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探讨功能群划分——以浙西山麻岭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例
1
作者 邓国右 方茹 +4 位作者 许在恩 吴小明 唐成 罗优波 何庆海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能群。根据物种数量和生长型及叶片特征因素构建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通过对目标群落功能群结构综合图的分析,可知目标群落的功能群结构组成完全吻合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常绿功能群占比远大于落叶功能群,阔叶功能群占比远大于针叶功能群,乔木层的大、中、小乔木功能群占比随径级增大而数量减少,充分吻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不论是功能群划分体系还是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都适用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对群落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功能群 生长型 叶片特征 浙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颜绍馗 汪思龙 +2 位作者 胡亚林 高洪 张秀永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92-1796,共5页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采伐天然林 ,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 ,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 ,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 ....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采伐天然林 ,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 ,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 ,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 .杉木连栽对土壤动物的多度、多样性、生物量影响甚少 ,特别是杉木一、二代土壤动物的生产力接近相等 .此项研究结果支持植被是影响土壤动物演替的一个主要原因 ,也暗示杉木长期连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罗岗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蔡锡安 彭少麟 +1 位作者 曹洪麟 余作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根据广州罗岗村这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在12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束植物引种,隶属于40科65属其区系特点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该群落分为乔木层(3亚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等层次乔、灌层种类较... 根据广州罗岗村这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在12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束植物引种,隶属于40科65属其区系特点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该群落分为乔木层(3亚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等层次乔、灌层种类较多,主要以往粟(Caastanopsischinensis)、黄桐(Endospermumchinense)和黄果厚壳桂(CryptocargaconcinnaHance)等种类组成,草本展种类少.本群落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大高位芽、隐芽和一年生植物叶型以中型叶为主群落的大部分优势种的种群分布格局是随机分布的优势种群的立木结构分析表明,本群落处于进展演替它与30a前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乔木层原优势种黄桐、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ria)、亮叶肉实(Sarcospermalaurinum)等被锥粟、刺栲(Castanopsishystrix)等替代.草本层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现已发展为原生性较强的龙船花(Ixorachi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分析 次生常绿阔叶林 广州罗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屏障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加志 苏志尧 +1 位作者 陈北光 许月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2,共4页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对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大屏障常绿阔叶林的最小取样点数.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外貌以及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群落以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myrsinaefolia和黄牛木Cratoxylumcochinchinense...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对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大屏障常绿阔叶林的最小取样点数.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外貌以及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群落以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myrsinaefolia和黄牛木Cratoxylumcochinchinense为优势种.群落终年常绿,板根现象不明显,但层间植物比较丰富,体现了一定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于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其的保护,促进森林的进展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群落 优势种 森林公园 草本层 南亚热带 黄牛 季风绿阔叶林 演替 灌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辉 刘玉宝 +1 位作者 吴承祯 游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61-565,共5页
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 方程和Taylor 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了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 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 方程和Taylor 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了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分布聚集.根据Iwao 的M* 与x 的回归方程,计算了9 个树种在不同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次生常绿阔叶林 聚集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瓦屋山原生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利用野外调查资料 ,比较分析了瓦屋山中山段 (halt15 0 0~ 190 0m)自然恢复的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群落主要乔木物种组成、高度和径阶结构等特征 .结果表明 :( 1)恢复 42a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已基本形成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 利用野外调查资料 ,比较分析了瓦屋山中山段 (halt15 0 0~ 190 0m)自然恢复的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群落主要乔木物种组成、高度和径阶结构等特征 .结果表明 :( 1)恢复 42a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已基本形成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的生活型外貌和以中小型单叶为主、草质叶明显的特征 .但与原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相比 ,落叶的中小矮高位芽植物明显较多、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偏少 ;( 2 )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有 6 7种 ,而原生林仅 5 7种 .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主要优势物种组成相似 ,但次生林优势种更明显 ,并存在较多的处于伴生状态(局部地段还居于优势地位 )的落叶乔木种类 ;( 3)次生林较相同面积上的原生林乔木层的平均胸径DBH<2 .9cm .次生林具有小径阶个体多、大径阶个体少的明显特点 .但两类森林乔木大小结构分布与其它地区的异龄林基本一致 ,均遵从指数分布关系 ;( 4 )次生林 6 40 0m2 内h≥ 3m的乔木有 1199株 .垂直高度h分化不明显 ,hmax=2 2 .8m ,hav仅 9.7m ,而原生林 6 40 0m2 内h≥ 3m的乔木有 10 45株 ,平均高度 12 .8m .次生林缺失VII高度级 ( >2 5m) ,而VI高度级仅 8株 (原生林有 5 5株 ) ,低高度级 (II~IV级 )株数的比例大 ,占总株数的 87.12 % .说明次生林乔木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瓦屋山 次生常绿阔叶林 群落学特征 原生绿阔叶林 自然恢复 群落生态学 生活型 叶型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跃西 钟章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3-335,共3页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 ,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 (Pinusmas soniana)、大头茶 (Gordonia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 (Neoliteaauratavar .glauca) 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结果表明 :(1)...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 ,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 (Pinusmas soniana)、大头茶 (Gordonia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 (Neoliteaauratavar .glauca) 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结果表明 :(1)种内竞争效应排序为马尾松 >大头茶 >白毛新木姜子 ;(2 )种间竞争效应排序为白毛新木姜子 >马尾松 >大头茶 ;(3)种间竞争反应排序为大头茶 >马尾松 >白毛新木姜子 ;(4)白毛新木姜子与大头茶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大 ,达到 1.0 5 ;大头茶与马尾松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小 ,仅为 0 .32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 竞争效应 竞争反应 邻体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动态 被引量:16
8
作者 彭少麟 方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2-28,共7页
根据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a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增长为... 根据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a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增长为特点.在种类组成方面,6a前群落中居多的阳性树种现已逐渐为耐阴性较强的种类所代替.在组织结构水平上,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标趋于增加,而生态优势度指标趋于降低,反映了群落向着组成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的方面演变,且前期变化速度较快,后期较慢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森林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动态 被引量:9
9
作者 彭少麟 方炜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2期49-54,共6页
本文基于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年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其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组成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 本文基于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年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其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组成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增长为特点。在种类组成方面,6年前群落中居多的阳性树种现已逐渐为耐阴性较强的种类所代替。在组织结构水平上,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格数、群落均匀度指标趋于增加,而生态优势度指标趋于降低,反映了群落向着组成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的方向演变,且前期变化速度较快,后期较慢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白云山 次生常绿阔叶林 动态分析 群落组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中游蕉岭长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10
作者 陈建新 温小莹 +4 位作者 王明怀 吴泽鹏 许秀玉 李军 黄菊胜 《广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41-44,48,共5页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并附设样方的方法调查了地处韩江中游的蕉岭长潭次生常绿阔叶林。结果显示:群落的红背椎、木荷、枫香、石栎为优势种,约占群落总种数的11.1%;常见种约占群落总种数的27.8%;偶见种占61.1%,其数量最高但在群落中处于附属...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并附设样方的方法调查了地处韩江中游的蕉岭长潭次生常绿阔叶林。结果显示:群落的红背椎、木荷、枫香、石栎为优势种,约占群落总种数的11.1%;常见种约占群落总种数的27.8%;偶见种占61.1%,其数量最高但在群落中处于附属地位;各种类在群落中的分布较均匀。群落可明显分为林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表明了韩江中游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后在保护较好情况下,群落顺向演替重新恢复的特征和趋势。经营管理中应根据群落特点,在加强管护基础上促进森林的顺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点四分法附设样方 次生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伟成 盛海燕 +1 位作者 金孝锋 陈伟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7,共12页
对浙江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优势种种群存活曲线及稳定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包含31科51属84种,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包含26科48属76种;2个林型的优势... 对浙江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优势种种群存活曲线及稳定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包含31科51属84种,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包含26科48属76种;2个林型的优势种明显,次生常绿阔叶林重要值排名前5的物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Skan)Hayat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Lindl.)Planch.ex Maxim.〕和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Kochs)Wright ex Gard.〕,针阔混交林重要值排名前5的物种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木荷、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木荷、甜槠和短尾柯种群径级分布均呈倒“J”型,存活曲线均为直线型,属于稳定型种群;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et Zucc.)种群径级分布接近“L”型,存活曲线为“凹”型,属增长型种群。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中杉木种群径级分布呈“L”型,存活曲线为“凹”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木荷种群径级分布呈倒“J”型,存活曲线为直线型,属于稳定型种群;黄山松和马尾松种群径级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存活曲线均呈“凸”型,属于衰退型种群。MGodron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2种林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CCA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这2个林型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中期,未达到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 次生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存活曲线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福州鼓山次生常绿阔叶林调查的思考
12
作者 陈咏梅 《福建水土保持》 2004年第1期29-30,39,共3页
本文通过对福州鼓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调查 ,以群落的盖度、多度和重要值等为分析指标 ,得出此群落的命名及特征 ,为资源的合理、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鼓山 群落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遂昌县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及种间联结 被引量:5
13
作者 曹华 张川英 +5 位作者 龚笑飞 龚征宇 李大标 毛传亮 江波 焦洁洁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15-21,共7页
为探讨遂昌县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2019年10月,基于9个50 m×50 m样地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种间联结角度研究了森林群落15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样地中共有... 为探讨遂昌县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2019年10月,基于9个50 m×50 m样地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种间联结角度研究了森林群落15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样地中共有木本植物66种,分属34科53属,主要优势种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主要物种种对间生态位相似指数>0.6的有88对(83.8%),且生态位重叠指数>0.6的有93对(88.6%);此外,主要物种对总体上呈显著负联结,且正负联结的比值小于1。遂昌县天然次生林已形成以甜槠为建群种的群落,但是群落结构不稳定,种间竞争激烈,优势种之间并未达成动态平衡。基于上述分析结果,遂昌县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恢复措施,应根据物种间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搭配补植与甜槠成正联结的树种,为遂昌县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群落结构 次生常绿阔叶林 遂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地区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下垫面太阳和长波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欢 韦志刚 +2 位作者 朱献 王澄海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3-1044,共12页
基于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的辐射观测资料,对珠海凤凰山常绿阔叶林区冠层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典型晴天时太阳总辐射... 基于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的辐射观测资料,对珠海凤凰山常绿阔叶林区冠层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典型晴天时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的日变化均呈常规的“正弦曲线”形式,辐射值在12:00(北京时,下同)左右达到最高;多云天时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趋势为“锯齿状”。典型晴天条件下,白天时向上的长波辐射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一般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白天时向下的长波辐射变化不明显,但在夜晚常常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多云天条件下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值与下垫面发射的向上的长波辐射值非常接近,两者的日变化幅度都很小。净辐射强度值在白天为正,夜晚为负,白天时日变化形式与向下的太阳总辐射类似,夜晚则与向上的长波辐射类似。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均在夏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在整个观测时段内,近红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和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1.2%、43.0%和5.8%;可见光与紫外辐射所占比例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近红外辐射所占比例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岭南地区陆面过程模式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分光辐射 长波辐射 次生常绿阔叶林 岭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福权 郭乐东 马旭东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12-18,共7页
对粤北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乔木优势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物种46科78属119种,林下植被77科141属227种。根据重要值>5%,群落的乔木优势种为木荷Schimasuperba,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刨花润楠Machi... 对粤北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乔木优势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物种46科78属119种,林下植被77科141属227种。根据重要值>5%,群落的乔木优势种为木荷Schimasuperba,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钟花樱桃Cerasus campanulata,木荷位于林冠最上层,为群落绝对优势种;(2)更新层调查表明,虎皮楠和华润楠幼苗丰富,而木荷和刨花润楠较少,钟花樱桃缺失Ⅰ、Ⅱ幼苗;(3)以径级代龄级分析种群分布格局,荷木种群分布为"M"型、虎皮楠、刨花润楠和华润楠为"J"型,钟花樱桃为"L"型,优势种群表现出Ⅰ→Ⅴ为聚集分布,Ⅵ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随径级增加,聚集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乔木层优势种群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和长远的演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次生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群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华 张川英 +3 位作者 龚笑飞 龚征宇 李大标 焦洁洁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5-23,共9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萌生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后的初期效果,选取分布在浙江省遂昌县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样地1,林分年龄20~30年;样地2,林分年龄>30~40年;样地3,林分年龄50~60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封禁(对照)、... 为了探讨亚热带萌生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后的初期效果,选取分布在浙江省遂昌县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样地1,林分年龄20~30年;样地2,林分年龄>30~40年;样地3,林分年龄50~60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封禁(对照)、传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通过2017年(试验前)和2020年(试验3年)的调查,比较分析了目标树经营后早期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提高了林木的混交程度,降低了林木聚集度;目标树经营林分乔木层林木胸径断面积和的年均生长率最高,传统经营的次之,对照的最低,并且目标树经营林分中林木的年均生长率显著高于样地1和样地2的(P<0.05);传统经营林分的下木层幼树密度、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目标树经营和对照林分的(P<0.05);3个样地的各样方中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pH值、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速效K含量均没有明显差异,只有速效P含量在目标树经营3年后有明显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目标树经营有效地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目标树的生长量,有助于加快林木的分化和分层,同时减少了对林下植被的干扰,土壤理化性质未有明显改变,缓解了作业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林分发育初期(20~40年),目标树经营是针对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为有效的森林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目标树经营 群落结构 林下植被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黎艳明 周毅 陈会智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6-11,共6页
文章研究了粤北天井山林场2 hm2样地内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随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0~25 cm土壤密度均值为(0.76±0.02)g/cm3,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1.66)g/kg;25~50 cm土壤密度均值为(0.96&#... 文章研究了粤北天井山林场2 hm2样地内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随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0~25 cm土壤密度均值为(0.76±0.02)g/cm3,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1.66)g/kg;25~50 cm土壤密度均值为(0.96±0.02)g/cm3,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19.37±1.16)g/kg,土壤密度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为中等变异,且服从正态分布;(2)0~25 cm土壤有机碳密度(5.98±0.28 kg/m2)极显著高于25~50 cm土层(4.57±0.29 kg/m2),且均服从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中等;(3)0~25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碱解氮的相关系数最大;25~5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全氮、全磷、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碱解氮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1和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次生常绿阔叶林 土壤密度 有机碳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0
18
作者 张水松 林光 +3 位作者 陈长发 詹有生 敖向阳 廖星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6-513,共8页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生长类型 密度 抚育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树木的构筑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育述 黄明钗 +2 位作者 严朝东 林观土 胡科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6期70-74,共5页
文章采用网格取样技术结合线路调查法,在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内设置9个样地,对样地内共26个树种的乔木立木进行调查,并且初步分析构筑型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树木冠形主要有卵形、圆球形、圆柱形、伞形和圆锥形5种基本类型,... 文章采用网格取样技术结合线路调查法,在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内设置9个样地,对样地内共26个树种的乔木立木进行调查,并且初步分析构筑型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树木冠形主要有卵形、圆球形、圆柱形、伞形和圆锥形5种基本类型,以圆球形冠形的树木种类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30%;(2)乔木冠幅多数属于中冠幅类型,并存在较小的分枝角度,其中以45°的比例最高,达到30.8%,其次是30°,占23.1%;(3)树木的分枝级数最大为7级,而以4级分枝的树种最多,占统计总数的38.5%;(4)树高与枝下高以及胸径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并且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屏嶂森林公园 次生常绿阔叶林 乔木树种 构筑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目的树种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邓国右 石从广 +8 位作者 许在恩 赖平峰 唐旭 王相 姚丰平 周振琪 周晨 何庆海 胡亚芬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2-81,共10页
2016年8月,在浙江建德市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柯Lithocarpus glaber为建群树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封育33 a)中,建立2个100 m×100 m样地进行人工经营,采取一次性抚育和未抚育2种方式进行大径材培育试验,以RTK定位技术设... 2016年8月,在浙江建德市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柯Lithocarpus glaber为建群树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封育33 a)中,建立2个100 m×100 m样地进行人工经营,采取一次性抚育和未抚育2种方式进行大径材培育试验,以RTK定位技术设置16个25 m×25 m的单元格样地,2021年8月,采用固定样地法调查抚育和未抚育样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结果表明,在抚育样地中共调查到53科86属100种植物,在未抚育样地中共调查到39科60属71种植物,抚育样地内科、属、种的数量较未抚育样地分别提升35.90%、43.33%和40.85%,目的树种苦槠和柯的平均重要值在乔木层排名靠前;抚育措施显著提升了抚育样地内的草本层、灌木层和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P<0.05),显著降低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抚育和未抚育样地间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植物均没有显著性变化;与未抚育样地相比,抚育样地中的目的树种苦槠和柯在群落间的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度占比略有提升,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也有显著的提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抚育措施可减小林分郁闭度至合理区间,提高群落物种丰富度,保持群落结构稳定,提高目的树种在乔木层的数量占比,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空间,从而提升目的树种在群落中的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径材培育 次生常绿阔叶林 苦槠 物种组成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