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分解与养分释放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秀娟 吴楚 +2 位作者 梅莉 韩有志 王政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70-1376,共7页
采用埋袋法对水曲柳和落叶松粗根(5—10mm)、中根(2—5mm)、细根(〈2mm)的分解速率及其养分释放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粗根、中根和细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3649、0.4381和0.2720,落叶松依次分别为0.1967、0... 采用埋袋法对水曲柳和落叶松粗根(5—10mm)、中根(2—5mm)、细根(〈2mm)的分解速率及其养分释放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粗根、中根和细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3649、0.4381和0.2720,落叶松依次分别为0.1967、0.1955和0.2464.通过养分分析发现,根系分解过程释放大量C和养分.分解150d后,两树种所有级别根系的可溶性糖释放均超过90%.水曲柳粗根和中根K的释放均在40%左右,细根K的释放为71%,落叶松所有级别的根系K的释放均在95%以上.在根系分解第2年。两树种粗根和中根N的释放在50%左右波动,P在40%左右波动,两树种细根N和P的释放均达到60%.因此,根系分解在C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其忽略,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的循环将会被严重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落叶松 根系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白桦根系分解及养分动态 被引量:19
2
作者 靳贝贝 国庆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16-2424,共9页
采用埋袋法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两个树种粗根(>10 mm)、中粗根(5—10 mm)、中根(2—5 mm)和细根(<2 mm)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系的重量保持率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这种... 采用埋袋法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两个树种粗根(>10 mm)、中粗根(5—10 mm)、中根(2—5 mm)和细根(<2 mm)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系的重量保持率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可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来拟合,即:Xt/X0=e-kt(t为分解时间,X0为根系初始干重,Xt为分解t时间的残留干重,k为年分解系数),通过拟合计算出年分解系数k。在本研究中,蒙古栎粗根、中粗根、中根、细根的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2928、0.2562、0.2928、0.3660;白桦依次分别为:0.2196、0.3294、0.3660、0.4392,基本呈现随直径增加分解速率减小的趋势。根系分解过程中,两树种各径级均是N浓度增加,可溶性糖浓度减小。在根系分解的不同时期两树种各径级N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富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溶性糖却一直处于释放状态。分解1a时间,蒙古栎各径级根系表现为释放N元素;白桦表现为细根和中根释放N元素,中粗根和粗根富集N元素。蒙古栎、白桦细根和中根可溶性糖的释放率达90%以上,中粗根和粗根的释放率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白桦 根系分解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水分变化对小叶章根系分解及氮素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景双 孙志高 秦胜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51,共11页
2005年5月—2006年9月,利用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洼地的自然水分梯度作为水分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结合分解袋法,模拟研究了湿地水分变化对典型草甸小叶章(TMC)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MMC)根系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试验沿水分梯度设漂筏苔... 2005年5月—2006年9月,利用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洼地的自然水分梯度作为水分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结合分解袋法,模拟研究了湿地水分变化对典型草甸小叶章(TMC)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MMC)根系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试验沿水分梯度设漂筏苔草群落(PF)、毛果苔草群落(MG)、乌拉苔草群落(WL)、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群落(XII)、典型草甸小叶章群落(XI)和岛状林群落(DZL)6个分解小区。研究表明:水分条件对根系分解具有重要影响,当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导致小叶章湿地形成积水环境后,TMC和MMC的根系失重率分别将降低29.12%~48.54%和21.81%~42.22%,分解速率将降低36.36%~55.17%和14.10%~32.91%,95%分解时间将增加2.95~6.34年和1.75~5.24年。TMC和MMC的根系氮含量及氮积累系数的变化较为一致,但不同小区间的变化模式差异较大。二者根系的氮素一直表现为释放,但不同小区间的释放模式差别较大。C/N对分解过程氮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TMC和MMC根系的氮现存量分别为10.24和25.80 g/m2,氮年归还量分别大于3.90和4.96 g/(m2.a)。温度对根系相对分解速率具有促进作用,水分条件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当分解环境的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根系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环境养分供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解 水分梯度 水分含量 小叶章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地根系分解与周转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田晓龙 汪依妮 +6 位作者 柳鑫 金宝成 何胜江 田思惠 张乾 陈超 赵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203-4212,共10页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草地根系动态及其对石漠化的响应,本文以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中度和强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于2017年3月—2018年1月,分析了不同石漠化草地的根系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分解、周转及...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草地根系动态及其对石漠化的响应,本文以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中度和强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于2017年3月—2018年1月,分析了不同石漠化草地的根系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分解、周转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层的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潜在和中度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强度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变化不显著。3种石漠化草地的根系分解速率受土壤有机碳、全钾、全氮、含水量、电导率、温度等的影响显著,随分解时间均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根系的年分解率分别为64%、56%和58%。3种草地根系完全分解(分解率为95%)时,分别需要1174天、1351天和1878天。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3种草地的根系周转速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70次/a、1.36次/a和0.87次/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根系分解 根系周转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轩 李娅芸 +1 位作者 安韶山 曾全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41-2751,共11页
根系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能够丰富和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机制,为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提供依据。连... 根系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能够丰富和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机制,为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提供依据。连续2年研究了宁南山区3种典型植物(长芒草、铁杆蒿和百里香)根系的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芒草、铁杆蒿和百里香根系年分解指数(K)分别0.00891、0.01128、0.01408,分解速率依次表现为百里香>铁杆蒿>长芒草。分解16个月后3种典型植物根系释放大量养分,其中碳的释放量在57.05—124.39 g/kg;氮的释放量在0.12—0.47 g/kg。3种典型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试验结束时,0—5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0.17—0.35 g/kg,5—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0.26—0.35 g/kg。相关性分析可知,植物根系养分释放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当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时,根系会增加养分释放量进行补充。由此可知,根系分解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有效的促进了养分在根系-土壤中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根系分解 养分释放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非生长季主要乔木树种根系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思琪 满秀玲 +1 位作者 张頔 徐志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50,共9页
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省漠河试验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研究对象;... 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省漠河试验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埋袋法,将4种树木3个径级(d)的根系(细根(d≤2 mm)、中根(2 mm<d≤5 mm)、粗根(5 mm<d≤10 mm)),于2020年8月份埋入不同深度(h)土壤(0<h≤10 cm、10 cm<h≤20 cm、20 cm<h≤30 cm)进行分解试验,测试根系质量保持率、养分元素释放率;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树种、分解时间、根系径级及各因子交互作用对根系质量保持率及碳、氮、磷元素释放率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径级根系质量保持率与根系初始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深度根系质量保持率均随根系直径增大而增大,在非生长季,4个树种根系质量保持率在68.38%~92.03%之间;白桦和山杨根系分解速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封冻期根系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冻结期、冻融期。②非生长季4个树种根系分解N释放率在8.78%~44.03%之间,且白桦和山杨根系N释放率大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3个土层各径级根系N释放率总体表现为中根较高。4树种根系P释放率在-16.86%~69.26%之间,且山杨根系P释放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不同土层中各径级根系之间P释放规律不明显,但不同季节P释放率差异较大,在封冻期除樟子松根系出现富集以外,其它3个树种各径级根系均表现为P释放;冻结期4树种根系总体表现为P富集,冻融期除10 cm土层白桦细根出现P富集以外,其它树种各径级根系均表现为P释放。③各树种根系质量保持率,与初始C、N、P质量分数(w),以及与w(C)∶w(N)、w(C)∶w(P)均显著相关。由此可见,非生长季根系分解和N养分释放主要集中在封冻期,分别占非生长季总量的62.22%、40.65%;P释放主要集中在封冻期、冻融期,冻结期表现为P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根系 根系径级 根系分解 根系养分释放 非生长季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放牧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乌力吉 古琛 +3 位作者 安海波 杜宇凡 赵萌莉 白永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90,共6页
基于2004年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的放牧控制试验平台,在对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18个月的短花针茅根系分解试验,探讨重度放牧及其环境变化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和分解时间对短花针茅根系分... 基于2004年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的放牧控制试验平台,在对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18个月的短花针茅根系分解试验,探讨重度放牧及其环境变化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和分解时间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均有显著影响,在分解前期(第1个月和第5个月)对照区的分解速率高于放牧区(P<0.05)。Olson负指数衰退模型在该地区有很好的适用性,对照区和放牧区短花针茅根系的半分解时间分别为2.15a和2.41a。对于气象指标而言,累计空气温度(r^2=0.790,P<0.0001)和累计降水量(r^2=0.796,P<0.0001)对根系分解都有很好的预测性;对于土壤环境指标而言,累计土壤含水量(对照:r^2=0.856,P<0.0001,放牧:r^2=0.783,P<0.0001)和累计土壤温度(对照:r^2=0.823,P<0.0001,放牧:r^2=0.751,P<0.0001)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预测性均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放牧 根系分解 短花针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火烧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根系分解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同欣 宋浩然 +1 位作者 李飞 孙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124,共10页
细根分解作为陆地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为了解火干扰对细根分解的影响,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自然保护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袋法分析火烧后土壤理化性质、根系质量残留率和营养元素变化情况,以及... 细根分解作为陆地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为了解火干扰对细根分解的影响,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自然保护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袋法分析火烧后土壤理化性质、根系质量残留率和营养元素变化情况,以及驱动根系分解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①火烧后细根分解速率显著加快。轻度与重度火烧后,极细根(d<0.5 mm)细根质量残留率分别减少了10.15%和8.14%;中等细根(0.5 mm≤d<2.0 mm)在重度火烧处理下,细根质量残留率减少了4.78%;粗根(d≥2.0 mm)在重度火烧处理下,根系质量残留率显著增加了5.29%。②短期内,火烧降低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化学计量特性是影响细根分解的主要因子,而细根碳质量分数始终是影响火烧前后细根分解的关键因子,其对分解的贡献率均在20%以上,轻度火烧条件下极细根碳在分解中的贡献率达到23.72%。③火烧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根系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具有积极影响,且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库具有显著作用,其总效应达到0.3。因此,火烧通过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加快了兴安落叶松细根分解速率,并且轻度火烧对根系分解产生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兴安落叶松根系 根系分解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薏米人工湿地根系分解及其铬元素的释放和化学形态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姿 李志刚 +4 位作者 何冰 李素丽 杨平飞 李正文 梁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8-244,共7页
利用湿生植物薏米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研究了不同浓度Cr6+(0、20、40 mg·L-1)处理对湿地植物薏米根系分解及铬元素含量和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根系中Cr的累积、形态转变及人工湿地高效处理含铬废水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 利用湿生植物薏米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研究了不同浓度Cr6+(0、20、40 mg·L-1)处理对湿地植物薏米根系分解及铬元素含量和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根系中Cr的累积、形态转变及人工湿地高效处理含铬废水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薏米根系前30 d分解快速,之后分解缓慢;20、40 mg·L-1Cr6+处理与对照相比,根系的分解速率分别降低了40.63%、55.56%.分解前期(0~45 d)根残体对Cr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分解后期(45~60 d)根残体吸附能力减弱,根残体的Cr含量为先升高后降低,分解60 d后根残体释放出Cr.分解过程中重金属活性较强的乙醇提取态(F1)和去离子水结合态(F2)的含量均显著降低;在分解60 d后,Cr6+胁迫下根残留体内Cr以醋酸提取态(F4)含量最高,其他形态次之;不处理Cr6+根残体内Cr以残渣态(F6)为主要优势,百分比高达76.76%.本研究表明,分解过程中根内Cr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r6+胁迫下降低了根系分解率,但没有提高Cr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铬总累积量 根系分解 铬化学形态
原文传递
3个温带阔叶树种根系长期分解速率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君 王传宽 王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66-5174,共9页
根系分解对土壤碳固持和养分长期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根系的长期分解模式仍知之甚少。比较3个温带阔叶树种不同直径根系7 a分解动态,可为生态过程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在帽儿山生态站采用分解袋法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春... 根系分解对土壤碳固持和养分长期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根系的长期分解模式仍知之甚少。比较3个温带阔叶树种不同直径根系7 a分解动态,可为生态过程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在帽儿山生态站采用分解袋法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japon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5个直径等级(<1 mm)、(1—2 mm)、(2—5 mm)、(5—10 mm)、(10—20 mm)根系进行了7 a野外分解实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时间、树种、直径与树种交互作用、树种与时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根系质量保持率。根系质量保持率随时间呈指数下降趋势,7 a间根系经历早期快速分解和后期慢速分解两个阶段,实验结束时根系仍剩余相当部分的初始质量(24%—56%)。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估计各树种根系分解系数发现:白桦根系分解系数与根直径间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水曲柳具有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春榆的关系不显著。3个树种短期分解系数均高估根系分解速率,而且不能完全代表长期分解系数的种内、种间差异。研究结果对理解根系长期分解速率随直径变化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解 根直径 白桦 春榆 水曲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控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根系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叶贺 红梅 +4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李静 闫瑾 张宇晨 梁志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9-1175,共7页
全球变化导致氮沉降增加和降雨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根系分解过程.为了解水氮变化对荒漠草原根系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 全球变化导致氮沉降增加和降雨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根系分解过程.为了解水氮变化对荒漠草原根系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3种植物混合根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解动态变化.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kg hm-2 a-1 4个氮素处理共12个处理.结果显示:分解630 d后,增雨显著降低根系质量残留率,3个水分处理分别在CK-N50、W-N50、R-N30处理下质量残留率最低,分别为63.13%、60.33%、69.90%,W-N50处理根系质量残留率显著低于其余11个处理(P <0.05).适量的氮输入可以促进根系分解,但过量氮会对根系分解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荒漠草原影响根系质量残留率的主要因素为水分,次要因素为氮素.水氮变化首先会影响根系的基质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根系分解质量残留率,碳含量、氮含量、纤维素、木质素均是根系分解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图3表4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氮沉降 降水变化 根系分解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不同径级根分解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华正 沙丽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8-533,540,共7页
通过分解网袋法对西双版纳2种重要森林类型———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4种不同径级的根(细根<2 mm,2 mm<小根<10 mm,10 mm<中根<20 mm,粗根>20 mm)进行为期1 a的研究,发现热带季节雨林根系分解... 通过分解网袋法对西双版纳2种重要森林类型———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4种不同径级的根(细根<2 mm,2 mm<小根<10 mm,10 mm<中根<20 mm,粗根>20 mm)进行为期1 a的研究,发现热带季节雨林根系分解速率小于橡胶林;细、小根分解速率大于中、粗根;根分解速率与根自身C/N,C/P有强相关性;热带季节雨林细根、小根、中根、粗根日分解系数分别为0.001 0,0.002 5,0.000 7,0.000 7,橡胶林细、小、中、粗根分解系数分别为0.003 0,0.001 9,0.001 3,0.00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橡胶林 根系分解 不同径级根
原文传递
Additive effects of warming and grazing on fine-root decomposition and loss of nutrients in an alpine meadow 被引量:2
13
作者 Yang Zhou Wang-Wang Lv +18 位作者 Shi-Ping Wang Li-Rong Zhang Jian-Ping Sun Li-Li Jiang Pei-Pei Liu Qi Wang Bo-Wen Li AWang Huan Hong Su-Ren Zhang Lu Xia Nan Ji Zheng-Xin Xie Cai-Yun Luo Zhen-Hua Zhang Chang-Hui Wang Jin-Zhi Wang Ci Yang Tsechoe Dorji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273-1284,共12页
Fine-root decomposition is a critical process regulating ecosystem carbon cycles and affecting nutrient cycling and soil fertility.However,whether interaction between warming and grazing affects fine-root decompositio... Fine-root decomposition is a critical process regulating ecosystem carbon cycles and affecting nutrient cycling and soil fertility.However,whether interaction between warming and grazing affects fine-root decomposition is still under-researched in natural grasslands.A two-factorial experiment with asymmetric warming(i.e.daytime vs.nighttime and growing season vs.nongrowing season)and moderate grazing(i.e.about average 50%forage utilization rate)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whether warming and grazing affect fine-root decomposition and loss of nutrients during a 2-year decomposition period in an alpine meadow on the Tibetan Plateau.Both warming and grazing facilitated carbon cycling through increase in fine-root decomposition,and influenced element cycling which varies among elements.The effects of warming and grazing on fine-root decomposition and loss of nutrients were additive.Both warming and graz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umulative percentage mass loss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loss of fine roots during the 2-year experiment.Only warming with grazing treatment reduced percentage nitrogen loss,whereas warming,regardless of grazing,decreased percentage phosphorus loss.Warming and grazing alone increased percentage loss of potassium,sodium,calcium and magnesium compared with control.There were no interactions between warming and grazing on fine-root decomposition and loss of nutrients.There was greate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decreased phosphorus loss than that of decreased nitrogen loss.Different temperature sensitivities of percentage loss of nutrients from fine-root decomposition would alter ratios of the available nutrients in soils,and may further affect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in futur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 decomposition organic carbon loss loss of nutrients warming and grazing alpine meadow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