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诱导肿瘤免疫逃逸。靶向PD-1/PD-L1通路的临床免疫治疗逐渐开展,但在部分肿瘤治疗中未能取...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诱导肿瘤免疫逃逸。靶向PD-1/PD-L1通路的临床免疫治疗逐渐开展,但在部分肿瘤治疗中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近年来研究发现PD-L1不仅定位于细胞膜,还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或者细胞外,并且发挥相应的功能。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从细胞核PD-L1(Nuclear PD-L1,nPD-L1)的表达、转运、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核中表达。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PD-L1可通过核转运蛋白、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蛋白激酶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等多个信号通路转运至细胞核内,调控肿瘤增殖和死亡、免疫、血管及干细胞生成。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nPD-L1的表达,对肿瘤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nPD-L1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并进入临床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否可以增强ALDH 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靶向ALDH high肿瘤干细胞(CSCs)的体液免疫作用。方法: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各组小鼠分别接受PBS、ALDH high CSC-DC+IgG、ALDH high CS...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否可以增强ALDH 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靶向ALDH high肿瘤干细胞(CSCs)的体液免疫作用。方法: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各组小鼠分别接受PBS、ALDH high CSC-DC+IgG、ALDH high CSC-DC疫苗、PD-L1单克隆抗体、ALDH high CSC-DC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肿瘤的体积。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小鼠的肿瘤,单个肿瘤细胞悬液进行ALDEFLUOR染色检测CSCs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B细胞上PD-1的表达量。同时进一步行抗体结合试验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试验检测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结合和裂解CSCs的能力。结果:相较于单独治疗组,PD-L1单克隆抗体与ALDH high CSC-DC疫苗的联合治疗可以更加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联合治疗组小鼠活化的B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仅为6.5%。抗体结合试验提示,与ALDH high CSC-DC疫苗单独治疗组11.3%的结合率相比,联合治疗组小鼠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可以特异地结合15.7%ALDH high CSCs。同时CDC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B细胞培养上清特异性地裂解ALDH high CSCs。结论:PD-L1单克隆抗体可以显著增强ALDH 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产生靶向ALDH high CSCs的体液免疫反应。展开更多
分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ADR)。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42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丽利单抗...分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ADR)。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42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丽利单抗、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闭环式药学服务,对其治疗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不良反应监测,总结PD-1抑制剂ADR发生情况,以回归分析识别相关引起ADR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完成因素分析。结果 242例癌症患者,经闭环式药学服务监测后,统计4种PD-1/PD-LI制剂的ADR发生情况,得出45例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ADR,以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和呼吸系统中占比较高,其他在肝肾系统、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中存在一定的发生率;两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损伤和合并慢性疾病、肿瘤转移史和治疗方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肝、肾功能损伤、年龄≥60岁、合并慢性病、体质量≥25 kg/m2及联合用药,是引发A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PD-LI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和呼吸系统等有较高的ADR发生率,男性、高龄与高体质量患者、联合用药、合并慢性病及肝肾损伤是可提升ADR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诱导肿瘤免疫逃逸。靶向PD-1/PD-L1通路的临床免疫治疗逐渐开展,但在部分肿瘤治疗中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近年来研究发现PD-L1不仅定位于细胞膜,还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或者细胞外,并且发挥相应的功能。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从细胞核PD-L1(Nuclear PD-L1,nPD-L1)的表达、转运、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核中表达。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PD-L1可通过核转运蛋白、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蛋白激酶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等多个信号通路转运至细胞核内,调控肿瘤增殖和死亡、免疫、血管及干细胞生成。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nPD-L1的表达,对肿瘤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nPD-L1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并进入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否可以增强ALDH 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靶向ALDH high肿瘤干细胞(CSCs)的体液免疫作用。方法: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各组小鼠分别接受PBS、ALDH high CSC-DC+IgG、ALDH high CSC-DC疫苗、PD-L1单克隆抗体、ALDH high CSC-DC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肿瘤的体积。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小鼠的肿瘤,单个肿瘤细胞悬液进行ALDEFLUOR染色检测CSCs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B细胞上PD-1的表达量。同时进一步行抗体结合试验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试验检测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结合和裂解CSCs的能力。结果:相较于单独治疗组,PD-L1单克隆抗体与ALDH high CSC-DC疫苗的联合治疗可以更加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联合治疗组小鼠活化的B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仅为6.5%。抗体结合试验提示,与ALDH high CSC-DC疫苗单独治疗组11.3%的结合率相比,联合治疗组小鼠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可以特异地结合15.7%ALDH high CSCs。同时CDC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B细胞培养上清特异性地裂解ALDH high CSCs。结论:PD-L1单克隆抗体可以显著增强ALDH 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产生靶向ALDH high CSCs的体液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