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氮添加对罗浮栲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1
作者 元晓春 谢欢 +6 位作者 柏欣宇 曾泉鑫 张晓晴 任梦潇 陈岳民 曾佳宏 林开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17-7829,共13页
氮沉降通常会加剧土壤磷限制,微生物和植物将采取策略抵消这种负面影响。然而,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和/或植物如何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尚不明确。基于野外氮添加实验,测定了生长季(4月)和非生长季(10月)罗浮栲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氮沉降通常会加剧土壤磷限制,微生物和植物将采取策略抵消这种负面影响。然而,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和/或植物如何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尚不明确。基于野外氮添加实验,测定了生长季(4月)和非生长季(10月)罗浮栲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磷酸酶活性以及根系形态和养分,并通过生物学方法量化了四种形式的生物有效磷,包括氯化钙-磷(CaCl_(2)-P),柠檬酸-磷(CA-P),盐酸-磷(HCl-P)和酶-磷(Enz-P)。研究结果表明,非生长季大多数生物有效磷表现为根际含量高于非根际,而生长季根际土壤CaCl_(2)-P和CA-P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生长季非根际土壤CA-P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非生长季根际土壤CaCl_(2)-P和Enz-P含量和显著增加了非生长季根际土壤HCl-P含量,但两个季节的总生物有效磷含量均保持不变。两个季节中,氮添加下植物细根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菌根侵染率显著增加,这说明氮添加下植物倾向于通过与菌根真菌合作而非改变根系形态来截留土壤中可直接获取的有效磷。从非生长季生物有效磷含量的动态来看,氮添加下植物根系和/或微生物通过释放质子活化矿质结合态无机磷对维持罗浮栲林土壤生物磷至关重要。总之,短期氮添加下维持了土壤有效磷的潜在供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和植物对低磷亚热带地区氮负荷的适应机制,可为制定缓解土壤磷限制的可持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磷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磷酸酶活性 系形态 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卫东 贾莉洁 +2 位作者 王莲莲 李婕 杨学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5-151,共7页
通过20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玉米生育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动态变化。试验包括7种不同的施肥措施: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磷钾配合(P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 通过20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玉米生育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动态变化。试验包括7种不同的施肥措施: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磷钾配合(P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秸秆还田+氮磷钾(SNPK)和有机肥+氮磷钾(MNPK)。结果表明,SNPK和MNPK显著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小麦生育期中MBC含量在开花期最高,而WSOC在开花期最低,与MBC趋势相反;各处理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玉米生育期各处理MBC变化不明显,根际土MBC含量高于非根际,而WSOC则非根际土稍高。MBC和总有机碳(TOC)比率为17.18~33.54g.kg-1,以玉米乳熟期CK最高。WSOC/TOC变幅为2.43~6.67g.kg-1,玉米乳熟期均较小麦成熟期有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土娄土 小麦-玉米轮作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脐红豆幼苗生长对不同土壤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反馈 被引量:3
3
作者 解亚鑫 林明献 +2 位作者 许涵 王中清 李意德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2期56-66,共11页
以热带豆科树种长脐红豆(OrmosiabalansaeDrake)幼苗为研究对象,开展苗期控制试验,共设置了5个添加氮(N, N1—N5)和2个添加磷(P, LP—HP)梯度,观察长脐红豆在不同土壤N、P添加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及对土壤养分的反馈。测定的植物和土壤响... 以热带豆科树种长脐红豆(OrmosiabalansaeDrake)幼苗为研究对象,开展苗期控制试验,共设置了5个添加氮(N, N1—N5)和2个添加磷(P, LP—HP)梯度,观察长脐红豆在不同土壤N、P添加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及对土壤养分的反馈。测定的植物和土壤响应指标包括:植株地上和地下生长量、叶面积、叶和根的N、P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N、P含量等。结果表明:(1)从苗高、总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根长和根表面积这6个指标总体来看,在低磷(LP)条件下,中、高浓度的N添加(N4、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高磷(HP)条件下,高浓度的N添加(仅有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长脐红豆的最适生长N浓度会随P添加浓度增加而升高;(2)随着N添加浓度的增加,根和叶的全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N4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根和叶的全P含量却呈现相反趋势,符合元素稀释效应。叶的N:P>16,且P浓度<1.0 mg·g^(-1),表明长脐红豆生长受P限制;(3)基于氨态氮、硝态氮和有效P这3个肥力指标,长脐红豆苗期非根际土壤肥力>根际土壤肥力,表明豆科树种长脐红豆在其幼苗期共生根瘤尚未明显形成时期,需补充适量N、P养分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长脐红豆 生长指标 组织氮磷含量 氮磷比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韩亚飞 伊文慧 +2 位作者 王文波 王延平 王华田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土壤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了了解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明确连作对杨树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 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土壤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了了解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明确连作对杨树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共得到了3 036个OTU,非根际土壤共得到了3 051个OTU,两组样品共同包含的OTU共有1 404个。两组土壤的共有细菌群落有12个,其中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从丰富度指数Chao1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角度分析,发现连作导致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所下降,且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改变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人工林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