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FSv2在湖北省梅雨特征量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辰光 杜良敏 +1 位作者 高伟 郭广芬 《暴雨灾害》 2020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第二版(CFSv2)提供的逐日降水模式资料,采用集合预报方法开展区域性夏季降水预报,使用出入梅日期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率(ACCU),梅雨期长度均方根误差(RMSE)及梅雨雨强距平符号一致率(Pc)等3种方法评估模式资...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第二版(CFSv2)提供的逐日降水模式资料,采用集合预报方法开展区域性夏季降水预报,使用出入梅日期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率(ACCU),梅雨期长度均方根误差(RMSE)及梅雨雨强距平符号一致率(Pc)等3种方法评估模式资料对湖北省梅雨特征量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入梅预报提前13 d的ACCU可达0.5以上、RMSE小于3 d,出梅预报提前14 d的ACCU可达0.5以上、RMSE小于3 d,梅雨期长度预报提前14天的RMSE小于5 d,梅雨雨强预报提前14 d的Pc可达0.5以上。梅雨特征量总体预报时效为14 d左右,CFSv2模式资料对区域性夏季降水在梅雨延伸期时段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v2 梅雨特征量 延伸期预报 预报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特征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2
作者 和玉君 闵锦忠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选取江淮流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4个代表站,划分了1960—1977年(偏冷期)、1978—1996年(过渡期)和1997—2011年(偏暖期)这3个时期,采用统计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梅雨特征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3个时期入梅时间、... 选取江淮流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4个代表站,划分了1960—1977年(偏冷期)、1978—1996年(过渡期)和1997—2011年(偏暖期)这3个时期,采用统计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梅雨特征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3个时期入梅时间、出梅时间、梅期长度和梅期降水量分别呈现晚-早-晚、早-晚-略晚、短-长-短和少-多-少的变化特点。梅雨强度和梅期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呈现递减趋势。梅期暴雨日数占梅期雨日数百分比、梅期无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和梅期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呈现递增趋势。研究了气候变暖后500 h Pa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入梅时间、出梅时间、梅期长度和梅期降水量变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梅雨特征量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标准下梅雨特征量的时间演变及异常梅年环流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小杰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7年第2期130-153,共24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涉及的梅雨监测区梅雨划分标准、1961~2010年梅雨监测区85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得出了我国梅雨监测区1961~2010年50年的梅雨期入、出...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涉及的梅雨监测区梅雨划分标准、1961~2010年梅雨监测区85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得出了我国梅雨监测区1961~2010年50年的梅雨期入、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并分析了异常梅年的环流特征,结果如下:1) 总体来看,出梅日和梅雨量、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强度的相关性比入梅日和它们的相关性要好。2) M-K突变检验显示,梅雨监测区入、出梅日、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强度均没有发生突变。3) 在平均早入梅日前后,早入梅年,西太平洋副高较为强大,位置偏西北,副高脊线超过20?N;晚入梅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明显减小,位置明显偏东。在平均晚出梅日前后,早出梅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西太副高脊线超过30?N;晚出梅年,西太平洋副高依旧强大,西段副高脊线在30?N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标准 梅雨监测区 梅雨特征量 异常梅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2年宁波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辛欣 吴俊杰 +3 位作者 王杰 赵晓彤 叶天 王健捷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0期1-7,共7页
基于1981~2022年宁波地区梅雨资料及7个梅雨监测站逐日降水数据,运用相关、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宁波入梅日、出梅日、梅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宁波近42年入梅和出梅越来越早,... 基于1981~2022年宁波地区梅雨资料及7个梅雨监测站逐日降水数据,运用相关、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宁波入梅日、出梅日、梅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宁波近42年入梅和出梅越来越早,梅雨量和梅雨强度越来越多(强),而梅雨期长度变化却并不明显;②宁波各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年际尺度周期,且不同周期分布在不同时间段上:入梅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有显著4~8年变化周期,出梅日变化周期并不明显,梅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则表现出相似的4~6年20世纪80年代及2014年后的短周期;③从特征量的年际相关来看,梅期长度似乎更多由出梅日早晚来决定,而对梅雨量起决定作用的是梅期长度,梅雨强度和梅雨量反映的年际变化特征几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地区 梅雨特征量 周期 小波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流因子的荆门梅雨特征量预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梁涛 崔恒立 +2 位作者 陈艳梅 王东仙 何盛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129-2130,2174,共3页
选取1958~2000年的74项环流因子作为预测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对因子进行初筛选,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方程,AIC准则作为最优方程的判别准则,分别对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量3个梅雨特征量进行预测,并利用2001~2012年的资料对... 选取1958~2000年的74项环流因子作为预测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对因子进行初筛选,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方程,AIC准则作为最优方程的判别准则,分别对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量3个梅雨特征量进行预测,并利用2001~2012年的资料对方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方程对梅雨偏多偏少(旱涝趋势)的预测比较准确,但对降水异常偏多(少)的年份数值误差较大;方程对入梅日期预测效果较好,大部分年份误差在3~4 d以内;方程对出梅日期预测大部分年份误差在7 d或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因子 梅雨特征量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标准下湖南梅雨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辉 廖玉芳 曾宇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4期196-200,共5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区域梅雨特征量划分标准,利用1960—2014年湖南梅雨监测区20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湖南梅雨监测区1960—2014年的梅雨期入梅、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区域梅雨特征量划分标准,利用1960—2014年湖南梅雨监测区20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湖南梅雨监测区1960—2014年的梅雨期入梅、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分析了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梅雨各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各特征量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湖南湘中以北地区梅雨是客观存在的,梅雨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监测区域的夏季雨季特征,且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特征量 气候特征 新标准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梅雨入梅预测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炼烨 付小霞 +3 位作者 林明丽 尹宝蓉 廖忠辉 沈芳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1954—2003年的梅雨特征量数据资料和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50a间梅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趋势,分析了5个梅雨特征量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入梅早晚对梅雨量有显著影响,对入梅日期进行预测有助于判断当年的... 利用1954—2003年的梅雨特征量数据资料和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50a间梅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趋势,分析了5个梅雨特征量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入梅早晚对梅雨量有显著影响,对入梅日期进行预测有助于判断当年的旱涝形势。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梅雨的各个因子与入梅早晚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的入梅早晚和前期5,6月南亚高压形势及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子对于预测江淮入梅早晚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梅雨特征量 相关系数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