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自身抗体、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沈磊 刘志宁 +1 位作者 杨金珠 宋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72-76,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自身抗体(APE1-AAbs)、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及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术后复发转移组(n=15)和术后未复发转移组(n=37... 目的分析血清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自身抗体(APE1-AAbs)、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及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术后复发转移组(n=15)和术后未复发转移组(n=37)。选取同期正常体检健康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APE1-AAbs、GDF-15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APE1-AAbs、GDF-15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E1-AAbs、GDF-15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的APE1-AAbs、GDF-1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转移组的APE1-AAbs、GDF-15水平高于术后未复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1-AAbs、GDF-15水平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呈正相关(P<0.05)。APE1-AAbs、GDF-15联合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高于APE1-AAbs、GDF-15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E1-AAbs、GDF-15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APE1-AAbs、GDF-15或可作为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1自身抗体 生长分化因子15 术后复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对B16黑色瘤细胞及肿瘤转移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俊霞 田余祥 +3 位作者 傅攀峰 夏俊 阎平 崔秀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3-531,共9页
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 (humanribonucleaseinhibitor ,RI)是一种细胞质中分子质量为 5 0ku的酸性糖蛋白 .RI能抑制核糖核酸酶A (RNaseA)的活性 ,RNaseA与血管生成因子 (angiogenin ,Ang)的氨基酸有着高度保守的同源序列 .Ang是RNaseA超... 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 (humanribonucleaseinhibitor ,RI)是一种细胞质中分子质量为 5 0ku的酸性糖蛋白 .RI能抑制核糖核酸酶A (RNaseA)的活性 ,RNaseA与血管生成因子 (angiogenin ,Ang)的氨基酸有着高度保守的同源序列 .Ang是RNaseA超家族的一员 ,RI通过与RNaseA和Ang的紧密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血管生成及新血管的形成 ,是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必要条件 .所以抗血管生成将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实验显示RI能有效地抑制肿瘤诱导血管的生成 .RI由含有许多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多肽组成 .含有这样重复序列的 10 0多种蛋白质显示了广泛的功能 ,包括细胞周期调节 ,DNA修复 ,对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以及抑制酶活性等 .RI被认为是胚胎发育 ,创伤愈合及肿瘤发生中新血管形成的一种调节因子 .RI定位于染色体的 11p15 5 ,与ras基因邻近 ,在肿瘤病人中经常存在染色体 11p15 5部位的变异和异常 .RI可能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关 ,因此 ,RI可能还具有尚未知的生物学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RI的潜在功能以及探讨RI与肿瘤侵润、转移的关系 ,将人的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的cDNA通过逆转录包装细胞PA317,并转染到B16小鼠黑色瘤细胞中 ,用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的B16细胞作为对照 .通过PCR ,RT PC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6细胞 核糖核酸抑制因子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过表达抑制B16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4
3
作者 潘湘阳 李红彦 +2 位作者 姚雪 熊冬梅 陈俊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目的构建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对B16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人7703细胞中的总RNA,RT-PCR特异性扩增RI编码区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载体pIRES2-EGFP中,稳定转染B1... 目的构建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对B16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人7703细胞中的总RNA,RT-PCR特异性扩增RI编码区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载体pIRES2-EGFP中,稳定转染B16细胞以后,经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根据转染质粒不同分别命名为B16细胞组(未转染组)、空质粒对照组(pIRES2-EGFP组)和实验组(pIRES2-EGFP-RI组)。RT-PCR检测B16细胞中RI mRNA水平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化学检测RI蛋白水平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和nm23-H1以及E-cadherin的表达;建立C57BL/6小鼠肺转移模型,观察肺上肿瘤转移灶的变化。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实验组细胞RI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B16细胞组和空质粒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铺展良好,核质比减小;转染pIRES2-EGFP-RI质粒的实验组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m23-H1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肺转移灶明显减少。结论成功构建的RI真核表达质粒能升高RI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抑制了B16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抑制因子 B16黑色素瘤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运动 肿瘤转移 肿瘤侵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含量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英哲 沈哲式 +1 位作者 张美兰 宋英兰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含量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水平,利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含量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水平,利用全自动生物化学检测仪测定ALT水平.[结果]30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抗-HCV均呈阳性,其中199份标本HCV RNA含量高于检测上限(103 U/mL),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65.9%.ALT异常率随HCV RNA含量的增高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155,P<0.05);而ALT水平变化与HCV RNA含量无相关性(r=0.001,P>0.05).[结论]HCV RNA含量与抗-HCV水平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指标,HCV RNA含量结合ALT水平测定可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复制的状况及肝脏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丙氨酸氨基转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促进膀胱癌BIU-87细胞生长和转移潜能
5
作者 陈俊霞 高娟 +1 位作者 朱军 姜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57-2360,共4页
目的研究沉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基因表达,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用RI mRNA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和无同源性的对照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稳定转染膀胱癌BIU-87细胞,... 目的研究沉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基因表达,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用RI mRNA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和无同源性的对照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稳定转染膀胱癌BIU-87细胞,通过筛选、鉴定后,用Am-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将siRNA RI BIU-87(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裸鼠中,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以及nm23-H1和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RI基因表达下调显著增加了细胞的增殖,而且显著增强了MMP-2和MMP-9的表达。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促瘤增长率31.85%),具有更大的瘤质量和更高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以及更低的nm23-H1和E-cadherin的表达。结论抑制RI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提高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潜能,RI可能作为治疗膀胱癌的靶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抑制因子 膀胱癌细胞 肿瘤生长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铁蛋白、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游春芳 周利民 邓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27期20-22,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铁蛋白(SF)、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1例,以...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铁蛋白(SF)、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1例,以ALT值达100 IU/L、GGT值达50 IU/L、SF值达400 ng/ml、HCV-RNA定量达106copies/ml为界将患者分为低ALT、GGT、SF、HCV-RNA组与高ALT、GGT、SF、HCV-RNA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随访24周。在0周时检测血清ALT、GGT、SF、HCV-RNA,在4、12、48及72周检测HCV-RNA以判断疗效。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低GGT、SF、HCV-RNA组较高GGT、SF、HCV-RNA组能获得更好的持续病毒应签(SVR)(P<0.05),而ALT水平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GGT、SF、HCV-RNA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疗效密切相关,提示GGT、SF、HCV-RNA的水平可较准确地预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 谷氨酰转肽 铁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的纳米界面上DNA的生长策略及用于恩诺沙星的适配体传感器构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杜玉梅 周洋洋 +1 位作者 卞晓军 颜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4-791,共8页
在纳米金(Au nanoparticles,AuNPs)表面通过组装巯基DNA制得AuNPs-DNA生物探针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ase)催化探针DNA的3′-OH 端,实现DNA的生长,并得到生长产物长单链DNA(Single-strand... 在纳米金(Au nanoparticles,AuNPs)表面通过组装巯基DNA制得AuNPs-DNA生物探针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ase)催化探针DNA的3′-OH 端,实现DNA的生长,并得到生长产物长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对探针及ssDN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dTase能够实现纳米界面上DNA的高效生长,卷曲状态下链长可达850 nm。进一步将这种DNA的生长策略与适配体(Aptamer)技术相结合。首先在纳米金表面组装适配体片段1,在醛基化的磁珠颗粒表面组装适配体片段2,以此构建针对恩诺沙星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Aptasensor)。该传感器对ENR在10 ~1.0×10 5 ng/mL具备良好的响应性能,检出限为1.0 ng/mL,能明显区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对照组信号。研究表明,基于TdTase的适配体传感器操作便捷,具备良好的靶分子响应性能和特异性,可为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探针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TdTase) DNA生长 适配体传感器 恩诺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媛 梁嘉慧 +3 位作者 罗云波 田晶晶 田洪涛 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9,共9页
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TdT酶)是一种DNA聚合酶,可以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羟基端,并且该反应无需特定的模板。目前,基于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可对模板核酸链的末端进行延伸这一特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及扩增方式,构建了一系... 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TdT酶)是一种DNA聚合酶,可以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羟基端,并且该反应无需特定的模板。目前,基于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可对模板核酸链的末端进行延伸这一特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及扩增方式,构建了一系列的生物传感技术,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传感器、表面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等。对各类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根据TdT酶的性质设计的一系列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廉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实现了对金属离子、病原体、蛋白质等的检测。最后对TdT酶介导的生物传感器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对TdT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脱氧核酸转移 3'羟基 脱氧核苷酸 末端延伸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喻娓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6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检测与HCV-核糖核酸(R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抽选我院收治的250例经化学发光法检测为HCV阳性抗体的患者血样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检测与HCV-核糖核酸(R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抽选我院收治的250例经化学发光法检测为HCV阳性抗体的患者血样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RT-PCR)法进行HCV-RNA定量检测、用酶动力法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ALT定量检测。分析HCV抗体与HCV-RNA定量及A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50例HCV抗体阳性血清样本之中,HCV-RNA定量阳性检出率为46.4%(116/250);ALT异常率为25.2%(63/250)。根据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值,将所有血清阳性样本分为低数值组(50例)、中数值组(90例)、高数值组(110例),低数值组与中数值组的化学发光方法HCV抗体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数值组与中数值组的HCV-RNA定量阳性检出率、ALT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数值组的化学发光方法HCV抗体阳性检出率、HCV-RNA定量阳性检出率、ALT异常率均高于低数值组、中数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HCV-RNA定量阳性中,ALT异常率为41.4%(48/116);134例HCV-RNA定量阴性中,ALT异常率为11.2%(15/13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定量数将116例HCV-RNA抗体阳性血清样本分成7组,不同阳性HCV-RNA定量组的ALT异常率与HCV-RNA定量阴性的ALT异常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发现,ALT的异常率可跟随HCV-RNA定量数的提升而有所增加,二者呈正相关性(r=0.889,P=0.001),但ALT的水平变化和HCV-RNA定量数无显著关系(r=-0.0.31,P=0.741)。结论患者经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为HCV抗体阳性时,可在此基础上,为其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尤其是高S/CO比值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阳性检出率,保证筛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抗体 核糖核酸 丙氨酸氨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周由静脉给药一次的新的核糖核酸酶Ranpirnase(Oneconase^R)用于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
10
《国外新药介绍》 2001年第4期11-14,共4页
Ranpirnase(Oneconase )是每一个进入癌症临床试验的核糖核酸酶,在早先的二期临床试验中,在间皮癌和其它的实体瘤可见到应答,该项二期临床试验在14名顽固性的晚期的肾细胞癌患者试验Ranpirnase(480μg/m2/w),平均行为表现状态为零... Ranpirnase(Oneconase )是每一个进入癌症临床试验的核糖核酸酶,在早先的二期临床试验中,在间皮癌和其它的实体瘤可见到应答,该项二期临床试验在14名顽固性的晚期的肾细胞癌患者试验Ranpirnase(480μg/m2/w),平均行为表现状态为零,平均年龄为55岁,所有的患者之前都有接受过免疫疗法,三个接受过化学疗法,在该14名患者上没见到应答,平均存活时间为16个月(从2个月到28个月不等)。在该剂量和方案,Ranpirnase对转移性肾细胞癌有最小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 Ranpirnase 转移性肾癌 二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胞质DNA感受通路:cGAS-STING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丁亮 泥艳红 +1 位作者 胡勤刚 侯亚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0-838,共9页
细胞胞质中存在的游离DNA一直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当做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这些危险信号的机制还不明确.近几年有研究发现,DNA感受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DNA和免疫防御的桥梁,目前已经有超过10种DNA感受器被发现,... 细胞胞质中存在的游离DNA一直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当做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这些危险信号的机制还不明确.近几年有研究发现,DNA感受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DNA和免疫防御的桥梁,目前已经有超过10种DNA感受器被发现,而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也称为TMEM173、MPYS、MITA和ERIS)作为一种DNA感受通路下游关键的接头分子,在感受胞质DNA和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胞质中的DNA可通过DNA感受器激活STING,再激活Ⅰ型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进而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近些年,胞质中游离DNA如何激活STING,进而如何在体内启动免疫反应以产生抗病毒或抗菌作用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最近,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核酸转移酶cGAS(cyclic GMP-AMPsynthase),它能识别DNA并能产生一种内源性的环化二核苷酸cGAMP(cyclic GMP-AMP)激活STING.本文将最近关于cGAS的发现、胞质DNA通过cGAS激活STING及STING活化后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 核酸转移(cgas) 抗感染免疫 DNA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站实验室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筛查意义的再次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李栋 孙瑛 +2 位作者 朱慧君 顾丽琴 周国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在第2次献血时筛查结果的分析,并与合格献血者进行比较,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血站实验室进行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7月上海地区498085例献血者... 目的通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在第2次献血时筛查结果的分析,并与合格献血者进行比较,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血站实验室进行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7月上海地区498085例献血者中再次参加献血,且2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的单ALT不合格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人员在第2次献血时的筛查不合格率;同时,对单ALT不合格献血组中HBV、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确认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单ALT不合格献血组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中ALT不合格率为20.32%,显著高于合格献血组(P〈0.01):HBV、HCV、HIV和梅毒筛查的不合格率为0.13%、0.20%、0%和0.07%,与合格献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HBV、HCV检测不合格人员的确认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在2组ALT不合格人员中未发现HBV、HCV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结论开展核酸检测后,ALT筛查在排查献血者HBV、HCV窗口期感染或HBV隐匿性感染的意义不大,对提高血液安全的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氨基转移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血液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氨酶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载量的相关性临床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浩 苏晓明 颜沛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转氨酶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相关性。方法对352例标本应用连续监测比色法检测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结果两种转氨酶在HBV-DNA阴性对照...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转氨酶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相关性。方法对352例标本应用连续监测比色法检测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结果两种转氨酶在HBV-DNA阴性对照组与阳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表达阳性的各组中,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的递增与AST、ALT两种转氨酶的浓度无关(P>0.05)。结论乙肝患者的转氨酶正常与否尚不能与其HBV-DNA复制状态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进程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氨基转移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唾液酸转移酶表达变化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涂洋 陈光亮 +1 位作者 曹珊 陈晓翔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唾液酸转移酶(ST8SI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SLE患者(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4例,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ST8SIA1~6 mRNA;对有统计学意义的ST8SIA...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唾液酸转移酶(ST8SI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SLE患者(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4例,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ST8SIA1~6 mRNA;对有统计学意义的ST8SIA m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血浆中靶向其3′非翻译区(3′UTR)的miR-NA。结果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均无ST8SIA2、ST8SIA3、ST8SIA5 mRNA表达;观察组ST8SIA1、4、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4±0.229、13.780±1.669、2.238±0.387,对照组分别为1.129±0.106、1.087±0.089、0.550±0.054;两组ST8SIA4、6 mRNA比较,P均<0.05。靶向调节ST8SIA4 mRNA的miRNA表达下降12条、升高1条,靶向调节ST8SIA6 mRNA的miRNA表达下降、升高各4条。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T8SIA4、ST8SIA6 mR-NA表达升高,与对其进行靶向调控的miRNA表达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α2 8-唾液酸转移 微小核糖核酸 聚合链反应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患者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型分布的应用评价
15
作者 陈素婷 黄明翔 +4 位作者 胡严杰 尚媛媛 梁倩 付育红 黄海荣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 评价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s 2,NAT2)基因多态性的性能。方法 选取于2015—2016年到福州肺科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371例... 目的 评价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s 2,NAT2)基因多态性的性能。方法 选取于2015—2016年到福州肺科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371例和355例。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应用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NAT2基因rs1801280(341T→G)、rs1799929(481C→T)、rs1799930(590G→A)和rs1799931(857G→A)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DNA测序分析法[分析NAT2基因的rs1801279 (191G→A)、rs1041983 (282C→T)、rs1801280(341T→C)、rs1799929 (481C→T)、rs1799930 (590G→A)、rs1208 (803A→G)和1799931 (857G→A)的7个SNP位点]对研究对象进行NAT2基因型分析,并根据NAT2基因型进行NAT2代谢类型的推断分析。结果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与DNA测序分析法分析7个SNP位点推断NAT2代谢类型的结果完全一致。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从DNA制备、PCR扩增和熔解曲线分析的整个检测过程需要2.5 h。共检测到NAT2 *4/*4、NAT2 *5/*4、NAT2 *6/*4、NAT2 *7/*4、NAT2 *5/*11、NAT2 *6/*11、NAT2 *7/*11、NAT2 *5/*6、NAT2 *6/*7、NAT2 *5/*5、NAT2 *6/*6、NAT2 *7/*7、NAT2 *5/*7等13种NAT2基因型。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37.20%(138/371)、42.32%(157/371)和20.49%(76/371);北京胸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中,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27.89%(99/355)、54.65%(194/355)、17.46%(62/355);两组人群的乙酰化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03)。所有的快乙酰化代谢人群均携带NAT2 *4/*4基因型[100.00%(237/237)],而慢乙酰化代谢人群主要携带NAT2 *6和NAT2 *7的单倍型[90.22% (249/276)]。结论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检测NAT2基因型具有结果判读简便、准确、快速的优点,适用于中国地区人群的NAT2基因型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核酸探针 芳基胺N-乙酰转移 基因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患者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型分布的应用评价
16
作者 陈素婷 黄明翔 +4 位作者 胡严杰 尚媛媛 梁倩 付育红 黄海荣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acetyltransfcrases 2,NAT2)基因多态性的性能。方法选取于2015—2016年到福州肺科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371例... 目的评价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acetyltransfcrases 2,NAT2)基因多态性的性能。方法选取于2015—2016年到福州肺科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371例和355例。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应用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NAT2基因rs1801280(341T→G)、rs1799929(481C→T)、rs1799930(590G→A)和rs1799931(857G→A)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DNA测序分析法[分析NAT2基因的rs1801279(191G→A)、rs1041983(282C→T)、rs1801280(341T→C)、rs1799929(481C→T)、rs1799930(590G→A)、rs1208(803A→G)和1799931(857G→A)的7个SNP位点]对研究对象进行NAT2基因型分析,并根据NAT2基因型进行NAT2代谢类型的推断分析。结果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与DNA测序分析法分析7个SNP位点推断NAT2代谢类型的结果完全一致。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从DNA制备、PCR扩增和熔解曲线分析的整个检测过程需要2.5h。共检测到NAT2*4/*4、NAT2*5/*4、NAT2*6/*4、NAT2*7/*4、NAT2*5/*11、NAT2*6/*11、NAT2*7/*11、NAT2*5/*6、NAT2*6/*7、NAT2*5/*5、NAT2*6/*6、NAT2*7/*7、NAT2*5/*7等13种NAT2基因型。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37.20%(138/371)、42.32%(157/371)和20.49%(76/371);北京胸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中,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27.89%(99/355)、54.65%(194/355)、17.46%(62/355);两组人群的乙酰化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03o所有的快乙酰化代谢人群均携带NAT2*4/*4基因型[100.00%(237/237)],而慢乙酰化代谢人群主要携带NAT2*6和NAT2*7的单倍型[90.22%(249/276)]。结论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检测NAT2基因型具有结果判读简便、准确、快速的优点,适用于中国地区人群的NAT2基因型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核酸探针 芳基胺N-乙酰转移 基因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S1抗原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联合检测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17
作者 袁美莲 张春花 周艳红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1年第4期79-79,共1页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传染源难以控制,约10%患者转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对乙肝病毒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5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前S1抗原(PreS1Ag)、丙氨酸氨基转移...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传染源难以控制,约10%患者转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对乙肝病毒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5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前S1抗原(PreS1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定量的联合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丙氨酸氨基转移 前S1抗原 联合检测 HBSAG阳性患者 乙肝病毒核酸 诊断 多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载量测定与前S1抗原、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之比较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琼 石挺武 +1 位作者 姚晔 余莉兰 《江西医药》 CAS 2005年第1期2-3,共2页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核酸载量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以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率,以及三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334份怀疑HBV感染的血清中HBV-DNA的病毒拷贝数,...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核酸载量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以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率,以及三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334份怀疑HBV感染的血清中HBV-DNA的病毒拷贝数,同时检测血清中ALT和乙肝前S1抗原。结果275份HBV-DNA拷贝数大于103copies/ml样本中,前S1阳性率80.0%(220/275),ALT异常率为69.5%(191/275);而59份HBV-DNA拷贝数小于103copies/ml的血清,其前S1抗原阳性率为25.4%,ALT的异常率为22%,且前S1抗原的阳性率和ALT异常率随着HBV-DNA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HBV-DNA的载量与前S1抗原的阳性、ALT水平三者之间,有符合性和互补性,因此三者联合检测,对全面了解HBV感染者的病情、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和预后判断等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前S1抗原 临床价值 ALT 血清 氨基转移 拷贝数 核酸 水平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信号放大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检测致病菌基因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健康 牛晓娟 +1 位作者 刘亚青 王硕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3-749,共7页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本研究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以Cy3和Cy5作为荧光供体和受体基团,利用核酸外切酶Ⅲ(ExoⅢ)增强检测信号,构建了比率型荧光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度检测致病菌基因。分别标记有Cy3的R1-DNA和标记Cy5的R2...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本研究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以Cy3和Cy5作为荧光供体和受体基团,利用核酸外切酶Ⅲ(ExoⅢ)增强检测信号,构建了比率型荧光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度检测致病菌基因。分别标记有Cy3的R1-DNA和标记Cy5的R2-DNA形成双链R1/R2,在Cy3的激发光波长激发下,由于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Cy3的荧光被猝灭而产生Cy5的荧光信号。致病菌靶基因(大肠杆菌Lac Z基因)的存在可将R1/R2双链解旋,使得Cy3远离Cy5,导致Cy3的荧光恢复而Cy5的荧光信号降低。在ExoⅢ作用下,Cy3与Cy5的信号变化进一步增大。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荧光信号变化与靶基因在10~2000 p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29 pmol/L。所采用的比率型信号检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假阴性、假阳性检测结果的产生,增强了检测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致病菌基因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核酸外切 比率型荧光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结果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万莉萍 阮忠 +2 位作者 郑军 何俊文 陈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5期1734-1735,共2页
目的探讨孝感市无偿献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参考范围,为优化血液ALT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速率法对孝感市中心血站2010年5~6月无偿献血标本2221例进行ALT检测,排除4项病原体标志物(抗-HCV抗体、抗、HIV抗体、... 目的探讨孝感市无偿献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参考范围,为优化血液ALT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速率法对孝感市中心血站2010年5~6月无偿献血标本2221例进行ALT检测,排除4项病原体标志物(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抗TP抗体、HBsAg)检测阳性献血者,并分析ALT阳性结果的不同分布规律。结果2221例标本中共检测出ALT阳性标本159例,其中ALT水平在40~60U/I,者121例,并对比121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结合核酸检测结果分析,AI.T≤53U/L可作为献血者血液检测的参考范围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氨基转移 献血者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