绍DCs的个体生物学、亚群功能及其在TME中功能障碍的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Dendritic cells (DCs) are specialized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s) of the immun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of initiating T cell activ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DCs, as key cells in host immune respons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mmune regulation by connect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DCs recognize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 which is a key initiating step in initiat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T cell-mediated anti-tumor responses. 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 on the biology of tumor DCs has revealed that due to the immunosuppressive properties of TME and the plasticity of DC subpopulations, DCs in TME often function abnormally, and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se DCs assist tumors in escaping immune surveillance and promoting tumor growth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individual biology, subpopulation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functional impairment of DCs in TME, as well as possible therapeutic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亚群 肿瘤微环境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相对数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高斌 陈红松 +7 位作者 赵桂鸣 朱凌 季颖 费然 戴晨阳 徐健 朱理珉 魏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相对数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肝脏病理炎症损伤程度问的关系。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结果血清HBV D... 目的探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相对数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肝脏病理炎症损伤程度问的关系。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结果血清HBV DNA<106拷贝/ml慢乙肝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显著高于HBV DNA≥106拷贝/ml患者和健康者(P<0.05),而后两组间DC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三组中DC1相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DC亚群相对数与患者临床型别和肝内炎症损伤程度无关。结论外周血DC2亚群的升高与慢乙肝患者体内HBV低水平复制相关,提示DC2 可能在抑制HBV复制中发挥作用;外周血DC亚群相对数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树突状细胞亚群 乙型肝炎病毒(HBV) 肝损伤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 血清HBV 慢性乙型肝炎 相对数量 DC 损伤程度 乙肝患者 DNA水平 DC2 HBV复制 病理炎症 肝内炎症
原文传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政 王福生 +6 位作者 赵敏 刘敬超 徐东平 金磊 陈菊梅 王敏 褚福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者DC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发现 ,SARS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DC细胞亚群数量就明显下降 ,并在随后 4~ 5周维持低水平、甚至消失 ;重症患者病程较长 ,约持续 9周以上 ,而一般患者病程约持续 6周 ;前者在发病 6周后DC亚群数量才恢复至正常值 ,而后者在发病 4周后DC亚群数量就开始回升。结论 SARS患者发病期间体内DC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 ,提示DC细胞抗病毒能力降低 ;这既与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攻击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临床意义 冠状病毒感染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疗效关系 被引量:14
19
作者 闫涛 王慧芬 +4 位作者 季伟 张爱民 张政 张辉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疗效关系 干扰素Α IFN-α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技术 DNA阴转率 经统计学处理 α-干扰素 干扰素治疗 HBeAg 绝对数 pDC mDC 百分比 治疗后 临床疗效 随访观察 下降趋势 方差分析
原文传递
扶正抗艾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明中 刘建忠 陈瑶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治疗和16... 目的: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治疗和16例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HI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单纯中药扶正抗艾颗粒治疗,中药联合HAART治疗组予以HAART抗病毒+扶正抗艾颗粒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基线对照,观察治疗前后HIV感染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亚群计数以及DC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5例中药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下降(P<0.01),乏力积分显著减少(P<0.01),气短、纳呆积分显著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有上升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样DC(plasmacytoid DC,PDC)频率及髓样DC(myeloid DC,MDC)频率均值较治疗前增高,其中MDC频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6例联合用药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积分显著减少(P<0.01),气短、自汗积分显著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及MDC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抗艾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影响CD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提高HIV感染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 艾滋病 扶正抗艾颗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树突状细胞亚群 中医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