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CTA的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厚度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徐珊珊 陈一芳 +2 位作者 端宁茜 蒋沁 徐英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6-930,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2.15±1.10D;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近视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厚度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RT-OCTA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微微 黄胜海 +4 位作者 郑燕 左菁菁 钱珊珊 周挺业 林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1-1395,共5页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 0.41±0.16/mm vs 1.06±0.38/mm,均P<0.0001)。结论:DART-OCTA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断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成像,采用其观察累及黄斑区的BRVO时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受黄斑出血的影响最小,对伴有明显视网膜出血的BRVO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毛细血管灌注成像 黄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患者黄斑血流和结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商齐飞 羊燕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0期1363-1366,共4页
青光眼是一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及特征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疾病[1],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预期到2040年全世界青光眼发病人数将达到1.118亿[2]。在全球范围内因青光眼导致的致盲率仅低于白内... 青光眼是一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及特征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疾病[1],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预期到2040年全世界青光眼发病人数将达到1.118亿[2]。在全球范围内因青光眼导致的致盲率仅低于白内障,同时与白内障相比,青光眼致盲性具有不可逆性[3-4]。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为青光眼主要类型之一,患者发病隐匿,一般到疾病中晚期才出现视力降低等临床表征[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比 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视野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时间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影响:基于OCTA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姬俊雅 于浩南 +2 位作者 栾莉 冯振华 李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基于OCTA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同时长的持续高眼压对视盘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对照研究,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首次发作伴有轻度白内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发作期高眼... 目的基于OCTA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同时长的持续高眼压对视盘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对照研究,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首次发作伴有轻度白内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时间分为2组,高眼压持续≤2 d为A组,高眼压持续>2 d为B组。所有患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OCTA检查,分别观察两组患眼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视盘周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整体及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的变化,并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A、B组各15例(15眼)。A、B两组患眼间术前mGCC厚度及视盘整体、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NFL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1个月,A、B两组患眼间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A组患眼mGCC厚度及视盘整体、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及B组患眼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mGCC厚度,RNFL厚度,视盘整体及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OCTA测量的mGCC厚度、RNFL厚度、视盘血流密度等指标可作为评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高眼压对视网膜损伤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OCTA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芬 刘新婷 +2 位作者 吴文凤 陈敏锋 毛欣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321-328,共8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眼(-3.00 D≤SE≤+0.75 D)、高度近视组34眼(-9.00 D≤SE<-6.00 D)和超高度近视组29眼(SE≤-9.00 D)。采用OCTA测量眼球矫正前后视盘周围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 VD)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3组间RPC VD及p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RPC VD、pRNFL厚度、眼轴长度、SE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眼球矫正前,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在颞上、颞下侧pRNFL变厚,下鼻侧pRNFL变薄(H=14.75,P=0.001;H=11.20,P<0.001;F=11.30,P<0.001),在鼻上、鼻下侧RPC VD降低(H=6.82,P=0.033;H=10.90,P=0.004)。在平均、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及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29、0.25、0.35、0.44、0.50、0.40、0.48,均P<0.05)。在眼球矫正后,平均pRNFL、RPC VD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0,P<0.001;r=0.63,P<0.001),与SE呈负相关(r=-0.29,P=0.006;r=-0.48,P<0.001),且在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48、0.40、0.58、0.38、0.47、0.57、0.29、0.43、0.56,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RPC VD和pRNFL在眼球矫正前颞上、颞下增大,下鼻、鼻上及鼻下侧减小,而在眼球矫正后平均RPC VD和pRNFL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盘周围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硅油取出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和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军梅 孙艳 +1 位作者 邓爱军 李秀云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变化及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首诊为单眼RRD并...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变化及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首诊为单眼RRD并且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首次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3个月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0例(20眼),设计3组:RRD患眼取油前组(A组)、RRD患眼取油后1周组(B组)和对照组(C组,患眼的对侧眼)。所有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及眼轴测量、OCTA检查,OCTA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浅层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值。分别比较3组之间的FAZ面积、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 B组患者浅层FAZ面积较A组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00),较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浅层FAZ面积较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3)。B组患者浅层FAZ面积与D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546,P=0.013),与SCP无明显相关性(P>0.05)。B组SCP血流密度(P=0.006)、DCP血流密度(P=0.032)较C组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与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RD患者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状态可能会使浅层FAZ面积扩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短期内有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填充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OC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