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矛盾及其政治原因 被引量:7
1
作者 钱振纲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31,共5页
国民党在1929年6月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第二年6月,这个党的实权派———蒋陈派又暗中支持发动了长达7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政策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矛盾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是孙... 国民党在1929年6月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第二年6月,这个党的实权派———蒋陈派又暗中支持发动了长达7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政策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矛盾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是孙中山思想影响和国民党政治惯性运动的结果,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动则是国民党实权派政治意志的曲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矛盾 政治原因 政治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情态中的文艺论战——瞿秋白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判”探微
2
作者 傅修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0-113,共4页
拥有政治革命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瞿秋白,曾介入为数不少的文艺论战活动,但这只是他主动回返文艺战线及其曲线从政的努力。他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不仅呈现了中国现代文艺论战的政治情态特征———政治空间争夺的实质与现实利害... 拥有政治革命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瞿秋白,曾介入为数不少的文艺论战活动,但这只是他主动回返文艺战线及其曲线从政的努力。他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不仅呈现了中国现代文艺论战的政治情态特征———政治空间争夺的实质与现实利害迂回的策略性,而且表露出瞿秋白文艺思想在革命政治实践初期的特点:政治性和战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论战 政治情态 瞿秋白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议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3
作者 王勇 张俊才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8年第2期39-48,共10页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明显的国民党政治背景,其对'民族意识'诠释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性和保守性,但由于民族文艺的建构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需要,因此,这一文艺运动的发动也决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义...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明显的国民党政治背景,其对'民族意识'诠释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性和保守性,但由于民族文艺的建构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需要,因此,这一文艺运动的发动也决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历史主义 客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锋月刊》看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41-47,共7页
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尖锐。这反映到文艺运动上,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党派文艺”的出现。在三十年代真正可以称之为文艺运动的,大概只有“左翼文艺运动”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尖锐。这反映到文艺运动上,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党派文艺”的出现。在三十年代真正可以称之为文艺运动的,大概只有“左翼文艺运动”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它们恰好代表了两种尖锐对立的政治势力和阶级力量。近几年,学术界已较为注意对“左翼文艺运动进行全面研究,而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多方面特征的研究却很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思想斗争 主要特征 文学现象 前锋 月刊 作品 军队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钟》看后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被引量:1
5
作者 袁玉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48-53,共6页
关于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当今的文学史论著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确定无疑的公论。但是,我们查阅了有关的书刊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思考,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目前文学电上的有关说法,是并不全面的,其论断也不能概括全... 关于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当今的文学史论著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确定无疑的公论。但是,我们查阅了有关的书刊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思考,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目前文学电上的有关说法,是并不全面的,其论断也不能概括全貌,所论及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实际上只是该运动的前期状况。本文拟以《黄钟》为代表,对后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存在、特点及历史评价等问题,作一概略的论述,以就教于专家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黄钟 形成 三民主义 分析思考 历史评价 国民党 民族精神 民族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文学思潮——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为例
6
作者 王瑛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文学思潮成为主要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本文从汇聚成思潮的重要支流中选取民族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进行考察,指出民族文学思潮提倡文学采取民族形式,表达民族意识,充分发挥了文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文学思潮成为主要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本文从汇聚成思潮的重要支流中选取民族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进行考察,指出民族文学思潮提倡文学采取民族形式,表达民族意识,充分发挥了文学作为思想武器在凝聚民族力量抗击外侮上的作用,有极高的思想史、文学史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形式大讨论 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 民族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理论与一个样本——《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和《大上海的毁灭》并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齐晓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49,共14页
19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以宣扬民族主义为旨归,但是其理论支撑《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却漏洞百出,饱受诟病。民族主义文艺的中坚作家黄震遐的小说《大上海的毁灭》将上海和战争结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西方的唯美的堕落和左翼的... 19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以宣扬民族主义为旨归,但是其理论支撑《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却漏洞百出,饱受诟病。民族主义文艺的中坚作家黄震遐的小说《大上海的毁灭》将上海和战争结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西方的唯美的堕落和左翼的革命的上海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小说中可以发现,一方面是反日的民族主义主题,另一方面是对战争中机械、技术的生产力的崇拜而产生的颓废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来源也暗合了法西斯主义对技术主义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黄震遐 《大上海的毁灭》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社团与报刊考辨 被引量:5
8
作者 钱振纲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是在蒋系国民党暗中支持下发动起来的,从1930年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对它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这个文艺运动本身的一些特点,而且有助于了解整个30年代的文坛格局和蒋介石在当时的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是在蒋系国民党暗中支持下发动起来的,从1930年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对它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这个文艺运动本身的一些特点,而且有助于了解整个30年代的文坛格局和蒋介石在当时的种种文化举措。但以往的学术界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却十分有限。这一状况是应当加以改变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中出现过不少的文艺社团和文艺报刊。考察和辨识这些社团和报刊,是深入研究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一个前提。笔者拟在这方面作一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文艺社团 报刊 现代文学 史料
原文传递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民族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战国策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文艺”与“三民主义文艺”之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洪亮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0-15,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初期,"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是国民党官方文学的两个支流,但是两者关系相当微妙,有时甚至还直接对抗。当时的左翼文人把它们之间的矛盾归因于国民党内的西山会议派与CC系的斗争,今天的研究者... 20世纪30年代初期,"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是国民党官方文学的两个支流,但是两者关系相当微妙,有时甚至还直接对抗。当时的左翼文人把它们之间的矛盾归因于国民党内的西山会议派与CC系的斗争,今天的研究者也多受此思路影响。但通过认真梳理二者的交集,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对抗,造成其矛盾的主要原因也并非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斗争,而是文人之间的意气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 三民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三十年代“民族主义”文艺思潮
11
作者 周惠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36-42,共7页
这是文学史研究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出现和发生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尽管从五十年代第二个年头诞生的王瑶先生的第一部现代文学史起,每一种文学史都必定提及;然而,这也是所有文学史的共同特点:对其论述一概寥寥数语,语... 这是文学史研究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出现和发生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尽管从五十年代第二个年头诞生的王瑶先生的第一部现代文学史起,每一种文学史都必定提及;然而,这也是所有文学史的共同特点:对其论述一概寥寥数语,语焉不详,说得朦胧模糊,除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性结论,很少有展开一些分析和论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五十年代 共同特点 文艺思潮 国民党 苏联 现代文学史 民族意识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7期114-117,共4页
40年代初,陈铨在重庆发表一系列文章,创办《民族文学》杂志,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陈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宣扬抗战救国的“民族意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与1930年代国民党官方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 40年代初,陈铨在重庆发表一系列文章,创办《民族文学》杂志,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陈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宣扬抗战救国的“民族意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与1930年代国民党官方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着实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陈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意识” 1930年代 民族文学 40年代 文学作品 国民党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文艺政策——不以文化“围剿”为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1,共9页
1929年,面对左翼文学的冲击,国民党推出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因为理论贫乏、组织不力,不久便在左翼作家和自由派文人的抵制下败下阵来。1930年,为配合蒋介石与胡汉民之党争,同时也旨在与西山会议派控制的中央宣传部争夺话语权,CC派把... 1929年,面对左翼文学的冲击,国民党推出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因为理论贫乏、组织不力,不久便在左翼作家和自由派文人的抵制下败下阵来。1930年,为配合蒋介石与胡汉民之党争,同时也旨在与西山会议派控制的中央宣传部争夺话语权,CC派把持的中央组织部又揭櫫了民族主义文艺旗号,一方面抨击左翼文学,一方面鼓吹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发起之初一度颇具声势,然因自身组织涣散和持续内讧,亦很快遭遇重挫。在1934年文艺宣传会议的推动下,兼之宣传策略的调整,民族主义文艺运动逐渐重振旗鼓。其复苏与再起,对左翼文坛的转向或不无刺激,同时也为抗战文学的兴起做了一定铺垫,但其浓厚的御用性质却始终为人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国民党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王平陵:“民族主义文艺”还是“三民主义文艺”?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玫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130,共12页
王平陵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与文学史不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从种族的意义上阐释民族,淡化成员的主观认同,实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代称,"文艺"也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在民... 王平陵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与文学史不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从种族的意义上阐释民族,淡化成员的主观认同,实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代称,"文艺"也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该口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成为国民党的文艺政策。国民党中宣部"三民主义文艺"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将执政党思想上升为统制全国的意识形态,却大而无当、难以实行。王平陵在这两种党治文艺尝试的交锋中,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坚持学术自由和文艺自由的态度,其中既有五四精神的影响,也有国民党党治文艺自身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平陵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三民主义文艺 党治文艺
原文传递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初期所面对的政治控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少白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40,共6页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初期所面对的政治控制李少白正如我们在《简论中国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文中所阐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变,实际上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崛起。但是,这种新的文...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初期所面对的政治控制李少白正如我们在《简论中国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文中所阐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变,实际上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崛起。但是,这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崛起,显然是与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检查 中国电影 意识形态 国民党南京政府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文化运动 国民党政府 电影事业 国民党统治 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瞿秋白杂文中的文艺思想
16
作者 王文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21-27,共7页
瞿秋白杂文对文艺问题多有论述,其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现实主义的注重和新导,又有文艺武器论的理论和实践,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它对读者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丰富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关于文艺与群众关... 瞿秋白杂文对文艺问题多有论述,其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现实主义的注重和新导,又有文艺武器论的理论和实践,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它对读者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丰富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关于文艺与群众关系的重要课题。就文学史角度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杂文 文艺思想 文艺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文论 现实主义 读者群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新文学运动 文艺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穆时英的民族主义转向
17
作者 高露洋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作为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穆时英曾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产生密切联系。1935年,“经姚苏凤介绍,穆时英与当时上海教育局局长兼任《晨报》社社长的潘公展拉上关系,担任《晨报》副刊《晨曦》主编”②;在“软硬电影”论争中,穆时英更是冲锋在... 作为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穆时英曾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产生密切联系。1935年,“经姚苏凤介绍,穆时英与当时上海教育局局长兼任《晨报》社社长的潘公展拉上关系,担任《晨报》副刊《晨曦》主编”②;在“软硬电影”论争中,穆时英更是冲锋在前,帮助潘公展攻击左翼文人;而潘公展正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与鼓吹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穆时英 新感觉派 《晨报》 左翼文人 主要参与者 潘公展
原文传递
论黄震遐创作的基本思想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振纲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6,共5页
黄震遐是民族主义文艺派的重要作家。《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大上海的毁灭》是其代表性作品。《陇海线上》站在国民党蒋系的立场上反对国民党其他派系 ,却以“报效国家”为标榜 ;《黄人之血》表层意识是鼓吹大亚西亚主义 ,深层... 黄震遐是民族主义文艺派的重要作家。《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大上海的毁灭》是其代表性作品。《陇海线上》站在国民党蒋系的立场上反对国民党其他派系 ,却以“报效国家”为标榜 ;《黄人之血》表层意识是鼓吹大亚西亚主义 ,深层意识则是反苏 ;《大上海的毁灭》表面上是在歌颂抗日英雄 ,实际上却是为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政策辩护。三部作品分别表现了黄震遐对待国内军阀战争、中苏关系、中日关系的不同态度。而在这些不同态度的背后 ,却有着基本的思想特征。这就是以民族主义为旗号 ,而又体现国民党蒋系的政治意志。由于他所维护的党派在政治代表性上的狭隘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震遐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烟中的迷失──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新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79,共22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话语 权威话语 大众化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抗战时期 民族意识 民间话语 文学运动 抗战文艺 启蒙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二)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新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1,共7页
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二)●李新宇二、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确立现代独立性1鲁迅主张掀翻这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 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二)●李新宇二、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确立现代独立性1鲁迅主张掀翻这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知识阶级 知识分子话语 权威话语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现代性 文艺与政治 政治权威 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