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经济下“核心—边缘”结构的嬗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
作者 张李明 韩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5期134-135,共2页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探讨知识经济下"核心—边缘"结构所特有的形式及对其形成的机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在扩散效应、区域政策等机制的作用下和知识经济因素的影响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探讨知识经济下"核心—边缘"结构所特有的形式及对其形成的机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在扩散效应、区域政策等机制的作用下和知识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核心—边缘"结构已发生了嬗变。主要表现为新经济下"核心—边缘"结构呈现出的新的形式:单核心结构、多核—核心边缘结构、空间一体化结构,在这三个阶段里核心体内容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核心—边缘”结构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浩轩 《开发研究》 2021年第1期10-18,共9页
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模式演化。通过对要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区域发展考察发现,作为全国首位度最高的成都市,尽管相较于周边市(州)展现出了更快的资本深化水平和更强的规模经济,但城市间要... 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模式演化。通过对要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区域发展考察发现,作为全国首位度最高的成都市,尽管相较于周边市(州)展现出了更快的资本深化水平和更强的规模经济,但城市间要素禀赋结构趋于收敛,且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周边市(州)到成都市的距离与其城市劳动生产率呈现类似U形的“W”曲线关系,出现了以川南经济区为第二增长极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成都市展现的良性经济集聚驳斥了“一个省养一座城”的观点,带来的启示是内陆省域可通过经济制度改革获得改革红利,应改革以地区经济总量为指标的考核方式,鼓励非中心城市融入区域“核心—边缘”结构,在打造第二增长极时以市场潜力为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区域 核心—边缘”结构 经济集聚 区域平衡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袁荣 曹贤忠 曾刚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120,178,共9页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文章从知识网络角度出发,以我国的253个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的合著论文数据,构建国家重点实验...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文章从知识网络角度出发,以我国的253个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的合著论文数据,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知识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重力模型和负二项回归从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本身属性及其所处城市属性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内和跨学科领域知识网络密度普遍较小,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状况;(2)本地合作分布较为零散,合作次数基本与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保持一致,跨区域合作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的地理特征,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3)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网络形成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科研实力及实验室所处城市的教育水平、互联网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属于同一依托单位均对知识网络形成有促进作用,是否属于同一管理部门仅对属于相同学科领域内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知识网络 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 地理距离
原文传递
中心性与对称性:多空间尺度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薛峰 李苗裔 党安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9-58,共10页
以人口流动数据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地市级及以上尺度与区县级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的中心性与对称性,研究发现:①区域人口流动网络已形成"直辖市—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三级梯队结构。②上海、... 以人口流动数据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地市级及以上尺度与区县级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的中心性与对称性,研究发现:①区域人口流动网络已形成"直辖市—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三级梯队结构。②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的人口流动均表现为城内与城际协调融合的状态,而合肥的人口流动网络局限于市内,尚未对外形成人口强联系的城市集群。③区域在人口流动上以中心地模式为主导,尚未进入到中心流模式主导的阶段。④"苏南—上海—浙北"大都市连绵带已形成,合肥尚未融入,随着滁州、马鞍山等中小城市人口的不断净流入,"皖中—苏南—上海—浙北"大都市连绵带将逐渐形成。⑤区域人口流动"核心—边缘"结构显著,由于强中心性城市不断虹吸,"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网络 中心性 对称性 人口流动“ 核心—边缘”结构 区域一体化
原文传递
井冈山斗争的军事地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修春亮 钱肖颖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国内的军事地理研究大大落后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本文结合实地学习考察,对于井冈山军事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现代地理学视角进行比较系统的全新分析。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根据地经历了从队伍上山、据险驻守,到外线出击、最终撤离... 国内的军事地理研究大大落后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本文结合实地学习考察,对于井冈山军事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现代地理学视角进行比较系统的全新分析。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根据地经历了从队伍上山、据险驻守,到外线出击、最终撤离的军事地理过程,并在根据地内部形成了"两片、两心、一环、五哨"的军事地理格局。从根据地尺度看,这一格局对于斗争初期的立足有一定合理性,但范围狭小、资源支撑和回旋空间不足;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显示,井冈山地区远离敌方核心,但立足后则面临两省"会剿",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分析还显示了新军事力量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对于旧格局的反转。作为井冈山道路的发展,中央苏区、陕甘宁根据地以及东北解放区的建立,是对井冈山斗争开辟的革命道路的发展,同时也是在区域尺度、位置、区际关系等方面军事地理优势不断增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理过程 军事地理格局 多尺度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 井冈山斗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