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作者 何康 耿杰峰 刘志军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医院44例老年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医院44例老年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6个月后评估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因子水平和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UPDRSⅠ、Ⅱ、Ⅲ部分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SCOPA-AUT评分均下降,BBS评分均增加,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均增加,S-100β、NS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构音障碍或语言含糊1例,谵妄1例,经相应的康复后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可以改善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效果好,安全性高,可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 高龄 帕金森病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66-268,共3页
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是目前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本文对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中的靶点影像学定位方法、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 ,对这两种治疗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 核团毁损术 脑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外科治疗 靶点定位 D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娄金峰 牛光明 +2 位作者 陶胜忠 常克亮 耿晓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82-83,共2页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10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显效(含显效及特别显效)90例(84.9%),有效16例(15.1%),总有效率100%。分别获得微创治疗术前、术后不同服药...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10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显效(含显效及特别显效)90例(84.9%),有效16例(15.1%),总有效率100%。分别获得微创治疗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联合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比较微创手术治疗前后UPDRS运动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颅内核团毁损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a的随访中均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术后UPDRS运动评分,同时患者术后口服抗帕金森病类药物用量较术前可见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核团毁损术 微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谷智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分析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接受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手术治疗前、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 目的分析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接受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手术治疗前、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采用Wilcoxcon检验比较手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以及与手术前的评分的差异。结果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后6个月、12个月、24的随访显示:毁损术不仅能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评分,UPDRS评分逐渐减低,而且减轻了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患者术后口服抗帕金森病类药物用量较术前明显减少。核团毁损术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2%(1/82),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3.4%(11/82)。结论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但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立体定向 核团毁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娄金峰 常克亮 +2 位作者 耿晓腾 牛光明 陶胜忠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45-1646,1649,共3页
目的研究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应用,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未使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对照组)和74例使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观... 目的研究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应用,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未使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对照组)和74例使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同时分别获得观察组及对照组核团毁损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进而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功能核团毁损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UPDRS运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70例(83.3%),有效14例(16.7%),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显效62例(83.7%),有效12例(16.3%),总有效率100%。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核团毁损手术前后的UPDRS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PD疗效满意,微电极记录是否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核团毁损术 微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邢俊领 王玉峰 马鹏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对帕金森病(PD)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PD患者92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排号,单号分为观察组(n=46),双号分为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给予美多...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对帕金森病(PD)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PD患者92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排号,单号分为观察组(n=46),双号分为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给予美多芭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行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及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UALIF)评分变化,分析PDQUALIF评分与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DQUALIF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QUALIF评分与运动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673,P<0.05),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呈正相关(r=0.646,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可有效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 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 生活质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7
作者 梁福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5期137-138,共2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在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致残的中...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在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帕金森病患者众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帕金森病致残的负担逐渐增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电极为导向,在细胞水平精确定位,立体定向损毁丘脑腹外侧核或苍白球腹后部异常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创伤小、机体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在近年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4]。2013‐09—2014‐06我院针对6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损毁术实施科学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核团毁损术 围手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伟杰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92-994,共3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 帕金森病 神经外科技 运动障碍疾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腹中间 方式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27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史建军 张刚中 王家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2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人,采用C T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对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实施多靶点毁损治疗。术前在256层螺旋C T 扫描下定出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拟毁损的靶点,术中...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人,采用C T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对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实施多靶点毁损治疗。术前在256层螺旋C T 扫描下定出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拟毁损的靶点,术中用电阻抗监测验证靶点,70℃射频毁损60~75 s。术前及术后6个月及1 a由精神病专科医师独立进行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的评定比较。结果本组27例手术病人中强迫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7例病人在术后出现记忆力下降和定向障碍,6例术后2周恢复;5例出现尿失禁,在1周后缓解;1例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复查头颅CT 未见出血,经扩血管及高压氧等治疗3周后肌力恢复。结论螺旋CT导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毁损术对顽固性强迫症病人疗效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难治性强迫症 精神外科 核团毁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世忠 张旺明 +1 位作者 徐强 徐如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20-723,共4页
目的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 目的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 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结果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1周、6个月及2年随访中均能明显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在5年随访时间点上仅DBS治疗组较术前比较仍显示差异性。而且DBS组患者术后左旋多巴服药的剂量较术前减少。核刚毁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DB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核团毁损术和DBS两者被证实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STN-DBS较毁损术更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安全性和长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核团毁损术 深部脑刺激 丘脑底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对可卡因成瘾大鼠戒除毒瘾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王忠 杨天明 +2 位作者 郝成仁 苏宁 冯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6-146,共1页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分组及手术:采用普通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成瘾组(假毁损组);C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组;D组:成瘾大鼠毁损海马组;E组:成瘾大鼠毁损扣带回组;F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分组及手术:采用普通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成瘾组(假毁损组);C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组;D组:成瘾大鼠毁损海马组;E组:成瘾大鼠毁损扣带回组;F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海马、扣带回组。成瘾大鼠每天接受皮下注射溶解于0.2ml生理盐水的盐酸可卡因15mg/kg,持续90d。正常对照组每天接受皮下注射0.2ml生理盐水,持续90d。采用江湾Ⅰ型立体定向仪,行直流电毁损,C、D、E、F组分别行不同部位的毁损,B组做假毁损,坐标的选择根据Georage Paxinos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 成瘾大鼠 盐酸可卡因 毒瘾 生理盐水 皮下注射 立体定向仪 脑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迟发出血4例报告
12
作者 王卫 胡娟娟 +3 位作者 王洪亮 谢永胜 尚景瑞 时传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08-109,114,共3页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出现迟发出血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行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迟发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出血原因。结果出血原因分为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其中1例为静脉出血,另外3例为动脉出血,1...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出现迟发出血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行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迟发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出血原因。结果出血原因分为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其中1例为静脉出血,另外3例为动脉出血,1例死亡。结论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虽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但仍存在术后迟发出血风险,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脑深部核团毁损术 迟发出血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时冲 冯胜利 王昆鹏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23期33-36,共4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经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后发生谵妄的5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资料,并将其纳入发生组;另抽取同期医院...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经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后发生谵妄的5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资料,并将其纳入发生组;另抽取同期医院经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后未发生谵妄的52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未发生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合并高血压者占比(34.62%,18/52)高于未发生组(13.46%,7/52),术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术前HAMD评分高、术前PSQI评分高、术前TNF-α水平高是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可能受高血压、术前HAMD评分、PSQI评分及术前TNF-α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 谵妄
原文传递
脑深部核团电刺激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比较
14
作者 程振国 孙来广 +3 位作者 高俊红 王进中 刘辉 王阳 《中原医刊》 2007年第18期34-35,共2页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核团射频毁损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射频毁损术对PD患者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核团射频毁损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射频毁损术对PD患者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其中18例为一侧,7例为双侧同期植入;25例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术,其中21例行一侧毁损,4例行分期双侧射频毁损。两组患者术前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丘脑底核(STN)慢性电刺激及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术患者术后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3年、5年比较两组的UP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DBS手术和射频毁损术是治疗PD有效的方法,二者在近期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远期疗效方面DBS较射频毁损术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慢性电刺激 射频毁损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簇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前区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拴德 李涛 +4 位作者 王晓峰 姜克明 杨来启 胡淑芳 吴兴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76-1077,共2页
采用CRW立体定向仪和PICKER螺旋CT定位 ,用RADONICS毁损仪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前部治疗精神分裂症 3 5例 ,并进行了一年的随访。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定疗效标准为指标 ,评定病人疗效 ,旨在探讨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不同... 采用CRW立体定向仪和PICKER螺旋CT定位 ,用RADONICS毁损仪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前部治疗精神分裂症 3 5例 ,并进行了一年的随访。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定疗效标准为指标 ,评定病人疗效 ,旨在探讨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可行性和疗效。用WEISS量表对 3 5例病人手术前后的智力进行评定 ,总疗效评定结果 :显著进步 2 1例 ,进步 8例 ,稍进步 5例 ,无变化 1例 ,无恶化者 ;手术后病人的智力未见明显损害。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 扣事回前区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 治疗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
16
作者 张文建 王建 +1 位作者 张路军 苗连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探讨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UPDRA... 探讨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UPDRA运动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在1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为100%,其中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26.67%。有2例患者逐渐复发,复发率为13.33%;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UPDRA运动评分、ADL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使用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其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后UPDRA运动评分,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 帕金森 UPDRA运动评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分析
17
作者 张文建 王建 +1 位作者 张路军 苗连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60-61,共2页
分析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10名特发性震颤患者,对其采取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未接受同一侧丘脑二次射频毁损术,无颅内感染、构声障碍、颅... 分析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10名特发性震颤患者,对其采取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未接受同一侧丘脑二次射频毁损术,无颅内感染、构声障碍、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在持物、书写中9例(90.00%)患者震颤完全消失,1例(10%)患者震颤显著改善;下床活动过程中1例(10.00%)患者存在走路偏斜、术侧肢体无力症状,3个月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术 特发性震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扭转痉挛患者7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鲜继淑 吴南 +1 位作者 唐治菊 陈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8期1346-1347,共2页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功能区较近,所以手术定位要非常精确。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术,除了依靠螺旋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解剖学定位外,还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定位,功能定位过程中需要患者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痉挛 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 微电极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 治疗 心理疗法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宇 张宇清 +1 位作者 庄平 李勇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痉挛 丘脑腹中间 脑深部核团毁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扭转痉挛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南 冯华 +4 位作者 崔高宇 王宪荣 吴国才 张礼军 李飞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04-104,107,共2页
关键词 扭转痉挛 微电极引导 核团毁损术 立体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