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步行安全及其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综述与展望
1
作者 李琳 叶宇 陈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目的】步行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品质是构建宜步行城市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意愿和步行体验。【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1975—2022年步行安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与人工检阅相... 【目的】步行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品质是构建宜步行城市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意愿和步行体验。【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1975—2022年步行安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与人工检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当前与步行安全及其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相关文献的分布特征,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研究热点。【结果】1)步行环境安全性与行人安全感知主导步行安全研究发展方向,建成环境对行人安全事故以及行人安全感知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新数据和新技术为分析步行安全环境核心影响要素提供支持。2)在城市建成环境中,街区、街道和交叉口等不同层级的环境要素,从活动安全、交通安全和防卫安全3个维度,对行人步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3)研究对象从客观的建成环境拓展到主观的心理感知,研究内容从个案的安全事故分析拓展到综合的城市环境建设,研究方法方面多维度集成研究逐步替代单专业技术分析。【结论】揭示了步行安全与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脉络以及关注重点,凸显多层级建成环境要素对步行安全事故和行人安全感知的重要影响,为开展步行安全环境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未来研究中,需对步行安全性和行人安全感知进行协同思考,推进相关研究技术的适用性,关注新兴交通技术发展对步行环境安全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步行安全 建成环境 行人感知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步行安全感偏好的街道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
2
作者 毛媛媛 宁悦乔 +3 位作者 寇琴 黄舒琪 王灿 文瀚梓 《中国名城》 2025年第3期62-71,共10页
安全感对心理健康、步行行为和出行决策至关重要,夜间安全已成为城市夜间活力和街道可步行性的核心需求。通过叙述性偏好法调查夜间步行者的环境选择偏好,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量化分析影响安全感的关键街道环境要素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治... 安全感对心理健康、步行行为和出行决策至关重要,夜间安全已成为城市夜间活力和街道可步行性的核心需求。通过叙述性偏好法调查夜间步行者的环境选择偏好,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量化分析影响安全感的关键街道环境要素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治安岗亭、沿街界面类型、人行道宽度、照明亮度、人车分隔设施、车流量大小和街道尺度显著影响夜间步行安全感。以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案例地,基于安全感效用指标对街道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改善街道步行环境提供一种创新的行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 步行安全 街道 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障人群步行安全性的街道空间研究
3
作者 白梅 武思含 张思迦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在城市空间权利平等性不断强化与弱势群体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针对视障人群的步行安全问题,选取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邯郸市丛台区为例,基于文献、条例与实地调研构建视障人群的街道空间步行安全性影响因素体系,包括环境噪音、规律要... 在城市空间权利平等性不断强化与弱势群体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针对视障人群的步行安全问题,选取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邯郸市丛台区为例,基于文献、条例与实地调研构建视障人群的街道空间步行安全性影响因素体系,包括环境噪音、规律要素、街道尺度、空间绕阻与导向设施五类。以视障群体的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权重。最后根据权重排序,围绕规律要素、导向设施与空间绕阻等显著影响因素,对邯郸市丛台区街道空间提出安全性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视障人群步行安全性的街道空间优化设计与针对性整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障人群 步行安全 街道空间 安全性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郭京伟 谢欲晓 +1 位作者 黄学英 孙启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0-512,517,共4页
目的:探讨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 目的:探讨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强化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方法,在治疗前和6周治疗结束后,分别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对两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评定,随访并统计治疗结束后半年期间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通过随访,治疗结束半年内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强化患侧髋外展肌群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增加步行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步行安全 脑卒中 髋外展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广东四城市儿童步行安全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聂少萍 徐浩锋 +3 位作者 沈少君 夏亮 马文军 许燕君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4年第2期23-27,共5页
目的评价儿童步行安全教育干预的效果,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按照《2009─2010年度广东省四城市儿童安全教育干预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抽取4个城市作为项目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市选择10所学校四、五年级在... 目的评价儿童步行安全教育干预的效果,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按照《2009─2010年度广东省四城市儿童安全教育干预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抽取4个城市作为项目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市选择10所学校四、五年级在校学生共8600人为目标人群;在实施儿童步行安全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其步行安全知识、安全行为及道路危险行为等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除斑马线标志外均较干预前上升,差异普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马路上追逐玩闹、红灯时穿越马路、跨越马路中间护栏过马路等三种道路危险行为发生率比干预前下降,其中男生和四年级学生红灯时穿越马路行为发生率的下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与车辆碰撞发生率比干预前略有下降,其中女生和五年级学生与机动车碰撞发生率下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儿童步行安全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今后应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教育力度,巩固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步行安全 健康教育 干预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评价以南京市部分街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志华 罗启敏 杨舒婉 《中国名城》 2023年第12期72-78,共7页
街道步行安全是我国街道空间建设中的重要话题,是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为研究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问题及其影响,以南京仁恒江湾城街区、峨嵋岭街区、锁金村街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防卫安全、行为安全、心理... 街道步行安全是我国街道空间建设中的重要话题,是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为研究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问题及其影响,以南京仁恒江湾城街区、峨嵋岭街区、锁金村街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防卫安全、行为安全、心理安全3个维度,选取18条街道进行调查,建立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评价体系,确定相关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居民满意度调查,对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对新旧住区街道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设建议。对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安全建设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性街道 步行安全 AHP 安全评价 评价体系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儿童步行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欧 朱一 +10 位作者 刘庆敏 曹承建 罗军 方乐 赵鸣 王琳 胡锦峰 赵琪 林君英 朱秀娟 王竞雪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杭州市'儿童步行安全'教学活动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完善'儿童步行安全'项目提供依据。方法本项目采用公开课的形式,对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萧山区共100所小学的200名老师进行培... 目的通过调查杭州市'儿童步行安全'教学活动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完善'儿童步行安全'项目提供依据。方法本项目采用公开课的形式,对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萧山区共100所小学的200名老师进行培训;学校面向本校1~6年级所有学生,按照统一规范,并结合本校特点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上学期已经完成干预活动的65所学校,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参与该项目的全部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179份有效问卷,121人(67.6%)对本次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整体满意,112人(62.6%)对本次活动教程设计形式满意。100人(56.8%)认为教材的针对性很好。64人(77.1%)提出应该增加视频,动画,模型等材料,让儿童更易有直观的感受,17人(20.5%)提出应该增加实用的可操作性案例,让儿童参与讨论互动。结论本次教学活动设计基本合理,内容得到认可,能够为促进儿童安全步行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料和信息,但仍有待丰富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步行 健康教育 儿童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使用者步行安全的照明与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爽 范珅瑞 +1 位作者 袁梓洋 杨彪 《照明工程学报》 2021年第1期66-74,105,共10页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人在街上行走时使用手机。已有研究表明步行时使用手机会降低行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从而导致各类行人安全事故的增加。本文通过建立行人步行的需求能力模型,分析了手机使用者和其步行环境之间的“障碍”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人在街上行走时使用手机。已有研究表明步行时使用手机会降低行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从而导致各类行人安全事故的增加。本文通过建立行人步行的需求能力模型,分析了手机使用者和其步行环境之间的“障碍”关系,提出了以降低环境需求来提高手机使用者感知能力的技术路线,并通过297份结构化问卷调查了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的可行性。调查结果表明,照明和视觉补偿措施比智能手机技术或公共管理措施更有前景。在照明与视觉环境补偿措施中,人们普遍认为LED灯光类警示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行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安全 手机使用者 行人照明 视觉环境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区街道步行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谭少华 李英侠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0-54,共5页
对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片区进行街道步行安全的实证调研,通过文献查阅及问卷访谈,对10条街道开展了交通设施、空间环境及交通管理等三方面的安全性评价,并运用模糊数学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步行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机动车速度、业态... 对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片区进行街道步行安全的实证调研,通过文献查阅及问卷访谈,对10条街道开展了交通设施、空间环境及交通管理等三方面的安全性评价,并运用模糊数学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步行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机动车速度、业态活力、路面占道停车是街道步行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模糊数学法在街道步行安全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分析中,具有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街道 步行安全 影响因素 模糊数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番禺区某学校小学生步行安全状况及家长认知态度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伟权 崔民彦 +4 位作者 劳卫民 王羽婷 黄婷苑 刘华章 沈纪川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54-557,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某学校小学生步行安全状况及家长认知态度情况,为学龄儿童步行安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4-5月,在番禺区随机选择一所小学,对学校周边步行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并应用自行设计步行安全问卷对所选学校在校学...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某学校小学生步行安全状况及家长认知态度情况,为学龄儿童步行安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4-5月,在番禺区随机选择一所小学,对学校周边步行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并应用自行设计步行安全问卷对所选学校在校学生及其家长开展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学生497人,家长484人。学生来回学校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46.48%)或乘坐助动车/电动车(47.28%);26.56%学生感觉学校周边道路环境有不安全情况,低年级学生容易缺乏安全感(χ^2=15.202,P<0.05);33.19%学生步行时与交通工具发生过碰撞,低年级碰撞经历较多(χ^2=11.630,P<0.05)。74.38%家长对孩子独自步行上学感到不太放心。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安全隐患包括:缺乏人行道或路沿、周边交通量过大、车速过快、缺乏交通信号灯、人行道被堵塞、司机不礼让行人等。结论番禺区某学校区域道路步行环境存在易引发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和继续加强学生和家长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安全 道路安全 学生 家长 安全教育
原文传递
广州市番禺区12320名小学生步行安全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丘志坚 邱宗耀 +3 位作者 苏绮雯 秦希文 汪桃先 王大虎 《医学动物防制》 2018年第8期752-75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小学生步行安全现存的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并评价干预效果,为中小学生步行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20所小学,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对12 320名学生展开...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小学生步行安全现存的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并评价干预效果,为中小学生步行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20所小学,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对12 320名学生展开步行安全集体干预,并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其步行安全的因素。结果 (1)干预后,学生知识知晓率提升,黄灯知晓率、安全通过马路知晓率、十字路口遇红灯过马路的步骤认识率分别上升11.74%、4.03%、4.49%(χ~2=552.217、156.249、152.9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马线标志(χ~2=3.0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前后,有危险行为发生率、是否曾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率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生步行安全与知识、行为、学校类型、校外情况、年级存在联系。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全区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减少学生危险交通行为,降低小学生步行伤害发生率;加强低年级、临近机动车道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对小学生步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步行安全 健康干预
原文传递
基于步行安全的生活圈可达性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楠楠 刘艳芳 +1 位作者 罗园园 罗名海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1年第4期95-100,共6页
在城市交通出行中,行人作为弱势群体,步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街景图片识别三类步行设施,并叠加机动车流量与人口分布综合计算步行安全性。以步行安全性为道路网阻抗,计算分析了武汉市步行指数及医疗、绿地资源的可达性。结果... 在城市交通出行中,行人作为弱势群体,步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街景图片识别三类步行设施,并叠加机动车流量与人口分布综合计算步行安全性。以步行安全性为道路网阻抗,计算分析了武汉市步行指数及医疗、绿地资源的可达性。结果表明:武汉市步行设施建设有待提升;步行安全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异,在“两江三镇”分割的情况下,汉口地区步行设施建设总体较为良好,但尚无法负担本地区的车辆及行人需求。在基于步行安全的可达性方面,居民生活步行圈建设良好,汉口地区处于较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安全 可达性 步行设施 街景 步行指数
原文传递
Vonia EZ—500骨导式安全步行耳机
13
《实用影音技术》 2002年第12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Vonia公司 EZ-500 骨导式安全步行耳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屈泽 李宣 +1 位作者 黄元芳 李艳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期12-13,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步行安全 重点肌群训练 脑卒中偏瘫
原文传递
下城区中小学生步行交通安全行为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宝华 周晓红 +4 位作者 席胜军 王峥 钟节鸣 郭丽花 赵鸣 《预防医学》 2020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了解杭州市下城区中小学生步行上下学交通安全相关行为情况,为制定中小学生步行交通安全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选择杭州市下城区6所学校9个校区,采用非参与式观测法观察分析中小学生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观察交通状况... 目的了解杭州市下城区中小学生步行上下学交通安全相关行为情况,为制定中小学生步行交通安全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选择杭州市下城区6所学校9个校区,采用非参与式观测法观察分析中小学生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观察交通状况、跑步和看手机等行为情况。结果共观测2585人,有效观测2580人,有效率为99.81%。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1887人,占73.14%;男生和女生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分别占71.89%和7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学和放学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分别占64.76%和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马路时观察交通状况1683人,占65.23%;男生和女生过马路时观察交通状况分别占63.61%和6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学和放学时过马路时观察交通状况分别占64.05%和6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马路时跑步362人,占14.03%;男生和女生过马路时跑步分别占15.31%和1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学和放学过马路时跑步分别占9.26%和1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马路时看手机53人,占2.05%;男生和女生过马路时看手机分别占2.29%和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学和放学过马路时看手机分别占1.41%和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学生步行过马路时存在危险行为。上学时重点针对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不观察交通状况等行为进行干预,而放学时应重点针对过马路时看手机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交通安全 行为 中小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