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叠氮溴化丙锭-qPCR定量检测发酵乳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植物乳植杆菌ST-Ⅲ
1
作者 张玉律 包静 王琳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7期255-261,共7页
目的将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联合,建立一种发酵乳体系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植物乳植杆菌ST-Ⅲ的活菌定量... 目的将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联合,建立一种发酵乳体系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植物乳植杆菌ST-Ⅲ的活菌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首先设计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植物乳植杆菌ST-Ⅲ的特异性基因序列的引物探针,验证引物探针特异性,优化PMA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验证灵敏度,最后定量检测发酵乳样品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植物乳植杆菌ST-Ⅲ菌株的数量。结果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与植物乳植杆菌ST-Ⅲ经PMA处理受损菌的最佳质量浓度为10μg/mL,处理菌液样品的最佳曝光时间为10 min,PMA-qPCR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发酵乳体系中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与植物乳植杆菌ST-Ⅲ。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PMA-q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发酵乳体系中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与植物乳植杆菌ST-Ⅲ,为发酵乳产品中益生菌的定量检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氮溴化丙锭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动物双歧杆菌亚种BB-12 植物乳植杆菌st-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素2-1纯化、鉴定及抑菌机理研究
2
作者 李梦洋 车晓雪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为了探究植物乳植杆菌L_(3)(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_(3),L.plantarum L_(3))所产细菌素的基本性质及其抑菌机制,本研究利用MRS培养L.plantarum L_(3),采用乙酸乙酯萃取L.plantarum L_(3)发酵液,然后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阳离... 为了探究植物乳植杆菌L_(3)(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_(3),L.plantarum L_(3))所产细菌素的基本性质及其抑菌机制,本研究利用MRS培养L.plantarum L_(3),采用乙酸乙酯萃取L.plantarum L_(3)发酵液,然后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行鉴定;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胞外碱性磷酸酶(AKP)、ATP、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该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素2-1(P2-1)为一种新型细菌素,分子量为983.564 Da。P2-1对两种指示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8.5μg/mL。P2-1的抑菌过程包括抑制/清除指示菌生物膜;破坏细胞壁,导致AKP外泄;破坏细胞膜,引发细胞内容物(如ATP、LDH)的流出;结合指示菌的DNA并破坏其结构。综上,P2-1对指示菌能够造成多重损伤,并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上述结果为P2-1作为绿色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素2-1 纯化 鉴定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植物乳植杆菌YZH81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功能鉴定
3
作者 黄淑婷 孙娅西 +4 位作者 宦海琳 贾思思 赵芳 吕广萍 杨瑶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1,共9页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合成基因簇是揭示乳酸菌EPS构效关系的基础。本研究前期发现一株高产EPS的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YZH81菌株含有可能的2个EPS合成基因簇cps1和cps2,构建的YZH81?cps1菌株EPS产量...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合成基因簇是揭示乳酸菌EPS构效关系的基础。本研究前期发现一株高产EPS的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YZH81菌株含有可能的2个EPS合成基因簇cps1和cps2,构建的YZH81?cps1菌株EPS产量下降。本研究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了YZH81菌株cps2基因簇。与YZH81相比,YZH81?cps1和YZH81?cps2的EPS产量分别下降了22.88%和35.42%,化学组成改变也较大,突变株均未检出鼠李糖单糖组分,而甘露糖和葡萄糖占比大幅提高。进一步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不同发酵时间(10、32 h)两个不同cps簇的缺失相比于野生型YZH81菌株的差异蛋白29个和22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基因本体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参与YZH81菌株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的代谢与加工过程,但敲除cps2簇引起的差异蛋白功能更为丰富,包括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和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等。综上,本研究明确了YZH81菌株具有两个独立的不同cps簇,并分别承担了不同功能,为后期开展YZH81菌株的EPS益生功能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 胞外多糖 cps基因簇 蛋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Q7后生元在馒头和牛乳防腐保鲜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银雪 韩佶佟 +4 位作者 黄冬成 郝林林 刘伊索 曹佳媛 易华西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102,共6页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剂,主要由菌体代谢产物及细胞组分组成。开展后生元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研究对提高食品品质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剂,主要由菌体代谢产物及细胞组分组成。开展后生元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研究对提高食品品质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Q7,分别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式制备后生元制剂,以单增李斯特菌为指示菌,研究加工方式和温度对后生元抑菌活性的影响,最后将其应用于馒头和牛乳的防腐保鲜。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Q7后生元在37~121℃均可以保持较强的抑菌活性;植物乳植杆菌Q7后生元可以有效延缓馒头片发霉现象;不添加后生元的牛乳组贮藏第5天,单增李斯特菌的菌落数已超出国家标准,而添加植物乳植杆菌Q7后生元的牛乳组可以延缓到第11天,证明其对牛乳贮藏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该研究研发了一种源于植物乳植杆菌Q7的后生元,具有开发成为食品生物防腐剂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 后生元 馒头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居子瑄 瞿恒贤 +3 位作者 钱易 李康宁 李文静 顾瑞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探究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Lp.x2)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两种菌株单独发酵和混菌发酵的胡萝卜理化性质、质构性质、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10 d时,Lp.x2单独发酵总酸最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而Kefir单独发... 为探究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Lp.x2)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两种菌株单独发酵和混菌发酵的胡萝卜理化性质、质构性质、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10 d时,Lp.x2单独发酵总酸最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而Kefir单独发酵总酸最高,亚硝酸盐最低;混菌发酵介于两者之间。相较于Lp.x2单独发酵,Kefir的添加提高了18.46%~43.66%的总酸,最高降低了8.20%的亚硝酸盐。添加Kefir发酵胡萝卜的硬度下降,果胶酶活性增加,其中Lp.x2∶Kefir(50∶1)感官评分最高,为80.80分。挥发性风味结果显示,添加Kefir有利于风味物质的形成,当Lp.x2∶Kefir(50∶1)时共检出风味物质58种,比Lp.x2单独发酵多7种风味物质。因此Kefir的添加可以提高Lp.x2发酵胡萝卜的食用特性,有利于发酵胡萝卜品质的提升。本研究揭示了Kefir的添加对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发酵胡萝卜的最佳接菌比例,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 KEFIR 胡萝卜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根考克氏菌与植物乳植杆菌复合发酵对香肠品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6
作者 陈骏飞 申挥 +6 位作者 张珂铭 汤回花 胡永金 肖华 李宏 刘毕琴 史巧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嗜根考克氏菌(Kocuria rhizophila)AP1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复配接种发酵香肠,以自然发酵香肠为空白对照,通过测定发酵香肠的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亚硝酸盐含量、质构特性、色差、游离氨基酸含量及... 以嗜根考克氏菌(Kocuria rhizophila)AP1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复配接种发酵香肠,以自然发酵香肠为空白对照,通过测定发酵香肠的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亚硝酸盐含量、质构特性、色差、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活菌数等指标,探究嗜根考克氏菌AP1和植物乳植杆菌L复合发酵对香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剂后,pH值、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P<0.05),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提高了香肠的硬度和咀嚼性、提升了亮度和色泽,促进了发酵香肠游离氨基酸的释放,提升了香肠的感官品质;接种处理增强了优势菌的竞争力,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长,嗜根考克氏菌AP1与多数游离氨基酸产量呈正相关。因此,考克氏菌与乳酸菌复配发酵可提升香肠品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根考克氏菌 植物杆菌 发酵香肠 细菌多样性 游离氨基酸 理化特性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P16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7
作者 陈智仙 程倩 张彦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2-360,共9页
目的:探究植物乳植杆菌P16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缓解作用。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植物乳植杆菌组(P16组)、益生菌对照组(LGG组)。实验设计周期14 d,前7 d正常饮水,后7 d... 目的:探究植物乳植杆菌P16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缓解作用。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植物乳植杆菌组(P16组)、益生菌对照组(LGG组)。实验设计周期14 d,前7 d正常饮水,后7 d除空白组的其他3组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水溶液,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同时,整个实验过程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2 mL/d,P16组和LGG组分别灌胃5×10^(9) CFU/mL对应的益生菌悬液0.2 mL/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切片,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此外,使用16S rRNA系统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植物乳植杆菌P16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植物乳植杆菌P16极显著降低了结肠炎小鼠的DAI指数(P<0.0001),缓解了小鼠结肠长度萎缩,减轻了DSS对小鼠结肠组织的损伤;同时,植物乳植杆菌P16有效调节了小鼠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P<0.01);此外,植物乳植杆菌P16改善了肠道中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并且,经植物乳植杆菌P16干预,调节了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率,使得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增加,Helicobacter、Colidextribacter的相对丰度减少,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结论:植物乳植杆菌P16具有潜在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P16 结肠炎 肠道菌群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HYY-DB9冻干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黄燕燕 黄佳蓉 +3 位作者 黄芳 洪真真 孔小慧 汪浪红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试验旨在优化植物乳植杆菌HYY-DB9的冷冻干燥工艺。以植物乳植杆菌HYY-DB9为研究对象,筛选离心条件、冻干保护剂种类及浓度、贮藏温度及时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保护剂配方,并验证植物乳植杆菌HYY-DB9的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当离心... 试验旨在优化植物乳植杆菌HYY-DB9的冷冻干燥工艺。以植物乳植杆菌HYY-DB9为研究对象,筛选离心条件、冻干保护剂种类及浓度、贮藏温度及时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保护剂配方,并验证植物乳植杆菌HYY-DB9的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当离心条件为转速8 000 r/min离心10 min时,植物乳植杆菌HYY-DB9活菌数达到最大,存活率为(92.39±5.84)%。最佳复合保护剂配方为:细菌学蛋白胨添加量为4%、海藻糖添加量为8%、谷氨酸钠添加量为6%,此时植物乳植杆菌HYY-DB9存活率达(94.67±1.89)%,在-20℃下保藏28 d的植物乳植杆菌HYY-DB9存活率达(86.94±0.74)%。研究表明,该保护剂配方对植物乳植杆菌HYY-DB9的冻干及贮藏过程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HYY-DB9 冷冻干燥 冻干保护剂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植物乳植杆菌对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姜文艺 李丽 +2 位作者 刘根侨 冯治平 刘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27,共7页
通过测定麸醋酒精发酵阶段CO_(2)质量损失,发酵酒样酒精度、还原糖、总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感官品质,考察不同时间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编号为S4L、S2L、SL... 通过测定麸醋酒精发酵阶段CO_(2)质量损失,发酵酒样酒精度、还原糖、总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感官品质,考察不同时间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编号为S4L、S2L、SL、L2S、L4S、S)对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第一天CO_(2)质量损失最大,之后缓慢减少并趋于稳定,且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越早,CO_(2)质量损失越小。接种植物乳植杆菌抑制酒精生成,除S4L组,其余各组酒精度显著降低(P<0.05),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酸含量随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提前而逐渐增加;接种植物乳植杆菌能显著提高发酵体系还原糖利用率(P<0.05)。发酵酒样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酯类、醇类和酸类,接种植物乳植杆菌影响酒样风味,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越早,酯类和醇类物质总含量越高,酒样果香、青草香和酸香越突出,但对甜香和粮香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除L2S组,醋酸含量随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提前而增加。综上,接种植物乳植杆菌能提升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醋 植物杆菌 接种时间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香气感官品质 酒精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植物乳植杆菌发酵槐米提高芦丁提取率的研究
10
作者 张任婧 朱永乐 +3 位作者 周丹丹 于添 鲁杏茹 李带根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2期60-66,共7页
利用植物乳植杆菌BXM2对槐米进行发酵,提高槐米中芦丁的提取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植物乳植杆菌BXM2接种量为4.6 m L/100 g、发酵时间40.3 h、发酵温度36.6℃,此时芦丁提取率为(22.47... 利用植物乳植杆菌BXM2对槐米进行发酵,提高槐米中芦丁的提取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植物乳植杆菌BXM2接种量为4.6 m L/100 g、发酵时间40.3 h、发酵温度36.6℃,此时芦丁提取率为(22.47±0.81)%。实际提取率与响应面预测值结果相近,证明响应面法优化槐米发酵工艺可靠,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酵后的提取物与水提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对比,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1.77%、4.21%、6.86%和4.52%。利用植物乳植杆菌发酵槐米,不仅可以提高芦丁的提取率,也可以增加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米 发酵 芦丁 植物杆菌 药食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后生元在减肥和降血糖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诚 郭开颜 +6 位作者 华舒菡 唐敏学 丁博群 董桂红 范秋苹 王玲 孔德玲 《食品工程》 2025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了研究植物乳植杆菌后生元在减肥和降血糖中的应用,对糖尿病小鼠和饲喂高脂饲料的小鼠分别补充植物乳植杆菌JYZC-LP09后生元后,并记录小鼠空腹的血糖值和体重。结果表明,饲喂后生元的糖尿病小鼠12d后空腹血糖值显著下降(P<0.05),... 为了研究植物乳植杆菌后生元在减肥和降血糖中的应用,对糖尿病小鼠和饲喂高脂饲料的小鼠分别补充植物乳植杆菌JYZC-LP09后生元后,并记录小鼠空腹的血糖值和体重。结果表明,饲喂后生元的糖尿病小鼠12d后空腹血糖值显著下降(P<0.05),饲喂后生元的肥胖小鼠18d后体重增长显著减缓(P<0.05)。由此可见,植物乳植杆菌JYZC-LP09后生元具有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和肥胖小鼠体重的作用,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 后生元 减肥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冻干保护剂筛选及菌粉特性研究
12
作者 陈娟 康文丽 +4 位作者 侯艳梅 汪家琦 潘丽娜 李威 王远亮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2期92-97,共6页
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M660为研究对象,进行冻干保护剂筛选和菌粉的特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得到冻干保护剂配方,通过模拟体外消化试验和在-20℃、4℃、25℃储藏稳定性试验验证冻干保护剂的效果。结... 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M660为研究对象,进行冻干保护剂筛选和菌粉的特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得到冻干保护剂配方,通过模拟体外消化试验和在-20℃、4℃、25℃储藏稳定性试验验证冻干保护剂的效果。结果表明:保护剂的配方为低聚木糖9.5%、全脂奶粉9.5%、谷氨酸钠6%,在此条件下菌株存活率为88.39%;菌粉在模拟口腔、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91.9%、41.9%、18.4%;在-20℃储藏28 d菌株存活率为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 冻干保护剂 响应面组合试验 模拟体外消化 储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脱脂乳的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华宝珍 李莎 +2 位作者 徐爱才 徐志平 马成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6-284,共9页
为研发富含植物乳杆菌ST-Ⅲ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该试验尝试用植物乳杆菌ST-Ⅲ和嗜热链球菌共发酵,并对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乳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大豆多肽添加量、葡萄糖酸锰添加量、嗜热链球菌的接种量和发... 为研发富含植物乳杆菌ST-Ⅲ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该试验尝试用植物乳杆菌ST-Ⅲ和嗜热链球菌共发酵,并对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乳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大豆多肽添加量、葡萄糖酸锰添加量、嗜热链球菌的接种量和发酵温度对发酵乳的pH值和植物乳杆菌ST-Ⅲ活菌数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大豆多肽添加质量分数11 g/kg;葡萄糖酸锰添加质量分数11 mg/kg;嗜热链球菌的接种量106 CFU/g;植物乳杆菌ST-Ⅲ的接种量106 CFU/g;发酵温度为37℃。在此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乳的植物乳杆菌ST-Ⅲ的活菌数为1.88×109 CFU/mL,有效地提高了发酵乳中植物乳杆菌ST-Ⅲ的活菌数。研究结果可为拓展植物乳杆菌ST-Ⅲ在乳制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优化 工艺 植物杆菌st-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体系中生长限制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帅 郭本恒 +4 位作者 杭锋 吴正钧 王荫榆 陈卫 张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3-57,共5页
研究了维生素、碳源和氮源(蛋白胨、氨基酸)对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碳源对其生长及凝乳没有显著影响;添加鱼蛋白胨可显著促进Lb.plantarum 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和凝... 研究了维生素、碳源和氮源(蛋白胨、氨基酸)对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碳源对其生长及凝乳没有显著影响;添加鱼蛋白胨可显著促进Lb.plantarum 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和凝乳过程。鱼蛋白胨溶液经过分子截留极限为5000ku的膜超滤的透过液也具有促进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和凝乳的作用,该透过液经过Sephadex G-25和Sephadex G-15凝胶柱分离后,获得1个可以促进Lb.plantarum ST-Ⅲ在脱脂乳中生长和凝乳的单一峰,根据其洗脱体积,可以断定其主要成分为寡肽。因此,Lb.plantarum ST-Ⅲ胞内蛋白酶和肽酶活性较弱可能是限制其在脱脂乳中生长和凝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st- 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制品中植物乳杆菌ST-Ⅲ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臣 任婧 +1 位作者 艾连中 刘振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建立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益生菌产品中植物乳杆菌菌株ST-Ⅲ的方法,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植物乳杆菌菌株ST-Ⅲ与NCBI库中3株已知序列的植物乳杆菌全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菌株特异性引物,进行菌株特异性PCR验证和定... 【目的】建立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益生菌产品中植物乳杆菌菌株ST-Ⅲ的方法,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植物乳杆菌菌株ST-Ⅲ与NCBI库中3株已知序列的植物乳杆菌全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菌株特异性引物,进行菌株特异性PCR验证和定性检测;然后建立荧光定量PCR,并检测益生菌制品中菌株ST-Ⅲ含量。【结果】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菌株特异性;经PCR扩增,含有ST-Ⅲ的检验样本出现预期特征条带,与预期目的片段(242bp)相近。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方程为y=-3.369lgx+39.84,R2为0.9990,符合Real-time PCR定量的要求,其检测限为2.85×103CFU/mL。经检测,样品中植物乳杆菌ST-Ⅲ的数量分别为3.25×105、1.28×106、4.55×106CFU/mL。【结论】建立的植物乳杆菌菌株ST-Ⅲ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快速灵敏、测定时间短,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植物杆菌st- PCR REAL-TIME PCR 定性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的生长特性与保存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瑨 花陈剑 王荫榆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共3页
对植物乳杆菌ST-Ⅲ与酸奶发酵剂在不同温度混合发酵时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不同pH值发酵乳中的保存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酸奶发酵剂在37℃或40℃混合发酵时,植物乳杆菌ST-Ⅲ不出现明显生长,活菌数始终保持在5.0×10^6 mL^-1左右... 对植物乳杆菌ST-Ⅲ与酸奶发酵剂在不同温度混合发酵时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不同pH值发酵乳中的保存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酸奶发酵剂在37℃或40℃混合发酵时,植物乳杆菌ST-Ⅲ不出现明显生长,活菌数始终保持在5.0×10^6 mL^-1左右;在酸奶冷藏(0-6℃)保存2周的过程中,植物乳杆菌ST-Ⅲ具有良好的存活性能,酸奶的初始pH值(4.00-5.00)不影响其存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st- 混合发酵 生长 存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在番茄汁中的生长及冷藏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瑨 吴正钧 +2 位作者 季红 高彩霞 游春苹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34-138,共5页
以寻求一种经济的乳酸菌培养基质为目的,研究了植物乳杆菌ST-Ⅲ在番茄汁中的生长和冷藏特性。当植物乳杆菌ST-Ⅲ按2%接入番茄汁中,在37℃培养8 h后,培养液中乳杆菌的活菌数可达1.0×109 cfu/m L以上。将经过植物乳杆菌ST-Ⅲ培养的... 以寻求一种经济的乳酸菌培养基质为目的,研究了植物乳杆菌ST-Ⅲ在番茄汁中的生长和冷藏特性。当植物乳杆菌ST-Ⅲ按2%接入番茄汁中,在37℃培养8 h后,培养液中乳杆菌的活菌数可达1.0×109 cfu/m L以上。将经过植物乳杆菌ST-Ⅲ培养的番茄汁在5℃进行冷藏,培养液中的乳杆菌活菌数在14 d内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st- 番茄汁 活菌数 冷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蛋白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帅 郭本恒 +1 位作者 吴正钧 王荫榆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5期224-227,共4页
植物乳杆菌ST-Ⅲ(Lb.plantarum ST-III)是一株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能力的益生菌,其在脱脂乳中生长缓慢,产酸能力弱。实验选取一株凝乳性较好的植物乳杆菌CZ2112作为参照,对植物乳杆菌ST-Ⅲ蛋白酶活性进行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蛋白酶活... 植物乳杆菌ST-Ⅲ(Lb.plantarum ST-III)是一株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能力的益生菌,其在脱脂乳中生长缓慢,产酸能力弱。实验选取一株凝乳性较好的植物乳杆菌CZ2112作为参照,对植物乳杆菌ST-Ⅲ蛋白酶活性进行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蛋白酶活性及蛋白水解能力比植物乳杆菌CZ2112低,而氨肽酶和羧肽酶活性与之差异较少,推测得出植物乳杆菌ST-III在脱脂乳中不能很好生长和凝乳的原因是该菌株蛋白酶活性较低,生长初期不能很好利用外源蛋白质营养。在添加鱼蛋白胨等促进生长后,植物乳杆菌ST-Ⅲ可以将蛋白质、多肽水解成一系列的寡肽或氨基酸,满足菌体生长的氮素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st- 蛋白酶 氨肽酶 羧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芽孢杆菌BD3526发酵上清对植物乳杆菌ST-Ⅲ的促生长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洪青 杭锋 吴正钧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研究类芽孢杆菌BD3526脱脂乳发酵上清对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9d的BD3526脱脂乳发酵上清液可显著促进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的生长和凝乳。与空白对照相比,添加含5~9d发酵上清的脱脂乳培养24h后... 研究类芽孢杆菌BD3526脱脂乳发酵上清对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9d的BD3526脱脂乳发酵上清液可显著促进植物乳杆菌ST-Ⅲ在脱脂乳中的生长和凝乳。与空白对照相比,添加含5~9d发酵上清的脱脂乳培养24h后,pH值从6.44降至4.70~5.08,16h发生凝乳,活菌数达到9.22~9.35(1g(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上清 蛋白水解 植物杆菌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ST-Ⅲ菌株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娟 王荫榆 +1 位作者 吴正钧 郭本恒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21,共5页
ST-Ⅲ菌株是经体外体内实验证实的具有降低胆固醇功能的一株植物乳杆菌,本实验对其体外降胆固醇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菌株是通过同化作用和沉淀作用来共同降低胆固醇,其中同化作用为主导作用,可降低胆固醇76.38μg/... ST-Ⅲ菌株是经体外体内实验证实的具有降低胆固醇功能的一株植物乳杆菌,本实验对其体外降胆固醇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菌株是通过同化作用和沉淀作用来共同降低胆固醇,其中同化作用为主导作用,可降低胆固醇76.38μg/mL(25.5%);沉淀作用为辅助作用,可降低胆固醇44.62μg/mL(14.85%);并且沉淀作用和pH值具有相关性,在控制pH6.0和不控制的条件下,分别为29μg/mL与41μg/mL,这表明在酸性条件下ST-Ⅲ菌株的沉淀作用更易发生。在抗超声破碎实验中发现添加有胆固醇培养的ST-Ⅲ菌株抗超声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的ST-Ⅲ菌株,这有可能是胆固醇进入到细胞膜中改变其结构增强韧性所致;在细胞荧光标记检测实验中也发现了胆固醇能改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导致通透性变化,添加有胆固醇培养的ST-Ⅲ菌株荧光强度为106.22,仅为对照组的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杆菌st-菌株 胆固醇 同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