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
1
作者 李振肃 曹玮 +1 位作者 宫金涛 秦晓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胸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2.31±5.49)ml少于对照组的(66.89±7.21)ml,手术时间(82.43±6.21)min、住院时间(8.06±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103.75±8.97)min、(10.59±1.88)d(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63±2.38)°、(13.31±1.69)mm,术后分别为(10.36±1.39)°、(20.37±2.72)mm;观察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71±2.20)°、(13.65±1.31)mm,术后分别为(10.21±1.30)°、(20.45±2.76)mm。术前、术后,两组组间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低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5.31±1.02)、(32.49±2.57)分,术后分别为(2.95±0.63)、(15.59±1.42)分;观察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5.40±0.97)、(32.63±2.21)分,术后分别为(2.24±0.38)、(15.67±1.35)分。术前,两组VAS、OD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可减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其术后迅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后凸Cobb角 体前缘高度并发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对比
2
作者 朱耀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失血总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工作中应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较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并降低其VAS评分,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促进其疾病康复,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压缩性骨折 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 单节段
原文传递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谢红喜 杨同堂 徐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效果、骨盆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周,研究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和骨盆功能,以及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骨折复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余玉珍 孔来法 丁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8%,对照组死亡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骨折区域的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附26例病例报告)
5
作者 邹重文 许声联 杨柏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588-1589,共2页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2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1...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2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1°矫正到术后平均2.5°。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0%和68%恢复到术后的91%与98%,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2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截瘫患者中,有2例1~2级恢复。[结论]推移复位法配合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和恢复椎管原有容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弓根系统内固定 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 椎弓根钉棒 系统治疗 AF 病例报告 胸腰段不稳定骨折 截瘫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6
作者 麦荫文 韦文 +3 位作者 黄承夸 华树良 李新武 陆吉利 《广西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1026-1027,共2页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取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椎管明显受压及伴有神经损伤者行椎弓根减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取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椎管明显受压及伴有神经损伤者行椎弓根减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提高1级以上。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良好,后凸Cobb's角均获得纠正。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后路 椎弓根钉棒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海青 段洪 +1 位作者 闵捷 袁晓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3期8590-8595,共6页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脊柱后凸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结核 体切除 后入路 内固定 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棒系统 脊柱生理曲度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晓东 李冠军 +2 位作者 王琳 布振英 刘镜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3期237-23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胸腰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cage植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床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淑英 徐英华 +3 位作者 任艳玲 张义龙 杨冬蕊 信丽丽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9-610,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腰腿痛的患者中有18%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其中16%~20%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术是目前治疗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比较公认的手术方式,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腰腿痛的患者中有18%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其中16%~20%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术是目前治疗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比较公认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术后下床时间目前没有统一标准,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并发症逐渐增多,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术后患者不同下床时间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安全下床时间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移位 早日下床活动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CAGE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延长椎弓根钉棒系统的研制及在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全章 高吉昌 +2 位作者 张承敏 陈庆贺 王长纯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6期321-322,共2页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可延长椎弓根 -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应用于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结设计为滑动式 ,将横向连结杆设计为可滑动 ,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 2 ...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可延长椎弓根 -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应用于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结设计为滑动式 ,将横向连结杆设计为可滑动 ,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 2 3例 ,对照术前、术后的脊柱Cobb角并统计矫正率。结果  2 3例经平均随访 13个月 ,术前平均角度 5 6 73°,平均矫正度数 5 0 14°,矫正率 88 38%。结论 延长椎弓根钉棒结构的设计 ,在矫治脊柱侧弯畸形的同时 ,不限制脊柱的生长 ,不需植骨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延长椎弓根钉棒系统 生长发育期 特发性脊柱侧弯 临床应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后Cage植骨不融合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覃海飚 钟远鸣 +4 位作者 张家立 李智斐 韦家鼎 陈勇喜 肖增明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 探讨施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Cage植骨不融合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腰椎不稳症患者164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融合成功154例... 目的 探讨施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Cage植骨不融合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腰椎不稳症患者164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融合成功154例(93.9%)。融合失败10例(6.1%),其中单节段术后不融合5例,2节段不融合3例,3节段不融合2例;Cage向后滑脱7例,向前滑脱3例;未融合有明显透亮带无临床症状者4例。末次随访时,出现Cage沉降2例,椎间隙高度丢失,同时出现神经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后Cage植骨不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充分了解脊柱手术节段情况,综合评估,术中严格把握置入方法,减少融合节段,术后定期随访,可以减少Cage植骨不融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症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 间植骨融合术 Cage植骨 不融合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公伦 孙杰 +4 位作者 李银喜 王国蕊 龙平 王国民 邹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5期55-56,共2页
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外伤。骨折碎骨块突入椎管,常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损伤。近几年来,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呈上升趋势,2001年元月至2008年元月我院收治56例,经治疗后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胸腰爆裂骨折 脊髓损伤 系统治疗 椎弓根钉棒 临床研究 后路 马尾神经损伤 建筑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0
13
作者 蒲川成 冉学军 +2 位作者 邓长青 覃勇志 周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490-491,494,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再次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钉、断棒。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撑开复位后致骨折椎体"蛋壳样"变,未植骨填充所导致的前柱不实、后柱植骨融合不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安置不当内部自身产生较大的应力及术后脊柱负重过早是钉棒松动、断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伤椎前后柱进行充分植骨,提高椎体的骨性愈合速度和质量,及尽可能保留后柱小关节结构,增加脊柱稳定性,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手术翻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鹰飞 赵宙 杨艳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4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4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后路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obb角测定值及丢失情况,椎管狭窄程度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引流量均显著的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Cobb角丢失度显著的低于后路组患者(P<0.05)。术后1周、1年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值显著的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间的ASIA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IA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较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等术中情况复杂一些,但是术后Cobb角丢失度小,椎管狭窄程度小,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选择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性骨折 前路内固定器系统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9
15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1 位作者 林松庆 姚晓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2例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后路经骨折脱位间隙相邻上下椎弓根置钉、复位、植骨融合并椎弓根钉棒系统两节段内固定。 X线检查了解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2例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后路经骨折脱位间隙相邻上下椎弓根置钉、复位、植骨融合并椎弓根钉棒系统两节段内固定。 X线检查了解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腰椎骨折脱位椎间隙、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及脱位畸形矫治情况;Frankel分级方法比较手术前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3±5)个月。术后Frankel分级:A级9例中1例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余7例双下肢瘫痪均未恢复;C级2例和D级1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物在位,12例矢状面±脱位均完全纠正,复位率达100%。椎间隙及椎体高度恢复,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均无钉棒断裂现象。3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结论 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选择4钉2棒短节段固定;术前CT检查对诊断与治疗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脱位 椎弓根钉棒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9
16
作者 唐俊 黄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8期3111-311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技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内固定 胸腰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方钧 郑季南 杨培伟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体支柱块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收集18具人胸腰段尸体标本(T_(11)-L_3),保留标本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采用目标椎体钻孔结合Panjabi等[1]提出的逐级撞击法制作L_1椎体骨折模型... 目的探讨经椎体支柱块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收集18具人胸腰段尸体标本(T_(11)-L_3),保留标本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采用目标椎体钻孔结合Panjabi等[1]提出的逐级撞击法制作L_1椎体骨折模型,用牙脱粉包埋T_(11)和L_3椎体,随机分三组并模拟三种手术方式;A组伤椎两侧置入支柱块+上下椎体4钉2棒系统;B组经伤椎6钉2棒系统;C组伤椎骨水泥置入+上下椎体4钉2棒系统;应用三维运动测试仪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6个方位运动范围的测试;(2)自2012年4月-2015年2月将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3组,A组,22例,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固定;B组,34例,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C组,26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比较3组病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中部高度和脊柱Cobb角,按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三种固定方式固定后的标本在屈伸、侧弯及旋转上的稳定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组在术后1周、6个月椎体中部高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在术后1周、6个月椎体中部高度和脊柱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支柱块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力学稳定性好、早期缓解疼痛、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体支柱块 椎弓根钉棒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敬忠 张东 +2 位作者 肖伟 方凯 黄飞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5期2272-22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后路切开椎弓根镙钉内固定组(A组)、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术组(B组)及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联合椎体成形术组(C组),每组30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后路切开椎弓根镙钉内固定组(A组)、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术组(B组)及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联合椎体成形术组(C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采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评价,并记录伤椎增加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对比分析3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疗效的优良率。结果 3组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疗效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X线照射时间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个月、6个月伤椎增加高度、伤椎中部高度A组<B组<C组,而VAS评分和ODI评分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能够显著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胸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 体成形术 胸腰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魁章 王鑫 +2 位作者 杨伟华 周德斌 吕键飞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63-64,共2页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日益广泛,其疗效也不断提高,通过对脊柱伤椎的撑牵复位以及上下椎体的椎弓根钉棒的固定,达到脊柱三维固定的目的。但应用不当也影响其治疗效果。从2006年6月-2012年4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日益广泛,其疗效也不断提高,通过对脊柱伤椎的撑牵复位以及上下椎体的椎弓根钉棒的固定,达到脊柱三维固定的目的。但应用不当也影响其治疗效果。从2006年6月-2012年4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58例,取得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胸腰骨折脱位 植骨治疗 治疗效果 固定治疗 三维固定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入路与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创伤、术后恢复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学扬 王德桂 +3 位作者 杨建华 饶海军 朱智奇 高梁斌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对比经皮入路与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创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经皮组与椎旁组各42例,经皮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技术内... 目的对比经皮入路与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创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经皮组与椎旁组各42例,经皮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椎旁组采用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分子[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功能(ODI评分),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皮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椎旁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高于椎旁组(P<0.05),但经皮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或短于椎旁组(P<0.05);手术后当天,两组血清Myo、CK、LDH水平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但经皮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椎旁组(P<0.05);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各随访时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严重感染、内固定松动、腰椎术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骨折行经皮入路或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经皮入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经皮入路 旁肌入路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