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技术辅助颅颌面三维正中矢状面确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付亦蛟 陶乐然 于洪波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87-293,共7页
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是经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平面。MSP作为颅颌面三维结构中最主要的对称面之一,在面部对称性分析及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确立正中矢状面的方法存在医师主观因素影响大、标点过程费时费力、标志... 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是经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平面。MSP作为颅颌面三维结构中最主要的对称面之一,在面部对称性分析及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确立正中矢状面的方法存在医师主观因素影响大、标点过程费时费力、标志点组合选择无通用标准等问题,进而也催生了一系列基于数字化技术确立颅颌面MSP的研究,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颅颌面MSP确立中的巨大潜力。本文回顾数字化技术辅助确立颅颌面MSP的研究进展,着重对点构法、对称法、深度学习法确立颅颌面MSP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探讨数字化技术对颅颌面MSP建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数字化技术 手术设计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式构建的正中矢状面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的准确性研究
2
作者 廖奕翔 金刘莉 +5 位作者 杜冰冉 胡飞 潘耀鹏 林媛 黎植文 张雪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9期702-708,共7页
目的探讨本体/镜像关联法和点构法所构建的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MSP)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的准确性,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30例面部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 目的探讨本体/镜像关联法和点构法所构建的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MSP)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的准确性,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30例面部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21.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4中。分别使用本体/镜像关联法、点构法构建头颅的MSP。本体/镜像关联法对数字化头颅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后合并,获取对称特征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1)。点构法通过Mimics21.0在数字化头颅数据中选取鼻根点(nasion,N)、鸡冠点(crista galli,CG)、蝶鞍点(sella,S)、颅底点(basion,Ba)、梨骨点(vomer,V)、后鼻棘点(posterior nasal spine,PNS)、切牙孔点(incisive foramen,IF)、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ANS);一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中,获取的最佳拟合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2)。由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采用单盲法对两种方法构建的S1、S2结果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再次重复实验评分,对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的前后两次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验证专家评价法的可重复性。结果本体/镜像关联法构建S1平均得分为65.73,点构法构建S2平均得分为75.90。S1、S2组配对t检验得出点构法得分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专家评分具有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结论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点构法所构建的MSP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所构建的MSP,可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本体/镜像关联法 点构法 迭代最近点算法 数字头颅模型 逆向工程软件 部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斯维 黎敏 +3 位作者 杨慧芳 赵一姣 王勇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 Vivo 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最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颅颌正中矢状面的选择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彦琦 白玉兴 +2 位作者 张楠 尹伟娇 高伟民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图像对4种正畸临床常用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进行比较,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挑选60例7 ~13岁正常(牙合)青少年,拍摄头颅CBCT片,以4种常用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为基准,分别测量计算6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4个参考平面的距离...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图像对4种正畸临床常用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进行比较,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挑选60例7 ~13岁正常(牙合)青少年,拍摄头颅CBCT片,以4种常用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为基准,分别测量计算6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4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之和.结果 标志点到以S(蝶鞍点)、N(鼻根点)、Ba(颅底点)确定的正中矢状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之和最小,且6对对称的解剖标志点到此正中矢状平面的距离差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锥形束CT图像,以S、N、Ba点确定的正中矢状面的准确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标志点 正中矢状面 正常(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平面偏斜对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吻合度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爽 杨鸣良 卢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针对颌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在计算机上应用正颌手术模拟软件,重建三维头颅模型并模拟正颌手术,通过对术前上颌平面偏斜的角度和模拟正颌术后上颌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的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颌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 目的:针对颌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在计算机上应用正颌手术模拟软件,重建三维头颅模型并模拟正颌手术,通过对术前上颌平面偏斜的角度和模拟正颌术后上颌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的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颌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0位颌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研究,首先用三维CT影像重建出头颅模型,测量上颌平面与水平参考面的夹角,再利用软件模拟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测量上颌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个角度间的关系。结果:颌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上颌平面和水平参考面的夹角与上颌牙列中线和正中矢状面夹角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上颌平面和水平参考面的夹角X与上颌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997+12.109X。结论:颌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上颌平面偏斜对牙列中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吻合度存在相关性,该相关性可为正颌手术的整复提供原则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 不对称畸形 正中矢状面 牙列中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筛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兰琦玉 孙征 +2 位作者 钟青玉 石慧 简永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5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 MSP)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0例孕中期行超声产前检查的单胎孕妇,以3名无超声产科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为(甲组)、以2名可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既往未行Smart MSP检查获取胎儿颅... 目的探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 MSP)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0例孕中期行超声产前检查的单胎孕妇,以3名无超声产科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为(甲组)、以2名可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既往未行Smart MSP检查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超声科医师为(乙组)、以3名可行胎儿超声筛查且有二维和三维超声获得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师为(丙组)。分别从胎儿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的初始切面上获得三维容积图像,行Smart MSP分析;另请2名超声科医师(A、B)用双盲法对三组获取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图像进行评分分析。结果三组Smart MSP所需时间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甲组所需时间最长,其次为乙组,而丙组用时最短。医师A对三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评分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医师B对三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评分比较。将医师A、医师B的评分进行整合,结果发现三组重建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评分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Smart MSP具有自动显示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功能,更好地获取胎儿颅脑正矢状面图像,在超声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颅脑正中矢状面 颅脑病变 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 产前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脑颅正中矢状面定位的研究
7
作者 舒锦琪 杨仲昆 +1 位作者 刘时生 杨学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1期28-30,共3页
本文测量82例成人脑颅正中矢状面,绝大多数颅因左右两半不对称,其正中矢状面皆出现旋转和偏移,只有7.31%符合标准。其偏离规律是:当N—RPO径越大,i—LPO径也越大,而N—LPO径与i—RPO径就相对地越小,以Ni连线为标志的脑颅正中矢状面,则... 本文测量82例成人脑颅正中矢状面,绝大多数颅因左右两半不对称,其正中矢状面皆出现旋转和偏移,只有7.31%符合标准。其偏离规律是:当N—RPO径越大,i—LPO径也越大,而N—LPO径与i—RPO径就相对地越小,以Ni连线为标志的脑颅正中矢状面,则出现逆时钟方向旋转,并向左侧偏移,相反时,即N—RPO径越小,i—LPO径也越小,而N—LPO径与i—RPO径也就越大,颅正中矢状面则顺时钟方向旋转或不旋转,同时向右侧偏移或不偏移。其旋转方向,角度以及左右方向偏移距离,可测定N—LPO,N—RPO,i—LPO,j—RPO,LPO—RPO五条径线长度后,据此作图,即可量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正中矢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歪颅正中矢状面的简易标记法
8
作者 陈斟 李华如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4年第1期14-14,共1页
头颅正中矢状面的标记法巳由马喜元等介绍。自从1971年以来,我们在实践中试用了这一方法,收益颇多。然而有部分病例,投照仍不准确。为此我们曾对100例颅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歪颅正中矢状面 标记法 X线投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正中矢状面在面部对称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9
作者 邓艾佳 刘义闻 +3 位作者 吴坡 李浩 张正瑞 羊书勇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71-74,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正中矢状面(MSP)在面部对称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30例颌面部正常者的颌面部螺旋CT资料,将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相应解剖标志点在三维原模型上定位MSP,建立3种MSP,分别为由鼻根点—前鼻棘点—后鼻棘点构成的... 目的 比较不同正中矢状面(MSP)在面部对称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30例颌面部正常者的颌面部螺旋CT资料,将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相应解剖标志点在三维原模型上定位MSP,建立3种MSP,分别为由鼻根点—前鼻棘点—后鼻棘点构成的平面(N-ANS-PNS)、由鼻根点—前鼻棘点—蝶鞍点构成的平面(N-ANS-S)、由鼻根点—颅底点—蝶鞍点构成的平面(N-Ba-S)。以相应的MSP建立镜像模型,分析镜像模型与原模型之间的重叠度差异。结果 平面N-ANS-PNS、N-ANS-S重叠度差异低于平面N-Ba-S(P均<0. 05);平面N-ANS-PNS与平面N-ANS-S重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平面N-ANS-PNS离散性低。结论 基于不同MSP评估颌面部对称性的结果存在差异;采用N-ANS-PNS作为MSP与真实MSP误差小,可有效评估颌面部对称性;镜像技术结合三维色彩图示分析可有效评估MSP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口腔颌外科 部对称性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处理网络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预测模型
10
作者 刘真光 朱玉佳 +3 位作者 王勇 傅湘玲 赵一姣 陈晋鹏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设计一种基于点云处理网络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预测模型(facial midsagittal plane prediction network,FSPNet),实现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端到端自动化预测。FSPNet模型以三维颜面点云数据为输入,利用点云处理网络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它... 设计一种基于点云处理网络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预测模型(facial midsagittal plane prediction network,FSPNet),实现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端到端自动化预测。FSPNet模型以三维颜面点云数据为输入,利用点云处理网络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它包含3个模块:全局特征编码模块从点云整体结构提取全局特征;局部特征编码模块从点云局部空间结构提取局部特征;正中矢状面预测模块聚合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输出正中矢状面平面参数。借助点云编码模块,模型能够从不同角度充分挖掘颜面点云数据空间信息,实现点云特征全面提取。在真实颜面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FSPNet模型具有优秀的性能,点云编码模块能够准确提取颜面点云特征,模型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临床广泛使用的迭代最近点关联法,充分验证了FSPNet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点云处理网络 预测 端到端框架 三维颜数据
原文传递
基于本体-镜像关联的三维头颅正中矢状面自动构建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筱菁 李倩倩 +3 位作者 王晓霞 何颖 谢铮 李自力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采用非标志点法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SP),建立技术流程,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选取30名志愿者CT数据,采用非标志点法(实验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分别构建头颅的正中矢状面.实验法采用Mimics 11.0软件,通过CT三维重建,镜像... 目的 采用非标志点法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SP),建立技术流程,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选取30名志愿者CT数据,采用非标志点法(实验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分别构建头颅的正中矢状面.实验法采用Mimics 11.0软件,通过CT三维重建,镜像,本体-镜像数据配准等步骤构建MSP.对照组手工选取鼻根点、蝶鞍中心点和枕骨大孔最前点构建MSP.由10位正颌外科高年资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实验组、对照组MSP构建结果进行主观评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法构建MSP平均得分为84.4±10.9,对照法构建MSP平均得分为66.2±29.2.实验法得分高于对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本体-镜像关联法和迭代最近点算法配准的非标质点法能够构建三维头颅的MSP,其准确性优于传统点构建法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非标志点构建 迭代最近点算法
原文传递
三维颜面部软组织正中矢状面确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萧宁 王勇 赵一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5-499,共5页
颜面部对称性是人类面部美学的重要构成因素,颜面部对称性研究中,确定颜面部正中矢状面是首要和重要的环节,其可直接影响对称性评价的准确性及后续的临床治疗效果。受限于技术手段,早期颜面部软组织的对称性研究主要基于二维影像的... 颜面部对称性是人类面部美学的重要构成因素,颜面部对称性研究中,确定颜面部正中矢状面是首要和重要的环节,其可直接影响对称性评价的准确性及后续的临床治疗效果。受限于技术手段,早期颜面部软组织的对称性研究主要基于二维影像的对称中线,随着三维测量手段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现今包括三维标志点构建法、本体-镜像关联法等方法逐渐成为确定颜面部软组织正中矢状面的主流方法。本文归纳和总结三维颜面部软组织正中矢状面的各类确定方法,阐述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探讨各类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计算机方法学 正中矢状面
原文传递
下颌骨正中矢状面分析在面部偏斜诊疗中的补充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家龙 侯敏 +3 位作者 宋大立 马文 戴智 林阳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287-290,294,共5页
目的采用下颌正中矢状面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轮廓和位置的对称性,观察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面部偏斜患者45例,根据三维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下颌骨轮廓对称组和非对称组;以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作为参考平面,并利用镜像技术... 目的采用下颌正中矢状面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轮廓和位置的对称性,观察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面部偏斜患者45例,根据三维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下颌骨轮廓对称组和非对称组;以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作为参考平面,并利用镜像技术分析下颌骨位置及其轮廓的对称性,制定手术方案;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Me-MSP与下颌左右侧轮廓测量项目间差值的相关性,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轮廓非对称组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轮廓对称组与非对称组相比,Go-_(lat)-MSP、Me-MSP、MPP3-MSP、MPP7-MSP、MLP3-OP、MLP7-OP、Go-_(inf)-O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对称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除Go-_(lat)-MSP外,Me-MSP、MPP3-MSP、MPP7-MSP、MLP3-OP、MLP7-OP、Go-_(inf)-O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MSP与双侧MPP3-MSP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684,P=0.001),而与其他的变量差值无相关关系。结论该方法能定量分析下颌骨轮廓和位置的不对称畸形,对于颌部整形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轮廓 正中矢状面 部偏斜 正颌外科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点云配准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构建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玉佳 刘真光 +6 位作者 温奥楠 高梓翔 秦庆钊 傅湘玲 王勇 陈晋鹏 赵一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基于可变图结构配准网络(DGRNet)模型,建立一种可实现三维点云智能配准的本体-镜像关联深度学习算法,以实现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的自动化构建,为口腔临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例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北京... 目的基于可变图结构配准网络(DGRNet)模型,建立一种可实现三维点云智能配准的本体-镜像关联深度学习算法,以实现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的自动化构建,为口腔临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例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正颌外科和口腔正畸科的无明显颜面畸形的牙体缺损或缺失或错畸形患者的三维颜面数据。通过数据增强(平移和旋转)的方式获得1200例三维颜面数据,分为训练集(800例)、验证集(200例)、测试集(200例),用于DGRNet模型训练与测试。DGRNet模型包含构造本体与镜像点云中关键点的特征向量、基于特征向量获取本体和镜像点云中关键点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奇异值分解计算旋转矩阵和平移矩阵。基于DGRNet模型实现本体点云与镜像点云的智能配准,获得本体-镜像联合点云,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获得DGRNet模型正中矢状面。基于决定系数R 2指标对测试集平移及旋转矩阵进行模型评价,以迭代最近点(ICP)算法构建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作为真值。选择上述200例临床患者中的50例数据,对DGRNet模型与ICP算法构建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进行角度误差评价。结果基于200例三维颜面数据测试DGRNet模型旋转矩阵R 2为0.90,平移矩阵R 2为0.94。构建50例三维颜面数据正中矢状面共用时3 s,DGRNet模型与ICP算法构建的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角度误差为1.05°±0.56°,最小误差为0.13°,1.50°以内的准确率为78%(39/50),2.00°以内的准确率为90%(45/50)。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三维点云智能配准的DGRNet模型可构建三维颜面正中矢状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诊疗效率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口腔医学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深度学习 正中矢状面
原文传递
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易艳 佟彤 +3 位作者 刘涛 甘晗靖 熊奕 董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mid—sagittal planes,Smart MSP)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根据工作经验的不同,邀请A组(2位无任何产科超声工作经验的二年级研究生)、B组(2位可进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无... 目的探讨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mid—sagittal planes,Smart MSP)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根据工作经验的不同,邀请A组(2位无任何产科超声工作经验的二年级研究生)、B组(2位可进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无应用三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经验的医生)、C组(2位有丰富超声筛查工作经验并能应用二维、三维超声获取颅脑正中矢状面的医生)共6位医生,对240例中孕期单胎妊娠的孕妇,以2个不同的初始切面(双顶径平面和小脑横径平面)获取三维容积,进行SmartMSP研究.再邀请另外2位医生(a、b)分别对所取正中矢状面进行线下评分,比较不同经验的医生应用SmartMSP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成功率。结果不同经验医生应用SmartMSP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总成功率分别为:以双顶径平面为初始切面为97.08%(233/240),以小脑横径平面为初始切面为98.33%(237/240)。A、B、C三组医生的显示成功率相近,但所用的时间不同(P〈0.05)。A、B、C三组医生使用SmartMSP获得的胎儿正中矢状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医生得分高于A组(P〉0.05)。结论SmartMSP能自动显示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可帮助超声医生更容易地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从而有望在未来成为胎儿颅脑病变超声筛查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
原文传递
介绍一种胸部冠状面MRI扫描方法
16
作者 赵为 谭威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60-61,共2页
胸部冠状面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方法较多,但这些传统的方法不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门,特别是支气管的形态解剖结构。作者利用ASM—015P磁共振扫描胸部患者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摸索出新的扫描方法,在冠状面磁共振成像上可清晰显示支气管,... 胸部冠状面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方法较多,但这些传统的方法不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门,特别是支气管的形态解剖结构。作者利用ASM—015P磁共振扫描胸部患者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摸索出新的扫描方法,在冠状面磁共振成像上可清晰显示支气管,特别是能显示一部分三级支气管,效果较佳,优于传统的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扫描 MRI 三级支气管 加权像 心电门控 体线圈 正中矢状面 显示气管 左下叶支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燕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75,共3页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临床少见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1904年由Posey首次报道,1964年Steel详细描述了其病理特征,故又称Steel Richardson Olszewski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约占帕金森综合征7%、非典型帕金森样症状的5...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临床少见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1904年由Posey首次报道,1964年Steel详细描述了其病理特征,故又称Steel Richardson Olszewski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约占帕金森综合征7%、非典型帕金森样症状的50%[2]。由于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发病率低,且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因此早期病例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PD)或阿尔茨海默病(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样症 RICHARDSON 凝视麻痹 多系统萎缩 普拉克索 苍白球 左旋多巴 正中矢状面 黑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雪婷 李芸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4期561-564,共4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法构建的正中矢状面(MSP)对成人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差异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2020年间就诊于本院的成人面部不对称患者41例,采用三种不同的头颅定位法分别构建MSP。方法A为先...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法构建的正中矢状面(MSP)对成人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差异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2020年间就诊于本院的成人面部不对称患者41例,采用三种不同的头颅定位法分别构建MSP。方法A为先构建眶耳平面(FH),MSP经过颅底点和鼻根点垂直于眶耳平面;方法B构建的MSP经过颅底点、前鼻棘点、鼻根点;方法C构建的MSP经过颅底点、鼻下点、软组织鼻根点。测量这三种方法分别得出的颏下点偏离值(MD),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MD的差异。再选择11位正畸专科医生对三种MSP进行主观评价打分,使用随机区组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法A与方法B及方法A与方法C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位正畸医师的评价中,方法A、B、C之间的分值差异互相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C优于方法A优于方法B。结论:不同定位标志法构建的MSP会导致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结果不同,从而影响错[牙合]畸形的治疗设计,结合了软组织标志点所构建的MSP更具有临床意义,软组织鼻根点及鼻下点用来作为评价面部不对称性的参考标志点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正中矢状面 部不对称 Dolphin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个解剖标志点建立下颌骨理想正中矢状平面的研究
19
作者 张正瑞 邓艾佳 +1 位作者 羊书勇 王艳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6期472-477,共6页
目的采用多个下颌骨解剖标志点建立下颌骨正中矢状平面,寻找适用于临床诊疗的下颌骨理想正中矢状平面。方法分析2020年6—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颌面部正常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60(40.9±13.7)岁]的颌面部螺旋CT资料,... 目的采用多个下颌骨解剖标志点建立下颌骨正中矢状平面,寻找适用于临床诊疗的下颌骨理想正中矢状平面。方法分析2020年6—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颌面部正常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60(40.9±13.7)岁]的颌面部螺旋CT资料,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重建三维头颅模型,取不同解剖标志点建立多个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以全头颅正中矢状面做参照,不同正中矢状面分别作为镜像平面建立镜像模型,通过3-Matic Research软件的重叠性三维色彩图示及Friedman检验分别定性和定量比较原模型与镜像模型的重叠度,评估不同平面作为下颌骨MSP的应用效果。结果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不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分别作为镜像平面,下颌骨镜像模型与原模型重叠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P<0.05)。平面Mf-Go-Sim的镜像模型与原模型重叠度差异最小0.07(0.04,0.18)mm;平面N-ANS-PNS重叠度差异0.14(0.09,0.58)mm;平面ANS-SBWG-Mp重叠度差异0.12(0.04,0.40)mm;平面Me-B-Sim重叠度差异0.19(0.09,0.44)mm;平面Po-B-Go重叠度差异0.18(0.06,0.45)mm。结论全头颅正中矢状面不能完全替代下颌骨正中矢状面;平面Mf-Go-Sim可作为临床应用的下颌骨理想正中矢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正中矢状面 计算机辅助 三维 成像
原文传递
MRI在产前诊断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万亚平 蓝海菲 +3 位作者 刘燕翔 师达 杨旭娟 陈兵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正中矢状面在产前诊断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WC)各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快速平衡稳态采集(FIESTA)序列对60例正常中晚孕期胎儿和22例DWC胎儿进行扫描,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测量后颅窝面积(PFA)及小脑蚓...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正中矢状面在产前诊断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WC)各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快速平衡稳态采集(FIESTA)序列对60例正常中晚孕期胎儿和22例DWC胎儿进行扫描,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测量后颅窝面积(PFA)及小脑蚓部面积(VA),分析正常胎儿PFA、VA与孕周的关系,比较正常组与DWC各亚型组的测量数据。结果 60例正常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PFA、VA与孕周呈正相关(r=0.935、0.943,P均<0.01)。22例DWC胎儿包括2例Dandy-walker畸形(DWM)、4例Dandy-walker变异型(DWV)和16例单纯后颅窝池增宽(MCM)。DWM组胎儿PFA大于正常组95th百分位数、VA小于正常组5th百分位数。DWV组胎儿PFA位于95%可信区间内,VA小于正常组5th百分位数。MCM组胎儿PFA大于正常组95th百分位数,VA位于95%可信区间内。结论通过胎儿颅脑FIESTA序列正中矢状面PFA及VA值的测量,有助于分析正常与Dandy-walker综合征各亚型胎儿的变化规律,为产前诊断DWC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产前 快速平衡稳态采集 正中矢状面 DANDY-WALKER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