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8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1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局限性和协同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金娥 梁长虹 +5 位作者 赵振军 王淑侠 乔穗宪 何晖 张佳 茹光腾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分析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局限性和二者的协同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证实的单个肺结节118例.所有病例CT和PET检查间隔时间<2周.病灶直径2~4 cm,平均2.7 cm.118例SPN中,恶性肿瘤8... 目的分析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局限性和二者的协同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证实的单个肺结节118例.所有病例CT和PET检查间隔时间<2周.病灶直径2~4 cm,平均2.7 cm.118例SPN中,恶性肿瘤87例,其中肺癌85例,结肠腺癌肺转移2例;良性31例,其中结核球8例,错构瘤6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3例,隐球菌感染2例,脓肿和球形肺不张各1例.结果 118例SPN中,CT诊断正确93例,误诊25例,误诊率21.2%.其中12例肺癌误诊为良性,13例良性误诊为肺癌.PET诊断正确96例,误诊22例,误诊率18.6%.其中9例肺癌、1例结肠癌肺转移误诊为良性,12例良性误诊为恶性.CT和PET协同诊断,108例诊断正确,10例误诊,误诊率8.5% .CT、PET单独诊断和协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2%、58.1%、85.2%、60.0%、78.8%;88.5%、61.3%、86.5%、65.5%、81.4%和97.7%、74.2%、91.4%、92.0%、91.5%.CT和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239),协同诊断与CT、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有统计学意义(χ2=7.762和5.318,P=0.005和0.021).结论良、恶性SPN的CT和PET影像特征均有一定的重叠.单独采用CT或PET诊断肺结节的价值相当,CT和PET协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或PET单独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币病变 体层摄影术 发射计算机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神经心理学测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秋云 江开达 +4 位作者 刘永昌 肖世富 张明园 黄红芳 左传涛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共5页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与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简易智能状态测定 (MMSE)、韦克斯勒记忆量表测定 (WMS)和总体衰退量表 (GDS)测定 1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患者...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与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简易智能状态测定 (MMSE)、韦克斯勒记忆量表测定 (WMS)和总体衰退量表 (GDS)测定 1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患者和 10名健康志愿者 (HC)。结果 (1)MCI组MMSE[(2 4.6± 2 2 )分 ]、WMS[(6 9.4± 10 .4)分 ]分值低于HC组 [分别为 (2 8.9± 1.1)分和 (93.1± 9.0 )分 ;P〈0 .0 1];(2 )MCI组左侧眶回、右侧颞叶中回和右侧壳核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 (rCMRglc)较HC组低 (P〈0 .0 5~ 0 .0 1) ;(3)将年龄、受教育年限、MMSE、WMS与不同脑区用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放射性比值进行相关分析显示 ,与年龄呈负相关 (P〈0 .0 5或P〈0 .0 1)的脑区有 :眶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下回、颞叶中回、颞叶下回、左侧顶叶、左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左颞叶内侧皮质、左侧海马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杏仁核等。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或P〈0 .0 1)的脑区有 :左侧颞叶下回、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等 ;而右侧壳核则呈负相关。与MMSE呈正相关 (P〈0 .0 5或P〈0 .0 1)的脑区有 :额下回、左侧颞叶上回、颞叶中回、颞叶下回、左侧顶叶、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叶内侧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认知障碍 体层摄影术 发射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病因 神经心理学测验
原文传递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功能成像的观察 被引量:28
4
作者 邵广瑞 马蕾 +2 位作者 柳澄 宋磊 张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PET/CT脑功能成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对比针刺委中穴组与静息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根据布劳德曼区(Broadmann area,BA),(1)针刺诱发的平均功能激活脑区:左侧BA10、11、22、38、39、40、44、45、46,右侧BA10,双侧BA19、18以及左侧小脑皮层、屏状核、岛叶(t>3·36,P<0·01,k>30voxels);(2)针刺诱发平均功能抑制脑区:双侧BA24,左侧BA7、8、19、40,右侧BA1、3、6、20、44和左侧黑质。结论委中穴与大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针刺委中穴是通过激活和抑制有功能联系的多个特异脑功能区,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扣带回、顶叶及黑质的功能抑制分析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本研究证明,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疗法提供中枢调节机制的可视性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委中穴 发射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结核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胡玉敬 边艳珠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在定位隐匿部位的结核病病灶方面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另外,病灶的代谢情况能反映炎性细胞的活化程度,^(18)F-FDG PET/CT能客观判断结核分枝杆菌的稳定状态和病灶活动性。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8)F-FDG PET/CT可先于常规影像学检测获得优于细菌学评估的早期治疗疗效。^(18)F-FDG PET/CT实现了从代谢角度探讨结核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机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对整合结核病的医学诊疗模式和治疗策略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对^(18)F-FDG PET/CT显像在结核病诊治中主要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引导下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6
作者 周诚忠 夏海波 +2 位作者 夏炎春 宋永浩 李定旺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引导下调强放疗(IMRT)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8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PET-CT引导下IMRT组(A组)23例和普通CT定位IMRT组(B组)25例,2组都采用IMRT...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引导下调强放疗(IMRT)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8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PET-CT引导下IMRT组(A组)23例和普通CT定位IMRT组(B组)25例,2组都采用IMRT技术,采用95%PTV 60 Gy/30次,2Gy/次,5次/周。结果放疗结束1~3个月后复查胸部增强CT评价肿瘤情况。A组PET-CT融合图像下GTV平均体积为(198.16±83.2)cm-3,而B组普通CT图像下GTV平均体积为(269.12±9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9%、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未出现Ⅲ、Ⅳ度急性不良反应,A组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3.0%、17.4%,明显低于B组的40.0%、60.0%(P均<0.05)。A组与B组的1、2、3 a局部控制率分别79.1%、59.5%、48.3%和69.2%、56.6%、40.7%,1、2、3 a生存率分别为68.2%、33.6%、21.3%和50.5%、25.5%、1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ET-CT引导下IMRT治疗老年晚期NSCLC,能精确指导靶区勾画,减少GTV的体积,降低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远处转移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群 陈龙邦 +6 位作者 王靖华 朱虹 耿怀成 褚晓源 管晓翔 宋海珠 金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传统分期检查和PET/CT对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符合率,以及对淋巴结区和结外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PET/CT检查与传统分期手段对分期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0/42)和78.6%(33/42)。对淋巴结内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88.2%(60/68),PET/CT为97.1%(66/6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淋巴结外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58.3%(14/24),PET/CT为91.7%(22/24),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ET/CT检查使TNM分期改变者9例,达21.4%,其中分期升高7例,下降2例,8例(19.0%)的治疗计划发生改变。结论:FDG PET/CT可提高恶性淋巴瘤的分期和再分期的准确率,并可提高淋巴结内外病变的检出率,这有利于更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分期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8
作者 常林凤 卢光明 +5 位作者 朱虹 王中秋 吴江 胡裕效 秦利萍 王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分析肺部病变CT形态、密度、边界、毛刺等征象,分别统计PET、CT和PET/CT对原发性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40例患者PET图像表现为标准摄取值(SUV)>2.5,3例SUV<2.5,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3.0%和7.0%;24例延迟显像上升>10%,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68.5%和31.5%;36例CT图像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7%和16.3%;PET/CT显示37例为肺癌,6例可疑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6.0%和0。结论:行PET/CT早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存在假阴性,而延迟显像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的护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玲 董雯 +2 位作者 李凌雯 黄红丽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1055-1055,1056,共2页
关键词 氟去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裕效 张宗军 +1 位作者 朱虹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朝华 关志伟 +3 位作者 吴先衡 郑广伦 黄锦桂 陈瑟燕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BP患者的PET/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肿瘤...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BP患者的PET/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肿瘤均发生于胸椎,分别发生于T4、T6和T11,3例病变均位于椎体,PET/CT表现为椎体膨胀性、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边缘有硬化带,呈中-高度不均匀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以胸椎为好发部位,PET/CT全身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浆细胞瘤 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冠脉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肺结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其生 路希维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核活动性做出客观评价。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病变的18F-FDG摄取的系列变化可对治疗是否成功做出预测。但由于其价格昂贵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尚不具备临床广泛应用的条件;不过基于其技术优势,有望在结核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病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15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63-764,767,768,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断发作.5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约5 min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运动试验示:阳性,Ⅱ、Ⅲ、AVF、V4~V6导联ST段运动中、后动态改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0.25 mV,V4~V6导联ST压低0.1~0.2 mV),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我科.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日口服尼群地平10 mg,2次/d,血压波动在130~140/80~90 mm Hg,否认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5年,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左右,已戒烟10余年,饮酒史40余年,平均每天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的护理配合
16
作者 陈瑟燕 曾淑华 陈孟青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正电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目前最尖端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是当今临床用于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精神疾病的最佳手段,尤其对早期肿瘤、肿瘤的分期、复发和疗效的判定... 正电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目前最尖端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是当今临床用于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精神疾病的最佳手段,尤其对早期肿瘤、肿瘤的分期、复发和疗效的判定具有技术优势[1].我院自2013年3月至7月用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氟去氧葡萄糖(fluorodexyglucose,18F-FDG)行PET/CT检查30例糖尿病患者,检查前做好准备工作,顺利完成检查,得到理想图像质量.现将糖尿病患者检查时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计算机体层成像 扫描检查 护理配合 糖尿病 患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放射性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17
作者 伍日照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5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ET/CT显像评估,比较2组患者扫描时间、花费等指标。结果实验组35例病情稳定,且患者对本院满意度为95%,患者1年生存率为45%,15例患者远期生存,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扫描时间为(20±4)min,检查费用为(4500±890)元,病情进展时间为(3.9±1.1)个月,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9.2±0.6)个月,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PET/CT显像技术操作简单,扫描时间较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8
作者 刘道佳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6期89-92,97,共5页
目的 探讨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且术前行^(18)... 目的 探讨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且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将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淋巴结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淋巴结最大径(最大淋巴结短径)及淋巴结诊断意见与病理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最佳阈值,以淋巴结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效能评估,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是否存在溃疡、淋巴结SUVmax、淋巴结最大径、淋巴结诊断意见为自变量,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诊断指标的独立性。结果 36例患者中2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11例有淋巴结转移。ROC曲线分析显示,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淋巴结SUVmax、淋巴结最大径和淋巴结诊断意见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698、0.875、0.792和0.940(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3.9 mm、6.5个/mm^(2)、2.1、1.4 cm和4级;上述最佳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1.8%、54.5%、88.9%、55.6%和77.8%,特异度分别为68.0%、88.0%、83.3%、91.7%和100.0%,准确度分别为74.9%、71.3%、86.1%、73.7%和88.9%。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8F-FDG PET/CT淋巴结诊断意见预测淋巴结转移具有独立的诊断意义(β=2.132,Wald值=4.679,OR=8.432,P=0.03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淋巴结SUVmax值≥2.1、淋巴结最大径≥1.4 cm的患者应考虑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恶性黑色素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18F-氟脱氧葡萄糖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代谢指标对局限期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鑫 郭宏 +5 位作者 王丽 周健 赵文静 隋雪峰 崔红升 徐进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宫颈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志兴 朱芝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重要成像方法。PET/CT检测对宫颈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的诊断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明确宫颈癌的分期。对指导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复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有助于结合患者实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宫颈癌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