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侗语药用植物命名及其反映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交融
1
作者 杨正瑛 戴红亮 《民族翻译》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侗语药用植物词中汉借成分丰富,词汇借用具有直接吸纳和侗汉合璧两种类型,呈现出民族交融的适应性、创新性和长期性特征。通过考察糯禾、崇牛两个侗族文化特质在药用植物词的反映,发现其中也有对汉语成分的吸纳,并将其与自身语言文化体... 侗语药用植物词中汉借成分丰富,词汇借用具有直接吸纳和侗汉合璧两种类型,呈现出民族交融的适应性、创新性和长期性特征。通过考察糯禾、崇牛两个侗族文化特质在药用植物词的反映,发现其中也有对汉语成分的吸纳,并将其与自身语言文化体系相适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语 药用植物词 民族文化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交融: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探析
2
作者 陈立鹏 薛璐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6,共13页
民族交融态度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交融这一进程所持有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心理机制。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对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构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双维影... 民族交融态度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交融这一进程所持有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心理机制。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对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构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双维影响因素模型。其中,内部因素涉及人格特质、情绪情感、个体认知和能力素质。外部因素涵盖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四大方面。基于此,研究提出深化教育内容,构建民族交融共识认知框架;优化宣传策略,培育民族交融积极情感氛围;增进群际接触,激发民族交融内生行为潜能等实践路径,以期为培育青少年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融态度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打造民族交融互嵌典范的逻辑机理
3
作者 黄菡薇 《当代贵州》 2025年第6期80-82,共3页
贵州提出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族互嵌的指示要求,在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方面提出的具体举措,是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贵州实际的民族工作创新探索。
关键词 具体举措 民族交融 创新探索 逻辑机理 互嵌 典范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一体:固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
4
作者 张强 曹肖肖 《宁夏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5-10,16,共7页
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多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先后有鬼方、戎、狄、匈奴、鲜卑、柔然、高车、氐、羌、粟特、党项、吐蕃、吐谷浑、回、汉、满、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固原历史文化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多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先后有鬼方、戎、狄、匈奴、鲜卑、柔然、高车、氐、羌、粟特、党项、吐蕃、吐谷浑、回、汉、满、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固原历史文化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历史文化 民族交融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国的北上战略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
5
作者 王绍东 董永静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晋国是周朝分封镇守北方的诸侯国,赵国脱胎于晋国,也继承了其北上开拓的传统。在赵简子与赵襄子时期,赵氏家族北向发展,拓展控制区域,增强军事实力,为分晋建国奠定了基础。赵立国后,与各诸侯国在中原地区争夺领土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面... 晋国是周朝分封镇守北方的诸侯国,赵国脱胎于晋国,也继承了其北上开拓的传统。在赵简子与赵襄子时期,赵氏家族北向发展,拓展控制区域,增强军事实力,为分晋建国奠定了基础。赵立国后,与各诸侯国在中原地区争夺领土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面临着困境。赵武灵王果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向戎、胡之地开疆拓土,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将赵国的领土面积扩展了一倍以上,并使赵国一度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与雄心。胡服骑射改革,使华夏族突破了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的文化与心理障碍,揭开了民族交融的新篇章。赵国经营北方,走出了一条和睦交融与军事进攻结合、设置郡县与建设城镇结合、修筑长城与移民实边结合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同时期的燕、秦及后来的秦汉等大一统政权所学习效仿,是中原政权开拓北部边疆的成功实践。赵国坚持北向发展的战略,拓展了北方疆域,振奋了刚健民风,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国 北疆 胡服骑射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融视域下的清代广西经济发展探析
6
作者 余群 赵丽萍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73-76,共4页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清代广西交通改善、儒家文化进一步传播,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商业观念传入广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创新,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清代广西 文化传播 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音肆漫 壮汉情浓——横州采茶戏在地音乐实践及其民族交融性探索
7
作者 蒋燮 关慧如 《歌海》 2024年第6期74-82,共9页
以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作为开端,壮、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纵深已经长达四五千年。拥有“意”之深“、趣”之妙“、神”之美“、色”之绚的横州采茶戏音乐就是壮、汉等多民族文化经过长期交汇融合而开出的一朵绚丽山茶。... 以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作为开端,壮、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纵深已经长达四五千年。拥有“意”之深“、趣”之妙“、神”之美“、色”之绚的横州采茶戏音乐就是壮、汉等多民族文化经过长期交汇融合而开出的一朵绚丽山茶。其中既有人伦纲常、礼仪孝悌等儒家文化底色,还吸纳、融汇了本土各民族尤其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因子。作为整合壮、汉多民族关系的鲜活案例,横州采茶音乐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显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艺资源,其在壮汉民族的互动实践中内涵亦不断丰富,为我们深入认知壮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戏 在地 音乐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流 田野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修史立传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重新建立,元朝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逐步跳出了前朝“夷夏大防”史观的窠臼,确立了辽、宋、金三史的正统地位,获得了世人支持,最终促成了元修三史的问世。此三史是元... 修史立传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重新建立,元朝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逐步跳出了前朝“夷夏大防”史观的窠臼,确立了辽、宋、金三史的正统地位,获得了世人支持,最终促成了元修三史的问世。此三史是元朝史家通力合作的结果,打破了原先“尊华排夷”的狭隘民族观,记录了大量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例证。明清时期,以元修三史为代表的“三史正统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了“大一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观 元修三史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与幼儿园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的序列中介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苏丽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共12页
增强共情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为探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共情与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及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共情量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伦理敏感性量表、民族交融... 增强共情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为探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共情与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及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共情量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伦理敏感性量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923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幼儿园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向好。(2)共情、伦理敏感性、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儿园类型、劳动关系、岗位、职称、学历、教龄、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私立幼儿园教师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较弱;行政管理岗位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敏感性、民族交融态度表现最佳;未定级教师的共情、民族交融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较弱;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在共情、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表现显著较优;经验型教师(3-9年教龄)的伦理敏感性最高;汉族教师在各变量上的表现优于其他民族教师。(3)共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敏感性、民族交融态度两两显著正向相关;共情显著正向预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是共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中介变量。具体而言,共情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幼儿园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伦理敏感性的单独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为31.58%),二是民族交融态度的单独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为57.89%),三是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的序列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为1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伦理敏感性 民族交融态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移民与民族交融互嵌——以三线建设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文元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85-490,507,共7页
剖析三线建设与民族交融互嵌的关联性,探究历史移民的内涵、特点及其规律,为构建新时代各民族人口流动与交融“中国经验”做有益尝试。通过分析可知,三线建设和因三线建设而产生的大量“三线移民”,既扩展了民族互动空间,更丰富了民族... 剖析三线建设与民族交融互嵌的关联性,探究历史移民的内涵、特点及其规律,为构建新时代各民族人口流动与交融“中国经验”做有益尝试。通过分析可知,三线建设和因三线建设而产生的大量“三线移民”,既扩展了民族互动空间,更丰富了民族交融元素,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体表现为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生活条件、文化形态、国家认同等五个方面。总结三线建设促进民族交融互嵌的特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主导、经济因素助推、层级交互突出和群体涉入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移民 民族交融互嵌 三线建设 “三线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巳节与“三月三”节庆下的民族交融——基于《诗经》等文献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学思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1-184,共4页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在中原地区逐渐消逝,而在南方多个民族的“三月三”节日中仍可见其遗风。《诗经》等大量古代文献显示,上巳节与“三月三”之间关系密切,上巳节本身即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在中原地区逐渐消逝,而在南方多个民族的“三月三”节日中仍可见其遗风。《诗经》等大量古代文献显示,上巳节与“三月三”之间关系密切,上巳节本身即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三月三”与上巳节之关系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巳节 “三月三” 诗经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建设下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发展——以贵州六盘水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晨 《民族艺林》 2024年第3期18-31,共14页
当前国内关于三线建设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防及相关战略领域,对于民族融合的探讨相对较少。三线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了六盘水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型,使之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成为民族融合和区域发展的生动缩... 当前国内关于三线建设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防及相关战略领域,对于民族融合的探讨相对较少。三线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了六盘水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型,使之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成为民族融合和区域发展的生动缩影,展现了多元文化共生与经济共赢的可能性。六盘水三线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通过梳理六盘水三线建设概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分析三线建设期间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素材,从而得出六盘水三线建设在促进民族交融互嵌上具有丰富民族结构、促进民族交流、推动民族团结等表现,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六盘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交融互嵌:河套地区农牧交错共生格局形成析论
13
作者 魏霞 郝亚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河套地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农牧交错地带,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该地区历来具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民族在河套地区交融互嵌,形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生发展的格局。在多民族共生视域下... 河套地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农牧交错地带,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该地区历来具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民族在河套地区交融互嵌,形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生发展的格局。在多民族共生视域下对河套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交融互嵌的历史经验进行梳理,做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述,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农牧交错带 民族交融互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交融叙事: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自觉与历史绵延(1930~1948)
14
作者 郑文杰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93-101,共9页
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族别研究范式”转向“族际研究范式”以及“多元一体”研究范式等并存的格局。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依旧停留在“族别研究范式”之下,其研究范式亟待更新。本文便以早期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族别研究范式”转向“族际研究范式”以及“多元一体”研究范式等并存的格局。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依旧停留在“族别研究范式”之下,其研究范式亟待更新。本文便以早期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运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史论分析。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正是通过讲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并在此过程中裹挟、孕育着少数民族的叙事元素,这由此形塑了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民族为书写对象的艺术表征与文化风貌,也即多民族交融叙事。这不仅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上的亲缘性,促成其研究范式的转向,也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出少数民族电影史在多民族交融及民族共同体建构上的价值贡献与时代意义,促使其融汇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族际研究范式 民族交融叙事 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中原王朝统治集团的民族交融情况考
15
作者 张海洋 黄艳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3期102-105,共4页
通过统计《旧五代史》列传中记载的主要官员的民族出身,讨论各民族在五代各朝政权的参与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王朝统治集团的民族交融情况。后梁统治集团基本上是由汉人以及少部分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构成的,这说明后梁的统治... 通过统计《旧五代史》列传中记载的主要官员的民族出身,讨论各民族在五代各朝政权的参与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王朝统治集团的民族交融情况。后梁统治集团基本上是由汉人以及少部分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构成的,这说明后梁的统治集团内民族交融程度有限。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王朝统治集团内民族出身比较复杂,除占统治地位的沙陀外,汉族官员的人数最多,还有少量的吐谷浑、回鹘、粟特、突厥、昭武九姓等民族。一方面,沙陀统治者有意吸纳各民族人才到统治集团内;另一方面,汉族官员并未将沙陀王朝当成“夷狄”,而是将其视为中原正统。后周统治集团内非汉族官员数量比同为汉人建立的后梁要多,其中大部分非汉族官员都是原本任职于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王朝的沙陀人,说明后周统治集团继承发展了沙陀王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中原王朝 统治集团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融与符号共享:八坊十三巷艺术文化景观的创新实践
16
作者 邵莉媛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88-195,共8页
符号共享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民族交融是符号共享的重要基础。本文梳理了临夏地区回族、汉族、藏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同时,分别从建筑装饰、文旅空间以及配套文艺活动三个维度展开,探析... 符号共享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民族交融是符号共享的重要基础。本文梳理了临夏地区回族、汉族、藏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同时,分别从建筑装饰、文旅空间以及配套文艺活动三个维度展开,探析了八坊十三巷是如何基于历史、地域文艺符号而形成多民族共享的艺术文化景观;进而探究民族地区文化景观共享中华文艺符号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样貌;阐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机制以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以此为基础,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提供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坊十三巷 艺术文化景观 民族交融 符号共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象征:民族交融中的太阳纹样
17
作者 周蔓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9期23-25,共3页
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民族交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阳纹作为民族交融的证明,不仅反映了多民族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也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本文通过对不同民族服饰中的太阳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索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 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民族交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阳纹作为民族交融的证明,不仅反映了多民族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也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本文通过对不同民族服饰中的太阳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索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以及太阳纹所蕴含的符号象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太阳纹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纹 艺术符号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时空格局的高中历史教学再思考——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
18
作者 刘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第12期49-51,共3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采用通史编订体例,突破了以往专题史教材的局限,更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研究基于大时空格局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创设大时空情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采用通史编订体例,突破了以往专题史教材的局限,更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研究基于大时空格局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创设大时空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可以避免历史脉络的交叠混乱。通过基于大时空格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深入探究区域开发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影响,切实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历史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时空格局 高中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盐区多民族交融的路径及功能——基于滇西云龙县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何春 王佳旭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西南各盐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盐是理解大理西部云龙县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要素。盐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始终将云龙境内的各民族整合在王朝国家治理下的边疆社会之中,形成“反客为主”“落地生根”...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西南各盐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盐是理解大理西部云龙县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要素。盐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始终将云龙境内的各民族整合在王朝国家治理下的边疆社会之中,形成“反客为主”“落地生根”“中介传播”三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路径。盐的特殊性,将政治控制、市场交换和文化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国家在场,实现地方和国家互动;以盐井开发和利用为目的,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相通,增强民族团结;盐区各民族语言相互学习与吸收,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云龙盐区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被引量:232
20
作者 胡鞍钢 胡联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12,110,共12页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交融一体 实现路径 长治久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