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交融叙事: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自觉与历史绵延(1930~1948)
1
作者 郑文杰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93-101,共9页
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族别研究范式”转向“族际研究范式”以及“多元一体”研究范式等并存的格局。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依旧停留在“族别研究范式”之下,其研究范式亟待更新。本文便以早期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族别研究范式”转向“族际研究范式”以及“多元一体”研究范式等并存的格局。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依旧停留在“族别研究范式”之下,其研究范式亟待更新。本文便以早期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运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史论分析。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正是通过讲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并在此过程中裹挟、孕育着少数民族的叙事元素,这由此形塑了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民族为书写对象的艺术表征与文化风貌,也即多民族交融叙事。这不仅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上的亲缘性,促成其研究范式的转向,也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出少数民族电影史在多民族交融及民族共同体建构上的价值贡献与时代意义,促使其融汇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族际研究范式 民族交融叙事 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趋势研究
2
作者 张金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9-133,共5页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从猎奇、短浅的风景式电影,到彰显宏大命题的符号性电影,到如今自觉表达普世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深描的民族志电影,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发展演变才真正昭然若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创作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 被引量:2
3
作者 包学敏 赵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已经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依托国际电影节,借助中外合拍机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现实传播路径,但在传播方面出现缺乏创新性和共情传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少数民...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已经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依托国际电影节,借助中外合拍机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现实传播路径,但在传播方面出现缺乏创新性和共情传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挖掘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重点健全新媒体渠道,才能实现其海外传播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海外传播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4
作者 阿不来提·吉力力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电影不仅记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拍摄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既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注重其影... 电影不仅记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拍摄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既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注重其影像化的传播,赢得更多电影观众的喜爱,力求拓展其传播影响力和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音乐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掺入与整合——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为研究对象
5
作者 沈力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从电影艺术诞生之日起,音乐就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之一。无独有偶,从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之日起,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化进程业已起步。为此,中国的音乐家们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进程,坚持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从电影艺术诞生之日起,音乐就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之一。无独有偶,从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之日起,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化进程业已起步。为此,中国的音乐家们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进程,坚持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音乐中,尤其是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渗入和整合的比重明显增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音乐中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渗入吸纳与改编创新,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是它们当中的代表和典范。认真总结其创编经验,有助于今天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对于中华文化载体的全方位了解和诠释,才给予今天的创作者们更大、更广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也展示出电影音乐在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进程中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音乐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音乐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6
作者 吴瑶 《新丝路》 2024年第19期0241-0243,共3页
在日益影像化的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体化艺术呈现形式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情感价值认同、激发自我培育意识的重要资源。为提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在日益影像化的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体化艺术呈现形式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情感价值认同、激发自我培育意识的重要资源。为提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有效性,文章提出要从课堂主渠道中“请进来”、教师主力军中“火起来”和学生主人翁中“沉下去”这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继而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万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嬗变: 从招式到内功
7
作者 龙秀娟 商亦然 《电影研究》 2024年第3期0099-0101,共3页
韩万峰导演立足于苗、侗、黎、瑶、羌、藏、土家、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文化精粹,试图借用影像符号来反思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式微的原因。他的电影创作从关注“招式”转变为修炼“内功”,即从单纯地嵌入民族元素到深入探寻少数民族... 韩万峰导演立足于苗、侗、黎、瑶、羌、藏、土家、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文化精粹,试图借用影像符号来反思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式微的原因。他的电影创作从关注“招式”转变为修炼“内功”,即从单纯地嵌入民族元素到深入探寻少数民族个体情感变迁,突破了传统少数民族电影的狭隘性。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少数民族视觉符号大多游离于剧情之外,是一种功能化点缀。中期作品逐渐倾向自然情感流露,少数民族元素不再是表演的工具。最新作品则将重点放在城市化进程下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研究韩万峰导演的创作风格演变,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影视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万峰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创作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罗雪山》:走向公共领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8
作者 宋永强 《艺术评鉴》 2024年第4期153-158,共6页
《碧罗雪山》不仅是一部深入展现傈僳族独特文化的剧情电影,更是一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勇敢走向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探索。影片以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影像,成功将傈僳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呈现得... 《碧罗雪山》不仅是一部深入展现傈僳族独特文化的剧情电影,更是一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勇敢走向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探索。影片以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影像,成功将傈僳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为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展现了其在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罗雪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影视人类学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旭光 郝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3,共11页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意识形态 类型性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刍议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伟建 余秀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基础上,认为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只有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再铸少数... 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基础上,认为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只有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再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类型电影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进桃 刘纪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熟悉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与新中国的成立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前,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只有《瑶山艳史》(1933)、《塞上风云》(1940)、《花莲港》(1948)等不多的几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 熟悉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与新中国的成立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前,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只有《瑶山艳史》(1933)、《塞上风云》(1940)、《花莲港》(1948)等不多的几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蒙古族,1950)、《草原上的人们》(蒙古族,1953)、《芦笙恋歌》(拉祜族,1957)、《边寨烽火》(景颇族,1957)、《五朵金花》(白族,1959)、《勐垅沙》(傣族,1960)、《阿娜尔罕》(维吾尔族,1962)、《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1963)、《农奴》(藏族,1963)、《阿诗玛》(彝族,1964)、《天山的红花》(哈萨克族,1964)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 中国电影 《刘三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 《边寨烽火》 《阿诗玛》 民族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谱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母语电影 民族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帆 李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5,183,共6页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写给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诞生六十周年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谛 胡志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8-71,共4页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二仕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5,共6页
十七年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指向是政治命题。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作品 女性形象 女性性别 女性身份 创作手法 主题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邹华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5,共2页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身份认同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与自我:商业大片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卫华 梁春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3-67,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分析影片中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符号意义,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女性形象 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后17年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乐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31-38,共8页
建国后17年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黄金时期。电影音乐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也呈现出很高的成就。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从电影音乐创作模式、主要表现形式和音画... 建国后17年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黄金时期。电影音乐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也呈现出很高的成就。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从电影音乐创作模式、主要表现形式和音画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电影音乐二者之间互为作用,相互吸收、转化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音乐 电影歌曲 民间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9
19
作者 邹华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得到了有意识的呈现,也开始逐渐进入到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 女性体验 民族身份 国家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追求,又极易破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原生性。因此,只有电影工作者与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遗产传承人三者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协作,才有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 保护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