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系统小信号模态分析方法的分析和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州强 黄琦 张昌华 《现代电力》 2008年第6期1-7,共7页
电力系统小信号分析方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特征值分析方法和小干扰下的时域仿真方法仍然不能完全地解决系统的分析问题。首先对研究电力系统的常用模型和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述。接着,对电力系统小信... 电力系统小信号分析方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特征值分析方法和小干扰下的时域仿真方法仍然不能完全地解决系统的分析问题。首先对研究电力系统的常用模型和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述。接着,对电力系统小信号模态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对现阶段小信号分析最新的理论(正规型方法和模态级数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小信号模态分析 模态相互作用 正规型方 模态级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态级数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范强 贾彩勤 +2 位作者 高璐 元宵 藏亚平 《电气开关》 2011年第5期1-3,5,共4页
首先简单介绍常用的电力系统动态分析方法,接着介绍了一种新的分析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模态级数法,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总结了文献中的主要成果,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电力系统 非线性 模态级数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非线性模式分析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复霞 吴浩 +1 位作者 韩祯祥 甘德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19-25,共7页
该文对2种电力系统非线性模式分析方法——模态级数法和正规形法进行比较。定性比较模态级数法和正规形法的2阶参与因子。在正规形法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定义一个非线性指标,并以4机2区系统的算例验证该非线性指标的有效性。为比较模态级... 该文对2种电力系统非线性模式分析方法——模态级数法和正规形法进行比较。定性比较模态级数法和正规形法的2阶参与因子。在正规形法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定义一个非线性指标,并以4机2区系统的算例验证该非线性指标的有效性。为比较模态级数法、正规形法和线性模式分析法所得解对时域仿真解的逼近程度,定义一误差指标,并在4机2区系统中做相关分析。发现模态级数法和线性模式分析法的有效性均不受系统共振的影响,而正规形法的有效性受系统共振情况的影响较大,在系统的2阶共振点附近,其有效域面积较小。通过延长故障的持续时间来改变系统的非线性程度,发现随着系统非线性的增强,模态级数法的误差及其增加速度都是最小的,正规形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非线性模式分析 模态级数法 正规形方 线性模式分析 参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暂态扭矩的解析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武晖 毕天姝 +2 位作者 杨奇逊 邓集祥 薛安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0-76,共7页
根据模态级数方法,推导扭矩2阶解和1阶解,建立分析扭振动态特性的解析方法,可直接从物理概念上分析扭振特性。应用定量指标分析扭矩2阶解和1阶解描述扭振特性的可行性。另外,基于2扭矩阶解定义基本模态和复合非线性指标及模态非线性贡... 根据模态级数方法,推导扭矩2阶解和1阶解,建立分析扭振动态特性的解析方法,可直接从物理概念上分析扭振特性。应用定量指标分析扭矩2阶解和1阶解描述扭振特性的可行性。另外,基于2扭矩阶解定义基本模态和复合非线性指标及模态非线性贡献因子,应用这些指标分析非线性模态互作用对暂态扭矩的影响。基本模态非线性指标描述非线性模态互作用对基本模态初始幅值和相角的影响,复合模态非线性指标描述基本模态与复合模态互作用的强度,模态非线性贡献因子描述基本模态和复合模态对扭矩2阶解的贡献。以IEEE第1标准模型作为算例进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同步振荡 模态级数法 暂态扭矩 非线性模态互作用 扭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非线性模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红超 李兴源 +1 位作者 郝巍 雷宪章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8-12,26,共6页
模态级数是一种新的表示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文中将模态级数法应用于包含高压直流输电(HVDC)的电力系统动态响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级数和符号代数的综合分析技术,用于分析包含HVDC的电力系统。使用该方法,可以研究电力系... 模态级数是一种新的表示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文中将模态级数法应用于包含高压直流输电(HVDC)的电力系统动态响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级数和符号代数的综合分析技术,用于分析包含HVDC的电力系统。使用该方法,可以研究电力系统遭受大扰动后的振荡模式和非线性动态行为。其研究结果适合于复杂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扩展到包含其他FACTS装置的电力系统。一个测试系统的非线性时域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 模态交互作用 模态级数法 高压直流输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3阶解析解的推导及验证 被引量:13
6
作者 邓集祥 陈武晖 +1 位作者 涂进 李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12-18,共7页
推出基于模态级数法的电力系统动态方程3阶解析解,提出求解电力系统动态方程3阶偏导数的数值微分算法。分别在单机无穷大系统及4机2区域系统,应用2个指标定量对比1阶解析解、2阶解析解及3阶解析解在分析遭受大扰动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精... 推出基于模态级数法的电力系统动态方程3阶解析解,提出求解电力系统动态方程3阶偏导数的数值微分算法。分别在单机无穷大系统及4机2区域系统,应用2个指标定量对比1阶解析解、2阶解析解及3阶解析解在分析遭受大扰动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精确性;并应用prony算法检测数值积分曲线中3阶复合模式的存在。从而,验证采用该文推出的3阶解析解分析遭受大扰动时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级数法 电力系统 3阶解析解 大干扰 非线性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角稳定与电压稳定的关联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范强 彭志炜 张靖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48,55,共9页
功角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常常交织在一起,若孤立地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都是不全面的。对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关联性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分析了小干扰分析法、能量函数法... 功角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常常交织在一起,若孤立地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都是不全面的。对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关联性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分析了小干扰分析法、能量函数法、分叉理论、向量场正规形法、模态级数法等方法,讨论了它们的分析原理、特点、存在的不足和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模态级数法可望成为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关联性研究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功角稳定 电压稳定 关联性 模态级数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电力系统主导振荡模式的关键励磁调节器及其参数的识别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蓓 李兴源 胡忠 《继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1,42,共8页
模态级数法是分析非线性动态系统的一个新的有效工具。该方法能从系统的内部结构特性入手,通过模式间的非线性相关作用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基于模态级数推导出了相关指标和二阶非线性相关因子公式。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指标揭示系统... 模态级数法是分析非线性动态系统的一个新的有效工具。该方法能从系统的内部结构特性入手,通过模式间的非线性相关作用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基于模态级数推导出了相关指标和二阶非线性相关因子公式。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指标揭示系统固有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状态变量与系统主导振荡模式、复合模式对的非线性相关作用以及控制器参数对非线性相关系数的灵敏度,来识别对系统动态特性和稳定产生很大影响的关键励磁调节器及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级数法 非线性相关因子 交互模式 主导振荡模式 非线性相关系数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与功角稳定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范强 陈园园 《贵州电力技术》 2015年第12期63-66,共4页
对于给定的二机三节点实例,在平衡点的邻域内,利用模态级数法对实例进行分析,利用参与因子判断出系统会发生失稳模式类型。通过平衡点分析法可以解释平衡点的变化与电力系统失稳模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功角稳定 电压稳定 关联性 模态级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二维声腔传递矩阵的正方形线声源模型
10
作者 林力 李云 +2 位作者 顾兆林 刘兆杰 程光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484-5490,共7页
在比较现有二维矩形声腔的声源计算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正方形线声源计算模型,用于计算基于模态级数叠加法的压力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此模型不仅可以克服点声源模型的奇异性,而且在合理选择模型的几何尺寸的前提下能得到比... 在比较现有二维矩形声腔的声源计算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正方形线声源计算模型,用于计算基于模态级数叠加法的压力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此模型不仅可以克服点声源模型的奇异性,而且在合理选择模型的几何尺寸的前提下能得到比面源模型更为均匀的压力分布,提高了传递函数计算的准确率.数值试验考察了此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新的线声源数学模型较圆形线声源更为简便,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矩阵 正方形线声源模型 二维声腔 模态级数叠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