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6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阴道超声检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丽 白静 +2 位作者 闫静潇 王海杰 张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69-72,77,共5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检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EC患者157例,记录多模态MRI及TVS的EC分期检查结果以及^(18...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检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EC患者157例,记录多模态MRI及TVS的EC分期检查结果以及^(18)F-FDG PET/CT阳性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VS检测结果显示,Ⅰ期87例,误诊6例,漏诊12例;Ⅱ期55例,误诊12例,漏诊8例;Ⅲ期15例,误诊2例,无漏诊。多模态MRI检测结果显示,Ⅰ期86例,误诊3例,漏诊10例;Ⅱ期58例,误诊10例,漏诊3例;Ⅲ期13例,无漏诊误诊。^(18)F-FDG PET/C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145例,漏诊12例。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TVS诊断EC患者Ⅰ期准确率为87.10%(81/93),Ⅱ期准确率为84.31%(43/51),Ⅲ期准确率为100.00%(13/13)。以术后病理检查分期结果为金标准,多模态MRI诊断EC患者Ⅰ期的准确率为89.25%(83/93),Ⅱ期准确率为94.12%(48/51),Ⅲ期准确率为100%(13/13)。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18)F-FDG PET/CT检测的EC阳性患者145例,准确率为92.36%(145/157)。结论^(18)F-FDG PET/CT对EC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TVS、多模态MRI对EC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经阴道超声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氟化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金爱芳 陈炜华 骆柘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联合MRI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联合MRI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观察组(淋巴结转移)及对照组(非淋巴结转移),每组40 例。两组术前均接受PET-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PET-CT、MRI、PET-CT联合MRI检查结果,分析PET-CT、MRI、PET-CT联合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观察组PET-CT的SUVmax、SUVmin及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MRI的ADCstandard、ADCslow、ADCfast均低于对照组,PET-CT联合MRI检查的长径、短径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MRI、PET-CT 联合MRI 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82.50%、77.50%及97.50%。PETCT、MRI、PET-CT联合MRI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联合MRI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T-CT联合MRI检查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1期088-091,共4页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3名规培医生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比较两组出科时考核成绩、Mini-CEX评分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ini-CEX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应用于胸外科临床教学中可稳固学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改善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 支气管血管成像 手术视频 胸外科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在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彭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57-060,共4页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脑部MRI)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T)诊断,分析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相较于健康组,疾病组患者前角指数、侧脑室占脑室比例参数更高,室中央指数、前额叶萎缩指数更低,P<0.05。疾病组患者侧脑室前角间最小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第三脑室体部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高,侧脑室前角间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低,P<0.05。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额叶额上沟最宽距离、前纵裂池最大宽度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脑区左侧扣带回峡部、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内侧眶额叶、右侧额上回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低,右侧三角部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可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借鉴依据,值得推广。 Comment by employeeName: 摘要需要全面、简要地概括研究结果,不建议堆积数据,请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 首发精神分裂症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于脑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钱红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99-102,共4页
探讨基于临床脑膜瘤诊断中,施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结合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60名确诊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引入 CT和 MRI检查。设定单纯的 MRI... 探讨基于临床脑膜瘤诊断中,施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结合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60名确诊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引入 CT和 MRI检查。设定单纯的 MRI诊察为对照组,设定 CT+ MRI诊断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临床金标准中53例为阴性,7例为阴性;对照组46例(包括错误诊断例数显示6例),14例阴性(包括13例诊断例数为漏诊病例),观察组检出阳性52例(包括2例误诊),8例阴性(包括3例)。两组间诊断效能指数的打比显明,观察组的资料都要比对照组组分高(P<0.05)。结论 CT和 MRI联合应用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检查对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贾晓晗 穆京 张成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对比分析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70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全部予以MR、CT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 对比分析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70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全部予以MR、CT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较CT诊断,MR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各影像学表现的检出率更高,数值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对比研究中老年群体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MR诊断较CT诊断,结果 更为精确,更有益于临床后续诊疗工作的开展,推广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
7
作者 詹连珊 《吉林医学》 202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计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贵黔国际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将腺癌患者设为腺癌组(n=50),将... 目的:探计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增殖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贵黔国际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将腺癌患者设为腺癌组(n=50),将鳞癌患者设为鳞癌组(n=50)。采用18F-FDG PET/CT检测两组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去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SULmax)],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指数,比较两组代谢参数及Ki-67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Ki-67指数与18F-FDG PET/CT显像多参数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i-67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鳞癌组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Ki-67指数均显著高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SCLC患者Ki-67指数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是否>30%作为因变量(0=否,1=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Ki-67指数和影像学指标(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的关联,结果显示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是患者导致Ki-67指数>30%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Ki-67指数与SUVmax、SUVmean、MTV、TLG、SULmax呈正相关,18F-FDG PET/CT能有效评估NSCLC肿瘤增殖能力和存活能力,对疾病进展的诊断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 NSCLC 肿瘤增殖活性 KI-67指数 代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格 杨文江 刘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70,共17页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这些显像剂通过与多巴胺神经系统不同的靶点特异性结合从而反映多巴胺合成、囊泡储存、突触释放和受体结合以及再摄取过程,推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药物滥用和成瘾以及药物开发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以氨基酸脱羧酶、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受体以及囊泡单胺转运体为靶点的^(11)C、^(18)F标记的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放射性显像剂 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受体 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扫描在甲状舌管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宋星仪 何震宇 徐丽伟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扫描(SPECT/CT)在甲状舌管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12例疑似甲状舌管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异位甲状腺,均接受SPECT/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扫描(SPECT/CT)在甲状舌管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12例疑似甲状舌管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异位甲状腺,均接受SPECT/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SPECT/CT对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结果,对比甲状舌管囊肿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SPECT/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SPECT/CT对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舌管囊肿阳性有71例、阴性41例;SPECT/CT检出阳性70例、阴性42例。甲状舌管囊肿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肿块形态、囊内容物密度、增强扫描强化表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7%(68/71)、95.12%(39/41)、95.54%(107/112),均较高;而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4.23%(3/71)、4.88%(2/41),均较低。结论SPECT/CT用于诊断甲状舌管囊肿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 甲状舌管囊肿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黄立 《当代临床医刊》 2025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2例疑似ONFH患者中确诊阳性68例,阴性14例;MRI检查显示,阳性69例、阴性13例;CT检查显示,阳性60例、阴性22例;MRI对玉期ONFH的检出率94.44%高于CT61.11%(P<0.05);MRI诊断ONFH的灵敏度、准确度97.06%、93.90%高于CT80.88%、74.39%(P<0.05);MRI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29.41%低于CT72.73%,骨髓水肿、线样征检出率76.47%、70.59%高于CT27.27%、CT27.27%(P<0.05)。结论MRI对玉期股骨头坏死(ONFH)及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下肢骨骼肌代谢与功能的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海敏 刘奕 +2 位作者 何薇 张旻佳 蔡晓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单侧受累下肢肌群设为病例组,将对侧健康肢体设为对照组。测定双下肢小腿受累肌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结果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P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4~L5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前侧肌群和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后侧肌群的△SUVmax分别为0.05±0.03和0.06±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9±0.13和0.23±0.18(P值均<0.01)。病例组△SUVmax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R2=0.974,P<0.01),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2=-0.779,P<0.01),与VAPS呈正相关(R2=0.608,P<0.05)。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受累肌群△SUV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慢性卡压可致下肢受累,骨骼肌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可通过18F-FDG PET/CT测定评估。18F-FDG PET/CT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肉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 肌肉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学慧 聂毛晓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肇博 王小姣 +2 位作者 杨剑 茅娟莉 李晓红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2期1217-1220,1235,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前)参数和中期(化疗3~4个疗程)参数,观察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初始、中期参数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Ⅲ期及以上、是否合并结外病变、预后指数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性别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预后指数、MTV-o>截断值、MTV-m>截断值、TLG-o>截断值、TLG-m>截断值均可能与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MTV-o、低MTV-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MTV-o、高MTV-m患者,低TLG-o、低TLG-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TLG-o、高TLG-m患者(P<0.05)。细化研究结果显示,高MTV-o组中,低MTV-m的患者的PFS率明显高于高MTV-m患者(P<0.01);高TLG-o组中,低TLG-m的患者的PFS率高于高TLG-m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检测初始参数,合理利用MTV-m、TLG-m等中期参数有利于较好地反映DLBCL的显像特点,科学监测DLBCL对于化疗的反应性,进而准确、高效地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显像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16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晓璐 霍立群 顾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4期115-119,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 新辅助化疗 乳腺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8
作者 杨飞 王大伟 +4 位作者 杨智翔 刘峰 王晓灿 马永青 李永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35-839,865,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的36名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50岁组(n=18)和﹤50岁组(n=18)。测量升主动脉(AA)中段、降主动脉(DA)起始部管腔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最长径、最短径及横截面积,计算收缩期与舒张期各参数的差值及主动脉扩张性(AD)值。结果AA收缩期、舒张期、差值的长径、短径、面积均明显大于DA(P﹤0.01)。AA长径、短径、面积的AD值与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A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AD均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D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面积AD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不同年龄组受检者DA的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无创性评估胸主动脉不同节段的形态及弹性特征,为主动脉支架的设计和介入技术的操作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弹性 主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斑块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19
作者 张光磊 王刚 牛文晶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01-403,424,共4页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可进展为肢体缺血性溃疡及坏疽等[1-4]。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下肢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受损内膜进入血管壁的内膜,发生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对动脉内膜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引起微循环缺氧及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出现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5]。下肢动脉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可在血管内使用造影剂区分血管和周围组织,X线球管围绕人体做连续旋转扫描,获得连续层面信息,结合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通过合理的后处理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细节。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CTA特点,分析其对ASO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 斑块 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二维”图像融合实验
20
作者 彭鳒侨 李新春 +5 位作者 罗秀梅 李佳楣 郭志华 韩佩 张善娟 卢伟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4,35,共5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PT/CT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PT/CT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号叠加技术完成图像融合结果:以肺癌患者的躯干冠状面为实例试验[PT+CT]二维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躯干结构和代谢状况的互补影像,快捷而清晰。结论:图像融合具有明确放射诊断以及量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在[P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异机融合是同机融合功用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核磁共振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定位配准 异机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