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被引量:84
1
作者 姚民 乔树宾 +12 位作者 王东方 杨跃进 秦学文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尤士杰 戴军 吴元 姚康宝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造影导管 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前臂张力性血肿的处理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振 陈洁琼 +2 位作者 周明 党书毅 朱未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前臂张力性血肿时,比较手工压迫法、单独绷带压迫法和绷带压迫联合脱水治疗法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出现前臂血肿后进行科学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科4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215例... 目的通过研究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前臂张力性血肿时,比较手工压迫法、单独绷带压迫法和绷带压迫联合脱水治疗法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出现前臂血肿后进行科学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科4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215例前臂张力性血肿患者,采用手工压迫、单独绷带压迫和绷带压迫联合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脱水治疗,并用硫酸镁溶液湿敷等方法处理后,对血肿处理后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 215例前臂血肿患者中手工压迫组69例与单独绷带压迫组70例比较,肿胀消退时间、手指末端血供和功能改善为良好的出现时间、周围皮肤温度增加出现的时间、前臂臂围均无明显改善(P>0.05);绷带压迫联合脱水治疗组76例与手工压迫组69例比较,前臂肿胀消退时间、手指末端血供和功能改善为良好的出现时间、周围皮肤温度增加出现的时间、前臂臂围均有明显缩小(P<0.05);绷带压迫联合脱水治疗组76例与单独绷带压迫组70例比较,前臂肿胀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5),周围皮肤温度增加出现的时间稍有缩短(P>0.05),手指末端血供和功能改善为良好的出现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出现肿胀压迫后3 h观察前臂臂围,相对于未穿刺臂臂围稍有缩小(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导致前臂张力性血肿,人工压迫与弹力绷带效果相当,但在弹力绷带压迫基础上,同时积极进行脱水等综合处理,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前臂张力性血肿 人工压迫 绷带压迫 脱水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法运 褚熙 +4 位作者 张兴华 朱兴雷 乔树宾 姚民 吴永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4 1)。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共用型组中 39例 (95 .1%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组中 4 4例 (91.7% )造影成功 ,共用型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 Judkins型组 (P <0 .0 1)。Judkins型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5± 5 .5 )和 (30 .8± 2 0 .1)分钟 ;共用型组分别为 (5 .4± 3.4 )和 (2 4 .2± 10 .4 )分钟 ,均少于Judkins型组 (P <0 .0 1)。结论 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 ,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5FtigerⅠ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中的安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中生 陈绍良 +6 位作者 叶飞 张俊杰 林松 田乃亮 阚静 刘玲玲 段宝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19-1721,共3页
目的:比较经右桡动脉应用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7-04/1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58±8)岁,随机分为2... 目的:比较经右桡动脉应用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7-04/1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58±8)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②方法:两组均采用经右桡动脉径路,一组用6F Judkins L(JL)3.5、Judkins R(JR)3.5造影导管(美国Cordis公司生产)作为首选导管,如大小不适合可换用6FJL4.0、JR4.0或别的造影导管;另一组用TigerI导管(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如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插管不能成功或不能满意到位均视为Tiger I导管插管失败,需换用左或右Judkins导管或别的造影导管。每例患者导管均必须满意到达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并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否则计为插管失败。③评估:观察各组中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费用。结果:①经右桡动脉用Tiger I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是94%,Judkins导管成功率100%(P<0.05)。②造影时间:Judkins导管(318.3±47.9)s、Tiger I导管(318.5±49.0)s(P>0.05)。③曝光时间:Judkins导管(1.8±0.9)min、Tiger I导管(1.9±0.6)min(P>0.05)。④造影剂的用量:Judkins导管(42.6±6.4)mL、TigerI导管(34.2±5.0)mL(P<0.05)。⑤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0。⑥Judkins导管费用(530.4±51.2)元、Tiger I导管费用(260±0)元。⑦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采用TigerI导管与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未出现血小板异常、局部炎症、全身不适等反应。结论:Tiger I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未发现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在造影成功率方面Judkins导管优于Tiger I导管;在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导管费用方面Tiger I导管优于Judkins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erI导管 Judkins导管 经右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医学植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式健康教育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作玲 刘海凤 王艳文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2期1876-1877,共2页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3亿,每10s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有效治疗方法。但对这一新技术患者尚缺乏了解,以往健康宣教普遍采用的是文字式教育,患者和家属不容易记忆。...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3亿,每10s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有效治疗方法。但对这一新技术患者尚缺乏了解,以往健康宣教普遍采用的是文字式教育,患者和家属不容易记忆。为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科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患者采用图文式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患者 桡动脉径路 健康教育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病 术后并发症 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5F多功能造影管全脑血管造影45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安豫 方玉强 +3 位作者 潘肯林 曹治宏 缪丽 刘新忠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684-685,共2页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经桡动脉径路5F多功能造影管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5例患者,局麻下经桡动脉径路用5F多功能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45例患者中43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5.6%。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1例患者左颈总动脉...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经桡动脉径路5F多功能造影管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5例患者,局麻下经桡动脉径路用5F多功能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45例患者中43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5.6%。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1例患者左颈总动脉开口位置变异,未能进行相应血管造影。无手部缺血、桡动脉闭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径路5F多功能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应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在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 多功能造影管 全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7
作者 李伟明 陈清勇 +7 位作者 陈艳清 魏毅东 侯磊 王勇 李宪凯 徐亚伟 陆芸岚 杨秀琴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6-647,共2页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主诉胸闷、胸痛疑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正在或即将接受该项有创检查,并可能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股动脉径路仍不失为经典的途径,...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主诉胸闷、胸痛疑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正在或即将接受该项有创检查,并可能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股动脉径路仍不失为经典的途径,但目前更多的心内科医师选择经桡动脉径路来完成CAG或PCI,手术更微创,并发症更少术后患者康复更迅速[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径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安全性 冠状动脉移植术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术后患者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肾动脉支架术1例
8
作者 李伟明 陈清勇 +3 位作者 吴亚栋 李沅敏 王勇 徐亚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肾动脉支架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近期诊治的一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190/105 mmHg)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肾动脉支架术的临床经过和治疗情况。结果患者右侧肾动脉开口高度狭窄,右肾动脉支架术经桡动脉... 目的初步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肾动脉支架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近期诊治的一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190/105 mmHg)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肾动脉支架术的临床经过和治疗情况。结果患者右侧肾动脉开口高度狭窄,右肾动脉支架术经桡动脉径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全身和桡动脉穿刺局部均无任何不适,控制(血压150/80~92 mmHg),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该高血压患者右侧肾动脉开口高度狭窄,经桡动脉径路肾动脉支架术完全可行,而且十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 高血压 动脉造影 动脉狭窄 动脉支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减压法对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唐利平 黄霄 +2 位作者 陆谢娜 张凤清 张婷 《大医生》 2019年第12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究快速减压法对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进行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TR Ban... 目的探究快速减压法对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进行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TR Band止血器,对照组采用每30分钟放气1次,而观察组采用每小时放气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内出血情况、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舒适度以及住院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渗血与血肿、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舒适度以及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采用快速减压法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出血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改善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住院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减压法 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朱艳霞 丰慧艳 乔丹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第21期110-111,共2页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常选用的径路为股动脉径路,但其外周血管的并发症多、患者需卧床时间长。所以近年来经桡动脉径路行上述治疗的患者迅速增多,因其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护理量小等特点,更易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接受...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常选用的径路为股动脉径路,但其外周血管的并发症多、患者需卧床时间长。所以近年来经桡动脉径路行上述治疗的患者迅速增多,因其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护理量小等特点,更易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接受。我们将在开展此工作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 冠脉介入治疗 护理量 血管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 外周血管 卧床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径路介入诊疗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东林 方玉强 +4 位作者 陈乔 杨成明 曾春雨 王旭开 王红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分析桡动脉径路介入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1 580例经桡动脉径路进行血管介入诊疗的病例,对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5.6%,其中动脉痉挛2.4%;假性动脉瘤1.4%;出血或上肢肿胀0.9%;术侧手掌肿胀0.6%... 目的分析桡动脉径路介入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1 580例经桡动脉径路进行血管介入诊疗的病例,对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5.6%,其中动脉痉挛2.4%;假性动脉瘤1.4%;出血或上肢肿胀0.9%;术侧手掌肿胀0.6%;桡动脉闭塞0.3%,无严重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并发症少,且均为非致命性;掌握局部血管解剖,熟悉操作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加强术后观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 血管介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径路和经桡动脉径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关护理 被引量:23
12
作者 程浩 王馨 +1 位作者 闫美辰 叶茂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9期3035-303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径路和经桡动脉径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愿选择的介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0),对照组患者行经股动脉径路插管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径路和经桡动脉径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愿选择的介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0),对照组患者行经股动脉径路插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行桡动脉径路插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发生原因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采用桡动脉径路方式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 经股动脉 桡动脉径路 外周血管并发症 临床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可行性分析
13
作者 陈爱民 赖长春 +1 位作者 荆全民 韩雅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7期975-975,共1页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植入术 桡动脉径路 冠脉内 冠心病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术后再狭窄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徳坚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0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造影导管不同分为观察组(382例)和对照组(41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5F Judkins型导管完成造影... 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0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造影导管不同分为观察组(382例)和对照组(41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5F Judkins型导管完成造影,观察组患者使用5F TIG多功能导管完成造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25.19±2.14)、(5.42±0.67)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71±2.36)、(7.43±0.81)min,并发症发生率2.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7.91%略高于对照组的95.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 TIG多功能导管应用于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可减少导管交换次数,节约医疗耗材,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 TIG多功能导管 桡动脉径路 5F Judkins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静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年第1期190-191,共2页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7-02在我院进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两组,分别54例。对照组在术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7-02在我院进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两组,分别54例。对照组在术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1天、干预后第3天NR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及做梦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能有效降低其疼痛,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 早期康复护理 疼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13例
16
作者 刘志涛 《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0期899-900,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径路 桡动脉 近期 总结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5F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陈星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38-40,共3页
研究分析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5FTIG多功能导管对造影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03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实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160例临床资料,其中80例使用5FJudkins型导管造影的患者纳入参照组,... 研究分析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5FTIG多功能导管对造影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03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实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160例临床资料,其中80例使用5FJudkins型导管造影的患者纳入参照组,而另外80例采用5FTIG多功能导管造影患者则纳入观察组。观察比较:①组间比较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②统计比对2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③统计比较两组造影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组间数据比对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参照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用时比参照组时间更少(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发生例组间数据比对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采取5FTIG多功能导管开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可获得良好的造影效果,并且对于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都具有减少作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TIG多功能导管 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5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陆锐 姚民 +13 位作者 乔树宾 戴军 杨跃进 秦学文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钱杰 姚康宝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较小直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30 94例 ,其中男性 2 396例 ,女性 6 98例 ... 目的 探讨使用较小直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30 94例 ,其中男性 2 396例 ,女性 6 98例 ,平均年龄 5 6 1± 9 8(30~ 81)岁。入选患者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可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共用型导管Ⅰ组 (Mitsudo型 ,日本Hanako公司产品 ,n =985 )、共用型导管Ⅱ组 (Terumo型 ,日本Terumo公司产品 ,n =10 2 4 )和共用型导管Ⅲ组 (Medtronic型 ,美国Medtronic公司产品 ,n =10 85 )。比较上述三组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结果  (1)共用型导管Ⅰ组、Ⅱ组和Ⅲ组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率分别为 98 4 %、98 0 %和 96 0 % ,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高于Ⅲ组 (P <0 0 5 )。 (2 )共用型导管Ⅰ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分别为 (17 9± 5 8)min和 (4 8± 1 8)min ,共用型导管Ⅱ组为 (18 2± 5 5 )min和(5 0± 1 7)min ,而Ⅲ组为 (2 1 1± 7 2 )min和 (5 2± 1 9)min ,均明显长于前两组 (P <0 0 5 )。结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 左心室造影 手术操作 患者 光照射 成功率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爱琴 郑海军 +1 位作者 晋辉 孙亚超 《中国实用医刊》 2008年第2期81-81,共1页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通常选用股动脉径路,但其卧床、肢体制动时间长(12—24h),穿刺血管并发症(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是其缺点,而经桡动脉径路则能减少或克服以上不足,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术...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通常选用股动脉径路,但其卧床、肢体制动时间长(12—24h),穿刺血管并发症(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是其缺点,而经桡动脉径路则能减少或克服以上不足,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护理的负担,所以更为患者及医务人员乐于选用。然而随着应用的迅速增多,相应的并发症也在增多,如桡动脉痉挛、前臂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我们在行PCI时出现了一些并发前臂血肿的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血管并发症 桡动脉径路 血肿 前臂 住院时间 动脉 假性动脉
原文传递
8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
20
作者 陈红磊 张之栩 +1 位作者 刘曙杰 于向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B04期189-189,191,共2页
目的观察8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人群经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56例,其中经桡动脉径路组110例,经股动脉径路组146例,记录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穿刺时间、门球时间... 目的观察8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人群经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56例,其中经桡动脉径路组110例,经股动脉径路组146例,记录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穿刺时间、门球时间、曝光时间、PCI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等资料.结果两组曝光时间及穿刺时间,TRI组稍长于TF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球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院内死亡率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院内死亡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TRI组明显低于T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手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 桡动脉径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