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1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联合术后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姝玥 樊思远 +2 位作者 庄子逸 移平 唐向盛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联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使用中药是否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目的:探究中药联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使用中药是否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患者被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其中单纯手术组32例,手术联合中药组26例。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纳入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患者均完成术后12个月内的随访。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的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3.00±0.75 vs 2.00±1.00;2.00±1.00 vs 2.0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15.00±3.00 vs 13.00±3.00;13.94±1.90 vs 12.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解除患者颈神经受压状态,术后联合使用中药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术后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中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艾义翔 刘俭涛 +7 位作者 郝定均 龚禧 朱以涵 李幸橼 张熙伟 王考 孙佳俊 张淑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4(53.9±11.0)岁。单节段病变18例,2个节段病变17例,3个节段病变7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Cobb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14.0±5.2)个月;手术时间95~220(160.38±36.77)min,术中出血量30~85(53.60±18.98)ml。2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6个月38例眩晕改善,改善率90.5%。NDI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CSA患者,ACDF手术可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日间手术的现状及进展
4
作者 沙凯 曹舜 +2 位作者 李志伟 黄利佳 蒙泽振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6期993-996,共4页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根据患者适应证选择应用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国内目前广泛采取住院模式。根据国外相关日间手术模式研究显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日间手术相较于传统手...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根据患者适应证选择应用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国内目前广泛采取住院模式。根据国外相关日间手术模式研究显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日间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模式可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且安全可行,在平均住院天数、日均费用、费用结构、满意度上均有优势。该文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日间手术的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围术期管理、手术方式、出院后管理与支持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国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日间手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日间手术 现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融合材料辅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高锋 王林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4期95-97,1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融合材料在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基于随机对照原则将入组患者分... 目的:观察不同融合材料在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基于随机对照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自体组(30例)、异体组(30例)及联合组(30例),自体组术中采用修饰后的自体髂骨治疗,异体组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结合Cage椎间融合器治疗,联合组术中采用修饰后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Cage椎间融合器治疗,比较三组术后颈椎疼痛情况、颈椎高度、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术后2、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自体组、异体组(P<0.05);联合组术后2、4周颈椎高度均高于自体组、异体组(P<0.05);联合组随访第3、6、12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学会治疗分数(JOA)评分均高于自体组、异体组(P<0.05);联合组随访第3、6、12个月时的植骨融合率均高于自体组、异体组(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自体组、异体组(P<0.05)。结论:修饰后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用于ACDF手术可促进患者颈椎高度及功能恢复,对提高植骨融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自体髂骨 异体同种骨 Cage椎间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小平 赵刘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脊髓功能、矢状位参数、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7 d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而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时,C_(2-7)Cobb、SCobb角较对照组大,C_(2-7)SVA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ACDF治疗CSM有快捷、对患者损害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可减轻疼痛,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及矢状位参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赵东升 张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研究组给予ACD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CSM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VAS评分,提高腰椎功能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高度,其效果优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奇 郭卫春 +1 位作者 代国 邱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DCI组(24例)和ACDF组(36例)。临床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颈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N)和上肢疼痛评分(VAS-A),颈部疼痛与残疾量表(NPA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影像学结果包括: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OM)、颈椎整体角度(C_(2~7)Cobb角)结果。结果 DCI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CDF组(P<0.05)。DCI组和ACDF组术后临床疗效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VAS-N、VAS-A、NPAD评分和EQ-5D评分:两组术后3、12个月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ACDF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DCI组术后12个月较ACDF组减小(P<0.05)。ACDF组术后3个月C_(2~7)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与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DCI能有效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与ACDF相比,能更好地保护脊柱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椎 邻近节段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石化洋 何睿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予以前... 目的探讨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予以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术后1 d、1周、3个月和6个月,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 <0. 05,P <0. 01)。结论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且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地塞米松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5年再手术率及原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甘琨生 王现海 +1 位作者 李小斐 姬洪全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减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后5年内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MED治疗的481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5年内再手术率和原因,观察再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腰椎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减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后5年内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MED治疗的481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5年内再手术率和原因,观察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5年内再手术67例,再手术率13.93%。再手术原因:诊断及定位错误3例(4.48%),术后椎间盘炎3例(4.48%),腰椎间盘突出复发30例(44.77%,包括原手术节段突出12例和邻近节段突出18例),腰椎节段不稳8例(11.94%),继发性腰椎管狭窄23例(34.33%)。30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采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16例,全椎板减压4例,减压植骨内固定10例;3例诊断及定位错误者给予髓核摘除术;3例术后椎间盘炎者给予减压植骨内固定;8例腰椎节段不稳者给予减压植骨内固定;23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者,其中22例给予全椎板减压,1例给予减压植骨内固定;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5~34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JOA评分标准:优58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94.03%。结论MED术后患者存在一定再手术发生率,以椎间盘突出复发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较为多见,多数患者再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应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椎体次全切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11
作者 甘立猛 鲁世保 +4 位作者 孙文志 海涌 孟祥龙 康南 王宇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631-637,共7页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畏 朱天亮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 脊髓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建安 《中外医疗》 2019年第6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行ACDF的42例纳入对照组,将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36例纳入观察... 目的探讨颈椎病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行ACDF的42例纳入对照组,将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36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颈椎活动度(ROM),采用脊髓型颈椎病功能评估JOA 17分法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62%,与对照组的94.44%相当(χ~2=2.08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分别为(92.25±18.59)min、(6.33±1.25)d、(102.35±24.05)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8、0.936、0.33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后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15.38±4.51)分、(15.55±4.20)分,均较手术前显著提高(t=0.171,P<0.05);观察组术后病变颈椎ROM、上位节段ROM和下位节段ROM分别为(46.08±8.13)°、(8.20±2.14)°、(6.75±2.3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4.128、5.336、3.863,P<0.05)。结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给予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者可保持较为稳定的ROM,可避免邻近节段脊椎过早发生退行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治疗效果 椎间盘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柴燕武 于宪贵 沈广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盘组,同期完成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89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体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两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C2-7Cobb角、C2-7SVA、T1倾斜角);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程度;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椎间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椎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椎体组,手术费用少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T1倾斜角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C2-7Cobb角大于椎体组,C2-7SVA、T1倾斜角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均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更利于改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减轻疼痛程度,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颈椎功能迅速恢复,更利于缩减治疗费用,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平衡 颈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长肌、颈伸肌形态学变化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林钦 李晓博 李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524-152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后颈长肌、颈伸肌形态学变化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m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采用mJOA评分及NDI评价颈...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后颈长肌、颈伸肌形态学变化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m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采用mJOA评分及NDI评价颈椎功能状态,并进行MRI检查,测量C 2~C 7各椎间盘水平颈长肌截面积(AxCSA)和长短径线比值(RLS),依据层厚计算颈长肌容积,同时测量相同层面颈伸肌截面积(CESA)并将其与相应椎体截面积(VBA)的比值作为颈伸肌容积。比较手术前后颈长肌、颈伸肌的形态学变化,并与mJOA评分及N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时,手术节段AxCSA和颈长肌容积较术前显著减少,RLS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CESA、CESA/V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时mJOA评分明显增加,而NDI显著下降(均P<0.05)。颈长肌容积与NDI呈负相关(P<0.05),与mJOA评分无相关性(P>0.05);CESA/VBA与mJOA评分和NDI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ACDF后CESA和颈伸肌容积无明显改变,而手术节段相应的颈长肌形态变化显著,且颈长肌容积与术后NDI存在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长肌 颈伸肌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洪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13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C_(2)~C_(7)Cobb角更大,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T_(1)倾斜角更小(P<0.05);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可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门型钢板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王苗苗 唐晓东 +1 位作者 张长江 闫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25例术中采用新型门型钢板固定(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67岁(58.46±6.04岁);手术节段C4/57例,C5/612例,C6/76例。21例术中使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5~71岁(58.31±5.79岁),手术节段C4/55例,C5/610例,C6/7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并在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108.6±14.0min和52.8±23.0ml,对照组为124.3±14.6min和60.9±18.6ml,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1例出现声音嘶哑,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或者吞咽困难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两组术后3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颈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优良21例(84.0%),对照组18例(85.7%),两组椎体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应用新型门型钢板与应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新型门型钢板钉板一体,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分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结局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玉强 牛慧霞 +7 位作者 刘宏建 张书豪 赵耀 杨浩 张敏 王卫东 王利民 刘屹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症状严重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的临床结果和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因CSM行初次ACDF(单节段或双节段)手术的患者198例... 目的探讨不同症状严重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的临床结果和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因CSM行初次ACDF(单节段或双节段)手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患者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13分,52例)、中度组(9~13分,87例)和重度组(<9分,59例)。采用颈部疼痛(NP)和手臂疼痛(AP)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采用JOA量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物理成分得分(PCS)和心理成分得分(MC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评价患者临床改善情况;采用社会功能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患者术后社会功能恢复的满意程度,计算重返工作率(RTWR),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JOA评分升高[术前:(14.7±1.3)、(10.9±2.6)、(7.1±3.2),术后6个月:(15.9±1.4)、(13.8±1.6)、(12.3±2.9),术后1年:(16.1±1.2)、(14.4±1.9)、(12.9±2.7),F时间=76.724,P<0.05],NDI降低[术前:(23.1±16.3)、(28.1±16.9)、(46.3±18.5),术后6个月:(10.4±5.6)、(15.3±8.2)、(23.4±15.7),术后1年:(9.1±4.8)、(12.7±6.6)、(18.1±9.9),F时间=109.747,P<0.05],NP-VAS[术前:(3.5±1.6)、(3.7±1.4)、(3.6±1.5),术后6个月:(1.4±0.3)、(1.3±0.4)、(1.6±0.5),术后1年:(0.9±0.4)、(1.1±0.3)、(1.1±0.4),F时间=47.381,P<0.05]、AP-VAS[术前:(2.9±2.0)、(3.0±1.8)、(2.8±1.9),术后6个月:(0.9±0.7)、(1.3±0.6)、(1.4±0.6),术后1年:(0.8±0.6)、(0.9±0.6)、(1.1±0.5),F时间=43.774,P<0.05]评分降低,PCS升高[术前:(41.9±15.4)、(33.8±10.6)、(26.7±9.8),术后6个月:(49.3±17.2)、(44.6±15.8)、(37.9±12.6),术后1年:(49.9±19.1)、(47.4±17.1)、(41.3±16.0),F时间=96.219,P<0.05];除轻度组外,中度组和重度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MCS较术前升高[术前:(45.1±10.3)、(39.7±12.4),术后6个月:(49.9±10.7)、(51.2±10.8),术后1年:(51.1±10.8)、(51.4±11.2),F时间=27.921,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时NP-MCID(χ^(2)=0.163、0.209、0.000,P>0.05)和AP-MCID(χ^(2)=0.160、0.216、0.8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者术后1年时JOA-MCID高于术后6个月(χ^(2)=3.997,P<0.05),轻度组、中度组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73,P>0.05);3组术后1年时NDI-MCID(χ^(2)=3.994、4.266、4.470,P<0.05)和PCS-MCID(χ^(2)=3.994、5.217,P<0.05)均高于术后6个月(除外重度组PCS-MCID,χ^(2)=0.241,P>0.05);6个月和1年时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PCS-MCID均依次升高(R=0.383、0.276,P<0.05),重度组的PCS-MCID的患者比例最高。术后6个月、1年,患者的满意率(R=-0.293、-0.202,P<0.05)和RTWR(R=-0.153、-0.202,P<0.05)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依次下降,重度组的满意率和RTWR最低,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CSM患者行ACDF术后的临床结果和社会功能均可得到改善,重度组在满意率和RTWR方面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3D-CT指导单孔分体脊柱内镜精准切除钩状突减压颈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19
作者 刘昌震 王红艳 +4 位作者 孙兆忠 孙宁 冯志萌 李洒 李岳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521,共7页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单孔分体脊柱内镜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钩状突尖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喇叭状减压的安全有效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盛厦庆(编译) 孟阳(编译) 刘浩(编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3期3481-3481,共1页
为了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喇叭状减压(T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自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Asan医学中心骨外科的Dong-Ho Lee团队对227例因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进行ACDF的患者的至少1年随访... 为了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喇叭状减压(T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自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Asan医学中心骨外科的Dong-Ho Lee团队对227例因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进行ACDF的患者的至少1年随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评估。对比接受TSD的患者(TSD组)和未接受TSD的患者(非TSD组)的患者特征、融合率、下沉率、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臂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根型颈椎病 喇叭状 颈椎前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骨外科 有效性和安全性 安全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