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层及温跃层环境变量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刚刚 张胜茂 +2 位作者 樊伟 张衡 杨胜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51,共8页
为了量化比较海表层环境及温跃层环境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2010-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际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 为了量化比较海表层环境及温跃层环境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2010-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际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以及Argo浮标所获取的温跃层上、下界水温和深度数据,运用外包络法分别构建了基于海表层环境变量、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以及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3种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基于海表层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70.04%,投钩数量比重为70.86%,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24.92%,投钩数量比重为25.79%;基于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82.17%,投钩数量比重为80.95%,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33.24%,投钩数量比重为32.69%;基于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81.01%,投钩数量比重为81.54%,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43.51%,投钩数量比重为43.73%。研究发现,基于温跃层上界和下界环境变量的两个HSI模型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基于表层环境变量的HSI模型,且基于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预报精度高于基于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海表层环境,温跃层环境,尤其是温跃层下界环境特征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表层 温跃层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嘉龙 刘慧 朱国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验利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叶绿素(sea surface chlorophyll,SSC)、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等环境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拟合和一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并结合最小值法、最大值法、连乘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构建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更符合磷虾实际栖息分布情况,而一元非线性拟合预测结果较为连续。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连乘法的预测效果较好,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的预测结果相似,且较为稳定。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是构建南极磷虾HSI模型的合适方法。此外,使用连乘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要慎重使用。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有助于评估类似物种在栖息地方面的适宜性,对未来磷虾资源的评估和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生态学领域中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神经网络 一元非线性拟合 南极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应性指数的长江口刀鲚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佟佳琦 陈锦辉 +2 位作者 高春霞 戴黎斌 王学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4-593,共10页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型鱼类,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资源。为研究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数据,分析长江口刀鲚相对资源密度(RAI)与水深,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型鱼类,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资源。为研究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数据,分析长江口刀鲚相对资源密度(RAI)与水深,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春、冬两季的RAI较高,并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附近;刀鲚种群在长江口多栖息于水深10 m以下,盐度范围为0.0~1.0的中上层水域;春季水温与适应性指数(SI)之间变化平缓,夏、秋两季S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2.5℃和28.5℃,冬季集中分布在15℃附近水域;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几何平均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刀鲚分布的影响,依据HSI模型讨论了刀鲚的时空分布,并对选用的HSI模型进行评价,为保护长江口刀鲚种群并修复长江口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长江口 刀鲚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秋冬季智利竹鱼栖息地指数模型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瑞 陈新军 +1 位作者 雷林 汪金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根据2003—2009年5—9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捕捞智利竹鱼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SI),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的SI,采用算术... 根据2003—2009年5—9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捕捞智利竹鱼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SI),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的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几何平均法(GMM)、基于权重的AM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SI),并用2010—2011年度生产捕捞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结果显示,以作业网次为基础的SI为最适;AMM优于GMM;考虑到权重的AMM优于没有考虑权重的AMM,5—9月最适HSI模型的SST权重分别为0.4、0.7、0.6、0.7、0.1,2010—2011年渔获量和作业网次的验证预报精度分别为75%~93%、80%~90%,可作为秋冬季智利竹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SST和SSH对秋冬季智利竹鱼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秋冬季是智利竹鱼的主要渔汛期,本研究为准确建立其渔场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鱼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海洋环境因子 外包络法 基于权重的算术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预报模型优化 被引量:23
5
作者 方学燕 陈新军 丁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67-73,共7页
根据2010-2013年3-5月渔汛期间智利外海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表面温(SST)、海表面盐度(SSS)、海表面高度(SSH)及叶绿素浓度(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以外包络法建立基于作业努力量和CPUE的各环境变量适应性指数(SI)。以SST... 根据2010-2013年3-5月渔汛期间智利外海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表面温(SST)、海表面盐度(SSS)、海表面高度(SSH)及叶绿素浓度(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以外包络法建立基于作业努力量和CPUE的各环境变量适应性指数(SI)。以SST作为建立SI的基准因子,采用算术平均法构建栖息地综合适应性指数模型(HSI),并选择最优栖息地指数模型,以用于茎柔鱼渔场预报,并利用2013年智利外海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SST和SSS为因变量构建的HSI模型为最佳,且基于作业努力量的HSI模型要好于基于CPUE的HSI模型。以作业努力量为SI指标、基于SST和SSS为因子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报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智利外海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渔场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子权重对东海鲐鱼栖息地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易炜 郭爱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0-97,共8页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梯度(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与作业次数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AW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8、9月各月最佳HSI模型的SST、STG和SSH的权重分别为0.5、0.25、0.25,0.8、0.1、0.1和0、1.0、0,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与环境数据对各月份最佳权重HSI模型进行验证,在HSI>0.6的海域,7、8、9月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分别为85.87%和92.55%,76.74%和86.69%,51.83%和56.11%。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环境因子对鲐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更好地预测鲐鱼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海洋环境因子 基于权重的算术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模型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英雪 陈新军 +1 位作者 郭爱 周为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5-945,共11页
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最优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时间尺度为月,空间尺度为1°×1°是建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的最适时空尺度,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75.42%,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2.93%。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60.89%,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3.88%。研究表明,在建立鱼类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子的时空尺度,以便更好地预测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 时空尺度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实时海洋遥感数据的渔场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8
作者 雷林 高峰 +1 位作者 官文江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4-470,共7页
针对国内渔业企业对于渔场预报系统的需要,设计和开发基于近实时海洋遥感数据的渔场预报系统。系统分为陆地数据服务和渔情预报软件两个模块,其中:陆地服务模块负责收集全球近实时海洋环境数据,并提供环境数据下载服务;渔情预报软件可... 针对国内渔业企业对于渔场预报系统的需要,设计和开发基于近实时海洋遥感数据的渔场预报系统。系统分为陆地数据服务和渔情预报软件两个模块,其中:陆地服务模块负责收集全球近实时海洋环境数据,并提供环境数据下载服务;渔情预报软件可以从陆地服务器下载海洋环境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使用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进行渔场预报,为渔业企业和作业渔船的捕捞决策提供辅助。两个模块之间以国际海事卫星船队宽带系统作为数据传输手段。前期的远洋渔船应用试验表明,该系统能稳定下载海洋环境数据并实现渔场预报,预报结果作为捕捞决策的重要辅助信息,可为渔业生产者选择作业地点提供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遥感 渔场预报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