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领域视野下大模型数据使用行为的著作权定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汇 翟鹏威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10,共17页
大模型数据使用行为著作权定性的分歧突显了学理上对该问题之本质尚缺乏统一的认知,而公共领域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实现从行为合理性的主观评估向客体合法性的客观判断推进。基于大模型产业分层的考量、利益市场的可分割性以及法效果评价... 大模型数据使用行为著作权定性的分歧突显了学理上对该问题之本质尚缺乏统一的认知,而公共领域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实现从行为合理性的主观评估向客体合法性的客观判断推进。基于大模型产业分层的考量、利益市场的可分割性以及法效果评价的精准化目标,其著作权定性宜在公共领域视角下实施差异化规制。大模型数据训练的真实对象系非作者价值之元知识,对其使用未造成著作权法意义上可认知的损害,其应归入公共领域范畴。但在输出端,若大模型生成内容与训练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则助长了著作权法的逆向激励,不利于著作权对公共领域反哺价值的实现,因此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严格规制。最后,大模型模仿创作风格的行为则应视情况区分其究竟属于公共领域的利用行为抑或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的搭便车行为,以合理划定其行为的合法性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数据使用 著作权定性 公共领域 非作者价值 风格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FEM快速建模的船体模型数据处理算法
2
作者 李瑞 王明发 +2 位作者 孟昭闯 刘国磊 邱永添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目的]为提高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解决船舶设计软件导出的船体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有限元几何建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ML文件数据的几何模型处理方法。[方法]以AVEVA Marine(AM)软件导出的船体XML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件的数据... [目的]为提高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解决船舶设计软件导出的船体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有限元几何建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ML文件数据的几何模型处理方法。[方法]以AVEVA Marine(AM)软件导出的船体XML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件的数据结构解析,明确几何模型的数据表达规则,依据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规范,通过修改模型数据实现对船体模型的几何修正,包括对角隅、开孔等构件的删除、简化处理,对球扁钢和肘板的转化处理,对型材和板缝的移动处理。[结果]实际运用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船体几何模型可直接导入有限元软件HyperMesh中,符合有限元实体几何建模规范,保留了原模型材料、板架厚度等相关属性。[结论]与人工建模相比,测试分段实体几何建模效率显著提高,所提方法有助于船体设计模型复用、提高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有限元分析 船体模型 模型数据 数据转换 XML格式 AVEVA Marine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曲面成形运动规划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研究
3
作者 胡天雄 王绍宗 +2 位作者 郭智 冉跃龙 赵海波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7,51,共7页
多维曲面成形过程中三维模型读取和空间目标点的求解效率对提高成形速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STL模型复杂度提升,三角面片数量相应增加,计算复杂度大幅增长,求解效率降低,运动规划和图案映射过程计算难度也随之增加。针对上述问题基... 多维曲面成形过程中三维模型读取和空间目标点的求解效率对提高成形速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STL模型复杂度提升,三角面片数量相应增加,计算复杂度大幅增长,求解效率降低,运动规划和图案映射过程计算难度也随之增加。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一种三维模型数据处理及运动规划方法,并与传统的计算规划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升曲面打印中模型数据点定位速度2倍以上,定位速度随求解点数据量增加而提升,且对模型顶点数增加具有鲁棒性,大大提升运动规划速度,为多维曲面成形运动规划求解提供新思路,适用于大规模数据计算且可被用于直接交互现实的生产制造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曲面成形 深度学习 三维模型数据处理 运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 RL06与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初步比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郭飞霄 孙中苗 +1 位作者 任飞龙 肖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550,共5页
简要介绍CSR、GFZ和JPL机构的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并对比分析RL06和RL05数据的解算模型。从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时变重力场模型阶方差和C 20项时间序列3个方面,对2004-01~2014-11期间RL06和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 简要介绍CSR、GFZ和JPL机构的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并对比分析RL06和RL05数据的解算模型。从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时变重力场模型阶方差和C 20项时间序列3个方面,对2004-01~2014-11期间RL06和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质量的和精度较RL05有明显提高,其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去条带噪声效果更好、信噪比更高;在高阶项部分,RL06模型数据的阶方差小于RL05;RL06模型数据的C 20项时间序列幅值变化小于RL05,与SLR所得C 20项数据也更接近。相同条件下,采用CSR RL06模型阶方差最小,利用RL06模型所得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信噪比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时变重力场 RL05模型数据 RL06模型数据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千烟洲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模拟 被引量:20
5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刘敏 张黎 周磊 于贵瑞 王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313-7326,共14页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了2004—2009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结果表明:仅用碳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模拟效果较好(R2=0.934),而生态系统蒸散(ET)模拟效果较差(R2=0.188);同时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时,NEE模拟效果稍差(R2=0.929),但ET模拟效果显著提升(R2=0.824),说明利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同时优化,SIPNET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站点碳水通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且碳水通量同时参与优化时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碳通量随降水减少而快速降低的趋势,表明如果不能同时利用碳水通量进行参数优化,模型无法正确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水变异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水通量 模型数据融合 SIPNE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循环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黎 于贵瑞 +2 位作者 LUO Yiqi 何洪林 张雷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4-1055,共12页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碳观测数据改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是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以2003~2005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6组生物计量观测数据和涡度相关技术测定的碳通量数据为基础...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碳观测数据改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是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以2003~2005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6组生物计量观测数据和涡度相关技术测定的碳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即碳滞留时间)进行了反演,进而预测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碳通量及其不确定性。反演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凋落物和微生物碳的平均滞留时间最短,为2~6个月;其次是叶和细根生物量碳,二者的平均滞留时间为1~2a;慢性土壤有机碳的平均滞留时间为8~16a;碳在木质生物量和惰性土壤有机质库中的滞留时间最长,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7~109a和409~1879a。模拟结果显示,碳库和累积碳通量模拟值的不确定性将随着模拟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气温升高10%和20%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总初级生产力年总量将分别增加6.5%和9.9%,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年总量的变化取决于土壤温度的变化。若土壤温度保持不变,NEP年总量将分别增加11.4%~21.9%和17.6%~33.1%;若土壤温度也相应升高10%和20%,NEP年总量的增幅反而下降甚至低于原来的水平。假设气候和植被保持在2003~2005年的状态,202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NEP年总量为(163±12)gC.m–2.a–1,土壤呼吸年总量为(721±14)gC.m–2.a–1。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是反演模型参数、优化模拟结果和评估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但今后仍需在惰性土壤碳滞留时间的估计、驱动数据和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模型数据融合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碳循环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估计 不确定性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 模型数据融合 碳滞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小波压缩算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永 成礼智 +1 位作者 陈波 吴翊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针对海量DEM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问题,设计出一种高效的DEM数据的小波压缩算法。基于提升理论提出了一种包含自由变量t的紧支撑小波构造方法;通过选取合适的小波滤波器系数,基于提升的整数小波变换只需要整数加法、整数乘法和移位实现,... 针对海量DEM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问题,设计出一种高效的DEM数据的小波压缩算法。基于提升理论提出了一种包含自由变量t的紧支撑小波构造方法;通过选取合适的小波滤波器系数,基于提升的整数小波变换只需要整数加法、整数乘法和移位实现,运算速度快,便于硬件实现;选取参数t=1的整数9-7小波变换,其运算量接近整数5-3小波,但DEM数据压缩质量接近浮点的CDF9-7小波。实验证明该压缩算法对DEM数据有极佳的压缩效果,在保持地形形状和起伏特征的前提下,DEM数据可以压缩4096倍,PSNR>34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带参数整数小波变换 数据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葛蓉 何洪林 +4 位作者 任小丽 张黎 冯艾琳 王辉民 张军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9-1420,共12页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模型,并应用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遴选最适模型,系统分析了水分因子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均能被NEE实测数据较好约束。长白山生长季的光合、呼吸参数值均高于千烟洲,未考虑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模型高估了千烟洲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值、低估了千烟洲基础呼吸速率参数(BR)值;(2)仅考虑VPD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模型是长白山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但模拟精度提高不显著。不同模型间碳通量组分模拟结果差异较小;(3)考虑VPD和土壤含水量对光合、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模型是千烟洲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并且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未考虑水分的模型在生长季高估了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总量2.0%(21.85 g C/m^2),同时更大幅度地高估了生态系统呼吸(RE)总量4.4%(38.02 g C/m^2),从而导致NEE总量低估于实测值7.8%(18.55 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碳循环 模型数据融合 参数优化 模型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的模型数据集可视化与检索 被引量:5
9
作者 石源 莫蓉 +2 位作者 常智勇 张欣 汪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18-1924,共7页
为解决模型数据集可视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结果的簇代表模型可视化方案.首先以等距特征映射算法作为模型特征数据的降维方法,将高维特征数据降至三维,并以该三维数据作为簇代表模型的空间位置坐标;然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模... 为解决模型数据集可视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结果的簇代表模型可视化方案.首先以等距特征映射算法作为模型特征数据的降维方法,将高维特征数据降至三维,并以该三维数据作为簇代表模型的空间位置坐标;然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模型簇的几何中值点,以距几何中值点最近的模型作为该模型簇的代表模型;最后结合模型的对齐方法来确定簇代表模型的姿态,从而实现模型数据集的可视化.另外,根据查询模型与簇代表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提出一个基于聚类结果的模型检索流程.该检索流程首先寻找与查询模型最相似的簇代表模型,然后将查询范围限制在这些簇代表模型对应的模型簇中,从而减少备选模型的数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参数组合下,该检索流程可以在保证检索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检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数据集可视化 等距特征映射 基于聚类的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MT勘探COPROD-2S1模型数据的二维反演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祥云 胡祖志 +2 位作者 张荣 郝小注 钟宏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3-35,47,共4页
在传统的奥克姆法基础上,反演问题从模型空间转换到数据空间的迭代过程中,把解表示为由模型协方差平滑过的灵敏度矩阵行的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对计算机内存和时间的需求,有效地提高反演速度。应用简化基奥克姆法分别对此二维模型的TE、TM... 在传统的奥克姆法基础上,反演问题从模型空间转换到数据空间的迭代过程中,把解表示为由模型协方差平滑过的灵敏度矩阵行的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对计算机内存和时间的需求,有效地提高反演速度。应用简化基奥克姆法分别对此二维模型的TE、TM、TE+TM、TE+TP、TM+TP、TE+TM+TP等极化模式数据进行了联合方式反演,过程中用一维广义逆反演法确定背景场模型。5次迭代后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该数据模型成层分布,包含6个良导体;推测在水平位置30~130km,垂直方向为1~40km之间良导体存在,电阻率可能值为1,在垂直方向0~40km可能是电阻率为1000的高阻层;TM反演模型对此高阻层反映比较明显,对低阻体反映效果较差;加入TP信息的TE+TM+TP联合反演结果最好,分辨率比其它反演结果要高,表明TP联合反演有助于提高MT反演的纵向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勘探 二维 反演 分辨率 模型 二维反演 模型数据 MT勘探 纵向分辨率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综合监控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方式与实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赛桥 胡波 +1 位作者 陈天皓 任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3-84,88,共3页
阐述了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模型数据"模板-设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模板为基础,通过对通用属性值的控制,实现对大量类似数据的管理。工程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方式方便、高效,为工程实施与调试节省了大量时间。
关键词 综合监控 模型数据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的电力系统地理位置接线图编辑工具 被引量:4
12
作者 万芳茹 许剑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4,共3页
针对电力系统分析使用的模型数据,提出了自动分析生成全网的拓扑关系的方法,目的是实现模型数据到电网设备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方法开发的编辑工具采用树形结构显示拓扑,利用拖曳操作快速构建电网的地理位置接线图,图上能标注可视化潮流。
关键词 地理位置接线图 电力系统 模型数据 自动拓扑分析 在线可视化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绘制立体地貌图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贾正元 崔斌 张贵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4,共10页
地貌晕渲图是一种较常见的数字测绘产品,它通过模拟阳光入射产生的明暗程度反应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近年来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地形地貌信息的立体地貌图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了不同高度比例因子曲线的渲... 地貌晕渲图是一种较常见的数字测绘产品,它通过模拟阳光入射产生的明暗程度反应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近年来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地形地貌信息的立体地貌图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了不同高度比例因子曲线的渲染效果,通过基于B样条函数控制的变比例因子调整地貌晕染,改善了渲染区域中平缓地形及高低起伏地形并存情况下的立体显示效果。通过行列扫描并设定不同阈值进行水域识别,避免了虚警。首次提出通过设定红色阈值抑制偏色,有效地解决了红青分色立体地貌图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色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地貌图晕染效果;可在保证高色彩还原的前提下提高地貌图立体显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立体地貌 地貌晕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洪林 陈智 +15 位作者 张黎 任小丽 何念鹏 贾彦龙 王秋凤 郭学兵 苏文 唐新斋 葛蓉 牛忠恩 朱先进 张心昱 高扬 朱剑兴 常清青 于贵瑞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2年第1期97-104,共8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和气候相互关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信息学 碳氮水循环 模型数据融合 长期定位观测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分层结构的综合评价系统及其模型数据库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晓薇 龚兆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在对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分层结构的综合评价系统DLCES的概念,并对其框架结构,数据转换作出分析.给出了四元总体(Ω,U,X(k),D)的相关模型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方案.在具体实现上采用模型字... 在对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分层结构的综合评价系统DLCES的概念,并对其框架结构,数据转换作出分析.给出了四元总体(Ω,U,X(k),D)的相关模型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方案.在具体实现上采用模型字典的方法对综合评价系统的多模型结构予以描述,在对模型库结构的处理上采用了层次路径结构方式.为具有分层结构的综合评价系统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做了必要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结构 综合评价 模型数据 多指标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3DML的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管理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想红 屈红刚 王占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00-103,共4页
本文在简要介绍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Geo3DML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合Geo3DML标准的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管理与服务问题,着重从数据管理策略、数据库存储整体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于Oracle数据库的可扩... 本文在简要介绍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Geo3DML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合Geo3DML标准的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管理与服务问题,着重从数据管理策略、数据库存储整体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于Oracle数据库的可扩展地质要素表结构设计方案,并以此数据库为基础,搭建了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管理原型系统,验证了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的存储策略,为三维地质调查、深部找矿项目等成果数据的集成管理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 数据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建设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东华 吉建培 +2 位作者 刘建军 商瑶玲 王中祥 《地理信息世界》 2003年第2期12-15,20,共5页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0 000DEM建库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信息化工程,采集25m格网间隔的全国范围内20000多幅图DEM数据,数据量超过300GB;基于C/S和关系数据库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和开发了1:50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大数据量、多种类型...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0 000DEM建库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信息化工程,采集25m格网间隔的全国范围内20000多幅图DEM数据,数据量超过300GB;基于C/S和关系数据库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和开发了1:50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大数据量、多种类型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本文就1:50000DEM设计与建库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中基于ID的模型数据合并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天皓 赵鑫 刘佳宝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1,共3页
为了减轻轨道交通综合监控项目中调试阶段的实际环境对工程实施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合并多个数据库中模型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已在南京地铁2号线IMS(信息管理系统)中使用。在按照新ID重排数据的同时,维持模型之间原有的联系。实践表明,这... 为了减轻轨道交通综合监控项目中调试阶段的实际环境对工程实施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合并多个数据库中模型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已在南京地铁2号线IMS(信息管理系统)中使用。在按照新ID重排数据的同时,维持模型之间原有的联系。实践表明,这种模型数据合并技术在工程的建模调试阶段能够提升效率和操作方便性。这种模型数据合并技术在其它工程中也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监控系统 模型数据结构 数据合并 ID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方舱参数化三维模型数据库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洁 谭树林 张彦军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1年第3期12-14,共3页
介绍了在MDT平台上建立医用方舱参数化三维模型的基本方法、关键技术,二次开发了医用方舱参数化三维模型库的调用界面,在3DS MAX中实现医用方舱三维模型的动态漫游。
关键词 医用方舱 参数化 三维建模 可视化 三维模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SYS与Pro/ENGINEER之间模型数据转换的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傅中裕 杨晓京 《机电工程技术》 2005年第2期51-53,共3页
ANSYS作为一种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它与其它CAD/CAE/CAM系统之间的模型数据转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NGINEER2001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之间进行数据转换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如何配置ANSYS内置的ANSYS—P... ANSYS作为一种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它与其它CAD/CAE/CAM系统之间的模型数据转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NGINEER2001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之间进行数据转换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如何配置ANSYS内置的ANSYS—Pro/ENGINEER接口,实现了不同软件之间紧密结合并形成一个良好的CAD/CAE集成应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 PRO/ENGINEER 模型数据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