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3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析
被引量:9
- 1
-
-
作者
王颖
吴连俊
吴红霞
赵永旗
陈晖
邓淑丽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
杭州市余杭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
-
出处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25-29,共5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基金(LY17H140004)
浙江省医药卫生一般研究计划(2015KYB229
+1 种基金
2016KYA118)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一般研究计划(2016ZA134)
-
文摘
目的对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过程中采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分析治疗前后根管内4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不同冲洗液对这些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根管预备时冲洗液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选取60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单根管),根据根管预备时采用不同冲洗液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Na Cl O组(根管冲洗液为2.5%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H2O2组(根管冲洗液为3%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 PVP-I组(根管冲洗液为1%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怡速欣)。分析根管治疗前后临床指数(clinical periapical index,CPI);同时采集根管预备前后患牙根管内感染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 e)的16S r 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分析E.f、F.n、P.g及P.e的检出率和检出量。结果 3组治疗前、后E.f、F.n、P.g和P.e的检出率相同,但可疑致病菌的检出量均有下降。其中3组间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而P.e检出数量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 2组间比较发现Na Cl O组和PVP-I组间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 Na Cl O组和PVP-I组分别与H2O2组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组P.e检出量的下降率大于H2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能明显地减少感染根管内的E.f、F.n、P.g和P.e的量;与3%双氧水比较,用2.5%NaClO和1%PVP-I根管冲洗液对E.f、P.g和F.n抑制作用更明显;用1%PVP-I对P.e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
关键词
根管冲洗液
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内可疑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Keywords
irrigations
chronic periodontitis
bacteria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分类号
R781.0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