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黔南绕家人年节的民俗认同 |
陈思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2
|
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 |
朱崇先
杨丽琼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8
|
|
3
|
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认同的构拟——基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国红学文化之乡”构筑的思考 |
毛巧晖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4
|
秋分与民俗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的构建 |
刘爱华
|
《宜春学院学报》
|
2021 |
1
|
|
5
|
民俗认同是日常生活与人文研究的核心 |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1 |
14
|
|
6
|
民俗认同:民俗学关键词之一 |
张举文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8 |
28
|
|
7
|
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
张举文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5
|
|
8
|
“新国潮”语境下影视民俗的文化实践与认同建构 |
刘玉堂
李振鹏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9
|
趣缘节庆与民俗的关联和断裂——以上海ComiCup为例 |
吴言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4 |
0 |
|
10
|
都市如何成为家园:中国都市节会传承与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 |
萧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美国亚裔民俗研究的新视角 |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6 |
2
|
|
12
|
粤港澳地区的“社”文化与国家认同研究 |
梁娟美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1 |
5
|
|
13
|
关注日常生活与个体实践的学术转向:“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 |
赵李娜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1 |
4
|
|
14
|
丧葬礼仪的经济民俗学考察——以山西祁县贾令村为例 |
武振宇
高忠严
|
《文物鉴定与鉴赏》
|
2019 |
0 |
|
15
|
边地叙事与国家认同:兰州太平鼓传说的文本结构与意义解析 |
王雪
|
《中国文化论衡》
|
2020 |
0 |
|
16
|
鄂东机智人物陈细怪传说的传承机制探析 |
万桂红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1 |
2
|
|
17
|
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及其表演——以湖北省皮影艺人的表演活动为例 |
王杰文
|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8
|
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
张举文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0
|
|
19
|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协同保护 |
冯泽华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20
|
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的生产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民间文学为例 |
安帐·瑙汗吉斯
钟进文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