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ozone pollution:Insights from year-long observ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被引量:1
1
作者 Jinghao Tang Hengqing Shen +7 位作者 Hong Li Yuanyuan Ji Xuelian Zhong Min Zhao Yuhong Liu Mingzhi Guo Fanyi Shang Likun Xu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6期39-44,共6页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but up to now,its exact impact on urban VOCs and ozone(O_(3))remains unclear.This study conducted year-long VOC ob-serva...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but up to now,its exact impact on urban VOCs and ozone(O_(3))remains unclear.This study conducted year-long VOC ob-servations in Dongying,China,a petroleum industrial region.The VOCs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oil and gas volatilization and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were identified by employing the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odel,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O_(3) formation wa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using an observation-based chemical box model.The observed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VOCs was 68.6±63.5 ppbv,with a maximum daily av-erage of 335.3 ppbv.The petroleum industry accounted for 66.5%of total VOCs,contributing 54.9%from oil and gas evaporation and 11.6%from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OCs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 contributed to 31%of net O_(3) production,with 21.3%and 34.2%contributions to HO_(2)+NO and RO_(2)+NO pathways,respectively.The larger impact on the RO_(2) pathway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fact that OH+VOCs ac-count for 86.9%of the primary source of RO_(2).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ritical role of controlling VOCs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n urban O_(3) pollution,especially those from previously overlooked low-reactivity alk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industry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zone pollution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2
2
作者 闫璐璐 刘焕武 +2 位作者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1-1848,共8页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谱特征,将所采集到的颗粒分为EC (元素碳)、OC (有机碳)、ECOC (混合碳)、HM (重金属)、LEV (左旋葡聚糖)、Si O3(矿尘)、K (钾)、Na (钠)、HOC (有机大分子)及Other (其他)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所采集到的OC类颗粒物数量最多,在重污染阶段OC、K和EC类颗粒物占颗粒总数的70%以上,是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组成颗粒.在雾霾消散期,OC、LEV和Si O3类颗粒是主要类型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化学类型及离子特征,利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法得到6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7. 7%(燃煤源)、22. 3%(二次污染源)、20. 4%(交通源)、10. 4%(生物质燃烧源)、9. 7%(工艺过程源)、6. 5%(扬尘源)及3. 0%(其他未知源).研究显示:在重污染阶段,燃煤源与交通源占比大幅上升,与二次污染源共同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气;在雾霾消散期,扬尘源及生物质燃烧源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细颗粒物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市城区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玉散·吐拉甫 +4 位作者 迪丽努尔·塔力甫 王新明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亚力昆江·吐尔逊 丁翔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3-833,共11页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芳烃)、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770.11±568.01)μg/m^3,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趋势;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_(16)PAHs(总多环芳烃)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5.292%、9.789%、4.246%、0.331%、0.015%.利用PMF(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PM_(2.5)中PAHs和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进行来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汽油燃烧排放(13.91%)、生物质燃烧(33.98%)、天然气燃烧(52.11%);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56.49%)、油类燃烧(25.49%)、机动车排放(10.09%)、燃煤及生物质燃烧(7.93%).研究显示,采样期间沙尘对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组成影响较大,是该地区大气污染来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市城区 PM2.5 化学组成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聂烨 彭瑾 +1 位作者 王祖武 成海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90,共8页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24.1±9.01)×10^(-9)(体积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黄石市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28μg/m^(3),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乙烯,其值为21.2μg/m^(3)。特征物种比值显示,黄石市大气存在一定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可能受到燃料燃料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影响,甲苯和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正交矩阵因子模型的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0.44%)、燃料挥发源(24.48%)、燃烧源(22.58%)、石油化工源(9.26%)、溶剂使用源(8.06%)和植物排放源(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兴某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溯源及管控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盛 董伟钢 +3 位作者 张志华 陈军 孙松华 李晶晶 《天津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105-109,共5页
为了解绍兴某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基于2020~2021年绍兴某地区站点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数据,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物质及来源进行分析。该地区挥发性有机物年均质量浓度为125μg/m~3,整体呈现V型走势,即2020年3~7月逐... 为了解绍兴某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基于2020~2021年绍兴某地区站点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数据,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物质及来源进行分析。该地区挥发性有机物年均质量浓度为125μg/m~3,整体呈现V型走势,即2020年3~7月逐渐递减,2020年8~12月逐渐升高,2021年1~2月明显下降。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受体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解析,发现移动源、涂料-溶剂使用源、植物排放+工业源、燃料挥发源和化工石化源5大类源。其中,移动源是挥发性有机物最主要的排放源,贡献率达到43.3%;针对某地区园区站点的污染源特征,提出了移动源管控、工业源管控等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溯源 管控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降水的主要化学组分及其来源 被引量:8
6
作者 周东 黄智浦 +4 位作者 李思敏 王森 牛振川 熊晓虎 冯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42-3151,共10页
为认识西安市大气降水主要化学组分的现状,对2019年西安市市区和郊区大气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的质量浓度、湿沉降通量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大气降水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浓度均高于... 为认识西安市大气降水主要化学组分的现状,对2019年西安市市区和郊区大气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的质量浓度、湿沉降通量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大气降水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浓度均高于其它季节.降水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为Ca^(2+)、NH_(4)^(+)、SO_(4)^(2-)和NO_(3)^(-),其之和占总离子浓度的(88.5±2.8)%;市区和郊区主要重金属是Zn和Fe、Zn和Mn,其之和分别占总金属浓度的(54.0%±3)%和(47.0%±8)%.市区和郊区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253.2±58.4)mg·(m^(2)·month)^(-1)和(241.9±61.1)mg·(m^(2)·month)^(-1),呈现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的特点;重金属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86.2±37.5)mg·(m^(2)·month)^(-1)和(88.1±37.4)mg·(m^(2)·month)^(-1),季节差异较小.PMF源解析表明,市区和郊区降水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烧源(57.5%和32.32%),其次是机动车源(24.4%和17.2%)和扬尘源(18.1%和27.0%),郊区降水中离子还受到了当地农业(11.1%)的影响.市区和郊区降水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源(51.8%和46.7%);燃煤和机动车混合源在冬季贡献率比夏季分别高10.7%和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水溶性离子 重金属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湿沉降通量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武汉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彭瑾 成海容 +1 位作者 王祖武 祝嘉欣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76,共8页
于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期间四个季节的典型月份,周期性采集武汉市城区空气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FID)对其中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年平均浓度为(29.... 于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期间四个季节的典型月份,周期性采集武汉市城区空气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FID)对其中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年平均浓度为(29. 39±10. 05)×10^-9,按官能团分类由高到低排序为:烷烃、烯炔烃、芳香烃、卤代烃;TVOCs的浓度在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解析VOCs的主要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燃烧源(37. 00%)、机动车排放(28. 58%)、溶剂使用(13. 87%)、石油化工源(13. 36%)和植物排放(7. 20%);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主要有乙烯、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烷、异戊二烯等,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燃料燃烧、石油化工排放及溶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臭氧生成潜势
原文传递
河北香河亚微米气溶胶组分特性、来源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江琪 王飞 孙业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22-3032,共11页
霾的形成发展与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利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黑碳仪等对河北香河夏季亚微米气溶胶(PM1)化学组分、来源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PM1平均占到PM2.5的约71%,PM1主要分布在20~80μg·... 霾的形成发展与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利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黑碳仪等对河北香河夏季亚微米气溶胶(PM1)化学组分、来源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PM1平均占到PM2.5的约71%,PM1主要分布在20~80μg·m-3间;观测期间有显著的秸秆燃烧事件,秸秆燃烧时段PM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其中有机物质量分数迅速升高,平均约占到47%;秸秆燃烧使得大气气溶胶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整个观测期间,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共识别出4类有机气溶胶,分别为两种一次有机气溶胶(类烃类有机气溶胶和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和两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低挥发、高氧化性的有机气溶胶和低氧化、半挥发性的有机气溶胶),有机气溶胶氧化程度较高.其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远大于一次有机气溶胶,平均占到有机物的~69%,而去除秸秆燃烧时段后PMF结果中未解析出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 PM1 化学组分 有机气溶胶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秸秆燃烧
原文传递
郑州市春季大气污染过程VOCs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源解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任义君 马双良 +4 位作者 王思维 于世杰 李一丹 张瑞芹 尹沙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77-2585,共9页
利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8年4月15日~5月15日对郑州市城区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开展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郑州市春季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0.26×10^-9,非污染日和... 利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8年4月15日~5月15日对郑州市城区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开展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郑州市春季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0.26×10^-9,非污染日和污染日VOCs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5.82×10^-9和44.12×10^-9,污染日相较非污染日增长23%;VOCs物种对OFP的贡献表现为烯烃>芳香烃>烷烃>炔烃;源解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郑州市VOCs主要来源是LPG源(66.05%)、机动车源(47.39%)、工业溶剂源(37.51%)、燃烧源(37.80%)和植物排放源(11.25%),且污染日的LPG源和植物排放源的贡献率较非污染日增长22.92%和68.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大气细粒子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美娟 钱姿合 +4 位作者 顾陈娟 张书萌 刘智艺 王新锋 盖鑫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38-1746,共9页
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含氮有机物,也是大气吸光性有机物(即棕色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北郊地区采集了共265个大气细粒子(PM_(2.5))日样品,... 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含氮有机物,也是大气吸光性有机物(即棕色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北郊地区采集了共265个大气细粒子(PM_(2.5))日样品,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HPLC-MS)定量分析样品中的8种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大气细粒子中年均ρ(硝基苯酚)为18.77 ng·m^(-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值分别为16.82、8.59、17.28和44.79 ng·m^(-3);其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国外测量结果,但与国内部分城市如济南等较为接近.4-硝基苯酚是对总硝基苯酚类化合物贡献最大的物质,其次是4-硝基儿茶酚和2-甲氧基-5-硝基苯酚.相关性分析表明3-硝基水杨酸来源与其他7种物质显著不同.进一步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硝基苯酚的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硝基苯酚的主要来源是交通源、燃煤生物质混合源和工业排放源,年均占比分别为32%、44%和24%;其中燃煤生物质混合源在秋冬季占据主导(占比>50%),是硝基苯酚的主要排放源;工业排放源中3-硝基水杨酸占比高于90%,与相关性分析一致.总体而言,对认识环境大气细粒子中硝基苯酚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及其具体来源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酚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HPLC-MS) PM_(2.5)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污染来源
原文传递
COVID-19疫情期间雄安地区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新军 王淑娟 +4 位作者 刘程 范莉茹 付翠轻 齐堃 宿文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68-1276,共9页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2019年12月25日~2020年2月24日)雄安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监测,探讨了疫情防控前、后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φ(TVOCs)平均值...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2019年12月25日~2020年2月24日)雄安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监测,探讨了疫情防控前、后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φ(TVOCs)平均值为45.1×10^(-9),约为疫情防控前φ(TVOCs)90.5×10^(-9)的一半,芳香烃、卤代烃和OVOCs体积分数下降幅度超过60%.VOCs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烷烃贡献率由37.6%增加至53.8%,芳香烃和卤代烃贡献率由13.3%和12.0%降低为7.5%和7.8%.疫情防控前、后体积分数前10物种有7种相同,主要为低碳烷烃、烯烃和醛酮类.疫情防控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等卤代烃及苯系物下降幅度超过70%,具有机动车尾气示踪作用的甲基叔丁基醚体积分数下降超过60%.疫情防控前、后OFP分别为566μg·m^(-3)和231μg·m^(-3),疫情防控后各类VOCs的OFP下降幅度均大于30%.芳香烃OFP贡献率在疫情防控后明显下降;疫情管控前、后烯炔烃OFP保持高贡献率,是雄安地区未来O_(3)控制关键物种.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溶剂使用源对TVOCs的贡献率从24%降低到9%,机动车尾气源在疫情防控前、后贡献率分别为21%和18%.疫情防控后背景源、油气挥发源和燃烧源的贡献率由6%、14%和13%升高为13%、34%和24%.观测点在疫情防控前受到了阵发性工业源VOCs排放的影响,疫情防控后停止排放,其贡献率由疫情防控前22%降低为防控后1%.工业源、溶剂使用源、机动车尾气源和燃烧源浓度在疫情防控后分别下降97%、82%、61%和15%,背景源浓度保持稳定,油气挥发源浓度增加7%.雄安地区未来VOCs控制除了管控工业和交通活动,也要加强对油气挥发源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解析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 臭氧生成潜势(OF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