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病24小时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周佳男 张洋 +8 位作者 周志龙 赵新宇 乔婷婷 吴立恒 管民 马振凯 裴小溪 周腾飞 朱良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既往卒中)、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起病形式、术前静脉溶栓、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闭塞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治疗方式[直接导管抽吸取栓和(或)支架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首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直接血管成形术,若取栓术后血流不能维持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则为补救血管成形术]、发病至穿刺时间(OPT)、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mTICI分级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再闭塞、术中夹层、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和术后3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病24 h内AVBAO患者行EVT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AVBAO患者149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79例,预后不良患者70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患者14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死亡32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患者相比,预后良好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16.0(12.0,23.0)分比24.5(16.8,31.3)分,Z=-4.280,P<0.01]和术前mRS评分[4(4,4)分比5(4,5)分,Z=-4.711,P<0.01]均更低,糖尿病患者比例更低[15.2%(12/79)比35.7%(25/70),χ^(2)=8.376,P=0.004],且预后良好患者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发生率[7.6%(6/79)比25.7%(18/70),χ^(2)=-0.246,P=0.003]与sICH发生率[1.3%(1/79)比14.3%(10/70),χ^(2)=-0.249,P=0.002]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2)将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及sICH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433,95%CI:1.088~5.441)、糖尿病(OR=2.797,95%CI:1.168~6.701)、术前高NIHSS评分(OR=3.715,95%CI:1.684~8.195)、术后3 d内sICH(OR=19.681,95%CI:1.984~195.192)是发病24 h内AVBAO患者接受E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高NIHSS评分和术后3 d内sICH是发病24 h内接受EVT的AVB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血管成形术 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源影像的后循环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2
作者 姜超 陈蓓蕾 +3 位作者 李军 景坚 于海龙 李晓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CTA源影像的后循环ASPECT(CTA-SI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4年11月~2017年3月行血管内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 目的探讨CTA源影像的后循环ASPECT(CTA-SI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4年11月~2017年3月行血管内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治疗前行NIHSS评分、CTA-SI pc-ASPECT评分,3 m后行mRS评分,定义mRS≤2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为预后不良,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mTICI)≥Ⅱb为血管再通。研究CTA-SI pc-ASPECT评分及其他可能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共19例患者行机械取栓术,12例患者预后良好,症状性脑出血患者5例,5例患者死亡,血管成功再通12例。CTA-SI pc-ASPECT评分>8分与≤8分组在预后良好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CTA-SI pc-ASPECT评分≤8分发生不良预后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椎-基底动脉闭塞 CTA源影像的后循环ASPECT评分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秀玲 卢宝全 +3 位作者 高轩 徐静红 李永秋 马建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296,共2页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老年病人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旭光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期61-61,共1页
  对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溶栓治疗的经验不多.Hacke等最早报道了后循环闭塞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研究,65例颅内段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近期闭塞的患者中2/3在24 h内接受治疗.……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初步经验(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熊志霖 乔宏宇 +4 位作者 关敏 付耀高 费建林 毕伟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卒中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文华 樊翊凌 +3 位作者 丁圣豪 赵兵 潘耀华 万杰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结论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玉 魏玉清 +2 位作者 孔咏梅 李晓强 李国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其中接受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20例(联合溶栓组)、接受动静脉溶栓术治疗17例(动静脉溶栓组)。观...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其中接受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20例(联合溶栓组)、接受动静脉溶栓术治疗17例(动静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天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术前、术后第24 h及术后第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内科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联合溶栓组术后第7、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8.78±3.17)、(6.94±2.80)分,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1.00±3.63)、(9.31±3.66)分,两组比较,P均﹤0.05。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18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3、3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P﹤0.01。联合溶栓组mRS评分0、1、2、3、4、5分分别为3、10、3、2、0、0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2、2、5、3、1、1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椎-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碎栓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开通治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光 杨铭 +4 位作者 潘力 冯雷 韩冰莎 王瑞康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椎动脉闭塞与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9月介入再通治疗的100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椎动脉闭塞56例(椎动脉组),椎动脉...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椎动脉闭塞与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9月介入再通治疗的100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椎动脉闭塞56例(椎动脉组),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闭塞44例(基底动脉组)。结果100例中,96例实现血管再通。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3例。术后30 d内死亡7例,术后5个月死亡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24±1.16)分]、术后12个月mRS评分[(2.07±1.23)分]较术前[(3.98±0.89)分]均明显降低(P<0.05)。椎动脉组和基底动脉组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情恶化率及出院时mRS评分均没有统计差异(P>0.05)。基底动脉组病死率(18.18%,8/44)明显高于椎动脉组(1.79%,1/56;P<0.05)。两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椎动脉组明显低于基底动脉组(P<0.05)。结论症状性椎-基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再通率高,可改善长期预后;与单纯椎动脉闭塞相比,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闭塞开通治疗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非急性期 介入治疗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9
作者 查明明 吴敏 +2 位作者 杨晴雯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4-752,777,共10页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计算每例患者的倾向评分,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倾向评分进行校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事件。结果(1)102例VBAO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男性占比75.5%(77例)。ISAT组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及心房颤动史、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节律、起病时严重卒中比例均小于栓塞组[(59±11)岁比(64±12)岁,t=2.049;27.0(18.5,31.0)分比25.0(13.0,27.5)分,Z=-2.251;2.2%(1/45)比28.1%(16/57),χ^(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mmHg比80.0(72.0,89.5)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min比378.0(283.0,525.0)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min比95.0(66.5,122.5)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闭塞部位以椎动脉V4段比例最高[40.0%(18/45)],栓塞组闭塞部位以椎-基底动脉远段比例最高[52.6%(30/57)],两组闭塞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ISAT组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2.2%(37/45)],栓塞组TOAST分型以其他型比例最高[49.1%(28/57)],两组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9,P<0.01);ISAT组与栓塞组首选治疗方式均以机械取栓比例最高[分别为53.3%(24/45)、86.0%(49/57)],两组首选治疗方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0,P<0.01);ISAT组补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动脉替罗非班使用比例均高于栓塞组[62.2%(28/45)比10.5%(6/57),χ^(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其余临床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1),且有着更高的住院期间花费(β系数=37843.420,95%CI:8693.664~66993.175,P=0.011)。其余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补救治疗 住院花费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mbra技术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中的效果
10
作者 涂汉明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9期12-13,共2页
目的观察Solumbra技术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观察组采用Solumbra... 目的观察Solumbra技术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观察组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取栓成功后血管再通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9.4%),治疗后NIHSS得分、24小时内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取栓成功后血管再通率、≤3 0%血管残余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lumbra技术取栓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颅内出血率和血管残余狭窄率,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mbra技术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取栓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so CT在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荣举 王君 +6 位作者 曹向宇 皮成慧 刘新峰 杜志华 田成林 邸海 于生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11-514,550,共5页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闭塞 -动脉 -动脉结合部闭塞 再通术 VASO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磊 庞燕 +5 位作者 尹博文 韩莹 华红果 陈兴河 赵建华 冯继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行腔内再通介入治疗的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术... 目的:探讨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行腔内再通介入治疗的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后再通率为92.0%,术后恢复良好15例,病情稳定5例,恶化3例。术后6个月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分(4),显著低于术前的5分(0.5)及术后1d的4分(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期间发生术后急性闭塞2例,夹层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随访期间死亡4例,再发脑卒中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1例,再发狭窄2例。结论:采用腔内再通介入治疗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率高,疗效显著。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非急性期 介入治疗 腔内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倩 安中平 于德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取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2例,进行TCD和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TA相比,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检查的敏...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取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2例,进行TCD和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TA相比,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检查的敏感性为82.50%,特异性为94.64%,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88.33%,准确性为89.58%.结论 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病变的诊断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其中对颅内段椎动脉的诊断准确性最高.TCD可作为颅内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后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