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5篇文章
< 1 2 2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卓 武立双 +2 位作者 董智慧 杨慕男 仪孝臣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经脑部CT检查确诊,并行MRI-DWI、SWI...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经脑部CT检查确诊,并行MRI-DWI、SWI,探析MRI-DWI联合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检出情况,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脑缺血患者病灶分布部位情况。结果:以经脑部CT结果作为“金标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检出病灶95个;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部位的检出率高于MRI-DWI、SWI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脑部CT确诊,95个病灶组织中皮质/皮质下出血37例,基底节区27例,丘脑22例,小脑15例;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脑缺血患者病灶部位与脑部CT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18,P<0.001)。结论:MRI-DWI联合SWI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率,明确病灶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卒中后癫痫所致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葛均江 韩贵迎 宋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5期196-198,共3页
卒中后癫痫(PSE)是脑卒中重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增高,PSE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合并癫痫与中风所致伤残和死亡之间存在联系[1-2],但PSE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卒中后癫痫(PSE)是脑卒中重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增高,PSE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合并癫痫与中风所致伤残和死亡之间存在联系[1-2],但PSE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于水分子运动具有高度敏感性,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清晰显示出水的弥散性改变与水分子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卒中后癫痫 脑神经功能恶化 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波谱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药物疗效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韩立秀 张振华 +2 位作者 张鹏 张子宪 胡屹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19期136-138,共3页
目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及氢质子波谱成像(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 目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及氢质子波谱成像(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及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MRS在兴趣区上测量氮-乙酰天冬氨酸(NAA)与肌酸(Cr)比值(NAA/Cr);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Cr)比值(Cho/Cr)及乳酸(Lac)与肌酸(Cr)比值(Lac/Cr),并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病人NAA/Cr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两组病人CHO/Cr及Lac/Cr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以上结果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RS联合DWI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脑蛋白水解物(施普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Cerebrolysin(施普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年贵 罗文斌 +7 位作者 杨永贵 唐丽华 王凌云 雍雅智 沈杰芳 宫海艳 郭岗 柯明耀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肺癌病理类型及预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90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目的:探讨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肺癌病理类型及预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90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增强检查,测量病变的ADC值,并检测血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 fragments,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组织中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统计不同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血中CEA、CYFRA21-1、NSE,组织中Ki67、VEGF)ADC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ADC值与不同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肿瘤ADC值小细胞肺癌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肺鳞癌的ADC高于小细胞肺癌而低于肺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吸烟史、性别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中CEA、CYFRA21-1、NSE、Ki67、VEGF对应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上述肿瘤标志物存在负相关(r_(CEA)=-0.81,P_(CEA)<0.001,r_(NSE)=-0.61,P_(NSE)<0.001,r_(CYFRA21-1)=-0.45,P_(CYFRA21-1)=0.007 2,r_(Ki67)=-0.77,P_(Ki67)<0.001,r_(VEGF)=-0.65,P_(VEGF)<0.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ADC值存在差异。ADC值与CEA、CYFRA21-1、NSE、Ki67、VEGF存在负相关,ADC值可协助判断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肺癌 组织病理学 预后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付剑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7期17-18,共2页
目的:探究对肺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44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例良性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2例高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 目的:探究对肺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44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例良性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2例高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均予以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其诊断效能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600时的ADC值均显著高于b值为0与800、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800时的ADC值均显著高于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结论:对肺部肿瘤采取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可准确鉴别肺部肿瘤类型,其灵敏度、特异度均高,值得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肿瘤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疗效早期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年贵 罗文斌 +3 位作者 雍雅智 宫海艳 郭岗 柯明耀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9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弥散系数(ADC)在中晚期肺癌不同治疗方案下早期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9年3月收住院诊断为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化疗组、放疗组...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弥散系数(ADC)在中晚期肺癌不同治疗方案下早期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9年3月收住院诊断为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化疗组、放疗组、靶向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行胸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4周、8周行胸部CT检查,根据胸部CT肿瘤直径变化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胸部MRI与胸部CT疗效评估差异,比较ADC值在有效组和无效组接受不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进一步分析ADC变化率与肿瘤体积退缩率相关性。结果:胸部MRI与胸部CT下测得肿瘤最大径评价值之间比较在有效组及无效组均无差异,P>0.05;有效组仅靶向治疗后4周肿瘤退缩率比无效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有效组ADC值明显增加,无效组ADC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治疗后有效组中:靶向治疗后1周ADC值明显升高,化疗及放疗均于治疗后2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靶向治疗后1周、放疗后2周、化疗后4周有效组ADC值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中ADC值变化率与肿瘤体积退缩率呈正相关(r=0.645,P<0.001)。结论:MRI平扫+DW-MRI检查监测ADC值变化可用于中晚期肺癌治疗早期疗效评估,不同治疗方案DWI疗效评估时间点不同,但ADC值变化均早于肿瘤体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系数 肺癌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玉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经过病理检查后均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184例(88.4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208例(100.0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患者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共286个,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49个(87.0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78个(97.2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的诊断中,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允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7期2376-2377,共2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4例存在陈旧病灶,ADC图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7例患者初诊未发现异常信号,复查ADC图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MRA显示,观察组血管异常率75.68%(56/75)高于对照组24.32%(9/37),轻度狭窄占比37.50%(36/96)低于对照组71.43%(10/14),重度-闭塞占比29.17%(28/96)高于对照组0.0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诊断TIA简单有效,而MRA检查可确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二者联合诊断TIA,对判断TIA病因、评估继发脑梗死风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检测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森 赵森 +2 位作者 周青 孙亮亮 吴海滨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021-1024,1037,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水平检测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2例女性乳腺结节患者,分为乳腺癌组(n=88)和良性病变组(n=54)。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DWI检查。采用实... 目的: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水平检测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2例女性乳腺结节患者,分为乳腺癌组(n=88)和良性病变组(n=54)。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DWI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lncRNA SNHG3表达水平。血清糖类抗原125(CA_(125))和癌胚抗原(CEA)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lncRNA SNHG3水平与CA_(125)、CEA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ncRNA SNHG3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DWI联合血清lncRNA SNHG3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良性病变组相比,乳腺癌组血清CA_(125)、CEA、lncRNA SNHG3水平较高(均P<0.05),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较低(P<0.05)。Pearson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清lncRNA SNHG3与CA_(125)、CEA呈正相关(均P<0.05)。乳腺癌组病灶形状不规则比例、血管影增多比例、边界模糊比例、毛刺征比例及淋巴结肿大比例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均P<0.05)。血清lncRNA SNHG3联合ADC值诊断乳腺癌的准确度为88.03%,其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23%、92.59%。结论:lncRNA SNHG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DWI联合血清lncRNA SNHG3水平对乳腺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的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常晓斌 吴湘阳 袁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1-616,共6页
目的研究DWI影像联合T2WI影像与CT影像融合技术的价值,探讨DWI影像对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范围确定的作用。方法 23例局部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病例,采用放疗所需体位及固定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T2WI及DWI定位扫描。将获得的... 目的研究DWI影像联合T2WI影像与CT影像融合技术的价值,探讨DWI影像对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范围确定的作用。方法 23例局部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病例,采用放疗所需体位及固定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T2WI及DWI定位扫描。将获得的3个序列影像经网络传输至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使用治疗计划系统的归一化信息自动融合法对影像进行融合。由放疗医师分别在CT影像和CT与DWI融合影像上对靶区范围进行勾画。应用治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及统计功能对两种影像确定的靶区进行评价。结果以CT影像为参考确定的食管癌靶区体积及长度,相对于以CT和DWI融合图像为参考确定的食管癌靶区体积及长度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临床医师应用CT与DWI融合图像勾画的食管癌靶区体积及长度结果3个组之间更为接近。结论 DWI与CT融合图像能清楚地反映肿瘤靶区的范围,对局部晚期食管癌的靶区确定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 CT 食管癌 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文斌 姚卫兰 +4 位作者 曹丽华 阎俊杰 崔志堂 白玉海 耿志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02-403,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尤其是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分别做头CT、MRI、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3组进行比较,并比较发病<12小时和12~24小时两组DWI阳性病例弥...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尤其是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分别做头CT、MRI、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3组进行比较,并比较发病<12小时和12~24小时两组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结果6小时之内的DWI检查阳性率为66.7%,发病6~12小时阳性率为73.1%,其中,脑干、小脑梗死7例中DWI检查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59.1%,发病12~24小时阳性率为100%。从12小时以内与12~24小时两组脑梗死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的比较看出<12小时组与12~24小时组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两组方差齐。两组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12~24小时组与<12小时组比较ADC值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WI扫描可以明确的诊断早期脑梗死,尤其对脑干和小脑的早期梗死诊断更有临床价值,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杜欣 余建群 周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3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53、CA125和癌胚抗原(CEA)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结节患者143例,均完成DWI检查并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检测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并根据穿...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53、CA125和癌胚抗原(CEA)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结节患者143例,均完成DWI检查并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检测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并根据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乳腺癌组和良性疾病组,比较两组DWI图像特征、ADC值和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分析DWI和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43例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诊为乳腺癌者86例,MRI检查显示T1WI低信号影71个,等信号影35个;fs-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均呈高信号,且乳腺癌病灶形状不规则、血管影增多、边界模糊、毛刺征及淋巴结肿大占比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乳腺癌患者ADC值低于良性病变患者,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高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血清CA153、CA125和CEA检测显示143例患者中阳性87例,阴性56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5%和77.19%;ROC曲线分析显示ADC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831(95%CI:0.760~0.889),以≤1.204×10^-3mm^2/s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66.67%;根据血清肿瘤标志物和ADC值进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0%和82.46%。结论DWI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和CEA检测对乳腺癌诊断均具有良好参考价值,且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RI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糖类抗原153 糖类抗原125 癌胚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献知 李建超 刘丙川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1期2022-2023,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资料,同期选择5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对...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资料,同期选择5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出生后3 d内给予新生儿常规T1WI、T2WI序列和DWI序列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100例HIE新生儿中,T1WI、T2WI序列图像显示异常36例,显示正常64例。DWI序列图像显示,双侧基底节高信号26例,内囊后肢高信号13例,丘脑区对称高信号17例,半卵圆中心高信号10例,侧脑室旁高信号10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高信号10例。对照组T1WI、T2WI序列图像及DWI序列图像均显示正常,HIE新生儿在DWI序列上检出率86.0%,高于T1WI、T2WI序列上的检出率(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HIE患儿,DWI检查较常规T1WI、T2WI序列检查更早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所导致的脑细胞毒性水肿,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春霞 叶茜 +1 位作者 谢勇 彭婧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5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82例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和DWI检查的膀胱弥漫性病变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膀胱癌组(32例)与膀胱良性病变组(50例)。分析膀胱弥漫性病变的...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82例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和DWI检查的膀胱弥漫性病变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膀胱癌组(32例)与膀胱良性病变组(50例)。分析膀胱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点;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ROC曲线分析ADC值的临界值鉴别膀胱弥漫病变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常规磁共振平扫、DWI扫描、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膀胱良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膀胱壁较均匀增厚,内壁黏膜较光整,膀胱壁信号均匀,部分病例合并憩室,无出血征象, DWI序列呈等及稍高信号。膀胱癌的影像学表现:侵犯浆膜层,病灶形态不规则,黏膜不光整,局部中断,边缘呈菜花状改变,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有出血、坏死,部分病例膀胱浆膜面模糊,膀胱内血凝块, DWI序列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膀胱癌组ADC值(1.06±0.20)×10^-3mm^2/s低于良性病变组的(1.49±0.2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获得膀胱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界值,b=1000 s/mm^2时,膀胱癌ADC诊断临界值为1.19×10^-3mm^2/s,其诊断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0%。常规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高于常规磁共振平扫的56.25%和DWI扫描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有助于对膀胱弥漫性病变良恶性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膀胱癌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5
作者 蒋蓉 李伟 +1 位作者 陈楠楠 董学良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289-1290,共2页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良性肿瘤,纳入良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包括MRI-DWI检查,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观察不同b值MRI-DWI图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对肿瘤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家族史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组各种b值下获得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b值MRI-DWI鉴别肺部肿瘤性质均具有一定价值,(AUC>0.70),当b值为500 s/mm 2获取的AD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应用MRI-DWI能够清晰、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内部及周围组织情况,尤其是b值为500 s/mm 2在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发挥一定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 肺部肿瘤 性质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鉴别诊断胎盘植入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龚晓萍 刘成环 +1 位作者 李俊华 祁海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9期17-18,共2页
目的:研究1.5T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鉴别诊断胎盘植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接受临床产检或超声拟诊胎盘植入的100例妊娠晚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腹盆腔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组织结果作... 目的:研究1.5T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鉴别诊断胎盘植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接受临床产检或超声拟诊胎盘植入的100例妊娠晚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腹盆腔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组织结果作为金标准,对胎盘植入MRI表现、胎盘植入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及不同类型胎盘植入ADC值之间的不同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MRI诊断胎盘植入共诊断出胎盘植入阳性患者50例,包括22例粘连型、18例植入型及10例穿透型;DWI图像中,36例胎盘植入表现信号不均、14例胎盘局部向肌层突出、16例宫颈肿胀、20例子宫肌层低信号显示中断或不清。植入性胎盘植入部分ADC值明显高于非植入性胎盘与植入性胎盘非植入部分(P<0.05);粘连型胎盘植入ADC值、植入型胎盘ADC值及穿透型胎盘ADC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早期鉴别诊断胎盘植入应用1.5TDWI能够明确胎盘植入特征,而DWI可评估胎盘植入的量化及形态学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植入 早期鉴别 诊断 1.5T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诊断中的鉴别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娟娟 沈雪峰 李正标 《系统医学》 2021年第15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0月-2020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10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穿刺病理或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其中PCa患者31例,BPH... 目的探究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0月-2020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10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穿刺病理或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其中PCa患者31例,BPH患者69例,分析两种前列腺疾病患者的MRI特征,同时分析不同b值情况下PCa、BPH病灶、正常外周带以及正常中央腺的ADC值(表观扩散系数)。结果PCa组外周带患者所占比例为74.19%,高于BHP组,PCa组低信号构成比为74.19%,高于BHP组,PCa组边界模糊构成比为89.87%,高于B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4、15.258、58.713,P<0.05)。结论PCa与BPH鉴别诊断中MRI DWI序列具有良好应用价值,能有效反映两者之间的病理差异性,同时可借助ADC值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鉴别诊断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宋晖 葛均江 代瑞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6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PSE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患者均符合PSE诊断标准),选择同期92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导型MR成像仪进行T1WI...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PSE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患者均符合PSE诊断标准),选择同期92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导型MR成像仪进行T1WI、T2WI、FLAIR扫描,研究组患者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扫描,图像处理结束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右额叶、海马、丘脑以及胼胝体膝部、压部。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脑内均有ADC变化区域,包括左右海马、胼胝体压部,研究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胼胝体膝部ADC值对比P> 0.05。结论:PSE患者脑内有异常改变区域存在,MRI-DWI能反映其脑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利于测定癫痫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癫痫发作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张磊 韩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3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4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MRI平扫和DWI...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4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MRI平扫和DWI单一及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及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分期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指数化表观弥散系数(eADC)值的差异,并分析宫颈癌临床分期与ADC值、eADC值的相关性。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4例宫颈癌患者中,1期9例,2期49例,3期18例,4期8例。MRI平扫检查宫颈癌分期准确率为80.95%(68/84),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91,95%CI:0.557~0.826);DWI检查准确率为83.33%(70/84),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36,95%CI:0.613~0.860);MRI平扫联合DWI检查准确率为94.05%(79/84),与金标准一致性极好(Kappa值=0.901,95%CI:0.817~0.985);联合诊断的准确率高于MRI平扫、DW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宫颈癌分期患者的ADC、e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值两两比较,1期>2期>3期>4期(P<0.05);eADC值两两比较,1期<2期<3期<4期(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临床分期与eADC值呈正相关,与ADC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MRI平扫及DWI对于宫颈癌术前分期均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中宫颈癌的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平扫 弥散加权成像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对比
20
作者 张锡海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4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均接受DWI和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均接受DWI和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值衡量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效能,并比较宫颈良恶性病变的DWI参数差异。结果: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5,P=0.012),DWI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63,P=0.009),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3,P=0.002)。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大于CT增强扫描和DWI单独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式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恶性病变者的流入率、流出率及表观扩散系数高于宫颈良性病变者,达峰时间低于宫颈良性病变者(P<0.001)。结论:DWI和CT增强扫描联合使用诊断宫颈癌的效能更高,DWI参数在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CT增强扫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