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南绕家人年节的民俗认同
1
作者 陈思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绕家人年节民俗实践中生活共享的特点体现了血缘认同、地缘认同与民俗认同的不可分离;而主客之别的边界感则揭示了仅以抽象和静态视角探究民俗认同的不足。民俗认同所要切近的,是个体自然涉身经验彼此交织所形成的民俗共同体限度之内的... 绕家人年节民俗实践中生活共享的特点体现了血缘认同、地缘认同与民俗认同的不可分离;而主客之别的边界感则揭示了仅以抽象和静态视角探究民俗认同的不足。民俗认同所要切近的,是个体自然涉身经验彼此交织所形成的民俗共同体限度之内的真实,这指向一种具体性和内向性,它要求研究者勠力提升自身理解力和尊重他人的义务感。基于此,民俗认同的效度在于促成个体间、个体与集体个体以及集体个体间的沟通与联结。民俗认同之所以可视为日常生活与人文研究的核心,乃因其探索过程与归旨皆为建立于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人心与人心的通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家 民俗认同 扎根 边界 理解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崇先 杨丽琼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4-39,共6页
彝族祭祖大典仪式集中体现了彝族宗教、哲学、历史、谱牒、民俗、伦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资料。笔者于2007年2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进行田野调查,就彝族祭祖大典的相关礼俗作了... 彝族祭祖大典仪式集中体现了彝族宗教、哲学、历史、谱牒、民俗、伦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资料。笔者于2007年2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进行田野调查,就彝族祭祖大典的相关礼俗作了广泛的访谈,并对该村普德氏族举行的"祭祖大典"进行系统地观摩和考察。本文拟通过描述彝族氏族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景,对仪式与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加以探讨,从理论上分析观念与信仰体系同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仪式化表演情境中印证地方性知识和学者观念的交接,以期接近研究的特定对象,并做出合乎本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合理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民俗认同 彝族 祭祖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认同的构拟——基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国红学文化之乡”构筑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毛巧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张家湾"曹雪芹墓石"发现争论、在地化的红学文化叙事与红学景观塑造、博物馆红学文化展示与传播的论述,阐释《红楼梦》对于张家湾地域叙事与文化景观的建构,以及她作为"社会情境"的参与构拟者,对于张家... 文章通过对张家湾"曹雪芹墓石"发现争论、在地化的红学文化叙事与红学景观塑造、博物馆红学文化展示与传播的论述,阐释《红楼梦》对于张家湾地域叙事与文化景观的建构,以及她作为"社会情境"的参与构拟者,对于张家湾新型社区文化传统、"民俗认同"的模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红学文化 文化传统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分与民俗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爱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6-61,88,共7页
秋分,核心符号为月神崇拜,具有丰收、收获寓意,民俗认同基础深厚。中国农民丰收节设在每年的秋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强化节日效应,增进民俗认同,有必要构建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其可行路径为:精心设计一... 秋分,核心符号为月神崇拜,具有丰收、收获寓意,民俗认同基础深厚。中国农民丰收节设在每年的秋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强化节日效应,增进民俗认同,有必要构建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其可行路径为:精心设计一套全国性的节日仪式,深入挖掘、提炼各地秋分习俗、符号,整合、利用各种丰收符号,全面宣传推介节日习俗、符号,认真落实“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办节精神,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 民俗认同 丰收寓意 符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认同是日常生活与人文研究的核心 被引量:14
5
作者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9-17,共9页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一次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认同 日常生活 学科范式 民俗 族群 反种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认同:民俗学关键词之一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民俗行为的核心目的是维系个体和群体的认同,而其根本是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这就是民俗认同。由于受到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民俗学等学科已经习惯地将所谓的种族和基于此概念的民族视为界定群体的基础。民俗认同的概念旨在指... 民俗行为的核心目的是维系个体和群体的认同,而其根本是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这就是民俗认同。由于受到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民俗学等学科已经习惯地将所谓的种族和基于此概念的民族视为界定群体的基础。民俗认同的概念旨在指出这一错误观念,关注传统传承和自愈机制的内在逻辑,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并提出学科范式转换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认同 种族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自愈机制 学科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举文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9-37,共9页
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基于民俗认同,并由此体现出以地域认同为基础的传统传承机制,而其内在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刘基文化的"遗产化"行为说明在国家层面民俗认同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系国家认同... 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基于民俗认同,并由此体现出以地域认同为基础的传统传承机制,而其内在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刘基文化的"遗产化"行为说明在国家层面民俗认同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系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刘基文化"形成初期的民俗认同实践,再到当前的"非遗化",其进程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愈机制"。在论证此逻辑过程中,作者界定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及"核心认同符号"和"生命力"等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基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认同 地域认同 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 中国文化多元一体 传统传承机制 文化自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潮”语境下影视民俗的文化实践与认同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玉堂 李振鹏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6,共9页
“新国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相融合的话语表达。作为当代社会生成并不断演化的文化实践,影视民俗是“新国潮”在影视媒介中的全新图景,它不仅是技术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而且是民俗与艺术创意互摄、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代结晶。它... “新国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相融合的话语表达。作为当代社会生成并不断演化的文化实践,影视民俗是“新国潮”在影视媒介中的全新图景,它不仅是技术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而且是民俗与艺术创意互摄、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代结晶。它的生成机制复杂多样,主要体现为影视媒介的再生产、文化建设的再创造、文化迫力的再发生等三个维度,并以源民俗中的文化因子为核心,依托影视媒介,通过唤醒民众集体记忆、促进文化交融、映射日常生活以建构民俗认同。影视民俗为理解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泛民俗现象提供有效启发,是现代民俗学观照日常生活的重要切口,为民俗学学科转型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空间与方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潮 影视民俗 文化实践 民俗认同 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缘节庆与民俗的关联和断裂——以上海ComiCup为例
9
作者 吴言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1期32-42,共11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传播,趣缘群体已逐渐凝聚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共同体,并对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为当代民俗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在上海举办的魔都同人祭(ComiCup)作为趣缘文化的群体实践,具有典型的民间节庆特点及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传播,趣缘群体已逐渐凝聚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共同体,并对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为当代民俗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在上海举办的魔都同人祭(ComiCup)作为趣缘文化的群体实践,具有典型的民间节庆特点及狂欢娱乐、身体互动、自我认同等社会功能,使参与者通过互动建构出具有情感性和意义附着的地理认同。通过对代表性趣缘节庆活动的研究,展现民俗学对亚文化群体和都市新民俗的阐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缘群体 新节庆 趣缘节庆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如何成为家园:中国都市节会传承与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
10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都市生活陌生化与都市日常时序碎片化,常导致都市人特别是新移民缺少家园感,甚至被“现代城市病”困扰。人心的安定,是都市生命体的根本保障。就都市生活传统看,都市节会是最能有效沟通阶层、团结市民、凝聚共识,促进都市文化认同的时... 都市生活陌生化与都市日常时序碎片化,常导致都市人特别是新移民缺少家园感,甚至被“现代城市病”困扰。人心的安定,是都市生命体的根本保障。就都市生活传统看,都市节会是最能有效沟通阶层、团结市民、凝聚共识,促进都市文化认同的时空平台。都市节会传统的复兴与创造性转化,可以使都市居民在新旧生活转换过程中获得平顺,体会家园感,强化都市文化认同与日常生活的意义。因此,应从都市安定祥和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重视都市生活世界的重建,在考虑公共市政设施、公共福利政策之外,更为重视对公众尤其是基层市民所共享的日常时空的保留、扩展与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节会 日常生活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亚裔民俗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4期2-18,共17页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族群 亚裔民俗 美国民俗研究 民俗认同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地区的“社”文化与国家认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娟美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3期10-17,共8页
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粤港澳大湾区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民俗认同,同时也建构处于信仰阶序核心地位的国家认同。追溯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认同达致国家认同的路径,亦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 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粤港澳大湾区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民俗认同,同时也建构处于信仰阶序核心地位的国家认同。追溯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认同达致国家认同的路径,亦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过程。通过“社”的地域文化景观的叙事、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等三维符号叙事路径可以建构土地信仰立体的符号形式与结构谱系。土地信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语境中,经由民俗认同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的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社”的符号叙事 民俗认同 国家认同 符号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日常生活与个体实践的学术转向:“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李娜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3期77-86,共10页
中国民俗学界多次探讨“技术与民俗”这一话题,仔细梳理其学术历程,可以发现:现代化背景下人及其群体从同质性较高逐渐向异质性、个体性转变,是“技术与民俗”话题的实质内涵。这与民俗学界近年来的理论“转向”倡议,即“个体转向”与... 中国民俗学界多次探讨“技术与民俗”这一话题,仔细梳理其学术历程,可以发现:现代化背景下人及其群体从同质性较高逐渐向异质性、个体性转变,是“技术与民俗”话题的实质内涵。这与民俗学界近年来的理论“转向”倡议,即“个体转向”与“日常生活转向”是一致的。由此或可明晰当今民俗学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民俗(日常生活世界)在现代化及技术冲击下的“变”与“不变”,而明确民俗学研究之“变”与“不变”。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民俗认同”理念,引入“地方感”概念,或可为民俗学理论转向提供观察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民俗 个体转向 日常生活 民俗认同 地方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丧葬礼仪的经济民俗学考察——以山西祁县贾令村为例
14
作者 武振宇 高忠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9期55-57,共3页
《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放在丧葬礼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通过对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的传承、变迁及... 《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放在丧葬礼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通过对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的传承、变迁及再造与创新的综合分析,归纳出丧葬仪式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过程中,传统丧礼的传承面临的各种难题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政策、解决我国都市与乡村类似社会问题提供可行性意见,逐步引导传统丧礼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民俗 祁县贾令村 丧葬礼仪 民俗经济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地叙事与国家认同:兰州太平鼓传说的文本结构与意义解析
15
作者 王雪 《中国文化论衡》 2020年第1期303-31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兰州周边地区流传的太平鼓传说及其相关民俗活动的描述和分析,发现边地社会通过创造、分享与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战役之间相关的太平鼓传说,在边地社会的周期性民俗生产生活内容与中央王朝政权之间建构文化结构一致性... 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兰州周边地区流传的太平鼓传说及其相关民俗活动的描述和分析,发现边地社会通过创造、分享与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战役之间相关的太平鼓传说,在边地社会的周期性民俗生产生活内容与中央王朝政权之间建构文化结构一致性,即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当地文化内容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国家认同,从而完成了从边缘向中心扩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鼓 传说文本 民俗与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机智人物陈细怪传说的传承机制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万桂红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任何民间传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地方性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隐喻,是认同建构的方式之一。陈细怪传说是鄂东民众价值观与认同建构的“核心符号”,是地方性传说的典型代表。在陈细怪传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将陈细怪传说与鄂东各地方的... 任何民间传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地方性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隐喻,是认同建构的方式之一。陈细怪传说是鄂东民众价值观与认同建构的“核心符号”,是地方性传说的典型代表。在陈细怪传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将陈细怪传说与鄂东各地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闻)、地理景观、风俗习惯、民俗语言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传说的“在地化”,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地方实感性。民众集体塑造的文采出众、机智机巧、正直尚义、幽默聪慧、达观进取的陈细怪形象,是该传说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在,是认同的源泉。鄂东民众以陈细怪传说来建构与维系认同、传承文化传统,形成民俗认同。通过“地方”和“认同”的意义的构建,鄂东民众个体和群体在文化互动中产生地方认同。通过对陈细怪传说的传承机制的研究可见,民间传说的传承的“生命力”核心是该传说所体现的价值体系,其传承是通过民俗认同与地方认同的有机统一来完成的。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民间传说的传承机制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认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对建立良性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说 在地化 民俗认同 陈细怪传说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及其表演——以湖北省皮影艺人的表演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杰文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群体的身份意识与认同感曾经是现代民族国家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基于“民俗认同”的概念,早期民俗学为世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新民俗学转而强调民众主体在创建身份认同方面的能动性,肯定民众在面对时代环境时所... 群体的身份意识与认同感曾经是现代民族国家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基于“民俗认同”的概念,早期民俗学为世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新民俗学转而强调民众主体在创建身份认同方面的能动性,肯定民众在面对时代环境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身份的问题正在被转化为认同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传统的问题,正在被理解为民间艺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表演的问题。作为民间艺人自由地重构身份认同的实践行为,湖北省皮影艺人全身心地投入“充分的表演”,为新时代主体身份的自由建构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人 身份 认同 民俗认同 充分的表演
原文传递
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举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60,共11页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制,其论据就是日常生活所体现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基于共同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民俗认同"行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愈机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她的历史实践证明,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内部的各"族"认同问题,往往是以"民俗认同"来达成的,否则便陷入由外来的"种族"和"民族"概念所导致的"魔圈"困境。近现代中国精英们在困惑中寻求"救国"与"自愈"时,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概念,试图以西方现代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它们不但没有缓解中国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些概念的西方意识形态背景对于解释西方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以及多民族共存的中国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中国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陷入危机时。只有当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回归其根,认同其传统文化之根,这个文化才会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愈、持续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愈机制 传统传承机制 民俗认同 本土化 遗产化 传统化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协同保护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泽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38,共7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重要见证,也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的珍贵资源。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逻辑前提出发,理顺大湾区各方利益平衡的制度保障,并聚焦大湾区良好营商环境的价值指引,可体系化证成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重要见证,也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的珍贵资源。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逻辑前提出发,理顺大湾区各方利益平衡的制度保障,并聚焦大湾区良好营商环境的价值指引,可体系化证成法治协同于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理性。当前,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协同保护面临行政区行政下法治不协调和湾区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尚未健全的双重困境。大湾区应首先塑造法治协同保护理念,再陆续推进区域规划制度、规范供给体系、行政协调制度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法治环节的建构,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全链条活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治协同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的生产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民间文学为例
20
作者 安帐·瑙汗吉斯 钟进文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祁连山是西北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也是青藏高原北下河西走廊的过渡地带,为生存于其间的各民族提供了互动与发展的空间。裕固族先民自明朝中后期东迁至祁连山后,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以民俗认同为基础,利用民间文学逐步生产... 祁连山是西北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也是青藏高原北下河西走廊的过渡地带,为生存于其间的各民族提供了互动与发展的空间。裕固族先民自明朝中后期东迁至祁连山后,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以民俗认同为基础,利用民间文学逐步生产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构建祁连山地方文化认同。文章认为,对于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的生产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索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以及多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有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文化空间 裕固族 民间文学 民俗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