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测定维药恰麻古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
1
作者 拜年 贾樱樱 +1 位作者 海力茜.陶尔大洪 古娜娜.对山别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维药恰麻古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方法采用 HPLC 法测定新疆阿克苏、吐鲁番、伊犁地区维药恰麻古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C18柱(200 mm&#215;4.6 mm,5μm);...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维药恰麻古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方法采用 HPLC 法测定新疆阿克苏、吐鲁番、伊犁地区维药恰麻古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C18柱(200 mm&#215;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5%冰醋酸水溶液(25∶75,v/v);检测波长:257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恰麻古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0.0105~0.2100 mg/mL 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RSD 为2.4%(n =9),新疆阿克苏、吐鲁番、伊犁产地恰麻古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702、0.334、0.524 mg/g。结论 HPLC 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恰麻古质量评价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麻古 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广尚 杨培民 +1 位作者 周鹏 李芳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4年第47期4453-4454,共2页
目的:建立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冰醋酸(60∶40,V/V),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 目的:建立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冰醋酸(60∶40,V/V),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结果: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质量浓度在5.24~52.4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1.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7%,RSD=1.28%(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白花蛇舌草药材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番石榴叶天然成分抑制3T3-L1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蕾 李晓帆 +1 位作者 张雅鸥 蔡国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5-708,共4页
目的观察番石榴叶天然成分槲皮素、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6″-eru-coyl)-β-D-galactopyranoside,QEG)及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6″-feruloyl)-β-D-ga-lactop... 目的观察番石榴叶天然成分槲皮素、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6″-eru-coyl)-β-D-galactopyranoside,QEG)及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6″-feruloyl)-β-D-ga-lactopyranoside,QFG)对小鼠3T3-L1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诱导3T3-L1细胞成脂分化,油红O染色法测定脂滴含量,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丝氨酸蛋白酶脂肪因子adipsin,CCTTA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EBPα和PPARγ的蛋白表达。结果 QFG和槲皮素都能抑制3T3-L1细胞成脂分化,而QEG对此没有作用。QFG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成脂分化,并且降低adipsin、C/EBPα和PPARγmRNA及后两者蛋白表达,而对ERα和ERβmRNA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QFG抑制细胞成脂分化的能力比槲皮素强,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C/EBPα和PPARγ的表达而实现的,而且可能与雌激素受体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叶 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乳糖 皮素 成脂分化 C/EBPΑ PPARγ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叶多酚单体化合物对TMAO-Fe(II)体系中TMAO热分解的影响
4
作者 李颖畅 杨钟燕 +3 位作者 王亚丽 惠丽娟 汤轶伟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53,共9页
以氧化三甲胺-铁(Ⅱ)(trimethylamine oxide-Fe(Ⅱ),TMAO-Fe(Ⅱ))体外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蓝莓叶多酚单体化合物对TMAO热分解的影响,并从自由基角度研究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单体化合物抑制TMAO-Fe(Ⅱ)体系中TMAO的热分解,... 以氧化三甲胺-铁(Ⅱ)(trimethylamine oxide-Fe(Ⅱ),TMAO-Fe(Ⅱ))体外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蓝莓叶多酚单体化合物对TMAO热分解的影响,并从自由基角度研究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单体化合物抑制TMAO-Fe(Ⅱ)体系中TMAO的热分解,显著降低体系中三甲胺、二甲胺和甲醛含量。质量分数越大,抑制效果越显著,槲皮素-3-D-半乳糖苷抑制效果优于绿原酸;随温度的升高,绿原酸和槲皮素-3-D-半乳糖苷对TMAO热分解有显著抑制作用。加热时间小于75 min,绿原酸和槲皮素-3-D-半乳糖苷抑制效果显著。槲皮素-3-D-半乳糖苷和绿原酸p H值分别为8.0和5.0时,抑制TMAO热分解效果最好。TMAO-Fe(Ⅱ)体系中TMAO的热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自由基,绿原酸和槲皮素-3-D-半乳糖苷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质量分数越高,则(CH3)3N自由基信号越弱;绿原酸和槲皮素-3-D-半乳糖苷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来抑制甲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叶多酚 绿原酸 皮素-3-d-乳糖 TMAO-Fe(Ⅱ)体系 TMAO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背枇杷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梁俊玉 杜鑫雨 +3 位作者 陈燕 马小梅 谢芮 张继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1-1382,共2页
目的:研究金背枇杷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背枇杷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丝桃苷(1)、萹蓄苷(2)、棉花皮素-3-O-β-D-半乳糖苷(3)、... 目的:研究金背枇杷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背枇杷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丝桃苷(1)、萹蓄苷(2)、棉花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槲皮素(4)、桦木苷(5)、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背枇杷叶 金丝桃 棉花皮素-3-o-β-d-吡喃乳糖 萹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状千里光中的酚类成分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琳 张朝凤 张勉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年第4期294-297,共4页
从菊科植物菊状千里光中首次分离鉴定了12种成分:丁二酸(1)、对羟基-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醛(4)、4-羟基-3-乙酰基苯甲酸(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山奈酚(7)、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8)、芦丁(9)、槲... 从菊科植物菊状千里光中首次分离鉴定了12种成分:丁二酸(1)、对羟基-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醛(4)、4-羟基-3-乙酰基苯甲酸(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山奈酚(7)、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8)、芦丁(9)、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10)、胡萝卜苷(11)和α-羟基-二十四烷酸(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状千里光 酚酸 黄酮 皮素-3-o-β-d-乳糖 皮素-3-o-β-d-鼠李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HPLC对不同产地南葶苈子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乔璐 韩盼盼 +6 位作者 王若晨 赵博宇 周春亚 刘瑞娜 张瑞 张雨晴 董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62,I0017,I0018,共7页
目的创建一种能够快速测定南葶苈子药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SH),槲皮素-3-O-β-D-葡萄糖-7-0-β-D-龙胆双糖苷(quercetin-3-O-beta-D-glucose-7-O-beta-D-gentiobioside,QGG),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 目的创建一种能够快速测定南葶苈子药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SH),槲皮素-3-O-β-D-葡萄糖-7-0-β-D-龙胆双糖苷(quercetin-3-O-beta-D-glucose-7-O-beta-D-gentiobioside,QGG),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glucoside,IG),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QG)4种成分的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南葶苈子样品中SH、QGG、IG、QG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PLS)建立南葶苈子中SH、QGG、IG、QG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所创建的QGG、QG、IG、SH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70、0.9266、0.8086、0.8289;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分别为0.0100、0.00263、0.00313、0.111;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0.0139、0.00715、0.00395、0.0860。其中SH的特征光谱为9100~6100 cm-1;QGG的特征光谱为7300~5500 cm-1;IG的特征光谱为9500~6700 cm-1;QG的特征光谱为8200~5100 cm-1。结论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建立的定量模型,能够对南葶苈子药材中QGG、QG、IG、SH的含量进行无损测定。此外通过近红外光谱PCA分析发现道地产地南葶苈子与非道地产地南葶苈子的差异较大,道地产地南葶苈子之间的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葶苈子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 皮素-3-o-β-d-葡萄糖-7-0-β-d-龙胆双糖 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 芥子碱硫氰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8
作者 毕武 申洁 +2 位作者 姜保平 肖培根 何春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380-6387,共8页
目的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HW-40c、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 目的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HW-40c、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茶条槭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plexinB(1)、3″-O-galloyl-benzyl-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没食子酸甲酯(3)、没食子酸(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7)、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2)、3,6-di-O-没食子酰基-1,5脱水葡萄糖醇(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阿拉伯糖苷(14)、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6)、槲皮素(17)、山柰酚(18)、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9)、茶条槭素B(20)、茶条槭素C(21)、茶条槭素A(22)、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3)。结论化合物1、2、10、12、16、19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2、10、12、16、19同时为本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12、14~16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条槭 α-葡萄糖 皮素-3-o-(2″ 6″--o-没食子酰基)-β-d-乳糖 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乳糖 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中三种黄酮的含量 被引量:1
9
作者 梅为云 李娜 +4 位作者 刘录 陈继坤 黄靳翔 高汪荣 周志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44-247,共4页
利用回流提取法对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具体方法为: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45%乙醇,液固比20∶1,提取4次... 利用回流提取法对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具体方法为: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45%乙醇,液固比20∶1,提取4次,提取时间90 min;液相色谱条件为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分离,甲醇-0.4%磷酸溶液为洗脱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 nm;三种黄酮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平均回收率均在99%以上。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适用于用来分析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中上述三种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三种黄酮在叶中积累具有规律性,随柿果实成长不断积累,并且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柿 高效液相色谱法 山奈酚-3-o-β-d-葡萄糖 山奈酚-3-o-β-d-乳糖 皮素-3-o-β-d-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骨藤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体外抗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筛选 被引量:2
10
作者 燕晓婷 陈华国 +1 位作者 周欣 高赛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7-531,共5页
目的对黑骨藤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并测试总黄酮、2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QP)和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G)的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大孔树脂联合聚酰胺法纯... 目的对黑骨藤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并测试总黄酮、2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QP)和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G)的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大孔树脂联合聚酰胺法纯化黑骨藤总黄酮,根据Lambert-Beer定律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浓度总黄酮及2个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XOD抑制活性。结果分离纯化得到了含量>95%的总黄酮。总黄酮及2个黄酮类化合物均显示有体外XOD抑制活性,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活性逐步增强。总黄酮的IC50为608.9μg/ml,而2个黄酮类化合物QG和QP的IC50分别为261.2和221.2μg/ml。结论黑骨藤总黄酮及2个黄酮类化合物QG和QP均显示出一定的体外XOD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骨藤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总黄酮 大孔树脂联合聚酰胺 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 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云南甜柿叶中三种黄酮的含量
11
作者 梅为云 李娜 +4 位作者 刘录 陈继坤 黄靳翔 高汪荣 周志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第8期20-23,共4页
利用回流提取法对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50%乙醇,液固比30∶1,提取3次,提取时间90... 利用回流提取法对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50%乙醇,液固比30∶1,提取3次,提取时间90 min;液相色谱条件为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分离,甲醇-0.4%磷酸溶液为洗脱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 nm;三种黄酮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平均回收率均在99%以上。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适用于用来分析不同采收期的云南甜柿叶中上述三种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三种黄酮在叶中积累具有规律性,随柿果实成长不断积累,并且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柿 高效液相色谱法 山奈酚-3-o-β-d-葡萄糖 山奈酚-3-o-β-d-乳糖 皮素- 3-o-β-d-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结合多成分定量法对杧果叶2种提取物中消滞成分定量测定及其活性研究
12
作者 丁世磊 蒙振清 +6 位作者 莫书国 胡善超 温海梅 侯小涛 郝二伟 邓家刚 白钢 《中草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3-1223,共11页
目的探究杧果叶Mangiferae Indicae Folium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消滞功效差异,并建立不同品种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再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定量法对2种提取物中的消滞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制备不同品种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使用... 目的探究杧果叶Mangiferae Indicae Folium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消滞功效差异,并建立不同品种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再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定量法对2种提取物中的消滞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制备不同品种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使用幼龄SD大鼠探究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行气消滞”功效;采用默克STAR RP-18e(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16 nm,绘制8种杧果叶水提物和8种杧果叶醇提物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筛选共有峰,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网络药理学等方法评价杧果叶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消滞成分;并对可测消滞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杧果叶2种提取物都具有消滞功效,杧果叶醇提物有利于幼龄SD大鼠体质量的增加和胃排空能力的增强,杧果叶水提物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蠕动能力。16种杧果叶提取物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4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46~0.984,HCA和PCA结果显示,杧果叶提取物可以聚类分析;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杧果叶中发挥消滞功效的化合物有14种,使用对照品对比鉴定出杨梅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0号峰)、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1号峰)、槲皮苷(12号峰)和槲皮素(14号峰)4种成分;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中4种可测成分杨梅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81%~0.297%、0.254%~3.104%、0.005%~0.056%、0.029%~0.314%。结论杧果叶提取物具有消滞功效,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分析可以评估和筛选杧果叶中消滞成分的差异性,为杧果叶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叶 化学计量学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杨梅素-3-o-β-d-吡喃乳糖 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 皮素 行气消滞
原文传递
三七根茎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13
作者 孙淼杰 王艳林 +5 位作者 韩欣桐 杨迪 杨杰 冉小库 张慧 王添敏 《中草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0-1507,共8页
目的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茎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三七根茎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对分... 目的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茎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三七根茎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基-3′-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2)-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半乳糖苷(4)、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5)、异鼠李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七黄酮苷;化合物6的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五加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三七中分离得到。发现三七中黄酮苷的C-3位直接相连的六碳糖为半乳糖是其生物合成的特异性。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黄酮 生物合成的特异性 抗血小板聚集 三七黄酮 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乳糖 异鼠李素-3-o-β-d-木糖基-(1→2)-β-d-乳糖 皮素-3-o-β-d-乳糖
原文传递
薤白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书彪 汪悦 +1 位作者 张玉峰 王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 目的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5R)-5β-螺甾-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5β-螺甾-25(27)-烯-2β,3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3)。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薤白皂苷S,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白 -螺甾-25(27)--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乳糖 (25R)--螺甾-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乳糖 薤白皂S
原文传递
豨莶草及其酒炙品UPLC-Q-TOF/MS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任伟光 武拉斌 +1 位作者 降雪 黄林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7,共7页
目的从化学角度阐释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寒为温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豨莶草炮制(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运用MarkerLynx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酒炙前后豨莶草化学成分... 目的从化学角度阐释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寒为温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豨莶草炮制(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运用MarkerLynx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酒炙前后豨莶草化学成分差异显著;正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对映-18-乙酰氧基-17-羟基-16βH-贝壳杉烷-19-酸、木犀草素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负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豨莶苷、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矢车菊黄素、豆甾醇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酒炙后其主要活性成分奇壬醇、豨莶酸、豨莶酮、槲皮素的量均明显升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酒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结论各成分量的变化可能是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变的物质基础;建议将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作为区分豨莶草生品与炮制品(酒炙)的指标成分,并在商品酒炙豨莶草上得到了成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豨莶草 酒炙豨莶草 UPLC-Q-TOF MS 化学计量学 3 4′-去二磺酸基苍术 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 对映-18-乙酰氧基-17-羟基-16βH-贝壳杉烷-19- 木犀草素 豨莶 矢车菊黄素 豆甾醇 奇壬醇 豨莶酸 豨莶酮 皮素
原文传递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梅玉丹 李海波 +3 位作者 王振中 于洋 姚新生 肖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7-292,共6页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花蕾中的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和各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70%乙...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花蕾中的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和各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3′,4′-三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7,3′,4′-三甲氧基槲皮素-3-O-芸香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坎卡酯苷(4)、kankanoside E(5)、betulalbuside A(6)、shomaside F(7)、amarantholidoside V(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甲氧基槲皮素苷;化合物5~8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灰毡毛忍冬 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 甲氧基皮素 kankanoside E betulalbuside A shomaside F amarantholidoside V
原文传递
地桃花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史小平 苏聪 +5 位作者 齐博文 杨万青 吴云 丁宁 董先娟 史社坡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70-1674,共5页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桃花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桃花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山柰酚-4'-O-β-D-呋喃芹糖-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3,6~10为首次从地桃花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梵天花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黄酮 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乳糖 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 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
原文传递
酸藤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18
作者 李婉亭 李志强 +4 位作者 曾祥昊 余惠敏 钟国跃 冯育林 何明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8-2874,共7页
目的研究酸藤子Embelia lae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结果从酸藤子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 目的研究酸藤子Embelia lae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结果从酸藤子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D2(1)、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3)、咖啡酸(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5)、4-(β-吡喃葡萄糖基氧基)-苯甲醛(6)、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7)、山柰酚-3-O-β-D-(2''-O-β-D-呋喃糖基)-吡喃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吡喃糖苷(8)、绿原酸(9)、反式咖啡酸(10)、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1)、反式-3-O-香豆酰奎宁酸(12)、5-对反式香豆酰奎宁酸甲酯(13)、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二烯二醇(14)、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15)、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16)、柽柳黄素3-O-β-D-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苷(17)、N-(3-((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基)丙基)肉桂酰胺(18)、D-去氢南天竹啡碱(19)。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藤子碱苷,化合物1~3、5~8、11~15、17和19首次从酸藤子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藤子 淫羊藿次D2 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 D-去氢南天竹啡碱
原文传递
三七花中1个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
19
作者 李欣馨 王新欣 +5 位作者 廖彭莹 尚佳欢 杨杏芝 白雪 朱宏涛 张颖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643-4649,共7页
目的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 目的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1个、酚酸类2个、木脂素类3个、黄酮类5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7~10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酚酸类 木脂素类 黄酮类 三七花大环内酯 (-)-芝麻素 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乳糖 肿瘤细胞毒活性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7
20
作者 倪付勇 陈重 +2 位作者 许琼明 杨世林 陈道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802,共5页
目的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 目的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4R)-4,7-二羟基-3,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5,7,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红景天 皮素 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 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 3 5 7 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